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榔桥镇黄田村
释义

榔桥镇黄田村位于安徽省宣城市泾县城南约39公里处,距离205国道3.5公里。是以朱姓为主聚居的村落。其历史悠久,大约在宋朝便有了“黄田里”之名,而朱姓则于明朝万历间,由张香都再迁此处,逐渐发展为一座知名的文化古村,据《泾县乡土记》记载:“山(黄知<音>山)之西南为朱氏村,山之正西为胡氏村,朱氏族大,散居于县之东乡,纵横十余里,户口数万。”而黄田村尤为显著,其间阡陌交错、房屋栉比、炊烟袅袅、莺啼鸟啭,更有老树古藤、新篁修竹、溪水潺潺、柳绿桃红,俨然一首由自然和人文 贴合而成的优美诗章。

历史发展

北宋年间,理学家朱熹的叔曾祖父从婺源迁来,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绿水青山间留下了约26500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其中最著名的有笃诚堂、崇德堂、荣禄大夫第、思慎堂、聚星堂和敦睦堂等。上庄镇石家村又名棋盘村,北宋开国功臣石守信后裔元末迁此建村,背依旺山,面向桃花溪,民房皆北向,以示不忘甘肃祖先。村落格局呈棋盘形,整齐方正,巷路纵横。巷路尽头皆设弄门,夜晚关闭,宛若一城堡。南屏村在黟县县城西南4公里处,背倚南屏山,自元朝末年有叶姓迁来后,至明朝已逐渐形。

村内概况

黄田村村域似船形,位于黄山南(泾县最高山),凤子河北,村内现存有58处,103栋较为完整的古民居建筑,大多建于清乾嘉年间,建筑百积26446M2。村边原有四、五道围墙将村子严密包围,凤子河环村而流,是天然的“护村河”。村中的道路和河岸都用石块砌护,就连凤子河床也都于道光10年全部用石块砌成,河上架设十余座石桥沟通两岸来往。

凤子河自东南流向西北的出口处,有狮子山和象山对峙,谓之“狮象把门”。当中建一圆洞形石拱桥,称之为“狮子滚绣球”,形成黄田村的门户。

村中以家庙、敝厅和堂屋为主体,原有“旗峰公家庙”等21处厅屋,现存10余处。屋宇高墙巍峨,规模宏大,或前后数座相联,或大屋左右并列,巷道平直,明沟暗渠相连,活水穿村,排水通畅。屋前一般均有用河卵石铺面的大院,卵石以褐、黄二色拼砌出蝠(福)、鹿(禄)、寿、喜和铜钱等图案。院内有两边相对的边屋。院门有3间门面房同院墙连接,与正屋构成“四合院”式的庭院,正屋和边屋的门墙上贴花砖(一种泾县特有的由多色泥土分层揉合烧制的砖块)由于其色彩、纹理的不同,加之工匠恰到好处地运用,构成了一幅幅巨幅壁画匡案。花岗石雕琢而成的门坊上有矩形大理石嵌方,门坊两边嵌砌青石墙裙,墙基用一米高的花岗岩石条砌成,给人以凝重稳定之感。屋内有门厅、天并、堂厅和厢房,梁柱粗大,柱础多用花岗岩雕成。木构件如梁柱、屏风以及正、厢房和阁楼上的门窗栏栅均饰以朱漆。墙上的嵌方、门罩、漏窗、檐柱上的斜撑和斗拱以及柱础、墙裙和门窗上都有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以深浮雕、镂雕等技法雕刻出入物、花卉、鸟兽图案,栩栩如生如生,堂厅前和两厢的天井中,还设有石条搭砌或的花墩,上置盆栽花卉和假山石盆景,意趣盎然。

洋船屋

洋船屋(笃诚堂)占地4200余平方米,形似轮船,其四周围以高墙,两侧开有深渠,围墙及屋体皆仿轮船外形依地势而筑。“船头”呈尖角状,院墙的尖端微微上翘,院墙中间稍前部望去恰似船前甲板,不宜有明显的高差,因此这部分院墙的高差安排在门的两侧,尽量不引起人们的注意。院墙内方花园和塾馆,其高度不出院墙,只有两层的“梅村家塾”离出院墙,好象“驾驶宣”楼舱,船中间和尾部院墙较高大,形同客舱,内为较高的住宅和厅堂,层次亘叠,体量庞大,与大轮神似。另外这侧院墙开有大小,高低珞有不同的两组漏富,窗间有门两道,一道有级级踏步下到溪水水面,用于濯洗;一道架有石板平桥,与溪边村庄大路相连,恰似上船跳板。路边有古建筑“敦睦堂”,为该“船”码头。

洋船屋内有20栋房屋,其中居住用房有九间一棕的三棕,七间一栋的一栋,五间一栋的一栋,还有用于祭祖和办红白喜事的敞厅、办筵席的陪厅、有供子女受教育的私塾(梅村家塾)、有休息消闲的花园、有供下人居住和养马的门房、马房等等。整个环境是一个十分宜于封建大家庭的起居、饮食、祭祖、读书、休息等多种功能的要求,外观上形成了巧妙地利用溪水和山势,总体外形上类似大客轮的建筑群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5: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