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兰州交通大学
释义

兰州交通大学(原兰州铁道学院)坐落在西部重镇兰州,创建于1958 年,是由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的部分系科迁兰后重新组建而成;2000 年3月起,根据国家统筹规划,实行“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政府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2003 年4月,经教育部同意、甘肃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中文名:兰州交通大学

简称:兰州交大

校训:尚德、励志、博学、笃行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别: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工科

主管部门:甘肃省教育厅

所属地区:甘肃兰州

主要院系:自动化与电气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

硕士点:130个

博士点:29个

院士:4人

教师人数:1409人

交大简介

学校全称:兰州交通大学

学校简称:兰州交大

英文名称:LanZhou JiaoTong University

英文简称:LZJTU

校训

尚德、励志、博学、笃行

校风

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

历史沿革

兰州交通大学创立于1958年,是由久负盛名的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和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部分系科分划组建而成的我国第三所铁路高校,时名兰州铁道学院,由铁道部教育局局长孟华兼任学院院长。学校是原铁道部直属重点大学,省部共建重点大学。50年代末至90年代末,学校是中央部属高校,学校隶属于铁道部。学校是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和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甘肃省石油化工学校、兰州铁路机械学校和兰州铁路运输技术学校等院校分别于2001年和2005年整体并入兰州交通大学。2003年4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兰州交通大学。 当初,铁道部选定兰州市郊北山之麓的一片荒滩为永久性校址。学校初建恰又遭遇三年困难时期,面对风沙、寒冷和饥饿的挑战,亲历延安生活的老院长贾冰岩、老书记周道远,带领师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平整土地,修盖校舍,建造家园,走过了树木树人的艰辛创业之路。昔日的荒滩而今已变成树木葱茏、绿草成茵的美丽校园,学校背靠的北山也不再黄土秃裸而绿树成片。来自京、唐两校的一批老教师,几十年如一日,甘于淡泊,勤勉敬业,矢志不渝,身体力行,使交大“起点高、基础厚、重实践、要求严”的优良办学传统传承至今。学校始终坚持贯彻铁道部“严字当头、铁的纪律、团结协作、优质服务”的路风建设方针,坚持从严治校,规范管理,培养出一批批胜任行业工作的工程师。在沧桑励洗的五十几年办学历程中,延安精神、交大传统、铁路路风相互交融,反复涤荡,凝炼成“奋发向上、艰苦朴素、刻苦钻研、严谨治学”的校风,铸就了体现时代特征的“团结拼搏、开拓进取”的大学精神。新中国铁路建设迫切需要大批铁路技术人才,我国于1958年创建了新疆铁道学院,后来,并入兰州铁道学院。兰州交通大学的成立,与我国铁路建设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铁道部创建兰州铁道学院,是对全国铁路高等教育布局所作的适应性调整,旨在为西部培养铁路建设急需的工程技术人才,并与兰州铁路局、西北铁路科研所、第一铁路工程局、第一勘察设计院、兰州机车厂等单位一起,共同构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设计施工、生产运营为一体的西北铁路建设体系。学校建校伊始,根据铁路建设需要,成立了铁道建筑、铁道桥梁及隧道、铁道运输、铁道电机、铁道机械5个系,共设置了铁道运输、铁道建筑、内燃机车、铁道车辆、桥梁与隧道、铁道通信、铁道信号7个专业。其中,铁道运输系、铁道电机系由北京铁道学院负责组建,铁道建筑系、铁道桥梁与隧道系、铁道机械系由唐山铁道学院负责组建。“建设一流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学科的关键是要汇聚一流的人才。”当年,我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的林达美教授(留美学者)、著名桥梁专家胡春农教授(留英博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著名铁道轨道专家沈智扬教授、著名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著名机械专家张殿执教授、著名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著名数学家赵祯教授等340多名教职工于建校当年从京、唐两校成建制地调入学校。上世纪五十年代兰州铁道学院建校之初被国家中央政府列入原苏联重点援助项目,铁道部抽调了一大批留苏科学技术博士和专家充实教师队伍,从同济大学抽调一批教师来校工作,从而在建校之初就奠定了铁路特色专业的主干地位和专业师资的雄厚基础。学校解放思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科教兴国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紧跟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步伐,积极培育和发展“大交通”特色,着重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狠抓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了办学层次。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兰州交通大学现已成为一所以工科为主,工、理、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在土木工程、交通运输、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环境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数学等学科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其中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环境工程、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车辆工程等学科具有雄厚实力。

重点实验室

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家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中国运输包装技术研发中心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

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实验室

铁道车辆热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寒旱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铁道部重点实验室 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

铁道部结构试验中心

铁道部环境工程测试中心

铁道部行业技术中心 铁路危险货物研究与技术咨询中心

铁道部技术中心 铁路货物装载加固研究与咨询中心

甘肃省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动力学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道路桥梁与地下工程重点实验室

甘肃省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铁路信号控制及调度集中工程实验室

甘肃省无线电频谱技术及应用联合实验室

甘肃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工业交通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植物源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交通储运扬尘治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甘肃省国际太阳能利用技术中心

甘肃省聚光太阳能工程研究中心

甘肃省包装行业技术中心

甘肃省重点学科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所包含)     二级学科

土木工程 桥梁与隧道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岩土工程  通信与信息系统

结构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市政工程,供热  运筹学与控制论

供燃气、 通风及空调工程  

交通运输工程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  

道路与铁道工程  

机械工程 车辆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工程  

环境科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   

铁道部重点学科

桥梁与隧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载运工具运用工程,道路与铁道工程 ,车辆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通信与信息系统,电气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特色专业

土木工程,车辆工程,给水排水工程,交通运输,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环境工程,地理信息科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土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环境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

一级学科博士点

土木工程一级博士点、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交通运输工程一级博士点、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博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博士点

教育部创新团队

学术带头人 职 称   团 队 名 称

范 多 旺 博 导  “大型真空光电子关键技 术集成与智能控制”科研团队

张 国 珍  博 导  “黄河上游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体系研究”创新团队

王 起 才  博 导  “西北干寒地区材料与结构耐久性研究”创新团队

党 建 武 博 导/教 授 “软件技术基础”国家级教学团队

院士风采

1.王浩

2.郑晓静

3.赖远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男,1986年7月毕业于兰州铁道学院土木系,1962年8月出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983年至1986年在兰州铁道学院(现兰州交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兰州交通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从1986年8月至2000年6月在兰州交通大学土木系任教,给大学生讲授《工程力学》,给研究生讲授《有限元及程序设计》和《高等结构理论》。1998.7-2000.7 年被评、聘为兰州交通大学土木系教授。1996年至1999年,中国科学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寒区岩土工程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1998年8月至1999年8月,受国家公派在加拿大 Laval University留学。2000年7月至今在中国科学院做“百人计划”,2000年10月被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学位委员会评为博士生导师,12月被任命为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3年11月被任命为中科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目前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赖远明院士在国内外第一个根据传热学、渗流理论和冻土力学提出了带相变的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三场耦合问题的数学力学模型,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这一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公式,对寒区隧道在渗流体积力和冻土蠕变及体积冻胀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和围岩的应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寒区隧道计算理论方面的空白。

学校概况

兰州交通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大学。学校占地面积1566亩,建有3个校区,1个大学科技园区,形成了一校四区的格局。学校有18个学院,1个教学部,是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MBA培养单位。有本科生22137人,专科生8000余人,研究生2638人,成人学历教育在册学生12000人。在职教职工2352人,专任教师1425人,其中高级职称的教职工757人,教授、副教授522人,博士生导师60人,现有两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中国科学院院士2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1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3人,甘肃省科技功臣1人,“甘肃省十五期间十大杰出科技人才”1人,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4人,甘肃省领军人才42人,甘肃省“333”科技人才工程人选16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人选2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3个。教师中有9人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和“全国师德先进个人”称号,1人获国家“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1人获“甘肃省教学名师”称号,3人获“詹天佑青年科技奖”,44人获省部级“优秀教师”称号,30人获“甘肃省园丁奖”,1人获“兰州市科技功臣”,18人入选“铁道部优秀中青年专家”,19人入选“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22人获“甘肃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称号,30人获得“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另有10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受聘为我校特聘教授,形成了一支整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

学校建筑面积75.06万平方米,总资产21.77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0.73亿元;图书馆藏书达225.67万册(其中电子图书43.26万册);建有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国际联机情报检索工作站,是甘肃省五大文献收藏单位之一。2010年学校科技园被教育部、科技部认定为全国首批“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学校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在人才培养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连续多年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大学生课外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机械设计大赛等全国性赛事中成绩优异。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始终位居甘肃省高校前列,毕业生素以动手能力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踏实肯干而深受社会欢迎。自建校以来,已为国家培养了10万多名各类人才,许多人成为院士、科学家、著名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优秀的党政管理人才。2005年10月,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优秀。2011年中铁股份有限公司与兰州交通大学签订科技合作与人才培养共建协议。2012年兰州交通大学与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共建协议。

学校学科特色鲜明,学科门类齐全,涵盖了工、理、经、管、文、农、法等7大学科门类。有57个本科专业,5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9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3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工程硕士招生领域18个;有6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1个国家工程中心,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兰州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专业技术人才先进集体、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交通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国家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中心),1个中国运输包装技术研发中心,1个结构强度国家级检测中心,3门国家精品课程,35门省级精品课程,10个省部重点实验室,6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2个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省部行业技术中心,2个甘肃省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校企合作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数十个,1个甘肃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兰州交通大学-北京大学多智能体系统联合实验室”,93个各类研究所。学校具有优秀本科生免试推荐研究生资格,具有招收中国政府奖学金海外留学生和高水平运动员资格,学校于2008年被列为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招生院校,截至目前已招收来自19个国家的200多名中国政府奖学金生。学校还是铁道部继续教育西北基地、甘肃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后备军官选拔培养院校之一,2009年荣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05年10月,学校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结论为优秀。2001年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通过了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2007年“土木工程”与“给水排水”两专业分别通过教育部委托建设部进行的专业复评与初评,2009年交通运输专业高分通过教育部工程专业认证。2010年工程管理专业顺利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2011年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全票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和稳固。

长期以来,学校一直把服务地方作为学校生存、发展的立足点,作为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服务地方中寻求新的支持,在贡献地方中寻求新的发展。学校科研工作始终面向交通和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形成了依托交通行业、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性科研特色。早在1978年,我校就有6项科技成果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983年,我校参加的“汉江斜腿刚构薄壁箱形钢梁桥设计”曾获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章。2002年学校主持完成的“运筹学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获中国运筹学应用二等奖。全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835 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6 项,省部级项目395 项;科研经费达5.1 亿元;全校教师共发表学术论文6980 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1752 篇,出版教材、专著230 部;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121 项,申请专利51 项;获军队和省部级以上成果奖57 项,学校总体科研成果的数量与水平均在原有基础上有了大幅提升与质的飞跃。

学校主动适应甘肃省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与甘肃省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相结合,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学校主动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人才、技术和智力支撑,承担、参与了与西部大开发有关的科研课题和项目达1600余项,涵盖了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装备制造、新能源产业、石油化工、生物制药、新材料、信息技术、电子电器、现代物流产业、资源开发利用、新农村建设、技术交流合作、人才培训等多个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造就了一批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为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西部地区,特别是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作为全国第一所参加青藏铁路建设也是承担科研项目最多的高校,共承担科研项目30 余项,经费达1000 万元,涉足许多前所未有的研究领域,为青藏铁路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根据自身的优势学科和科技实力,今后将重点为甘肃省和西部地区的铁路、公路、地铁、高架轻轨、近郊铁路、大型立交桥、环境工程建设、机电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及信息网络技术方面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相关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对接,着力解决西部铁路、公路在筑路设计施工、过山隧道、大跨度新型桥梁设计、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提速、铁路行车自动化控制、调度通信、交通信息、运输组织与管理、信息及网络工程等研究领域和关键性技术研究。 2000年以来,承担了涵盖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在内的30多项重大科研课题。先后获得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甘肃省十五十大科技成果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华工商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铁道部科技进步特等奖2项、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全国铁路重大科技成果特等奖1项, 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

获奖名称 所获荣誉  项数

国家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1

国家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

国家科技进步奖 二等奖  2

国家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1

国家教学成果奖  二等奖  1

全国铁路重大科技成果奖 特等奖  1

铁道部科技进步奖 特等奖  2

甘肃省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5

甘肃省自然科学奖 一等奖  1

甘肃省十五十大科技成果   1

军队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

中华工商联科技进步奖 一等奖  1 学校大力开展创新平台建设,连续在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包装技术研发中心、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创新团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国家平台建设上取得从无到有的重大突破。2010年学校成立“甘肃省绿色镀膜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甘肃省太阳能光热应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这是甘肃省成立的第二个和第三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010年学校成功加盟铁道部高速列车系统集成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校抢抓高速铁路建设发展的重大机遇,加入了国家科技部、铁道部组建的“国家高速列车创新联盟”和“国家高速列车创新团队”,大幅提升了学校在铁路前沿科技领域内的科研竞争实力和服务经济能力。2011年6月学校与北京交通大学签署合作交流协议。2011年学校与北京大学结成MBA师资开发对口支援院校,将在中国西部人才开发基金会的资助下,接受北京大学的对口支援。2011年学校获批设立的中国运输包装技术研发中心成为我国首家运输包装领域产、学、研综合开发的国家科技平台。

学校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成立兰州交通大学董事会,先后有120多家政府主管部门、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加盟,建立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体制,各类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学研产合作之路越走越宽。学校积极发展对外交流合作,与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近年来先后选派近200名教师赴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美国、法国、英国、德国等国进修、攻读学位和科研合作,有百名外籍专家学者应邀来校交流讲学。

国家精品课程

课程名称:管理运筹学

课程名称:铁路运输组织

课程名称:电子电路实践

院系设置

研究生院、自动化与电气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土木工程学院、交通运输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文学与国际汉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铁道技术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体育部。

学院简介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前身是1958年由北京交通大学和现西南交通大学成建制迁兰组建成立的电机系,由电机系首任系主任、有线通信专家孙琪荫教授,电机工程专家姜嘉猷教授,自动化及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铁路信号技术专家王钟麟教授等一批专家教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创建。1982年更名为电信与自动控制系,1999年更名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6年6月,将原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分为两个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学院现有1个博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1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控制科学与工程)和5个二级学科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系统分析与集成)。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方向)和控制工程2个领域可招收工程硕士研究生,有1个高校教师硕士点(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3个本科专业:自动控制(原铁道信号)专业、自动化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原铁道供电)专业。2个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自动化专业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实验室, 2个省级重点学科:交通运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2个省级精品课程:电工学和计算机控制技术,4个重点课程群:电工学、电力电子技术、控制理论与技术和单片机原理与嵌入式系统。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名,教授16名,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30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58名,甘肃省领军人才2名,7人获甘肃省“555人才工程”和学校“青蓝工程”资助。在校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共350余名,本科生2400余名,自考生670余名。拥有铁道部“通信与自动化”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重点实验室, 设有12个研究所。

学院主动适应铁路建设对人才的需求,加强铁路特色专业建设,开辟了“城市轨道交通信号”、“机车车辆控制技术”、“接触网工程”、“城市轨道交通供电技术”等专业方向,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2007 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达97%以上。围绕铁路“高速、重载、安全”的主题,重点扶持特色科研方向和团队,依托“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积极开展铁路全电子化微机联锁、列车运行控制、机车车辆控制、工业自动化、铁道供电系统、电力牵引及其自动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ZR-1416-8型大型铝板翘式换热器真空钎接设备计算机测控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列入《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车站信号微机联锁系统”被列入国家级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铁路车站全电子化模块高原适应性研究”、“新型智能网络化电子引导系统研究与应用”和“计算机联锁系统”等5项成果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2008年,学院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65篇,其中三大检索论文117篇(SCI和SCIE收录论文71篇,EI收录论文62篇,ISTP收录论文 8篇);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兰州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编写出版教材5部;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工作,扩大专业影响,先后与6个铁路局成功举办了新技术培训,与近30家单位建立了联系,校企培训合作呈现出铁道信号与电气工程专业并举,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共存,品牌与特色鲜明,质量不断提高,规模逐步扩大的良好局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

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8年由北京铁道学院和唐山铁道学院部分系科成建制迁兰组建成立的电机系,1999年改名为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6年随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一分为二,将本院命名为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机系是由有线通信专家孙祺荫教授,无线电技术专家班冀超教授等一批专家教授为骨干的教师队伍创建,经过几代人近五十年的不懈努力,为国家教育科技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截止2009年已培养出16500余名各级专业技术人才。

兰州交通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一级学科下的3个博士培养方向及二级学科“智能交通与信息系统工程” 博士点;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8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其中“通信与信息系统”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3个工程硕士授权领域及3个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点;“电工电子实验”、“通信原理”、“信号与系统分析”3门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4个本科专业。在校本科生1700余名,全日制硕士、博士研究生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近500余名。现有教职工近120人,其中专职教师超过100人,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8人,副教授及高级工程师40余人,已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86名,在读博士、硕士的教工16名。

两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实验中心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软件技术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和国家级“交通信息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建有“通信与自动化铁道部重点实验室”、“高原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甘肃省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无线电频谱技术及应用联合实验室”、“甘肃省网络测试技术研究中心”、“甘肃省网络监测中心”等重点实验室及与甘肃电力信息通信中心合作的“计算机应用技术”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交通运输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前身是兰州铁道学院铁道运输系,成立于我校1958年建校之时,是我校最早建立的5个系之一。1958年,在北京铁道学院(现北京交通大学)运输系主任、我国铁道运输专业奠基者与创始人之一、著名运输专家林达美教授的带领下,由北京铁道学院部分教授和骨干教师成建制迁兰组建而成。1988年以后,运输系先后增设了包装工程、工业企业管理、会计学等专业,并改名为管理工程系;1995年,学校成立经济系,将本系的经济管理类教师和学科划归经济系,管理工程系更名为运输管理工程系,2003年,学校进行二级学院整合,运输管理工程系正式更名为交通运输学院。

五十年来,交通运输学院共为社会培养各类毕业生五千余人,涌现出了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 郭允冲 ,黑龙江省副省长刘学良、铁道部总经济师黄民、同济大学博士生导师徐瑞华等为代表的一批杰出校友,我院毕业生在我国铁路运输部门、尤其在西部地区享有很高的声誉。

学院现有教职工90余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人、教授12人、副教授20人、讲师33人,教师中有博士21人(含在读)、硕士52人;有本科生2000多人、研究生300多人。学院现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管理2个博士点,5个硕士点,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2个省级重点学科,5个本科专业。

学院历来重视本科教学,1990年被甘肃省政府授予“教育系统先进集体”。近年来,学院教师主编教材、专著23部,其中有4部教材入选国家重点建设教材,9项教改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管理运筹学》获2006年度国家级精品课程,《铁路货运组织》获2007年度甘肃省省级精品课程。

近年来,学院教师在各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80多篇,其中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00多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20余项,连续三次被评为校科研先进集体,有14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的奖励,其中参与完成的“中国铁路客票发售和预订系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主持完成的“运筹学在铁路运输中的应用”获中国运筹学应用二等奖。

学院加大了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合作的步伐,先后与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日本广岛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聘请了吉林大学教授杨兆升、日本早稻田大学教授玄光男、清华大学教授刘宝碇、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教授Ferreira、日本广岛大学教授Fujiwara为本院的兼职或荣誉教授。2004年成功主办了第三届信息和管理科学国际会议,2008年协办了第六届交通运输研究国际学术会议。

前方岁月如歌,未来风景如画。教育大发展和西部大开发为交通运输学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团结、勤奋、求实的“交运人”一定能够志存高远、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为把交通运输学院建成一个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学院而奋斗!

机电工程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原兰州铁道学院机械系)始创于1958年,由原唐山铁道学院(现西南交通大学)成建制地配备师资和教学条件,设内燃机车和铁道车辆两个本科专业并于当年招生。创建伊始,全系仅有四名老教授、几名中年教师和十几名刚从高校毕业的青年教师。目前,学院已发展成为拥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教学研究型学院。五十年来,学院立足甘肃,服务铁路,面向全国,取得了以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为代表的一批高水平的科研成果。2007年,学院与日本福井大学签署了学术交流协议及备忘录,于2008年开始选派优秀本科生赴日本福井大学学习。学院先后为国家培养出近万名本、专科学生和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生遍布全国。

学院现有教职工171人,其中专职教师133人,实践教师29人,教授15人,副教授、高级工程师53人,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1.12%;博士24人,硕士67人,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8.42%。目前在校学生总数为3663人,其中本科生3350人,各类研究生313人。设有7个本科专业,车辆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材料学、工程热物理、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载运工具运用工程、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热能工程10个硕士点,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博士点,拥有车辆工程,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机械电子、载运工具运用工程5个省级重点学科,国家级结构强度检测中心,铁道车辆热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轨道交通装备系统动力学与稳定性重点实验室,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甘肃省青年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甘肃省物流及运输装备信息化工程技术中心和10个专门研究所;拥有各种教学、科研设备2000台件,总值3230万元,各类教学、科研实验室90个,实验室建筑面积总计18000平方米,已挂牌的生产实习基地14家;学院资料室收藏图书资料10000余册。

近十年来,学院承担纵横向科研课题458项,科研经费累计6000多万元。承担国家现代交通领域“863计划”项目和“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350km/h动车组”项目,连续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春晖计划、“星火”计划项目的子项目多项。共有31项科研成果获奖,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0多篇, 其中被SCI、EI和ISTP三大检索收录1136篇,通过省部级成果鉴定15项,国家专利48项,其中发明专利9项。出版专著5部,教材35部,其中3部专著获华夏英才出版基金资助。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7项,省科技进步三等奖6项,获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获铁道部优秀教材二、三等奖各2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省教育厅、建设厅、兰州市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20余项。并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教学先进集体”和“科研先进集体”。教职工先后荣获甘肃省先进工作者1人,甘肃省“园丁奖”1人,甘肃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铁道部优秀教师1人,铁道部科技拔尖人才1人,甘肃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人,甘肃省“三下乡”省级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教师3人,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教师成才奖7人;甘肃省培养造就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科技人才3人,甘肃省“555”创新人才5人,省级学术带头人5人;校级优秀教师11人次,教学优秀奖18人次,青年教师教学奖22人次;在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12人次获奖。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其前身为成立于1925的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土木工程科市政工程门,1953年发展为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给排水专门化,1958年由唐山铁道学院铁道建筑系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整体迁至兰州。

经过80余年的发展,学院办学规模稳步扩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现有4个系、2个教研室、7个研究所、2个研究中心、1个工程设计所、4个实验室和1个实验中心。拥有“寒旱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两个国家级科研平台,铁道部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污水资源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环境科学与技术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

学院现有教职工92人,专任教师70人,其中教授1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27人,博士17人,硕士以上学历占92.8%,国内外兼职、客座教授24位;有全日制各类学生1944人,其中博士研究生15人,硕士研究生230人,本科生1699人。学院建筑面积9611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1279万元;学院资料室现有中文图书6000余册、外文原版图书165册,期刊杂志105种。

学院十分重视专业和学科学位建设。本科由1925年土木工程科市政工程门发展为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环境科学四个本科专业;1984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环境工程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后陆续增设市政工程、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环境科学、生态学、水文与水资源、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硕士学位授权点。2003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环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2009年,设立了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使给水排水工程、环境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和环境科学四个专业形成了集本科、硕士、博士和博士后为系统的“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市政工程和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二级学科为省级重点学科,给水排水工程专业为甘肃省重点专业。2007年,给水排水工程专业通过了建设部组织的全国高等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教育评估,并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

近两年,学院共承担纵横向课题200余项,科研经费达2400多万元。7项科研及教学成果获国家、建设部、铁道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及甘肃省等省部级奖项,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3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5部。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相继邀请国内及美国、俄罗斯、乌克兰、瑞典、日本、澳大利亚、英国、荷兰等国的专家学者来学院进行学术交流,定期委派教师赴美国、英国、瑞典、日本等国进行学术访问,与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土木建造与环境工程系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以“2+2”模式联合培养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与日本岐阜大学建立了学术交流协议关系,选派市政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研究生到该校流域水环境精英培训基地进行培养。

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历经八十多个春秋,可谓桃李芬芳,硕果累累。培养了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石、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文一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水污染控制技术首席科学家周岳溪、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环境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赵伟民、日本岐阜大学工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富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杰出校友。

今天的学院继续以“培养专业人才,保护碧水蓝天”为宗旨,为创建“西部领先,国内知名”的特色专业,培养我国环境保护和治理等方面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努力奋斗。

经济管理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前身是经济系,成立于1995年,2000年2月经济系与社科部合并组建了经济管理学院。2006年6月,成立了经济管理学院、中文系、社科系三个独立的办学单位。目前,学院设有3个系和3个研究所,分别为会计系、经济系、工商管理系;经济管理研究所、企业策划咨询研究所以及房地产研究所。

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专任教师62人。其中教授、副教授3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3%。有36人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1人正在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学院还长期聘请省内外20余位专家担任兼职、客座、荣誉教授。学院已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7项。

学院现有会计学、财务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五个本科专业。有产业经济学和企业管理两个硕士学位点,在校研究生50余人。

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成立于2001年, 是在1958年建校之初成立的化学教研室(化学实验室也建立于1958年9月,是交大最早的化学、物理及测量三个实验室之一)的基础上,合并原甘肃省石油化工学校后成立的。建院之初,学院就提出了“三步跨跃”的发展思路,经过近五年的建设和发展,确立了“求实、创新、自强、高效”的院训,形成了“爱校敬业,团结协作,奋发向上,严谨治学”的院风,具备了一定的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目前正以良好的发展态势向学科和专业的更深层次发展。

学院现设应用化学系、化学工程与工艺系、生物工程系、基础化学教研室和实验中心 5个系(室、中心),学院拥有甘肃省植物源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化学化工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两个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设有精细化工研究所、应用化学与环境化学研究所和市政与环境工程研究所等3个教学科研所(中心)。甘肃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依托学院设立了“ 甘肃省危险化学品培训中心 ”等机构。

学院化学专业于1987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0年增设了应用化学专业,2001增设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2003增设了生物工程专业。现有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和生物工程3个本科专业;有应用化学、化学工艺、无机化学、工业翠华、微生物学5个硕士学位授予点。已培养各类毕业生 845人。学院面向全国 30多个省(市、自治区)招生,现有各类学生 953 人。其中,硕士研究生 31 人,普通本科学生 756 人,成人教育类学生 166 人。

学院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高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65 人,其中专任教师 48 人,教授5 人,副教授(高工、高级实验师)15 人,讲师(工程师、实验师等)29人,具有博士学位 12 人,硕士学位 20 人。全国著名膜分离化学专家叶凌碧、水化学专家刘斐文等知名教授均在化学教研室任教。

学院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已形成十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在SCI高质量论文和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和可喜的成绩。近五年来,学院积极申请承担各类纵向和横向科研项目,先后申请科研立项40余项,科研经费240余万元,已有9项通过甘肃省科技厅组织的鉴定,获甘肃省科技进步奖5项,厅局级科技进步奖7项,出版专著教材8册,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其中我院教师在SCI刊物上发表论文76篇。

学院先后与日本筑波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日本北海道大学进行了学术交流。学院与兰州地区高校及科研院所建立了紧密的资源共享与学术交流关系,建立了以中科院化物所薛群基院士为主任委员的教学与学科建设指导委员会,与中石油兰州石化研究院共同建立了“兰州交通大学、兰州石化研究院石油化工教学科研联合中心”,建立了以中石油兰州石化总公司、甘肃稀土集团公司、甘肃刘化集团公司、金昌化工集团公司、兰州维尼龙集团公司、兰州助剂厂等十余家的“校企协作网”。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是在原兰州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相关专业的基础上,为了适应发展的需要,于2003年3月建立的,现有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两个五年制本科专业,一个城市规划硕士学位点。学院有一支开拓创新、团结进取而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国内著名建筑专家邓延复教授、阳世璆教授,国家建筑设计大师刘纯翰教授为学院创始人,对学院的办学方向、办学宗旨以及教学和科研工作进行全方位的帮助和指导;何镜堂院士、顾孟潮、宁崇瑞等10多名国内建筑专家为学院兼职教授,定期对学生开展学术讲座。

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

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的前身是基础课部,建校初期学校设共同课部,后更名基础课部, 2000年更名为基础科学系,2003年更名为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

学院设物理实验室、计算科学实验室、计算机基础教学实验中心(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建设单位),多媒体教学中心、图学模型室五个实验室;设应用数学等十二个研究所,拥有八个硕士学位点,其中“运筹学与控制论”为甘肃省重点学科,“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是与兰州市勘察测绘研究院、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等单位共建的甘肃省联合培养研究生示范基地。

学院设软件工程(1+3模式)、地理信息系统、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应用物理学五个本科专业及土建、电气、机械三个预科大类专业。目前,学院现有学生1205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65名),教职工160名,其中教授、副教授50余名;4 位教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人次获省部中青年科技专家、甘肃省铁道部“园丁奖”、甘肃省教学名师、省部教书育人先进个人、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等荣誉称号;98余名教师具有博士、硕士学位。2008年继续坚持坚持“质量、创新、特色”的学院工作思路,全面落实贯彻“质量工程”各项举措,出版教材5部,获教育厅教学成果奖2项,数值计算方法、计算机网络被评为甘肃省精品课程,使我院省精品课程数理增至4门。获校级教学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及教学督导工作先进集体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2个队获全国二等奖,4个队获甘肃省一等奖,6个队获甘肃省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甘肃省大学生创新杯计算机应用能力竞赛,1个队获甘肃省特等奖,3个队获甘肃省一等奖,2个队获甘肃省二等奖;指导学生参加第四届全国大学生ITAT就业技能大赛,获全国二等奖1项。本年度程红丽同学被团中央、全国学联授予大学生自强之星荣誉称号,关兴彩同学荣获08年铁道茅以升奖学金,李正伟同学获甘肃省优秀共青团员。有2名本科生在国家计算机软件水平考试中获得系统分析师证书(人事部认可的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38人取得软件设计师证书(人事部认可的工程师任职资格);近年来我院本科生共有5名获系统分析师证书、111获软件设计师证书。先后有200余名毕业生就业华为、东软、富士康、中软、中兴、腾讯、浪潮、深圳九州、北京鼎汉等著名IT企业,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较高层面的认可。

外国语学院

外国语学院成立2000年6月,现下设英语系、法语系、西班牙语系、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大学英语第二教研室,第二外国语教研室,英美文学与翻译研究所、外国语言研究所、多媒体语言实验室、外语图书与音像资料室、交流培训中心等内部机构。

目前,学院现有英语、法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4个本科专业,1个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点。学院现有教职工106人,教师101人,其中正副教授18人,讲师62人;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者40人,在读硕士42人。先后3人获省、部级“优秀教师”奖,有1人入选甘肃省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和“333科技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有1人获铁道部“青年科技拔尖人才”称号,先后有40余人次获学校“教学优秀奖”及“青年教师教学优秀奖”。

多年来学院始终保持着公共英语教学和外语专业教学在全省高校的领先地位。在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中,通过率一直名列前茅;在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中,我校的通过率在甘肃省各大高校中遥遥领先,并且远远超过全国高校平均通过率;在全国法语专业四级考试中,年轻的法语系不负众望,通过率与全国高校持平。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全国CCTV杯、21世纪杯、中央电视台“希望之星”英语风采等演讲大赛中,我校选手多次获得特等奖和一、二等奖。学院三次连获校“教学先进集体”称号。

艺术设计学院

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是在整合原经济管理学院广告学专业、数理与软件工程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基础上于2003年6月(兰交党发〔2003〕19号)成立,学院蓝充老师设计的“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标识被中国商务部永久启用。

学院现有广告学、工业设计、艺术设计三个本科专业,动画、广告学、数字媒体艺术三个自考专业。艺术设计本科专业下设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动漫艺术设计三个专业方向,所有专业均按艺术类招生。学院设有广告与传媒系、工业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动画影视系、艺术基础教研室五个教学机构;彩陶艺术研究所、现代广告战略研究所、工业设计研究所、旅游景观研究中心、染缬研究所、科学与艺术应用研究所六个科研机构;实验中心、资料中心两个教辅机构。学院实验中心设施先进,性能优良,中心面积1832㎡,拥有教学仪器设备271台件,总价值225万,设有动漫、环艺、影像、平面创意、陶艺制作、模型制作等实验室,多媒体教室、专业机房、多功能演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专用教室、8个师生工作室和省内外多处实习基地,能充分满足学生课堂教学和实验实习教学的要求。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

文学与国际汉学院现有教职工30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0人,讲师及中级技术职称者15人,助教2人,已经获得博士学位者5人,硕士学位获得者14人,拥有一支在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上相对合理,精干高效的教师队伍。

学院目前开设了汉语言文学、对外汉语2个本科专业。设有文艺学与比较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写作及语言学4教研室,成立了由当代著名文学评论家雷达先生担任名誉所长的比较文学研究所,以及针对西部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非物质文化研究所。现有普通话等级测试站、对外汉语培训中心、语音实验室、影视教学实验室,《甘肃日报》、《甘肃经济日报》、《兰州晚报》、《兰州晨报》等实践教学实习基地。

近年来,学院教师先后在《文学评论》、《文艺争鸣》、《文艺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鲁迅研究月刊》、《天津社会科学》、《江汉论坛》、《兰州大学学报》、《诗探索》、《香港中文大学学报》等国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有《艺术与诗学问题》、《精神的鲁迅》、《女性文学阐释研究》、《古汉语连绵词例释》、《大学语文与应用写作》等专著和教材多部。

星辉交大

林达美(1905-1996) 革新铁道运输专业的组织者,铁路站场设计纳入铁路运输学科的先驱者,我国铁道运输学科奠基人之一

沈智扬(1909-2000) 中国铁路轨道学科奠基者

孙祺荫(1911-1994) 著名的铁路有线通信专家,铁路通信信号专业奠基者

胡春农(1920-1999 ) 英国皇家科学院(Royal Society)院士,著名桥梁专家,留英博士,兰州铁道学院桥隧系首任系主任

班冀超 著名无线电技术专家

吴鸿庆 计算力学专家,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副主任,兰州铁道学院科学研究所所长

张忠辅 著名图论专家

赖远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冻土与寒区工程研究室主任,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研究员

丁 昆 中国铁路编组站自动化领域业界公认首席专家

雷乐成 浙江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学系副主任、博导

安同祥 日本早稻田大学博导

何义亮 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导

李富生 日本岐阜大学工学部教授、博导

张 哲 大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主任博导

徐瑞华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运输管理工程系主任,博导。

秦世引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导

王克海 交通运输部桥梁科学研究院博导

张克江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研究员、德蓝环境学院院长、博导

周岳溪 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水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水污染控制技术首席科学家、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

范多旺 甘肃省科技功臣、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甘肃省特聘科技专家、国家绿色镀膜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光电技术与智能控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兰州交通大学自动控制研究所所长

赵德安 西北民族大学校长、博导

王晓明 兰州理工大学校长 、博导

史百战 甘肃联合大学校长

郭允冲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部党组成员

刘学良 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李崇庵 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中央副主席

黄 民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基础产业司司长

高晓兵 山东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耿志修 铁道部副总工程师,铁路重载运输专家

方兰珍 原铁道部劳动和卫生司司长,现中国铁道学会常务副秘书长

白中仁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

董峰贵 原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董事长

李文科 中国铁路物资总公司党委书记、总裁

漆宝瑞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黄西华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张继奎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

聂阿新 原铁道部科学研究院院长

朱本珍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博导

谢正光 北京地铁公司董事长

马步真 天水建筑设计院院长

王 石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万科创始人,董事长 , 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

文一波 北京桑德环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张 斌 原中国对外贸易运输总公司董事长、总裁,现联想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

张建国 原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中华英才网总裁,现中国人瑞教育总裁

李中东 环宇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朱其诚 山西路鑫能源集团董事长

李向前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

李尔涛 吉泰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袁国文 德威华泰(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国家“千人计划”专家

吴 力 和光集团总裁

岳培业 泰业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张继民 辰日中国总部总经理

鲍继怀 广州丰凌电器有限公司董事长

吉荣新 泰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铁路“补盲”专家

曾凡付 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博导

孟素荷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教授

王在华 世界易经学会(WBCA)荣誉会长兼学术评审委员会副主任,国际易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刘 戈 资深记者,财经评论员,曾任中国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中国财经报道》、《绝对挑战》、《对话》等栏目主编,《CCTV年度最佳雇主调查》总导演。

未来展望

进入新世纪后,学校党委提出了把兰州交通大学建成为在甘肃有突出地位、在全国有鲜明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奋斗目标。目前,全校上下正在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0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