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老僧辨奸
释义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老僧辨奸》

作品作者:沈起凤

作品年代:清代

作品体裁:散文

作品原文

严分宜[1]未贵时,与敏斋王公读书菩提寺[2]东院。一日,同阅《荆轲传》[3]。至樊於期[4]自杀处,严曰:“此呆汉也,事知济不济,辄以头颅作儿戏耶!”遂大笑。王曰:“烈士[5]复仇,杀身不顾,志可哀也!”遂大哭。

又阅至衣冠送别[6]时,严复大笑曰:“既知一去不还,乃复遣之使去,太子丹真下愚也。”王又大哭曰:“壮士一行,风萧水咽[7],击筑高歌[8],千古尚有余痛!”

继阅囊提剑斫[9],箕踞高骂[10],严更笑不可抑,曰:“是真不更事汉[11]。不于环柱时杀之,而乃以嫚骂了事。”王更涕泗沾襟[12]曰:“豪杰上报知已,至死尚有生气。铜柱一中,祖龙亦应胆落[13]。”

一时,哭声笑声喧杂满堂。一老僧倾听久之,叹曰:“哭者人情,笑者真不测也。二十年后,忠臣义士,无遗类矣。”

后,王官中牟县[14]令,颇有政声,而严竟以青词[15]作相,专权误国,植党倾良[16],为明代奸邪之冠。老僧预知之,而不能救,殆佛门所谓“定劫”欤[17]?

作品注释

[1]严分宜:即严嵩(148O—1567),字惟中,一字介溪。明江西分宜人。嘉靖时任武英殿大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与其子世藩等操纵国事,专权二十余年,排斥杀害忠臣杨继盛等,世宗时被疏远,革职抄家。毫无侠义之情,冷酷,只看表面现象,没有头脑

[2]敏斋王公:生平不详。菩提寺:佛教寺院。有情有意,甘为壮士鸣不平,有一颗侠义之心

[3]《荆轲传》:见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荆轲,战国末年刺客,卫国人,游历燕国,被燕太子丹尊为上卿,派他去刺杀秦王政。以献地图为名,刺秦王未中而被杀。

[4]樊於期:战国末年人。本为秦将,逃于燕国,秦始皇悬赏千金购其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荆轲请求樊於期以头相助,他立即自杀。

[5]烈士:古代指有志功业或重义轻生的人。

[6]白衣冠送别:据《荆轲传》记载,荆轲临行时,燕太子丹穿白衣戴白帽送别于易水之上,以示诀别。

[7]风萧水咽:秋风萧瑟,易水哭咽。形容送别时的悲壮情景。

[8]击筑高歌:据《荆轲传》记载,在送行时,“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筑(zhú竹),古代的乐器,似筝,有十三弦。

[9]囊提(dǐ抵)剑斫(zhuó酌):据《荆轲传》记载。荆轲献地图时,秦王展图而匕首现,惊走,荆轲追赶,侍医夏无且(zū租)以药囊掷之,秦王这时才拔出背上的剑,砍杀了荆轲。囊提,指夏无且用药囊掷荆轲。斫,斩,砍。

[10]箕(jī基)踞(jù巨)高骂:据《荆轲传》载:荆轲被砍伤八处,“自知事不就,倚柱笑,箕踞以骂。”箕踞,亦作“踑踞”。屈膝张足而坐,表示轻慢的态度。

[11]不更事汉:缺少阅历的汉子。更事,阅历世事。

[12]涕泗沾襟:哭得眼泪鼻涕沾湿了衣襟。

[13]“铜柱”句:据《荆轲传》记载,秦王砍伤荆轲之后,荆轲负伤引匕首掷秦王,不中,中铜柱。祖龙:指秦始皇。

[14]中牟县,古县名,县址在今河南南乐、河北大名、山东聊城之间。

[15]青词:亦称“绿章”。道教斋醮仪式上写给“天神”的奏章,一般为骈俩体,用朱笔写在青藤纸上,故名“青词”明时道教盛行,臣多以青调词邀宠。

[16]植党倾良:树立党羽,倾害忠良。

[17]殆:大概,恐怕。定劫:佛教认为当水、火、风三灾出现时,世界将归于毁灭。后人借用,指天灾人祸。[18]《传》:阐释儒家经典的著作皆可称“传”。“愚忠”二句:意思是说“过分的忠和孝,都是有意图的啊!”

[19]“古之”三句:古代的奸臣,都是十分聪明的人。因此,对于有知识的人不要只看重才而要看重品德。

全文翻译:

严分宜没有富贵的时候,与敏斋王公在菩提寺东院读书。一天,一起阅读《荆轲传》到樊於期自杀的地方,严分宜说:“这是一个呆傻的男子汉不知道事运是不是顺利,动辄就拿头颅说事,当作儿戏呀!”于是大笑。王公说:“烈士复仇,杀死自己也不顾忌,他的志气另我觉得哀伤呀!”于是大哭。 有阅读到人们穿衣帽给荆轲送行的时候,严分宜又大笑说:“既然知道一去不返,还是派遣使者过去,太子丹真是愚蠢呀。”王公又大哭说:“壮士一去,风也萧瑟,水也呜咽,击筑高歌,千百年来,还是能感觉到余痛!”继而,阅读到夏无且用药囊掷荆轲,秦王斩荆轲,而荆轲坐在地上骂时,严分宜更是笑的不可抑制,说:“他是真的没有阅历世事的男子。不在秦王绕着柱子跑的时候把他杀了,居然用谩骂结束事情。”王公更是哭的湿了衣襟说:“豪杰报答自己的知己,到了死也有那种生气。铜柱中,龙也会把胆子吓落。”一时间,哭声笑声喧哗满堂,一个老僧倾听了很久,叹气说:“哭的人有人情,笑的人真的是不可探测呀。二十年后,忠臣和那些义士,没有能留的下的。”后来王公任牟县令,政绩颇好,然而严分宜竟然作了丞相,用专权误导了国家,扶植亲党压制良尘,是明代的奸邪之人中的第一。老僧预知了,然而却不能救,是佛门所谓的“定下的劫数”吗?

作品鉴赏

严嵩与王敏齐的精神面貌和精神品质,作者没有通过他们的所作所为来进行具体刻划,文中只写了他们在“未贵时”读《荆轲传》时的不同反应。一个笑不可仰,一个涕泪沾襟,形成了一个个富于戏剧性的场面。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事,已不可考,似属虚构。随着《荆轲传》故事情节的推移,两个人截然对立的思想观点,在场面描写中却充分表露无遗。因而老僧得以从中窥他他们迥然相异的心迹,并对他们的将来,作了合乎逻辑的推测。

作者简介

沈起凤 [清](公元一七四一年至?年)字桐威,号赘渔,又号红心词客,苏州人。生于公元1741年(清高宗乾隆六年),卒年不详,年二十八岁。举公元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乡试。后会试屡不第,抑郁无聊,放情词曲自娱。所作戏曲,不下三四十种,风行大江南北。高宗南巡,官绅所备迎銮供御大戏,皆出其手笔。妻张云,亦工诗文,颇享唱随之乐。尝为祁昌教官。晚年以选人客死都门。起凤所作曲,今仅见其友石韫玉所刻之四种,为《报恩缘》、《才人福》、《文星榜》、《伏虎韬》(奢摩他室曲丛)此外名目之可考者,有《千金笑》、《泥金带》、《黄金屋》三种,《曲谐》又有杂记小说《谐铎》十二卷,流传尤盛。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