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吴桥 |
释义 | 简介老吴桥,(又称天津桥)。位于东下池与对岸西杨村之间的洛河上,在隋朝天津桥遗址上游1160余米处,为民国初期河南建成的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梁。 民国十年(1921),南通的张謇组织上海北方工赈协会,来洛举办工赈,盘踞洛阳充任直鲁豫巡阅副使、兼两湖巡阅使的直系军阀吴佩孚,乘机劝说该会资助建桥。就在洛河上建成一座双柱式现浇钢筋混凝土墩台简支桥梁,亦名“天津桥”。桥名至于桥的中孔两侧,内侧两边为蓝色水磨石隶属大字,上款为“上海北方工赈协会重建”,下款为“民国十年”两行阴文小子,桥外两边为行书,上游一侧刻有“天津桥”。桥供23孔,中间21孔单跨9.2米,两边孔各6米,全长206米,桥宽6.1米,桥面净宽5.6米,民国11年(1922)6月28日,吴佩孚上桥验工,适逢洛水暴涨,桥两端被洪水冲断,桥南端冲毁3孔,因河道主流南移,桥被搁浅。 1923年,吴佩孚又兴工修复了北头引桥,将南头筑成土坡,维持桥梁通车,并动工将桥向南接长,以跨过主河道,新修桥墩砌出水面,后因吴佩孚兵败而告停,在洛河上仅留下一座废桥残基。后因洛河涨水,危及两岸安全,因防汛需要,于1980年7月又炸毁9孔,至今尚存残桥墩基和遗迹,该桥虽然失去了使用价值,但为后来的桥梁建设提供了借鉴。 2007年11月洛阳市人民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依据国家文物保护法规定,公布了该市第3批文物保护单位和遗迹179处,其中“老吴桥”被列之中。 历史1920年,吴佩孚屯兵洛阳。 来洛阳之前,他刚刚打败了皖系军阀,得意洋洋,踌躇满志,正处于“霸业”巅峰。他在西工扩建兵营,一边练兵一边控制全国局势。当时的北洋军阀直系首领表面上是曹锟,实际上是吴佩孚。1920年~1924年,吴驻洛阳,曹居京津,时云:“只要洛阳打个喷嚏,北京天津都要下雨。”足见吴佩孚当年的号召力。 当时,整个河南省的较大型桥梁仅有八九座,而洛阳城区洛河上没有大型桥梁,不能通行军车,这给吴佩孚的军事行动带来极大不便。他决定建一座钢筋混凝土大桥。 也是机缘巧合,1921年,上海北方工赈协会会员来到洛阳,吴佩孚利用这个机会,发动社会各界出钱出工,开始在洛河上修建大桥。此桥于1922年6月建成,长206米、宽6.1米、23孔,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中原地区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 桥建成之时,吴佩孚非常高兴,请来洛阳文人墨客为大桥命名,但大家讨论半天,也没有取出合适的名字。吴佩孚最后拍板:“这座大桥附近,原是隋唐天津桥遗址,‘天津晓月’乃洛阳八大景之一,我看也不必起什么新名字了,仍叫‘天津桥’吧!” 于是他请人在该桥第12孔上方内侧镌刻“天津桥”3个隶书大字,桥名上方刻“上海北方工赈协会重建”10个小字,落款为“民国十年”。 也是天公不作美,吴佩孚6月28日上桥检查验收时正值汛期,上游发大水,滔滔向东奔流。吴佩孚笃信神灵,喜欢占卜,每次打仗前都要算卦祈祷,他认为建桥是件大事,也要许个愿,祈祷一下,于是就站在桥中间,双手合十祷告:“如果吴某能在洛阳立足成事,请上天保留此桥;若不能,请毁之。”话刚说完,洪峰来到,汹涌澎湃,瞬间冲塌了两侧引桥,吴佩孚被困在桥中间,无法脱身。 他的夫人在城中听到消息,心急如焚。时近黄昏,营救困难,吴夫人赶紧吩咐工兵连前往。士兵们赶到洛河北岸,只见断桥在侧,激流在前,吴佩孚一干人等,影影绰绰在桥中间站着,过不来又下不去。没有办法,吴的部下只好开来几辆军车,打开车灯照向桥面,彻夜为吴佩孚照明。 工兵连不敢怠慢,连夜修复引桥,次日上午将吴佩孚救下残桥。 此事令吴佩孚很懊恼,但既然费尽周折修建了大桥,总得让它发挥作用吧!吴佩孚带领部下修复被冲毁的北端引桥,在修补南边引桥时战事又起,只好匆匆筑成土坡,勉强连通南北两岸,可以暂时通车。1924年秋,第二次直奉大战爆发,吴佩孚由洛阳北上指挥作战,无暇指挥修桥一事,工程就此停工。加上他的部下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发动了“北京政变”,阵前倒戈,离他而去,吴佩孚顷刻兵败,再也无心修桥,于当年年底黯然离洛,把一座断桥留在洛阳城边。 “老吴桥”的具体方位在中原明珠电视塔东边不远的洛河北岸,现仅余一截桥头,犹如断臂悬在空中,指向南岸。当初,这座桥之所以刻有“重建”两个字,有“复兴”隋唐天津桥之意,因为“老吴”本人饱读诗书,喜欢引经据典,但洛阳百姓不管那么多,反正是你“老吴”修的桥,那就是“老吴桥”,至今仍是这样称呼。 纵观林森桥和老吴桥的“命运”,都是先建后毁,不得善终,留下断桥,成为历史的碎片。但历史的碎片,有的闪闪发光,留下无尽浪漫,譬如杭州西湖之断桥,述说着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故事,被后人编成戏文唱到今天;而林森桥和老吴桥这两座断桥,却是一东一西,直撅撅地被晾在车水马龙的洛阳桥两边,荒凉寂寞,孤独黯然……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