词条 | 中山国都城遗址 |
释义 | 中山国都城遗址中山国都城遗址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境内,面积35平方公里,为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中山国都城所在地。属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出土文物多为稀世珍宝,在世界各地展出引起轰动。现存有宫殿区、居民区、陶器场、冶炼场、古城墙、中山王墓等文物遗址十多处。城后依东西林山,突起平原,上有古佛堂三处,山峡内有万寿寺遗址、阴阳柏及众高僧墓塔群(现有十三处)。林山峡水库碧柳环抱山水互映,可开展各种水上活动。 § 遗址简介 中山国都城遗址王陵文物陈列馆陈列着几千件充满神秘色彩的精美文物,其做工之精巧,联想之丰富,保存之完好,令人叹绝。尤其是石制、铜制编钟,虽历经几千年,至今尚能准确演奏优美的乐曲。 丰富的史料和物证,展现了古中山国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和瑰丽独特的文化。附近的林山如平地突起,双峰遥遥相望。 林山石佛堂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四窟,石雕佛像2000余尊,皆为唐朝文物。 林山脚下的万寿寺,因唐太子李昶(字天寿)在此出家而名。寺内现存阴阳双柏、高僧墓塔群等多处景观。 § 历史渊源 战国时期,在燕南赵北之间,即在今河北省中南部,有一个由狄族建立的“侯国”,中山国。中山国,早期称鲜虞。鲜虞之名,开始显现于史籍为周幽王八年(公元前774年)。鲁定公四年(公元前506年),中山之名始见于史籍。中山国初建都于中人(今唐县境内),立中山城为都。后迁都于顾(今定州市境内)。魏文侯四十一年(公元前406年),魏灭中山。公元前381年前后中山桓公率鲜虞余众驱逐魏国统治者,中山复国,迁都于灵寿。此后,其国力很快达到了鼎盛时期,公元前323年,与赵、韩、魏、燕同时称王。到赵惠文王三年(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所灭。从鲜虞最早见于史籍至中山国最终亡国,历时478年,几乎绵亘于春秋、战国时代。 § 遗址景点 中山国都城遗址--宫殿区宫殿区:宫殿区驰名中外,为世界文明古国中最著名的“古典城邦”之一。50余座建筑遗址分“宫殿、宗庙、祭坛(甲、乙、丙)”三组,宏伟壮观。另外还发现铸铜遗址等。宫殿区出土大量的甲骨文、青铜器、玉器、宝石器等珍贵文物。殷墟文物有的是华夏之最,有的是世界之冠,蕴藏着殷代先民们的创造、智慧和卓越的技能。考古专家评价,殷墟“发掘着一个典型的奴隶社会”。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器三个要素”。“是一个灿烂的中国文明”。著名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赋诗云:“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中原文化殷创始,”“观此胜于读古书”。1991年江泽民主席视察该苑时指出:“这个地方学问很深,很有发展前途。” 中山国都城遗--中山王墓中山王墓:中山王陵墓共发现两处,一处在灵寿故城以西2公里处,东西并列两座大墓,西侧的1号墓已经发掘﹐可以确认是中山王□的墓。另一处在城内西北部,南北错列3座大墓,已发掘的6号墓在最南端,墓主人未能确定。1号墓和6号墓的上部都有夯筑的高大封土,其上再建“享堂”。1号墓的封土和享堂保存较好,封土东西宽92米,南北长110米,高约15米﹐自下而上成三级台阶状,第1级的内侧有宽1米许的砾石散水,第2级有壁柱和柱础等遗迹,顶部的第3层则有叠压成鱼鳞状的瓦片堆积,可复原为一座周绕回廊、上覆瓦顶的三层台榭式建筑。两墓附近还有陪葬墓和车马坑。1号墓封土范围之内,东西两侧各有陪葬墓2座,封土南面有对称的两座长方形车马坑,并有船坑和杂殉坑各1。6号墓的陪葬坑是东侧2座,西侧1座,南面也有两座对称的长方形坑,可能也是车马坑。根据两处墓地的布局,结合1号墓椁室出土的中山王陵兆域图铜版及辉县固围村魏国墓地的资料,可以对战国时期王陵的形制和规模有较多的了解。 墓葬形制 两座大墓的墓室结构基本一致。墓室为中字形,墓壁抹草泥并用白粉涂饰。有方形椁室和南、北两条墓道。其中1号墓全长110米,椁室南北长14.9米,东西宽13.5米,深8.2米。石砌椁壁,厚约2米。6号墓规模略小。两墓椁室均被扰乱,从残存的棺椁铜饰看,1号墓的葬具为四层套棺。椁室两侧均另设藏器坑置放随葬器物,1号墓是东侧2坑﹐西南侧1坑,6号墓是东、西侧各1坑。 随葬器物 中山国都城遗址--随葬器物 随葬品主要发现于椁室两侧的藏器坑中。1号墓的西藏器坑出土的铜礼器有9鼎、4簠及鬲、豆、壶等,陶礼器有5鼎及豆、壶、盘、匜等,乐器有14件编钟和13件编磬。东藏器坑也出土5鼎及壶、盘、匜等铜礼器,还有帐构、漆器和少量陶器。6号墓的西藏器坑中全部放铜礼器,东藏器坑则出陶礼器、漆器和帐构等。1号墓的2座车马坑都埋12匹马,一坑有车4辆,另一坑车迹已毁。船坑残存3只大船和两只小船。杂殉坑发现马、羊、狗的骨架等。6号墓的随葬坑尚未发掘,情况不明。 两墓随葬品达1万9千馀件。其中1号墓出土的中山王□鼎壶和嗣子壶,共有铭文1101字,不仅确切地表明墓主为中山王,而且记明中山王的世系及有关史实,是研究中山国历史的重要史料。铭文提到前316年燕王哙让位于相邦子之的事件,而中山国又亡于前301年,故该墓的年代可定为前310 年左右。两墓发现的巨大山字形铜器,是前所未见的仪仗性器物。1号墓所出5件均高1.19米,6号墓所出6件均高1.43米,下部銎内都存有木质,大约置于悬挂旗类的杆柱顶端,以作为王权的象征。 有些器物异常精巧,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金银镶嵌龙凤形铜方案,器足以4只伏卧的小鹿承一圆圈,圆圈之上是蟠绕成半球形的4龙4凤,龙顶又各有一组斗拱上承方案。十五连盏铜灯高84.5厘米,形似大树,树上攀援著嬉戏的群猴,树下还有二人仰面挑逗。银首人俑铜灯高66.4厘米,造型为一身穿绣袍的男子,左手握螭蛇连接的两层灯盘,右手高举螭蛇连接的另一灯盘。几件错金银动物形器座,造型逼真,栩栩如生,有银镶嵌双翼神兽和牛、犀等形像,其中以虎噬鹿形像最为生动。这些精美的器物,除银首人俑铜灯出自6号墓外,馀地均出於1号墓。另外,1号墓所出带暗纹的磨光黑陶鼎等,也有一定特色。 § 出土文物 中山国都城遗址--出土文物中山国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礼器、货币,这些繁多的出土文物,都对研究中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风俗以及服饰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科学 中山王墓出土玉器多达3000多件,在中国玉器考古史上实属罕见。玉器的器形有玉环、玉璧、玉璜、玉佩、玉带钩、玉饰、玉片等,取材十分广泛。技法以透雕、浮雕、阴刻为主,刀法随花纹不同而变化。中山国的玉器雕件,以其新颖的纹饰和技法,毫不雷同的艺术造型和图案纹样,鲜明地反映出中山国玉器的独特风格,反映出中山国玉工鬼斧神工的琢玉技巧。 反映中山国政治的出土器物,有“刻铭铁足铜鼎”、“夔龙纹铜方壶”、“铜圆壶”等,三件重器分别刻有469字、450字和204字铭文,为研究中山世系和中山国的重大历史事件,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史料。“刻铭铁足铜鼎”又称王鼎,王即位十四年时(公元前314年或公元前313年)采用分铸工艺制作而成。通高51.5厘米,腹径65.8厘米。盖钮与腹足部之间刻铭文77行469字,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战国时期字数最多的一篇铭文。从这座铜鼎以及“夔龙纹铜方壶”、“铜圆壶”的铭文中,可以大致推出王 及其前后的中山国诸公的在位年代。 “错金”是金银镶嵌的一种工艺。这两座墓出土了许多铜错金银器,其造型之独特,结构之精巧,图纹之精美,充分显示了中山国高度发达的手工工艺。“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打破了传统的“龙飞凤舞”的动态场面,以静为基调,底部由四只表情温驯的梅花鹿承托一圆圈,四龙四凤扭结盘结,翼尾相接,构成一个内收而外敞的支架,上覆几案,稳定而舒展,呈现出一种静态美。“错金银虎噬鹿铜器座”,原是一曲尺形屏风的座足,其造型形象生动奇特,以动为特色。一斑斓猛虎,三足着地,一爪腾起,弓身挺尾,双目圆睁,正在吞食一只花斑小鹿。小鹿垂首蹬腿,拼命挣扎,似从微张的口中发出凄切悲鸣之声,一个弱肉强食的场景活灵活现。还有“十五连盏铜灯”、“银首人俑灯”、“犀牛器座”、“牛器座”、“双翼铜神兽”等等,都反映了中山国手工工业在铸造、冶炼及加工等方面的高超技艺。 § 小贴士 中山国都城遗址旅游向导:景区北5公里处有一处生态湿地,冬季常有大量鸟类前来栖息,颇为奇特,可前往观赏。 特色物产:平山县盛产优质红薯,个大味,易于存放,在当地百姓家及平山县城集市上可买到,,价格也很便宜。 服务设施:吃饭住宿可安排在往南10公里处的县城内,,条件很好。也可往西10公里到温泉度假区食宿。 旅游交通:从北京自驾车沿京深高速南行,在石太高速出口转石太高速公路,,在石青出口下,沿石阎公路向西北经平山县城,在孟贤壁北拐经王母、单杨、上三汲到景区。乘坐火车到石家庄北站下,北站客运站有旅游班车直通景区。 § 参考资料 [1] 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14838/35549/35723/37401/2788855. [2] 石家庄新闻网 http://www.sjzdaily.com.cn/city/2005-07/18/content_43140.htm [3] 商务部网站 http://shijiazhuang.mofcom.gov.cn/aarticle/gaikuang/200510/20051000692150.html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