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澜沧群 |
释义 | 简介澜沧群(Lancang Gr.)的时代尚存争议,暂定新元古代。分布于云南昌宁、凤庆、双江、上允、勐海曼来、西定等地,为一套深变质岩系。主要为片岩、千枚岩夹炭质、硅质岩、角闪片岩、石英角斑岩。含微古植物:Lophominuscula sp.、Margominuscula verrucosa 等,总厚度大于1500米。属中基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变质程度达高绿片岩相。不整合其下的大勐龙群Sm Nd全岩等时线年龄(14.4±0.2)亿年。 命名云南省地质局区测队1965年命名为澜沧群(1∶100万普洱幅地质图)。命名剖面位于澜沧县城周围及勐海、曼来、西定及打洛以北地区。 沿革1916年英人布朗(J.C. Brown)将昌宁一带深变质岩称为结晶岩系,浅变质岩称为高良系。1942年宫景光、王超翔分别称为五台纪变质杂岩系和震旦纪高良系。1945年曾繁祁将澜沧县一带的变质岩分为太古代火成片麻岩、元古代水成片麻岩及片岩、震旦系板岩、千枚岩及石英砂岩。1958年云南踏勘队将本区浅变质岩列为昆阳群。云南地质局滇西南地质队划为前震旦纪。1961年云南省地质厅石油地质队一分队提出上述变质岩系属下古生界。1965云南区调队命名为澜沧群,时代为寒武纪。此后在70年出版的1∶20勐海幅地质图中将该区澜沧群进一步划分为阿克、巴夜、南勒、南木岭、勐井山、曼来、惠民、西定等8个组。1989—1991年编典者在滇西考查中,再次加以修正为西定、勐井山、曼来、斑炳寨、独水井及大窝岭等6个组,时代为新元古界。 特征主要岩性为中基—中酸性火山碎屑岩,受到多期递进变形、变质作用可达高绿片岩相,鉴于原属该群中的惠民组,为逆冲于澜沧群之上的构造岩片,故应从澜沧群中剔除。澜沧群主要岩性包括有灰绿及黄绿色绢云片岩、绢云石英片岩、白云石英片岩、千枚岩等夹有炭质硅质岩、角闪片岩,石英角斑岩,总厚度>1500m。澜沧群主要出露于凤庆习谦街、双江、上允、勐海曼来、 西定等地。以曼来—西定地区最为发育。该群时代长期存有争论,在地质年代学方面虽有探讨,但未获理想结果。由于不整合于其下的大勐龙群有(1438±17.7)Ma(Sm-Nd法等时线)的年龄值,雷作祺、宋学良等曾于该群中获有微古植物Lophominuscula sp., Margominuscula verrucosa, Leiominuscula nimuta, Leiopsophosphyra minor, Bavlinella faveolata, Microconcentrica aff. Induplicata等,这些化石虽未发表,但在1∶20万勐海幅地质图说明书中早以引用,可予参考。故编典者暂将其划归新元古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