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老常营村 |
释义 | 村名来历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因战乱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洪武初年,山西人口达400余万,比当时的河南、河北两省人口的总和还要多。元朝灭亡明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大规模的迁民达16次之多,所迁之民遍及山西51县,迁往之地多达十省市。老常营的常姓居民来自于山西洪洞县。因本村姓常的多,所以叫老常营村。 本村概括老常营村位于邓州市北15千米处,归属邓州市裴营乡辖管。本村交通便利,东至裴营,夏集,西至湍河到文渠,南至邓州市,北至赵集,罗庄,均有邓州市政府根据“4+2工作法”所修建的村村通公路网络。邓州市公交总公司的5路公交车穿村而过,村民可乘此路公交仅需40分种便可到达邓州市区及邓州火车站。 本村下属13个居民小组,分别为老常营一组、二组、三组、四组、五组、六组、七组、前王组、后王组、南李组、西李组、王庄组、赵庄组、村委会驻地为老常营五组。 本村为“裴营乡模范村”先后评为河南省“优秀文明村”邓州市“十佳小康村”等荣誉称号。 本村常住人口5000余人,其中外出务工人员3000余人,村内居民大多以务农为主。村土面积500万余平方,耕地面积10000余亩。 本村发展近年来,本村村民在村支书常士湘的带领下:勤劳致富,勇于探索,先后拥入了一大批的民营企业。如:老常营村建材厂,老常营村面粉厂等。为老常营村的经济带来了腾飞。 2006年老常营村在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村庄整治、招商引资和特色产业齐抓并进,各项工作均实现了新突破。先后投入了数十万元在村里新建文化广场一座,购置了篮球架、乒乓球台及一系列的现代化建身器材。 同时,村里还通过培育优势农户、经济能人和企业家,建起了面粉加工厂、养殖场,鼓励村民大力发展杨树经济,引导大家合作造林,承包荒滩荒地和公路两旁余留地,种植速生杨,使全村的杨树种植面积在去年500亩的基础上,增加到了目前的1200亩。 本村教育本村以“三个代表”为中心,以发展教育为根本。本村拥有大小教育机构3座,分别为:老常营村小学、老常营村幼儿园以及一所民办的幼儿园。特别是本村的老常营村小学在本村起着极其重要的教育地位。建校十多年来先后有数以千计的学员从本校走出,向祖国输送了大量的所需人才。 2006/07年Dream Corps派出了数十名中外大学生志愿者前来支教,体验农村生活。其间建设Dream Corps图书馆,代教本村学生,组织多次文化活动,丰富村民生活,受到了村民的极大赞扬。 本村文化本村文化活动众多。每年的正月十五,村里边都会邀请市里面最好的文化演出团队在村文化广场进行演出。耗巨资购买大量的烟花爆竹在村文化广场燃放,吸引十里八村的群众前来观看。 2008年村委会又投入数万元,在村文化广场边修建了一座现代化的文化艺苑。并聘请了省里著名的豫剧团演出三天为村民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乐趣!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