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老子文化
释义

老子,又称老聃、李耳,字伯阳,楚国苦县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始祖,唐高宗亲临鹿邑拜谒, 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苦县因为老子被皇帝先后更名为真源县、卫真县、鹿邑县,并在鹿邑留下许多与老子相关的珍贵文物。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祖。

老子简介

老子(传说前600年左右~前470年左右),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春秋楚国历乡曲仁里(今鹿邑县太清宫镇)人。为我国先秦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相传他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

老子在函谷关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经》分为上下两册,上下共五千字左右。《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最初老子书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外,书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传说

老子的传说

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著《道德经》五千言。后世道教将他尊奉为祖师。

传说老君生于天皇氏之初,通晓天然之理,在仙界被称为万法之师。老君虽历代都有所显化,但始终没有得到诞生的机会。遂和光同尘,借以临凡传立世教。他先命玄妙玉女降凡做了天水尹氏之女。之后,他从太清仙境分神化气,寄胎到玄妙玉女腹中。玉女得胎之后,容颜常少,神气安闲。她所居住的地方,六气和平,众恶不侵,冬无凝寒,夏无酷暑,常有祥光覆映左右,五行之兽守卫堂前。这样,经过了80年,有一天,玉女梦见天开数丈,一群真人捧日而出,旁边玄云缭绕。玉女醒后,起身来到涡水园中。此时正值旭日初升,玉女站在李树上,手扳树枝,对日凝望良久。慢慢地,只见日精渐渐变小,从天空坠下,化做流星,如五色彩珠飞到口边,玉女忙捧住吞到口中。忽然从左肋下涎生一小儿。这孩子一生下来就走了九步,步落之处,莲花绽起。他左手指天,右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当开扬无上道法,普渡一切动植众生”。玉女将他扶坐道李树下,他又指着树说:"这树的名字就是我的姓。"这时,阳景重耀,瑞霭荫庭,万鹤翔空,九天称庆。玉女看去,只见他鹤发龙颜,顶有日光,身滋白血,面凝金色。耳有三漏门,美眉广颊。玉女带他到池中洗澡,忽见九条龙飞驾而来,化做九条巨鲤,吸水为他喷浴。此时,他已能言语行动,见到他的人都觉得非常奇异。此子生下9天,身体便有九变。到了6岁时,自道耳大,取名重耳,字伯阳。人们因他生下来就是白头发,便称他为老子。玉女生下老子不久,其父灵飞得道成仙,玉女也要重返天位,于是招来老子说:"我就要走了,会有太乙元君教你炼丹之术。"说完已有千车万马,五帝上真,拥抬着八景玉舆,迎玉女升天。

老子拜送了母亲,便开始远游山泽,求炼神丹。他来到崂山,遵圣母嘱咐向太乙元君问道。太乙元君授以修炼神丹之术及各种法术。老子曾经问元君:"凡民无知,死者甚众;抚心流血,见了叫人伤悲,想给他们神药,叫他们都得长生不死。可以吗?”元君说:"不可。天生万物,有善有恶,善者应该叫他生存,恶者应叫他灭绝,不能都给什么长生之药。"

老子得此言,便尊从其理,劝谕世人;即所谓成神化仙之道,必借重真心修炼而成。而老子自己则因此守真抱一,炼丹服气,直到能乘空凌虚,出有入无,变幻莫测。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昭王时,去官归隐。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关令尹喜知道后,特来求道。老子见他很虞诚,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到了唐朝初年,晋州有个叫吉善的人。有一天,吉善正在羊角山上走,远远看到一位老公公,骑着一匹白马缓缓而来。他仪表堂堂,容貌伟岸。老者来到吉善面前,将自己的身世告诉了吉善,吉善转告给了唐高祖。高祖觉得非同小可,正好可借此夸耀祖宗,便认老者为祖。于是,就在羊角山见到老者的地方立了一座庙宇,追尊这位老者为太上玄元皇帝,又称做太上老君。这样,老君便又成了唐朝皇室的祖先。

老子传说二

传说在古时候鹿邑南部有一座山名为隐阳山,此山连绵千里,峰高万仞,鹿邑县城坐落于隐阳山阴,百姓深受其害,不仅交通闭塞,与世隔阻,而且终年不见天日,庄稼不生,牛羊不长,饥民盈道,民不聊生。老子生在鹿邑,学于真源,自小即有除去此山的意愿。一日,与几位朋友推杯换盏,谈古论今,不觉夜半,由于多贪几杯,返家途中,昏昏然不知所以。只觉头重脚轻,倾身跌于一巨石间。朦胧中,忽听有人呼喊:“老君赶山罗!”。老子睁眼一看,鹿邑乡亲扶老携幼,向北狂奔,眨眼之间人迹皆无,老子眼睛一亮,“是否上苍谴我搬山?”。想到此,顿觉精神倍增,神力无限。他舞动长鞭,奋力一挥,只听山崩地裂,火光万丈,隐阳山倾刻间断为三截,再挥两鞭,只听山呼海啸,一截飞向西北,一截直取东南,落于西北处成了太行、王屋,东南处成了南岳衡山!由于用力过猛,钢鞭断作两截,一截落入东海,成了定海神针,一截戳于脚下,目前尚在老君台前。

据说是因为老子多喝了“枣集酒”才得道成仙,并著成道德真经五千言!话说老子将隐阳山赶走之后,便离开了苦县,一边游历名山大川,一边传播道教文化,一晃就是数年。一日,一觉醒来,总觉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突发思乡之情。于是便驾青牛,驱白鹭,踏着紫气,一路由西岳华山归来,哪知刚进鹿邑边界,便被眼前景象惊呆。原来,鹿邑连年久旱不雨,土地干裂,庄稼枯死,尤其枣集一带,本来就是十年九荒,何况遇此大灾?百姓深信老君神灵,正磕头跪拜,乞求老君保佑,上苍开眼,遍洒雨露,普降甘霖。见此情景,李耳心急如焚,急命青牛下界帮忙。青牛十分理解主人心意,用牛角在黄、淮之间犁出一道沟来。然而,当时黄河已经断流,唯独李耳当年出生时踏禹步步出的沐浴成仙的“九龙井”,尚有一缕甘泉,便用酒壶盛来倒入沟中。

倾刻间,一条清澈如泉涌,醇美似甘霖的河水呈现在枣集百姓面前。枣集人饮用此水,青春焕发,容颜不老;用此水浇地,百业兴旺,五谷丰登;用此水酿酒,醇似甘露,味比琼浆!原来老君在盛水时,匆忙之中忘记了酒壶中还有几杯酒没有喝完,一股脑倒入水中,此水自然醇香无比。此河从此被称为“宋河”,意为老子所赠也。老君台上大殿中有幅对联叫“一片绿波飞白鹭,半空紫气下青牛”,记载的就是这个故事,这“下青牛”,就是为此事而来。后来谚语云:“天赐名手,地赐名泉,枣集美酒,名不虚传”。

由唐至宋,宋河历经数次人工开挖,已成为由京都开封通向淮河的重要黄金水道。平日里千帆竞技,商贾如流,“宋河酒”也由此河装船入京,每日数船依然供不应求。京城著名画家张择端特意将运酒情形绘入“清明上河图”,有心人可以细观此图,那一船船,一担担的“宋河酒”还没进入汴京,便被人抢购一空。由于“送”与“宋”谐音,宋太祖赵匡胤下令将“送河”改为“宋河”,流传至今。因此,没有老子,就没有宋河酒。

老子文化广场

老子文化广场

鹿邑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古称“苦”、“鸣鹿”、“真源”、“仙源”等,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2579年前,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李耳)就诞生在这里。

为纪念老子,鹿邑县政府在太清宫景区对面建立老子文化广场。 老子所著《道德经》博大精深,震古烁今,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境内文化遗址众多,保存有太清宫、老君台、栾台等文化遗迹,其中,太清宫、老君台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老子故里旅游区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AAAA级旅游景区。

老子文化广场占地150亩,整个广场以突出道家文化大气、厚重的特质,体现博大高雅的文化艺术内涵,展现道家文化精华为主旨的设计理念,这一突破传统的创造性的风格,让人感受到了老子文化的博大、厚重、包容和开放。老子文化广场主要由牌坊、玉带桥、中心广场和老子石雕像组成。

牌坊正中的“老子文化广场”是由当代著名书法家、全国书协主席张海亲笔题写。

玉带桥共有三座桥,暗含老子的“三生万物”之意。桥下之河,是鹿叶运河,濑乡沟与之相通。站在玉带桥上,可以一览老子文化广场的整体面貌。

广场的南面是被誉为“天下第一”的老子石雕像及老子生平艺术浮雕墙。它由中国雕塑家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城市雕塑艺委会主任曹春生指导,中国雕塑家协会副会长、天津美院教授、著名雕塑家景育民主创。像高27米,八角形基座高6米,由365块莱州花岗石构筑而成。27米由数字3乘以9所得,同6米高基座一起,意在取数3、6、9,为道家最吉祥数字。老子雕像精美传神,慈祥大度,端庄持重,富有智慧,仿佛正在指引人们领悟天地之精气。

雕像的南面是老子生平浮雕墙,由反映老子生平的18幅精雕故事——圣哲出世、牛背苦读、师从常枞、柱下记史、孔子问礼、目睹政变、挂冠归里、苦城讲学、辞别故里、观水悟道、函谷著书、弘道三秦、驾鹤西去、道教鼻祖、庄周论道、陈抟撰联、唐皇祭祖、普世文化、81章《道德经》和20篇历代皇帝及文人对老子的评赞组成。广场的中心是一个八卦图,俗称阴阳鱼平台,直径39米。八个卦象分别按八个方位排列,四周的八卦云龙柱以六爻中所对应的卦象作为道体形象,分别是坤(在自然界中代表地)、艮(在自然界中代表山)、坎(在自然界中代表水)、巽(在自然界中代表风)、乾(在自然界中代表天)、兑(在自然界中代表泽)、离(在自然界中代表火)、震(在自然界中代表雷)。八卦柱的柱身造型使您从中可以对周易文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八卦图东西相连的是戒律大道,每条戒律大道长50米,宽5.5米。广场四角各有一处生态角廊、两座铜雕和一座高12米的景观发光石碑。生态角廊是主要供游人休憩的地方。周游讲学、仕周史官、设坛讲学、至臻大道、函谷著述、孔子问礼、点化子居、西出函关八座铜雕分别再现了老子的生平事迹。四座景观发光石碑正面的老子画像分别由明朝的文征明、宋朝的无名氏、唐朝的吴道子、元朝的赵孟頫四位书法家所绘,其它两面分别是古今中外的文人、唐朝皇帝对老子及其《道德经》的赞美与评价。游览老子文化广场,会让你感受到“龙翔九天中、云海难觅踪”的犹龙境界,亦会激发你穿越时光隧道、探究道家文化玄奥的热情。

太清宫

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镇,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汉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祖武德三年(西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自己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 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唐开元年间,唐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唐末黄巢起义,太清宫毁于兵事。宋真宗年间重建,又拨国库款重修太清、洞宵二宫,规模比唐时有加。重修时并立有“大宋重修太清宫之碑”、“先天太后之赞”、“会真桥记”等碑刻,碑刻至今尤存。重修后,真宗皇帝亲率满朝文武来太清宫朝拜。真宗所立“先天太后之赞碑”碑,通高八米,宽二米,二龙幡伏于碑首,神龟支撑碑下,为真宗御制御书并篆额的“三御碑”,且书法秀美,石质坚细,至今保存完好,是太清宫所存之琳琅珍品。以后屡修屡废,金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碑记。元代中统年间,皇帝又颁发了圣旨和执照,对太清宫予以保护,碑刻今存。至清代重修时,规模尚十分可观,然与唐宋盛时相比,仅存“十一于千百也”。而现在与清时相比,又是仅存“十一于千百也”。太清宫现存主体建筑太极殿五间,铁柱一根,古柏三株,碑刻九件,望月井一眼。洞霄宫仅存清代建筑三圣母殿五间,娃娃殿三间,宋碑一通。

老子庙会

2010年3月30日(农历2月15日,就是每年农历2月15日为正会)至4月28日(农历3月15日),为期一个月的老子庙会在鹿邑老子故里旅游区举行。老子庙会筹备充分,策划具体,活动丰富,既有文艺演出、太极拳表演、腰鼓盘鼓表演、笪竹表演、武术表演、篮球表演、唢呐比赛,又有《道德经》诵读比赛,精品文物展、名优特产品展、群众踩街活动、经贸活动、武林风进鹿邑活动,凸显了“增灵气,聚人气,生财气”的办会理念,受到社会各界和相关媒体好评。

2010年度老子文化开发与弘扬综述

一、一典、一会、一讲堂成功举办

1.纪念老子诞辰2581周年公祭大典

2010年3月30日(农历2月15日),纪念老子诞辰2581周年公祭大典在老子讲学地——明道宫玄元殿前隆重举行,省、市领导、社会各界敬献五谷三牲,鲜花雅乐,共同缅怀这位伟大乡贤,各大媒体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作了报道。

2.老子庙会

2010年3月30日(农历2月15日)至4月28日(农历3月15日),为期一个月的老子庙会在鹿邑老子故里旅游区举行。老子庙会筹备充分,策划具体,活动丰富,既有文艺演出、太极拳表演、腰鼓盘鼓表演、笪竹表演、武术表演、篮球表演、唢呐比赛,又有《道德经》诵读比赛,精品文物展、名优特产品展、群众踩街活动、经贸活动、武林风进鹿邑活动,凸显了“增灵气,聚人气,生财气”的办会理念,受到社会各界和相关媒体好评。

3.老子文化大讲堂

2010年4月12日,老子文化大讲堂在迎君国际酒店举行。北京工业大学知名老学专家桑敬民教授以《理解老子》为题,围绕老子的历史地位、老子故里的环境、老子思想的来源、老子对世界的影响作了精彩讲解,与会者经历了一次心灵之旅,收到热烈反响。

二、一刊、一站、一课题顺利运行

1.《道苑》杂志

《道苑》杂志在2009年冬季创刊后,2010年印行了春、夏、秋、冬四卷,12000册,设领导专论、名家论道、众妙之门、经典导读,老子故里、老子故事、养生之道、文化长廊等栏目,及时刊发了鹿邑县委、鹿邑县人民政府关于老子文化开发与弘扬的重大决策和举措,介绍了海内外老学界老子其人、老子思想最新的研究成果,反映了老子故里的干部群众学老研老、悟道体道的真知灼见,社会影响日益扩大。

2.中华老子网站

继2010年10月正式开通运行后,中华老子网站始终坚持以宣传弘扬老子文化为宗旨,不媚俗,不追风,不肤浅,不浮躁办出特色,形成风格。由于内容健康,风格多样,特色鲜明,在诸多老子道学文化网站中脱颖而出,刊发了500多篇文章和1300余幅图片,已与多家网站链接,海内外点击率达30多万人次。

3.老子文化与科学发展课题

该课题系与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合作开展研究,阶段性成果已出来,最终成果将跨年度完成,并以专著形式结项。

三、积极开展老子文化交流

1.与河南省老子学会交流

2010年7月5日,在郑州参加了河南省老子学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鹿邑县委、鹿邑县人民政府围绕老子文化的开发与弘扬进行的硬件、软件建设,举行的一系列节会活动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全省名列前茅,受到与会领导、专家学者的好评。

2.与河北交流

2009年8月,应邀赴河北省沙河市参加第二届太行山文化节,陈大明主任代表老子故里,就老子其人、老子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现代价值作了专题报告。

3.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交流

2010年11月13日,与亲临鹿邑太清宫、明道宫考察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的10余位专家就老子文化、道家文化的研究与开发,道教祖庭的打造等问题深入探讨,达成广泛共识。

四、认真编纂出版研老书籍

1.《鹿邑与中华李姓之根》

该书收入中国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社会团体的60余名姓氏文化专家关于李姓的源流、李姓的繁衍发展、李姓的成就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唱响了“世界李姓,根在鹿邑,旺在陇西,派分上杭”的李氏文化新理念。该书今年12月由河南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2.《老子道德思想与勤政廉政建设》

该书是为进一步挖掘勤政廉政文化内涵,充实勤政廉政文化内容,扩大老子道德思想中勤政廉政价值观的影响力,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供强大精神支撑而由鹿邑县纪律检查委员会牵头编撰的。全书包括引言、正文、《道德经》原文三部分,正文分六篇,每篇十节,共六十节,约23万字。依《道德经》所蕴含的勤政廉政思想,结合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浅出的剖析,是一部贴近生活、贴近领导干部实际,集知识性、趣味性、指导性为一体的廉政文化教材。该书今年12月由中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

五、举行老子文化专题讲座

2010年6月,应邀在周口市委党校举办的领导干部培训班上宣讲老子文化。同时,定期、不定期在县电台、电视台和县委党校主体班上宣讲老子文化。

六、参与老子的电视剧、纪录片的筹拍

1.2010年8月,《老子》电视连续剧剧本已通过国家广电总局审定,目前正筹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开拍事宜。

2.2010年10月,参加了《问鼎中原——河南历史影像再现工程系列纪录片之人物篇:老子》的拍摄,陈大明主任被聘请为该纪录片老子文化顾问。

七、参与规划编制和专题调研

遵照鹿邑县委、鹿邑县人民政府统一部署,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参加了《鹿邑县文化旅游规划》的制定工作和鹿邑县政协组织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状况的调研”工作。八、启动中国老子文化之乡 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申报工作 遵照县委 、县政府统一部署,今年12月,由老子文化研发中心牵头,与上级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启动了中国老子文化之乡、中国老子文化研究中心申报工作。该工作已进入上级主管部门运作程序,获准立项,可望于明年上半年完成。该项目获得批准后,将为老子故里增加一个国家级文化品牌,对发展鹿邑的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老子与鹿邑特产文化传说

妈糊

有一年,苦县人民遭了灾,先淹后旱,庄稼减产,甚至绝收。就两样庄稼——大豆和谷子没绝收,神奇般的活了过来,收了一部分。其他庄稼就不行了,有的绝收,有的只收一点点,人们感到害怕,这怎么能活下去。不少人家把仅收一点谷子和大豆留给老人和小孩吃,青壮劳力出去逃荒或打工,打不了工,就要饭,都留在家里反正得饿死完。

一天,苦县城里来一个白胡子老头,腰里带个药葫芦,也可能是酒葫芦 ,手里拿根赶牛鞭子,走到十字路口,胳膊一挥炸了鞭“嗄”,嘴里说;“喝稀别吃干,多活几十天。”

有的人很留意,这个白胡子老头说的有道理,已经有灾了,不能再按正常年景过日子,于是就把谷子去掉皮,加上黄豆一泡,泡成后在磨上一推成了稀糊涂,再放在锅里一煮,一个人吃上两碗,再吃些野菜,榆树皮之类的东西,不就把这一年过去了吗?大家都别外出了,外出说不定会饿死在外面。

一传十,十传百,都猜是老子点化大家不要外出,都喝稀饭,配些野菜,树叶和榆皮之类的,凑合着种上小麦,不致于能把人饿死。

老子这一点化还真有效,家家户户都不再外出。种好了一年的庄稼,人们用磨把泡好的黄豆和小米放在一块,再放在磨上推,磨出来的豆米汁水放在锅里煮,看着很稠,喝到嘴里不挡嘴,好喝极了,一直到现在,妈糊还是鹿邑饮食上的特色食品 ,不但本县人爱喝,外地来的客人也爱喝,就是让高级领导喝上一碗,他也喜欢。

鹿邑妈糊恁好喝,实际是老子留下的,咱们大家都应该尊重他老人家,他给人民办多少好事啊!

后来人们通过再加工,再创造,把煮面的黄豆撒在磨糊上,喝起来更好喝,更耐人品味。

试量狗肉

都说试量镇的狗肉好,特别热烧饼夹狗肉,别提那味道有多好吃啦!为啥别的地方狗肉不如试量镇的狗肉好吃呢?这事与老子有掺连,下面咱就说这个神奇的故事。

历史上都知道王莽坐帝,刘秀很不服气,打着恢复汉朝的大旗,聚数万民众,推翻王莽,重新建立汉朝,汉朝是姓刘的天下,别人谁也不能坐。

当时王莽的兵力很强,他又是武家伙,打起仗来不要命。每次交锋,都是刘秀失败,但刘秀也不示弱,坚持给王莽斗争到底。

一天来到鹿邑,刘秀的兵将被打散,刘秀和部队失去了联系,一个人在试量一带乱跑,王莽的大兵紧追,眼看就有逮着的可能。 云端里老子骑青牛,准备回故乡看看,来到试量上空低头见一个人快跑不动了,不远处有大兵追赶,这个人头上有瑞气,不是一般人物。

老子按落云头,吹口气,出现了犁子和牲口套,把青牛套好,举起鞭来,赶着青牛犁起地来。那个快跑不动的人就是刘秀,他见到一个犁地老头,就在地上求老头救他:“老大爷,快救我一命,这次不死,今后坐了帝,一定要报答你,后边追兵快到了,我叫刘秀,快快救救我吧!”老子没说话,用鞭杆指指深深的地墒沟,刘秀很明白,立即躺到地墒沟里,老子又返过来犁了一下,把土翻起来压在刘秀身上,就看不到人了。

大兵追到,不见了刘秀,只见一个老头在犁地,就问老头:“刚才可见到一个人?”老子说:“见了,向东方跑了,现在跑的不会太远,你们快去追吧!”王莽领着军队向东追去,哪知道刘秀在地墒沟里埋着哩!军队过后,刘秀从地墒沟里拱出来,跪在地上磕头像鸡吃米:“谢谢老大爷,不得帝算罢,得了帝,我要当俺亲爹一样让您老人家享清福”。

说着说着来了一条野狗,在犁过的地上乱闻,老子一伸鞭把野狗打死,对刘秀说:“可能你正又渴又饿,就用这条狗充饥吧。前面有座破庙,庙里住着几个要饭的,你们共同分享吧。”说罢,老子不见了,只剩下刘秀一个人,一只死狗躺在那里,刘秀想:“这是神仙来搭救我,我不该死。”

他把死狗拉到破庙里,和几个要饭的扒了皮,用手撕开狗肉,放在一个烂锅里煮起来。

狗肉煮熟了,你一块我一块吃起来。刘秀感到这狗肉特别香,特别有味,吃了狗肉又喝了汤,好啦 ,也不渴也不饿了,各自散了伙。

一个拾粪的老头,姓崔,见一个破锅里有狗肉汤子,闻着很香,他回家拿个带鼻的罐子把汤盛起来,掂回家,倒在锅里,添上水,把买来的狗剥好,放在锅里煮,煮出来的狗肉比以往好吃多了。一直到现在崔家煮狗用的还是老汤子,一次套一次的煮,现在响遍全国各地,也销售到全国各地。

为啥试量的狗肉恁好吃?因为老子成仙以后,连他的青牛也成仙了,赶牛鞭也沾满仙气。在老子用鞭打野狗的时候,一股仙气随着狗血钻进了狗肉内,所以煮出来的狗肉特别好吃,味道特殊。

刘秀后来打败了王莽,建立了后汉,当上了皇帝,各种山珍海味吃完,总觉着不如试量的狗肉好吃,就下旨让宫里给他煮狗肉吃,一些厨师用了很多的配料,结果煮的狗肉让刘秀一尝,味不好。又下旨派人到鹿邑试量去买崔家狗肉,拿回来一吃味道真是美极了。后来,崔家狗肉成了贡品,派人骑马往皇宫里送。

现在到试量崔家买狗肉吃,还是恁好吃,要不是老子救了刘秀,也不会有试量的好狗肉。

再后来刘秀知道是李老君搭救了他,亲自带领千军万马到太清宫朝拜老子,还去试量集感谢那里的父老乡亲,又给崔家赏赐好多银两,使崔家富起来,把试量狗肉列为贡品,还恩准崔家到朝里做官,封为御师——煮狗肉的师傅,一代传一代,一直到今日把试量狗肉传为佳话。

玄武千层馍

老子辞官不做,来到家乡,看到战乱频繁,很不安宁,就决定到安定的地方秦国去讲学。

老子骑上青牛,从苦县出发,第一站住到玄武集南头刘家店,这个店里还卖热蒸馍。老子问管店的老头最近生意怎么样?刘老头说:“开个小店,加上馍店,两样生意刚能糊口,就这凑合着过吧。”

“你想把你这个馍店办好吗?”

“谁不想把自己的生意做好,赚大钱,过上好日子?”

老子一听刘老头这样说,来劲了,他说:“你记着这四句话”:

面和百遍用棍压,

掰开千层味道佳。

吃了这馍消灾难,

老少益用笑哈哈。

老子说这四句话后,又说:“这必须得吃大苦,耐大劳,面和不到一千层的程度是不行的。”

刘老头说:“俺这农家人,不怕吃苦,只要能赚钱,叫俺乍干都中。”

说干就干,刘老头把他两个儿子叫来,把老子说的和面方法给他们讲了,两个儿子也喜欢这样干。先把面倒到盆里,再兑上水,把面和成块,再拿出成块的面放在案子上搓,用手搓了好多遍,再用棍一头捆在站柱上,再掀开另一端,把面块放在棍下面,一遍又一遍的压,使这面都变成一层一层的,这面层比粉皮还薄好些,然后把这面块做成一个一个的馒头放在锅里蒸。蒸出来的馍用手掰开,都是一层一层的,放到嘴里一吃,又筋又香甜,跟吃肉差不多,放在凉水里一泡,“扑愣”散了,比放在热水里泡的还快,第二天拿到玄武大街上去卖,刘老头说:“这有掰开的馍,大家先尝后买。”话音刚落,一下子围上来好多人,拿着掰开的馍尝了一下,咦,就是好吃,比以前的馍味好得太多了。

老头走的时候说:“这是俺姨传给我的,俺姨说是俺姥姥传给她的,再往上我就不知道了。这种做馍的方法虽然累了些,但吃着好吃,卖的快,赚钱也快,你们好好干吧,把这做馍的方法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就是你们生活的门路,我要西去讲学,你们也不要送我。”

他们爷几个能不送吗?死活留着不让走,让再住几天。老子坚持要走。刘老头和他的儿子们把他送到玄武西门外,站在寨门口向老子招着手,流下泪来。

刘老头带领他的儿孙们把馍店经营得很好,又招了几个伙计,设置了十口大馍锅,还供不上外地来买的。他们发了财,忘不了老子,每到逢年过节全家跪在地上,点上香纸和红腊,从心里祈祷着:“上神保佑李老聃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后来玄武刘家的馍叫“千层馍”。

观堂麻片

有一天,李耳去观堂讲学,讲完学以后,有些饿了,吃点啥呢?一看,大街上有家卖麻片的,想尝尝它的味道。书童看李耳的眼一个劲的往麻片上瞅,顺口说:“老师,咱尝尝这家的麻片吧?”李耳说:“那好”。

二人走近卖麻片的,卖麻片的是个年轻人,很热情,搬了板凳让老子坐下,从作坊内拿出新做的麻片放在盘子里,让老子吃,一嘴一个仙师的叫着,老子心里感到很满意。

一吃麻片,李耳皱起了眉头,粘牙、后味又苦,他对年轻人说:“你招待的很热情,我从心里很满意,可是你的麻片很不好吃,这里边的技巧你们还没摸着”说着,走进作坊,见一群伙计正做麻片,他看见炒芝麻的人半天一下,像睡着了一样,很没精神。李耳说:“你这芝麻已到快翻的时候啦 ,怎么还慢翻呢?这会不均匀的,炒出来,不是老就是嫩,做出的麻片没后味。”

说罢炒芝麻的又去看做麻片的,看他们把蜂蜜和白糖掺在面里,不一会做出了麻片,然后进行烘烤,整个工序就做完了,十分简单。

李耳看完后对年轻说:记住我的四句话,以后你做的麻片一定好吃,就是:

不老不嫩要翻匀,

做时火候掌握准。

蜂蜜白糖调和到,

老少皆用世难寻。

年轻人按老子说的方法去做,还真行,做出来的麻片又香又脆,后味无穷,好得不能再好啦!

这样以来,这个年轻人的生意好了,赚了好多钱,从心里感谢老子对他的指点。

一代传一代,一直传到现在,观堂的麻片还是恁好吃,老子给民间做多少好事啊!现在开放了,改革了,观堂麻片销售到全国各地,还销到国外,与世界接轨了。

辛集麻花

一个白胡子老头,从孔集往东走,来到辛集。看见有一家炸麻花的,生意也不太好,他到了炸麻花的锅边,用手在油锅上罩了一下说:“你这油还没滚到劲,晚下一会儿,炸出来的麻花比这好吃,不信你试试看。”炸麻花的年轻人翻翻眼皮看看这个白胡子老头,说:“就按你说的办,错了,我可找你的麻烦。”

年轻人按这个白胡子老头说的办了,等油滚到劲了,面花全部靠在一起,白胡子老头说:“现在下麻花吧!”

麻花熟到一定程度,老头说:“用笊篱捞吧,放到我面前,我先尝尝。”

年轻人把炸好的麻花放到白胡子老头面前,让他品尝,老头尝罢对年轻人说:“你再尝尝”。

年轻人也尝了尝,咦!奇怪,咋变味啦,又香又脆,后味无穷,让人吃了还想吃。

一会儿,来了好多人,年轻人拿出刚炸出来的麻花免费让大家品尝,众人一吃,就是好吃,味道好极了。

白胡子老头又说:“你这个油不要用完,每天都套着用,不能完全用新油炸,另外,你拿出笔墨纸来,我给你写四句话。”年轻人赶忙去拿出笔墨纸来,放在白胡子老头面前,他毫不客气,挥笔而就,写了四句话:

碧油炸出嫩黄深,

凡人吃了能成神。

延年益寿似灵丹,

孝子买回敬老人。

下面写上:石八子,白胡子老头说:“我姓石,名八子,因为我弟兄八名,我是最小的一个,所以起名叫八子。”

白胡子老头说罢不见了。有的能人猜这白胡子老头不是别人,就是咱每天敬的李老君,“石”和“十”是同音,“十字”下面添上八子,不是李字是什么?

这个炸麻花的年轻人雇了几十个人给他帮忙,也供不上卖,各州县都来买,远的用车拉。他发了大财,也出了大名。他在辛集建一座庙宇,塑上老子像,天天敬老君,感谢李老君给他带来的财富。他又盖了一所学校,让后人念书,这个学校的名字叫“老聃学馆”。

辛集的麻花咋恁好吃?就因为老子用手在油锅上罩一下,仙气钻到油里,炸出来的麻花能不好吃吗?

贾滩的核桃满仁

鹿邑这一带,开会如果人到齐了,就用一句歇后语说:“贾滩的核桃满仁(人)啦!”

这个歇后语也给老子有掺连。

一天,老子去贾滩讲学,讲学的场地就设在大核桃林里,这核桃树,高大茂盛,抬头不见天,低头草蒙地,夏天坐在这里,又凉快,又软和。

老子那时已是半仙之体,随便说句话,有的东西或事情就会起变化,他讲完学以后,和人们聊天,问:“这核桃熟了吗?”

人们回答:“还没熟,才半仁”

“我看已经满仁了”

“那才不会呢,收罢麦核桃才熟,有句俗话:麦上场,核桃满瓤。这离收麦还有一个月呢,所以不会。”说着,从树上掉下来一个,小孩争着去抢,大人说:“拾了也没有用,不信用砖头砸开看看,一定是半仁。”

孩子们争着去砸,砸开后,都感到惊奇,核桃满仁啦,这真是天大的奇事。

后来人们知道老子不是凡人,说一句话,核桃真的熟了,满仁了。

贾滩的核桃皮薄易砸,仁子又香又脆,品品味道,和其他地方的核桃不一样,使人有吃不够的感觉。

以后经过天气变化,还是打罢场以后再打核桃,但味道仍然不变,仁子长的很满,人们至今还想着老子他老人家呢!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