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老虎鱼
释义

鬼鲉(学名:Inimicus japonicus)为毒鲉科鬼鲉属的鱼类,俗名老虎鱼。分布于朝鲜及日本本州中部以南各近海内以及广东北海等,属于近海底层杂鱼。

中文学名:鬼鲉

别称:老虎鱼

二名法:Inimicus japonicus

界: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Chordata

纲:辐鳍鱼纲 Actinopterygii

目:鲉形目 Scorpaeniformes

科:毒鲉科 Synanceiidae

属:鬼鲉属 Inimicus

种:鬼鲉 I. japonicus

分布区域:朝鲜及日本本州中部以南各近海内,福建,广东北海

基本资料

鬼鲉,Inimicus japonicus,俗名海蝎子、老虎鱼。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热带及暖温带。,中国产于南海、东海、黄海和渤海。鬼鲉属于暖温性底层鱼类。体色随深度不同而异在近岸浅水区呈黑褐色;在外海深水区呈红色或黄色。体长可达200毫米。初夏产卵。 鬼鲉卵浮性。因鳍棘端部具膨大囊状毒腺组织,毒性强,被刺后剧烈阵痛,有时持续数天,故有“海蝎子”,“虎鱼”等名称。中国福建沿海将此鱼煮汤,治小儿疮疖症。肉可供食用。

生物特征

鬼鲉属(Inimicus)鲉形目毒鲉科的1属。有8种,通称鬼鲉。体长约250毫米。

体延长,前部粗大,后部稍侧扁。头宽大,具凹陷和凸起,棱突粗钝。眼小,上侧位。

第二眶下骨突后端甚宽,与前鳃盖骨结合。

口中大,口裂几垂直。上下颌及犁骨具绒毛状牙群,头侧和下颌下下方有许多发达的皮须。

鳃盖膜分离,与峡部相连。

体无鳞。腭骨无牙。体无鳞,具皮瓣。侧线平直。

背鳍连续,背鳍有16~17鳍棘。胸鳍下叶有两指状游离鳍条,第三、四鳍棘间距较大,鳍膜深凹;胸鳍宽大,具2游离鳍条;腹鳍大,鳍膜与体壁相连;尾鳍圆截形。

常见种类

①鬼鲉,吻长短于眼后头长,眼间隔略小于吻长,中国沿海均产;

②居氏鬼鲉,吻长约等于眼后头长,眼间隔为吻长1/2~2/3,分布于中国南海;

③双指鬼鲉,吻长显著大于眼后头长,眼间隔约为吻长1/2,产于南海。

科学研究

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鬼鲉(Inimicus japonicus)早期发育阶段的摄食特性和仔鱼饥饿致死时间。

结果表明,仔鱼和营游泳生活的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白天,并以白天摄食为主,6日龄仔鱼、17日龄营游泳生活稚鱼的摄食率高峰为10:00和14:00。随着生活习性的转变,其摄食节律也发生明显变化,稚鱼和幼鱼在营底栖生活方式的阶段,以夜间摄食为主,另一摄食小高峰出现在早晨。

进入底栖生活阶段的29日龄稚鱼、40日龄幼鱼的摄食高峰为22:00和6:00。鬼鲉仔、稚、幼鱼各阶段的日摄食率分别为:6日龄仔鱼69.7%,17日龄稚鱼57.7%,29日龄稚鱼42.3%,40日龄幼鱼17.7%。在饥饿条件下鬼鲉初孵仔鱼、1、3、5、8和10日龄仔鱼的全部死亡时间分别为192h、216h、168h、80h、178h和264h,半数死亡时间分别为144h、120h、120h、60h、108h和144h,说明5日龄仔鱼是鬼鲉早期发育中最为敏感的阶段。

饥饿仔鱼呈现头大、体短、身瘦、体色发白等形态特征,行为上表现为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和静卧底部。长期饥饿后仔鱼脑后部下陷明显,其形态特征可作为判断仔鱼饥饿致死的重要指标。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0: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