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烂泥箐乡 |
释义 | 烂泥箐乡,乡政府驻地位于县城东48里,海拔2860米。东与四川省盐源县接壤,总面积437。19平方公里。辖7个行政村,74个自然村。居民全系彝簇。建国前,属奴隶制统治地区。1950年属凉山彝务办事处,1958年成立烂泥箐公社,1962年划归大拉坝区,1984年划归新营盘区,1987年恢复为烂泥箐乡至今。全乡系高海拔山区,除产少量玉米外,主产燕麦、荞子、马铃薯。土特产品有木耳、香菌、蘑菇等。野生中药材有木香、贝母、五味子、血藤、茯苓等。还生长有可作药物用的三尖杉。 简介该乡隶属于宁蒗彝族自治县,距县政府所在地30公里,到县道路为土路,交通不方便。东邻四川省盐源县、盐边县,南邻蝉战河乡,西邻新营盘乡,北邻大兴镇。辖烂泥箐、大二地、水草坝、牦牛坪、马井子、二拉坝、万桃等7个村委会。现有农户3179户,有乡村人口13929人,其中农业人口13701人,劳动力8863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7910人。 全乡国土面积437.19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850米,年平均气温 10 ℃,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合种植马铃薯、荞麦等农作物。全村耕地面积32190亩,人均耕地2.85 亩,林地548465亩。2006年全乡经济总收入1127.6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9.6元。该乡属于贫困乡,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业、畜牧业为主。 经济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乡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州、县、乡党代会精神,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监督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农业稳乡,畜牧立乡,非公强乡,科教兴乡的发展路子,团结带领全镇各族干部群众开拓创新,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全乡社会稳定和谐,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较好的发展。 2006年底,全乡经济总收入为1505.84万元,其中出售产品收入为212.56万元。按行业划分:农业收入为777.65万元,林业收入15.91万元,牧业收入664.3万元,第二三产业收入为47.98万元。农民外出劳务收入为154.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9.6元。全乡耕地面积为3.219万亩,林地54.8465万亩,草地6.61万亩。 全乡大牲畜存栏3826头,猪存栏4621头,羊存栏3954头,畜牧业收人达664.3万元。 科教文卫该乡建有小学23所,校舍建筑面积2722平方米,拥有教师27人,在校学生1646人,乡中学一所,有学生692人,教师45人。目前整个行政村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2338人。全乡建有图书室2个 烂泥箐乡地广人稀,山高坡陡,气候恶劣,老百姓生病找药很是困难。目前全乡只有一个卫生院,有7个简单的卫生室,医疗条件很差。一般的传染疾病都难医治。 基础设施近几年来,烂泥箐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关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从而增强我乡的发展后劲。 首先,坚持不懈地抓好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积极争取项目,同时利用今冬明春尽快修复因灾受损的农业灌溉设施,从而增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其次,在交通建设上在继续巩固原有到县城30公里公路的基础上,加宽路面改造工程。 三是加大电力建设、全面实施村村通电工程,力争实现未通电的村民小组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实现村村通目标。 四是积极争取项目建设乡街道文明卫生路,基本实现农贸交易市场目标。 五是继续加强电信事业建设,在巩固原有的基础上建设麦地河村委会移动机站,同时进一步提升程控、移动、数字传输网络,确保上令下传,下情上达的畅通和信息服务。 特色产业烂泥箐乡依靠科学技术,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地的自然优势和地理条件,大力推广脱毒洋芋、玉米良种等优良品种的种植和推广工作,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了广大群众的科技意识,为我乡依靠科学,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大力发展畜牧业,形成了以马铃薯、白云豆、山羊等为主的特色产业。 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特色产业的收入正成为该乡经济增长亮点该乡的特色产业是畜牧养殖业,野生菌,小杂豆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