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劳改营 |
释义 | 劳改营是一种简单化的使入狱者强制劳动的场所。劳改营制度和奴隶制、监狱有许多相似点。劳改营的具体条件,由于管理者不同差异很大。 在前苏联人们不使用劳改队,而使用一个同义词“劳教队”(исправительно-трудовая колония, ИТК),这个词也用来指短期徒刑犯人服刑的营地。 俄国/苏联的劳改营俄国沙皇作为其正式司法系统的一部分,在荒凉的西伯利亚建立了劳改营(“卡拖加”)。尽管条件恶劣,比起后来的苏联劳改营仍然是小巫见大巫。 苏联第一座劳改营建于1918年,苏联政府接管了卡拖加系统,并把这一系统迅速的扩展开来,直到建立古拉格系统来管理劳改营。这些劳改营因为它们极端恶劣的条件而臭名昭著;新入狱者的死亡率在有些营地高达80%。在大清洗期间和之后,古拉格劳改营关押了数以百万的劳改者。斯大林把他们当作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并且间接的杀害了这些入狱者。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据所知苏联有二百余处劳改营,分布全国各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初,一切主要建筑工程,如运河、水电厂等建设,大部分均由强迫劳动承担。 自1930年后,此类奴工组织遍及内陆各地,其分布情形大致如下:一、欧洲部分分为:西北区(二十个)、东北区(十一个)、中区(六个),南区(六个)、东区(六个)、乌拉尔区(九个);二、亚洲部分分为:西部西伯利亚区(九个)、中亚区(八个)、中部西伯利亚区(七个)、东部西伯利亚区(四十三个)。以上共计一百二十五个劳改营,系范围较大者。此外,小规模的劳改营,多不胜数。不论大、小营、囚犯的生活条件,人不如狗。以食物为例:囚犯每日食物的热量一千二百九十二卡路里,而防囚犯逃亡之猎狗每日为一千八百四十卡路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营中的政治犯与普通犯,实行分别囚禁,自1950年已改进许多。斯大林死后,1953年至1955年间,主要劳改营地区,曾连续发生暴动,当局恐事态扩大,采取不断减少劳改营措施。1954年,也就是斯大林死后一年,赫鲁晓夫领导的新苏维埃政府开始释放囚犯,关闭营地。到五十年代末,几乎全部“劳教队”都被解散。苏联内政部20号命令于1960年1月25日正式结束了古拉格系统。 日本的劳改营20世纪初,日本用几百万来自被征服地区的平民和战俘从事强制劳动,特别是中国抗日战争和太平洋战争期间,建造泰缅铁路等项目。这类强制劳动中常见的过度劳累、营养不良、可预防疾病和暴力等问题,导致几十万人死亡。 纳粹德国的劳改营纳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开设了很多极为野蛮的集中营,用来为工业和其他产业提供免费的强制劳动力。在纳粹体系中,不同的入狱者被分入不同种类的劳动营(Arbeitslager)。 最为人所知的是Mittelbar-Dora劳改营,参与了V-2型火箭的制造。见条目集中营。 其他国家的劳改营柬埔寨红色高棉在上台以后,以改造所谓的资产阶级为名义,在柬埔寨建立了劳改营。见条目S-21集中营。 罗马尼亚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以政治教育为名,把敌视现政权者送进劳改营里,强迫参加多瑙-黑海运河和大布勒伊拉岛排水造田等计划的劳动。大多数送去的犯人死在营地。 朝鲜北朝鲜设立了稳城集中营、耀德集中营关押政治犯、脱北者及其家人。 概述莫扎伊斯克女子劳改营位于莫斯科以西100多公里处。劳改营建于20世纪50年代,现有1084名女犯在这里服刑。 莫扎伊斯克女子劳改营最大的特点是女犯可带婴幼儿一起服刑。幼儿园与劳改营仅一墙之隔,是一座掩映在树丛中的粉红色两层小楼。楼内装修一新,木地板上铺着地毯,摆放着各式玩具,还有个小小的室内游泳池。一些被判刑的孕妇,在医院生产后可在这里抚养婴儿,每天有5个小时的喂奶时间。还有一些女犯有年幼的孩子无人照看,于是孩子们也被送到这里,做母亲的每天可来看望他们。这所幼儿园几十年来养育过3万多名婴幼儿。 犯人在劳改营里进行强制性劳动改造。她们在缝纫厂缝制军服,每天劳动8个小时,每月最少能挣400多卢布。由于90%的女犯服刑前没工作,为了使她们获释后能有一技之长,自食其力,这里开办了技校,那些连中学都未读完的人可以在这里上夜校,接受中等普通教育。有中学文凭的人则可在这里接受高等教育,莫斯科国立社会大学的教师专程到这里授课,刑满释放后她们仍可在这所大学继续免费学习,直到大学毕业。 为了丰富她们的生活,劳改营每年举办两次运动会,每月搞一次自编自演的文艺演出。劳改营重视对犯人的心理治疗,还设有专职的心理医生。 在莫扎伊斯克女子劳改营中,记者见到一些目光呆滞的老妇,但更多的是略施粉脂的姑娘,俏丽的外表使人很难把她们与罪恶联系起来,然而,她们确曾危害过社会和他人,同时也断送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如今,社会正尽力挽救她们,为其提供改造自我的机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