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兰州制造局 |
释义 | 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任陕甘总督的湘军首领左宗棠进驻兰州后,出于西进平息起义风暴的考虑,奏请同治皇帝载淳的同意,设立了兰州制造局。在筹建时,他向上海英国汇丰银行借白银四百万两,购进一批德制六英尺车床和手摇钻等机器。该局初设城南畅家巷,27 拥有工房十余间和一百余名从广东、福建、浙江等省招来的手工业工人,制造和仿造火药、铜引、大开花、小开花(土炮名)、单筒、双筒喷火枪等简单武器。 光绪八年(公元1882年),随着左宗棠在河西、新疆等地的军事行动的结束,兰州制造局暂时停工。1908年,清政府因加强新军的需要,兰州制造局重新开业,遂由畅家巷迁到城内小仓子街 (今官升巷),并改名为兰州机器局。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盘踞在甘肃的封建军阀,为扩充实力,制造军械,又将该局迁到城西萃英门内,并于1926年改名甘肃制造局,大规模生产枪弹、炸弹、炸药等,兼搞军械修配。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甘肃制造局被国民党中央资源委员会和甘肃省政府接管,改名为甘肃机器厂,成为国民党四大家族的官僚资本企业之一。这时除修配枪械外,开始仿制一些比较简单的皮带车床。1942年为了防止日寇飞机的轰炸,该厂又迁到西郊土门墩。解放前夕,该厂的全部机器设备,被军阀马步芳洗劫一空,运往青海,只留下几十间破烂不堪的工房和97名饱受饥寒的工人。 解放后,兰州制造局结束了77年来多难的命运,开始了新的里程,经过三十年的艰苦创业,兰州通用机器厂——当年的兰州制造局已成为拥有 5000名职工、能为我国石油工业提供成套抽油、固井、修井、压裂设备的社会主义新型企业。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