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老年慢性胃炎
释义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

疾病名称

老年慢性胃炎

疾病概述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胃部疼痛和饱胀感,尤其在饭后症状加重,而空腹时比较舒适。每次进食量虽不多,却觉得过饱而不适,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现象。由于进食少、消化不良,可产生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和虚弱。一些病人还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紧张、心情烦躁、失眠、心悸、健忘等,这些现象反过来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的胃部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复杂,不易治愈。

治疗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胃酸严重不足者,可口服稀盐酸;消化不良者可服用胃蛋白酶合剂、多酶片等;饱胀、恶心、呕吐者可用胃复胺、吗丁啉;伴有胆汁反流的,可应用胃动力药,防止胆汁反流;胃痛明显者以巅茄片、654—2解痉止痛;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还要加服丽珠胃三联以除菌根治。硫糖铝是胃粘摸保护剂。慢性萎缩性胃炎加服维酶素。

疾病分类

老年病科

症状体征

慢性胃炎无特异的临床症状,且病变程度与临床症状亦不相一致。部分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但约半数可有中上腹不适、饱胀和程度不同的消化不良症状如食欲不振、嗳气、泛酸、恶心等,慢性胃炎的腹痛多不规则,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隐痛或钝痛,很少表现为剧痛。胃窦胃炎可呈消化性溃疡样腹痛,有节律性,但无周期性。有胃黏膜米兰者可有少量或大量上消化道出血。长期少量出血可引起缺点铁性贫血。恶性贫血者长有全身衰弱、疲软、精神淡漠和隐性黄疸等。

老年人慢性胃炎的临床特点:

1、无特异性症状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感觉较迟钝,故自觉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即使有症状也无特异性,如上腹饱胀、腹痛、嗳气、乏力等。常与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混淆。特别是老年人常与其他脏器疾病并存(如心衰、胆囊炎等),往往并存疾病的症状较为突出,易忽略本病的表现。

2、并发症与伴发病较多 老年人慢性胃炎并发出血,且因胃黏血管硬化不易止血,又由于血容量减少,致使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血液灌流不足,发生功能障碍,老年人体内调与与电解质功能障碍,在慢性胃炎活动期或饮食失当时,引起呕吐与腹泻、易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老年人慢性胃炎常有伴发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疾病特点

老年慢性胃炎有其特点,主要是因为人进入老年期后,人体组织结构进一步老化,各器官功能出现不同程度障碍,身体抵抗力逐步衰弱,活动能力降低,以及协同功能丧失。

老年人随年龄增长,感觉较迟钝,故自觉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即使有症状也无特异性,如上腹饱胀、食欲不振、腹部隐痛、嗳气、乏力等。特别是老年人常与其他脏器疾病并存(如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胆囊炎等),极易忽略本病的表现。

老年慢性胃炎是指胃粘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粘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粘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该病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我国人群中慢性胃炎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萎缩性胃炎约占其中的1/5。少数萎缩性胃炎可演变为胃癌,(重度CAG伴不典型增生称为癌前病变)据报道,我国萎缩性胃炎的癌变率为2.55%。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重者可贫血等。老年人因动脉硬化胃血流量不足 加重胃黏膜损伤,在慢性胃炎活动期或饮食失当时,引起呕吐与腹泻、易致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疾病病因

(1)刺激性食物:老年人最明显的变化是牙齿及牙周组织的退行性变,同时由于牙齿脱落、牙龈萎缩引起的上下颌骨颌及关节改变,致使咀嚼困难,进入胃内的食物常粗糙。此外,老年人的味觉迟钝,对盐、香料的敏感性明显减弱。因此,常喜欢吃厚味食品如过咸、过酸、过冷、过热或用于治疗目的的冰水洗胃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长期如此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改变。

(2)饮酒:动物实验证实胃腔内乙醇浓度大于14%时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但停止饮酒后胃黏膜的损伤可恢复。有研究认为长期慢性饮酒可以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E1和γ—亚油酸的含量,导致慢性胃炎。乙醇不仅增加氢离子对黏膜的反弥散,破坏黏膜内的和膜下的血管地并可减少氧化磷酸化和黏膜内ATP合成。进而破坏组织功能。有报道适量的低度乙醇通过提高胃黏膜的前列腺素水平而对胃黏膜的有关保护作用。但就临床而言,尤其是老年人过量饮酒往往是慢性胃炎的诱因。

(3)吸烟:烟草酸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也可通过刺激胆汁反流而致胃黏膜损伤。

(4)药物: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的衰退常患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等。需长期服药,长期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洋地黄、短链脂肪酸等药物均可引起胃黏膜损害。非甾体抗炎药能引起胃的功能或(和)结构的改变,最常见的是出血糜烂性胃炎(占20%—40%),可于几天内自行愈合。但长期服用可引起慢性的组织学改变或溃疡形成,且老年人常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

(5)幽门螺杆菌感染自从1983年MarshallWarren从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黏膜中分理出幽门螺杆菌(HP)之后,HP与慢性胃炎之间的关系受到消化界及微生物学家的极大关注。现已确认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这为慢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均带来了新的概念。我国HP相关性胃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HP的感染率也增加。其中20—29的感染率为45.1%,30—39岁为63.6%,≥70岁为78.9%。而且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也随着年龄增长。由此可见,HP感染也是老年人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

(6)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和发展是衰老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老年人自身免疫调节功能低下,调节自身抗体产生的抑制功能减退,体内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壁细胞抗体(PCA)、抗额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及抗内因子抗体(IFA),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或调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而破坏胃黏膜腺体而导致慢性胃炎。老年人抗核抗体的阳性率为11%,而青年人只有2.5%,类风势因子的阳性率老年人比年轻人约高5倍。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率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0.01%,但在有免疫缺陷的人群中可达14%而老年人就属于此类人群,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增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正常人免疫指标的比较,发现该型胃炎含有内因子抗体,抗壁细胞抗体和促胃液素分泌细胞抗体。

病理生理

(一) 胃黏膜的改变

不良生活习惯对胃黏膜的影响

刺激性食物

:老年人最明显的变化是牙齿及牙周组织的退行性变,同时由于牙齿脱落、牙龈萎缩引起的上下颌骨颌及关节改变,致使咀嚼困难,进入胃内的食物常粗糙。此外,老年人的味觉迟钝,对盐、香料的敏感性明显减弱。因此,常喜欢吃厚味食品如过咸、过酸、过冷、过热或用于治疗目的的冰水洗胃均可引起胃黏膜损伤,长期如此可引起胃黏膜的慢性炎症性改变。

饮酒

:动物实验证实胃腔内乙醇浓度大于14%时可直接损伤胃黏膜。但停止饮酒后胃黏膜的损伤可恢复。有研究认为长期慢性饮酒可以减少胃黏膜前列腺素E1和γ—亚油酸的含量,导致慢性胃炎。乙醇不仅增加氢离子对黏膜的反弥散,破坏黏膜内的和膜下的血管地并可减少氧化磷酸化和黏膜内ATP合成。进而破坏组织功能。有报道适量的低度乙醇通过提高胃黏膜的前列腺素水平而对胃黏膜的有关保护作用。但就临床而言,尤其是老年人过量饮酒往往是慢性胃炎的诱因。

吸烟

:烟草酸可直接作用于胃黏膜,也可通过刺激胆汁反流而致胃黏膜损伤。

药物

:老年人由于身体功能的衰退常患多种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关节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心病等。需长期服药,长期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洋地黄、短链脂肪酸等药物均可引起胃黏膜损害。非甾体抗炎药能引起胃的功能或(和)结构的改变,最常见的是出血糜烂性胃炎(占20%—40%),可于几天内自行愈合。但长期服用可引起慢性的组织学改变或溃疡形成,且老年人常发生较严重的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胃穿孔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

自从1983年MarshallWarren从慢性胃炎病人的胃黏膜中分理出幽门螺杆菌(HP)之后,HP与慢性胃炎之间的关系受到消化界及微生物学家的极大关注。现已确认HP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这为慢性胃炎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等均带来了新的概念。我国HP相关性胃炎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HP的感染率也增加。其中20—29的感染率为45.1%,30—39岁为63.6%,≥70岁为78.9%。而且慢性胃炎的患病率也随着年龄增长。由此可见,HP感染也是老年人慢性胃炎的主要致病因子之一。

自身免疫反应的发生和发展

是衰老过程的重要表现之一。老年人自身免疫调节功能低下,调节自身抗体产生的抑制功能减退,体内出现多种自身抗体,如抗壁细胞抗体(PCA)、抗额胃泌素分泌细胞抗体(GCA)及抗内因子抗体(IFA),这些抗体与相应抗原结合,激活补体或调节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而破坏胃黏膜腺体而导致慢性胃炎。老年人抗核抗体的阳性率为11%,而青年人只有2.5%,类风势因子的阳性率老年人比年轻人约高5倍。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率在免疫功能正常人群中<0.01%,但在有免疫缺陷的人群中可达14%而老年人就属于此类人群,故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率增高。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通过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与正常人免疫指标的比较,发现该型胃炎含有内因子抗体,抗壁细胞抗体和促胃液素分泌细胞抗体。

多种慢性病

老年营养不良,常见如蛋白质、维生素B族缺乏、缺铁性贫血等疾病可引起消化道黏膜萎缩而导致慢性胃炎,肝—胆—胰的病变可致十二指肠反流而发病。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肺心病、门静脉高压症等。可使胃黏膜瘀血导致黏膜屏障功能受损,易发生慢性炎症!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肝硬化、溃疡性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垂体功能减退等均可引起慢性胃炎。

诊断检查

诊断: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典型,对诊断帮助不大。X线检查仅能协助排除其他胃部疾病。胃镜和胃黏膜组织检查是诊断慢性胃炎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可了解胃黏膜炎症的范围、程度和类型。此外,胃液分泌功能测定、胃蛋白酶原测定、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测定、血清促胃液素测定及PH检测等辅助检查可了解胃功能状态,与贫血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HP感染,从而有助于明确诊断和鉴别诊断。

治疗方案

保持身心健康

老年慢性胃炎患者,应做到生活有规律,戒除烟酒,勿暴饮暴食,避免饮浓茶、饮食要定时定量。对于神经紧张、焦虑、忧郁及失眠者,应对其精神生活予以足够重视。帮助其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安度晚年。对于长期失眠的患者,可口服温和的安眠药物,把有关保健知识教给患者,帮助他们认识疾病,使之对自身病态有较完整的认识,对有恐癌心理的患者应使他们正确理解疾病的演变过程,建立治疗信心。

(二) 药物治疗

清楚HP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慢性胃炎关系密切。因此有HP染的慢性胃炎患者应采用清除HP治疗。HP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如阿莫西林、甲硝唑、四环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呋喃唑酮、头孢菌素、克拉霉素等。另外胶态次枸橼铋在酸性环境中铋能盐和尿液组成的复合物覆盖在黏膜表面,除具有保护黏膜作用外,还具有直接杀灭HP的作用。单一药物治疗HP感染的清除率低,且易产生HP耐药。目前国际上推崇三联疗法,即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20—40mg/d)、甲硝唑(400mg,3/d)加阿莫西林(500mg,3—4/d),对甲硝唑耐药菌株可用克拉霉素(50mg,3/d),其一周HP清除率在95% 以上,亦可采用胶枸橼铋(20mg/d)加阿莫西林和甲硝唑和甲硝唑三联治疗,两周为一疗程,其HP的清除率可达90%以上。

黏膜保护剂

可增强胃黏膜屏障功能,促进上皮生长。此类药物包括胶枸橼铋、硫糖铝、前列腺素E、谷氨酰胺(麦滋林)、甘珀酸、十六角蒙脱石及替普瑞酮等,对缓解上腹不适症状有一定作用但单用效果欠佳,其中有老年高血压、心脏病及肾病者慎用。

抑酸剂

慢性胃炎胃酸可高可低,应用抑酸剂可降低胃内H+浓度,减轻H+对胃黏膜的损害及H+的反弥散程度,从而为胃黏膜的炎症修复创造有利的局部环境。同时,低酸又可以促进促胃液素释放,促胃液素具有胃黏膜营养作用,促进胃黏膜细胞的增生和修复。目前认为对于上腹疼痛症状严重,或伴有黏膜出血患者,采用抑酸剂治疗,通常能使腹痛症状明显缓解,常用的制酸剂包括H2受体阻断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及法莫替丁)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与兰索拉唑等)。

胃动力药

慢性患者常伴有胃肠运动功能失调。因此,在慢性胃炎的治疗中,尤其在老年患者,胃动力药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这类药物包括钾氧普胺、多潘里酮及西沙比利等,甲氧氯普胺可引起锥体外系反应,先临床已少用。多潘利酮为外周多巴拮胺抗剂,极少有中枢作用,系目前广泛应用的胃动力药,约50%的患者胃排空迟缓症状能缓解。西沙比利为5—HT受体激动剂,主要功能是促进肠肌间神经丛中乙酰胆碱的生理学释放,协调并加强胃排空。该要尤其适合伴有便秘的老年慢性胃炎患者。但有些老年患者可能有一些轻微的不良反应如肠鸣、腹泻及腹痛等,停药后可消失。

其他

目前发现有一些胃肠激素具有明显的增强胃黏膜防御功能的生物活性,如生长抑素,转化生长因子,神经降压素、表皮生长因子等。由于老年人胃肠激素呈生理性降低,因此有条件时可以应用一些商品化的胃肠激素如施它凝和善得定等。缺铁性贫血者可补充铁剂,有恶性贫血者需用维生素B12治疗。

目前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经治疗症状可完全消失,部分患者胃黏膜慢性炎症病理改变亦可完全恢复,但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是对症治疗,通常难以使萎缩性病变逆转。对重度病变,应做定期随访。

疾病预防

对急性胃炎患者应及时治疗。平时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料的食用和饮用。不用或慎用对胃黏膜有强刺激性药物;积极治疗口腔疾病和呼吸道的慢性感染病灶等。老年人有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倾向,应适当补充维生素B12及锌、硒等微量元素。

用药安全

50岁以后约半数以上的人患有慢性胃炎。老年人的慢性胃炎又多伴发肠腺上皮化生和胃粘膜细胞的不典型增生,后者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防治老年慢性胃炎和避免癌变,要建立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治愈上呼吸道和五官、口腔等慢性疾病,勿将痰液、鼻涕等带菌分泌物吞咽入胃。要避免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和体力疲劳。不吃对胃有刺激的食物及霉变、生冷和难以消化的食品,避免饮浓茶、浓咖啡。戒除烟酒。慎用对胃有刺激性的药物,如阿斯匹林、激素、红霉素、磺胺等。治疗用药要有针对性。

饮食原则

1.调节胃酸分泌。高酸性胃炎禁用酸度高的食品及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而低酸性胃炎患者可选食有刺激胃酸分泌作用的食物。

2.避免有强烈刺激性作用的食物,忌食生冷、硬及酸辣食物。

3.饭菜宜软烂,容易消化,含纤维多的食物不宜太多,可粗粮细做。

4.烹调方法宜选用蒸、煮、炖、烩等,忌煎炸等。

5.少量多餐,每日可安排4~5餐。

食物选择

1.主食可选用软米饭、面包、馒头、包子、馄饨等。

2.牛奶、奶油、淀粉、蔬菜、煮熟瘦肉等不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适于高酸性胃炎病人。

3.浓肉汤、鸡汤、鱼汤等含氮浸出物较高的食物,能强烈刺激胃酸分泌,适于低酸性胃炎病人,而不适于高酸性胃炎病人。

4.新鲜而含纤维少的蔬菜及水果,如冬瓜、黄瓜、西红柿、土豆、菠菜叶、小白菜、苹果、梨、香蕉、橘子等比较适合胃炎病人食用,而芹菜、韭菜、黄豆芽、金针菜等含纤维多的食品宜少食。

5.为防止便秘发生,宜经常选食一些有润肠通便功能的食物,如琼脂(洋菜)制品、果子冻、蜂蜜、果汁、菜汁等。

6.酒精对胃粘膜有刺激作用,并能损伤胃粘膜防御机制,故应忌酒。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5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