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虎洞村 |
释义 | 1 浙江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村老虎洞村,全国有三个:一个是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村;一个是吉林省白山市抚松县兴参镇老虎洞村;最后一个是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老虎洞村。 ◎ 1、杭州市萧山区闻堰镇老虎洞村老虎洞村因在老虎洞山南麓,故名。位于杭州市萧山区西部,隶属于闻堰镇。村区占地总面积3.4平方公里。东和城厢镇湖山村、长河镇汤家金村接界,南与湘湖农场接壤,西和东旺村相依,北面由老虎洞山环抱。全村由青山张、长池头、陈家埠、水园里、湾里张、青山头、王家庄7个自然村组成。村委会驻地长池头。1992年有582户,1878人。村民中以张、王、韩、蔡等姓氏居多。 老虎洞村依山傍水,地处古湘湖西南沿岸,从事农业历史悠久。据民国《湘湖志》载:“宋神宗朝筑为湖,政和二年杨氏依山为岸筑土为塘,后历元明清各朝屡有占垦情事”。至民国时期,湘湖水面缩小,大多淤涨成陆,始扩地耕作,因湖田地势偏低,常遭水患,村民贫穷潦倒。 1949年后,人民政府重视兴修水利,推行“三熟制”,进行园田化建设,使农业有了基本保障。但由于长期生产单一,经营不活,村级经济发展缓慢。到70年代,集体经济仍薄弱,村民人均收入连年徘徊在140元左右,只能维持低标准的温饱生活。1978年后,村民思想解放,转变传统生产格局,向高效农业和创汇农业发展。1982年底,全村1419亩农业耕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8年起,实施“吨粮田”工程,应用“模式栽培、配方施肥”的新技术。建立村农业技术推广站、肥药供应站、种子仓库,还投资12.8万元,先后购置联合收割机2台、50型拖拉机2台、开沟机1台,直接为农户提供服务。至1992年,粮食亩产连续5年超过1000公斤。同时,成立山林队,有专业人员33名,对村里1314亩山林负责管理。实行封山育林,扩大经济林面积,现建有茶园103亩,是“浙江龙井”的产地之一;扩大和新建果园370亩,种植杨梅、柑桔、板栗、桃子等。另外,尚有编草荐、个人运输、养鸭、养鱼等工副业。由资源优势成为经济优势。 发展工业,壮大村级经济。1974年,村里动用合作化以来积累资金5.74万元,创办起东风算盘厂。开办时用小会堂作厂房,条件艰苦。1976年算盘厂改名东风农机五金缝纫机厂,不久更名为萧山工业缝纫机厂,同时新办湘湖时装厂。之后,缝纫机厂规模由小变大,获利润从3万、5万上升为10多万元,1989年达到34.1万元,成为村级“财源大户”。1980年后,老虎洞村抓住改革开放的机遇,以两个厂为依托,又相继建立萧山化纤纺织厂、湘湖莼菜厂、闻堰渔业机械厂、湘湖建筑队、闻堰土方队和闻堰春江商店等6家工厂和流通企业。主要产品:工业缝纫机、高档大提花贡缎、流行时装、莼菜、渔具机械、装饰布等10余种。“沪佳”、“湘湖”牌工业缝纫机,产量由创办时年产120台猛增到年产7800台,其中95%以上出口孟加拉、泰国、巴西、香港等14个国家和地区,饮誉国际市场。1992年村里再次投资183万元,开发出民用的封闭式三线缝纫机,也受到客户欢迎。 老虎洞村农业、工业、山林特产和家庭副业得到全面发展,村级经济殷实。1992年,全村拥有工业固定资产179万元,自有资产242.54万元;获工业利润86.65万元;共有职工432人,占村民总人口的26.2%。村里实现工农业总产值867万元,其中农业353万元,比1978年的41.2万元增加8.5倍;工业514万元,比1981年的46.12万元增加11倍。村民人均收入1812元(含职工),比1978年的142元增加12.7倍。职工人均收入3270元。1987、1992年村党支部两次被中共萧山市委评为市级先进。1992年被中共萧山市委、市人民政府命名为标兵村。 2 吉林抚松县兴参镇老虎洞村老虎洞村,是著名的人参之乡抚松县兴参镇的一个普通的行政村,因为村外山上有个石洞,洞里昔日栖息过一窝老虎,故而得名。人参是长白山三大特产之一,是长白山人致富的经济植物,栽培人参,又是长白山区的支柱产业。老虎洞人在改革开放的20年里,也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从集体转为承包,人参经济长足发展,老虎洞的“绿色人参”远销日本。村民郭连生栽培最大的一枝参重640克,即1.28市斤,是参乡有史以来最大的人工栽培参,由中国人民银行以5000元人民币购去,如今存放在北京中国人民银行展览厅里向世人展示。抚松县政府、兴参镇政府分别给予郭连生“参乡特殊贡献奖”。县委、县政府还把培植大枝头人参的奋斗目标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 3 云南景东彝族自治县花山乡老虎洞村◎ 村情概况老虎洞村隶属于花山乡芦山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乡政府东南边,距离村委会2公里,距离乡政府24公里。国土面积0.57平方公里,海拔1600米,年平均气温14℃,年降水量1350毫米,适宜种植核桃、茶叶等作物。 ◎ 自然资源截止2006年底,全村有耕地总面积124亩(其中:田70亩,地54亩),人均耕地0.69亩,主要种植玉米等作物;拥有林地664亩,其中经济林果地247亩,人均经济林果地1.37亩,主要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果;荒山荒地面积60亩;其它面积500亩。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6年底,已实现水、电、路、电话四通。全村有43户通自来水,有6户饮用井水,其中有6户还存在饮水困难(占农户总数的12.24%)。有49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31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和63.26%);安装固定电话和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18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12户(分别占总数的36.73%和24.29%)。 该村到乡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村内主干道均未硬化;距离最近的车站24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6公里。全村共拥有摩托车8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9户;装有太阳能农户5户;建有小水窖2口;已完成“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厩)的农户6户。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50亩,有效灌溉率为40.32%。 ◎ 农村经济该村2006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1.76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9.51万元,占总收入的43.7%;畜牧业收入6.3万元,占总收入的28.95%(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0头,肉牛19头,肉羊9头);渔业收入0.1万元,占总收入的0.46%;林业收入5万元,占总收入的22.98%;第二、三产业收入0.75万元,占总收入的3.45%;工资性收入6.84万元,占总收入的31.43%。农民人均纯收入1113元,农民收入以种养业、林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4.8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45人(占劳动力的41.67%),在省内务工25人,到省外务工20人。 ◎ 人口卫生截止2006年底,该村有农户49户,共有乡村人口180人,其中男性105人,女性75人。其中农业人口180人,劳动力108人。该村以汉族、彝族为主,其中汉族111人,彝族30人,拉祜族39人。 到2006年底,全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8人,占人口总数的4.44%;参加农村合作医疗94人,参合率52.22%。 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室和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室2公里,距离乡卫生院24公里。 ◎ 文化教育该村小学生就读于芦山完小,中学生就读于花山中学。该村距离小学校2公里,距离中学24公里。截止2006年底,该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19 人,其中小学生17人,中学生2人。 ◎ 村务公开该村到2006年底,已签定农业承包合同49份,农村土地承包面积124亩。农村财务管理实行自行管理,定期开展村务公开,并成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主要以会议方式公开。 4 施甸县酒房乡酒房村委会老虎洞村◎ 村情概况老虎洞村隶属于酒房乡酒房行政村,属于山区。位于酒房乡南边,距离酒房村委会3公里,距离酒房乡3公里。国土面积有3.5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1200毫米,适宜种植包谷等农作物。有耕地414亩,其中人均耕地1.22亩;有林地3936亩。全村辖2个村民小组,有农户81户,有乡村人口351人,其中农业人口350人,劳动力175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75人。2008年全村经济总收入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20元,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为主。 ◎ 基础设施该村截止2008年底,已实现通路、通电、通电话,无路灯。全村有40户已通自来水(占农户总数的50%),41户饮用井水,有41户还存在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占农户总数的50%)。有81户通电,拥有电视机农户74户(分别占农户总数的100%、91.35%);安装固定电话或拥有移动电话的农户数76户,其中拥有移动电话农户数71户(分别占总数的93.83%和87.65%)。 该村到乡道路为土路;进村道路为土路面;村内主干道均为未硬化的路面;距离最近的车站(码头)3公里,距离最近的集贸市场3公里。全村共拥有汽车1辆,农用运输车1辆拖拉机4辆,摩托车18辆。 全村建有沼气池农户25户;装有太阳能农户10户;建有小水窖16口;耕地有效灌溉面积为 67亩,其中有高稳产农田地面积67亩,人均高稳产农田地面积0.2亩。 该村到2008年底,农户住房全部为土木结构住房。 ◎ 农村经济该村2008年农村经济总收入88.1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52.1 万元,占总收入的59.1%;畜牧业收入14万元,占总收入的15.90%(其中,年内出栏肉猪420头,肉牛30头,肉羊50头,鸡150只);林业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11.35%;第二、三产业收入5万元,占总收入的5.68%;工资性收入7万元,占总收入的7.95%。农民人均纯收入1920元,农民收入以种植等为主。 全村外出务工收入6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20人(占劳动力的13.3%),在省内务工15人,到省外务工5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