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滥觞
释义

基本信息

滥觞 (làn shāng)

相似词:发轫、先导、先河 (常用于指起因,引领潮流之意)

含义

1.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1)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 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2)清 钱谦益 《南京吏部右侍郎顾起元父国辅赠通议大夫制》:“朕闻 黄河 之水,源可滥觞”2、指小水。

南朝刘宋 谢灵运 《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滥觞逶迤,周流兰殿 。”

2.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1)《初学记》卷十六引 唐 虞世南 《琵琶赋》:“强秦 创其滥觞,盛汉尽其深致。”

(2)唐 刘知几 《史通·序例》:“滥觞肇迹,容或可观,累屋重架,无乃太甚!”

(3)清 王韬 《<淞滨琐话>自序》:“夫荒唐之词,发端於 漆园 ;怪诞之说,滥觞乎《洞冥》。”

(4)郭沫若 《今昔集·论古代文学》:“ 中国 文化大抵滥觞于 殷 代。”

3.波及;影响。

(1)宋 魏庆之 《诗人玉屑·沧浪诗评》:“盛 唐 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 唐 者。”

(2)宋 陈亮 《复胡德永书》:“ 亮 方一切置门外之是非,而求其自容于天地间,倘可以免,凡今所召,皆数年前余波之所滥觞也,决不敢以是自沮。”

4.犹泛滥;过分。

(1)明 叶子奇 《草木子·杂制》:“借使所入之沟虽通,所出之沟既塞,则水死而不动,惟有涨满浸淫,而有滥觞之患矣!”

(2)《明史·史可法传》:“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觞,自后宜慎重。”

(3)清 昭连 《啸亭杂录·嘉庆初年谏臣》:“ 福文襄王 康安 虽屡立战功,然所历封疆,苞苴广进,没后复膺重典,未免滥觞。”

“滥觞”被滥用

“滥觞”一词属于古语词、书面词,但也不算是十分冷僻的词。所有的语词类辞书都收录了,且解释毫无二致。

以下是《辞源》(1979年版)的解释:

【滥觞】《荀子·子道》:“昔者江出于岷山,其始出也,其源可以滥觞。及其至江之津也,不放舟,不避风,则不可涉也,非维下流水多邪?”又见《韩诗外传》三、刘向《说苑·杂言》、《孔子家语·三恕》。原意指江河发源之处水极少,只能浮起酒杯。后以指事物的起源。《梁书·钟嵘传·诗品·通论》:“夏歌曰:‘郁陶乎予心’,楚谣云:‘名余曰正则。’虽诗体未全,然是五言之滥觞也。”唐刘知几《史通·断限》:“若《汉书》之立表志,其殆侵官离局者乎!考其滥觞所出,起于司马氏。”

以下是《现代汉语词典》(2005年版)的解释:

【滥觞】〈书〉①名江河发源的地方,水少只能浮起酒杯,比喻事物的起源。②动起源:词~于唐,兴盛于宋。

这样的解释有代表性,它既符合词语产生的理据,又符合词义演变的过程。所有辞书解释的共同点是,“滥觞”的含义只有一个:起源;而其词性包括名词和动词两类。在感情色彩上则是中性的,也就是说,它可以指好的事物的起源,也可以指坏的事物的起源。我翻阅了十几部辞书,没有一个例外。

以下是名词用法的正确用例:

(1)随后,在当地居民李栋梁的带领下,当地民众、环保社团、专家、大学生联合掀起了一场台湾历史上最著名的环保运动。这起事件也成为了台湾环保运动的滥觞。(《南方周末》2007年12月20日)

以下是动词用法的正确用例:

(2)文物研究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滥觞于古代金石学;但文物学在中国又是一门起步较晚的年轻学科,20世纪80年代才逐渐建立。(《光明日报》2006年1月27 日)

比较起来,用作动词的比用作名词的要多。用作动词时,多组成“滥觞于……”结构形式,表示起源的时间、地点或基础。

但是实际上,“滥觞”一词被用错的频率很高。我通过百度搜索所作调查,用错的比例大于10%。

错用最多的是把“滥觞”当作“泛滥”“滥(过多,过度)”,而视为贬义。如:

①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性行为似乎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态势,尤其爱情的纯洁和相互忠诚被一些人刻意淡化,代之的是性的随意和滥觞。(《中国“问题孩子”调查》,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

②在当今经济学领域中,“分工产生效益”早已被讨论得滥觞了,实际上,“分工之后的结合产生更大效益”则几乎被遗忘。(《新京报》2007年11月3日)

③但不知从何时起,“照顾”日益成为一种制度,照顾至上、照顾太多、照顾必然。县级以上党政干部从“一线”下来,如果什么职务也不安排,反而不正常,因此造成了当前各地“改非”的滥觞。(《廉政瞭望》2007年第11期)

有时甚至被当成“滥用”“滥施”等意思:

④其实,后者的秩序和安全完全可以从市场或农村内部的约束力量那里获得,政府作为外部监管力量介入,一定要慎之又慎,要有边界意识,更不能借助公共安全之名,行权力滥觞之实,否则这样的政策就是恶的政策,迟早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后果。(《南方都市报》2007年11月9日)

有用作“波及”“影响”的:

⑤谟武文苑兴办20年来,不仅走出顺昌,在全市推广,而且滥觞城镇其他行业。(《闽北日报》2006年5月9日)

⑥可能是慈禧太后青睐色彩浓艳的粉彩瓷,而不喜欢这种相比之下色彩淡雅并作诗题跋,带有文人气息的品种,故作品数量极少,在官窑之作中未成气候,但它却滥觞了清末民初的浅降彩瓷。(千龙网2007年12月28日)

还有一些用例则令人不知所云,不明所以。如:

⑦黄石旧岩,流水滥觞。昨日,在江海学院学生宿舍区,一处由中国著名叠石专家方惠设计的叠石假山正式完成。(《扬子晚报》2007年10月15日)

用“滥觞”来形容流水,是说水势小还是大?是说泉水从这儿发源还是从这儿流过呢?

⑧长山洋子很艳,华丽和服登台,长袖翩翩,莲步碎碎,色艺都好。40岁的年纪,滥觞熟女,歌声柔腻婉转,媚声隆隆,不是一般的迷人。(《新民晚报》2007年11月4日)

用“滥觞”这样的古语词来形容“熟女”这样的时尚词,真不知作者是想把它当作什么意思?看来是把它作为褒义词来用的。是当作一个副词,来说明“熟”的程度呢,还是当作一个动词,即“产生”“孕育”一类意思?

⑨本书记录的是青春和岁月的滥觞,我不知道本书哪些是真实哪些是夸张。(《山西青年报》2007年11月29日)

这里的“滥觞”好像是痕迹、轨迹、足迹一类意思,但这有根据吗?

⑩去年全国“两会”上,有政协委员建议在《著作权法》和《刑法》中增加“剽窃罪”,也许法律是到了该对道德滥觞有所作为的时候了。(《杂文报》2007年11月6日)

这里的“滥觞”到底为何意真令人琢磨不透。首先它是贬义词,好像作者是因音近而把它当作“沦丧”?是不是因为“滥觞”两个字听起来像“烂”“伤”而使人反感从而引起如此误用呢?

“滥觞”的误用和人们不熟悉这个词的来历有关,更和作者、编辑不认真查核辞书、审阅文稿的粗疏作风有关;另一方面,也和少数专家的误导有关。

郭灿金、张召鹏合著的《中国人最易误解的文史常识》(中国书籍出版社2007)一书有一节的题目是《“滥觞”到底是何意》,作者认为“滥觞”一词有多种含义:

1.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例如: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一》:“江水自此已上至微弱,所谓发源滥觞者也。”

2.指小水。例如:南朝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滥觞逶迤,周流兰殿。”

3.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例如:郭沫若在《今昔集·论古代文学》中指出:“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

4.波及,影响。这是“滥觞”的动词用法。例如:宋代魏庆之在《诗人玉屑·沧浪诗评》中评价盛唐诗时这样写道:“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

5.泛滥;过分。例如:《明史·史可法传》:“今恩外加恩未已,武臣腰玉,名器滥觞,自后宜慎重。”

这本书的意见影响很大,但它实在是误导。对这个词我一直关注,多年来,我阅读《读书》《书屋》《文史知识》《中华读书报》等读者层次较高的报刊上所发现的该词的用例,从来没有一个是“起源”以外的意义。上述5种含义,1、2两种只是它的初始义,与今天的使用无关,可以忽略不计,即如该书所说,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波及,影响”“泛滥”的用法,在现当代经典或典范作品中也是不存在的,或者已经淡出了(否则作者理应举出现当代的用例);而在今天人们的语用实践中,“滥觞”的含义仅剩下了“起源”。如果不是这样,所有的语文辞典都无一例外地作同样的解释,就没法解释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