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低温泠冻 |
释义 | 指因冷空气异常活动造成剧烈降温以及雨雪、霜冻的气象现象。主要包括寒潮(含强冷空气)、霜冻、低温冷害等。 ① 寒潮和强冷空气:指在特定天气形势下,高纬度地带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而造成的气象灾害。寒潮和强冷空气过境时不但造成气温剧烈下降,而且常形成雨、雪、大风和霜冻,因此对农业、牧业、养殖业以及交通运输等造成破坏。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我国气象部门曾规定,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就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以后根据我国幅员广阔及寒潮天气特点作进一步补充: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4℃或以下春、秋季则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陆上有相当三个大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则称为"寒潮"。 每年冬半年,我国能达到"寒潮"的冷空气活动平均3—4次,最早可在9月下旬出现,最晚的可在3—4月份。寒潮的冷空气主要来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亚高寒地区,往往在合适的大气环流引导下,经过蒙古,再进入我国河套,并直达长江流域和江南,寒潮爆发在大气环流上往往表现为在我国大陆沿岸建立起一个东亚大槽。槽后的西北气流大规模南下,引发一次寒潮。在地面上则有寒潮冷锋南下,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可出现暴风雪、霜冻,形成低温和大风灾害。 ②霜冻:春末秋初季节,由于冷空气活动等原因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以及近地面的气温突然下降0°C以下,植物体原生质受到破坏,导致植株受害或者死亡的天气现象。 ③低温冷害:因冷空气侵袭、连阴雨等原因,使气温和日照持续性较常年偏低(但仍在0°C以上),从而危害作物正常发育生长的现象。 寒潮是严重的气象灾害,1983年4月的寒潮波及22个省、市、自治区,有776个县(市)的406.7万公顷农田受灾,全国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元。影响我国的寒潮,源出新地岛附近和西伯利亚以北的北冰洋,分别从西北、北、东北向南汇集到蒙古人民共和国(北纬45°—60°,东经80°—105°),然后分4路南下,一直可以影响到黄河与长江中下游,甚至两广地区。 降温过程中,按冷空气强度分寒潮、强冷空气、一般冷空气3级。从我国的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以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寒露风是秋季我国南方的主要灾害性天气。这正是双季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如遇20°C以下低温则减产或失收。由于双季稻的种植范围逐年扩大,故寒露风灾害也有增加的趋势。 霜冻也是一种低温灾害。初霜日期明显地受纬度和地形控制,有从北向南、从西向东推移的趋势。一般来说,在霜冻正常期对农作物影响不大。若初霜提前或终霜滞后,则会影响作物生长。全国霜冻最严重的地带有两条,走向均为北东。一条在固原—集宁—大庆一线;一条??、西坡、山谷、洼地霜冻较重,海滨及山南坡较轻。 此外,还有冻雨、积冰、冻拨害、白灾、暴风雪等冷冻害。 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我国气象部门曾规定,一次冷空气入侵,使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同时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就作为发布寒潮警报的标准。以后根据我国幅员广阔及寒潮天气特点作进一步补充:一次冷空气活动使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48小时内降温10℃以上。长江中下游最低气温达4℃或以下春、秋季则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达到4℃或以下,陆上有相当三个大行政区出现5—7级大风,沿海有三个海区出现7级以上大风,则称为"寒潮"。每年冬半年,我国能达到"寒潮"的冷空气活动平均3—4 次,最早可在9月下旬出现,最晚的可在3—4月份。寒潮的冷空气主要来自北冰洋和西伯利亚高寒地区,往往在合适的大气环流引导下,经过蒙古,再进入我国河套,并直达长江流域和江南,寒潮爆发在大气环流上往往表现为在我国大陆沿岸建立起一个东亚大槽。槽后的西北气流大规模南下,引发一次寒潮。在地面上则有寒潮冷锋南下,寒潮的天气特点是剧烈的降温和大风,有时可出现暴风雪、霜冻,形成低温和大风灾害。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594082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