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兰州大学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 |
释义 | 本教研室正式建立于1954年,在此之前为兰州大学医学院解剖学科的一部分。2005年10月,随兰州医学院重新并入兰州大学而成立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隶属于兰州大学基础医学院,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是兰州大学重点课程之一。本教研室现有教职工8人: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2人,博士1人,硕士4人),技术人员2人。现承担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口腔医学、中西医结合、护理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麻醉医学、药学等本科及各类专科的教学任务。 组织学与胚胎学教研室简介1954独立建院至1966年期间,教研室除进行正常教学工作外,开展了神经组织、性染色质、粒细胞等方面的研究.进入80年代,教研室在实验室建设、教学工作、师资培养和科研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1983年11月,教研室为全省中专卫生学校举办了“人体胚胎学讲习班”;1984年暑期,教育部委托兰州医学院与重庆医学院两校的组胚教研室共同主办“人体胚胎学暑期高师培训班”,全国共有15所院校派教师参加。1995年,“华东及西北地区组胚专业协作组学术交流会”在兰州医学院召开。 组胚教研室先后四次获省级先进集体称号,先后招收研究生并通过答辩15人,派6位青年教师到外省高校学习。教研室教师在学院举办的“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各一次。 教研室教师先后主编、主审、参编论著12部:《哺乳类细胞的超微结构》(编译)、《组织学图谱》(参编)、《中国人胚胎发育时序与畸胎预防》(参编)、《组织学与胚胎学指南》(参编)、《实用组织学与胚胎学》(教材二、三、四、五版)、《临床肝胆病学》(参编)、《现代肝脏病理学》(参编)、《人体胚胎学》(参编)、《医学分子生物学》(参编)等。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3篇,国家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获省级科研奖18项,学院奖5项。 90年代后教研室开展教学改革,先后制作本科及专科全部组织学的多媒体课件,建成电脑考试题库;制作完成了《组织学图像教程》电化教学录像。 近年来,教研室已开展或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有:唾液腺内的肌上皮研究;雌激素对心血管及内分泌系统影响因素的研究;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骨髓活检病理改变分析;GP7及VP16诱导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Idarubicin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分子传导机制研究;GP7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分子传导机制研究等。 免疫学主要研究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以及相关疾病的基本免疫机制,发展有效的免疫学措施达到预防与治疗疾病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众多的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免疫基因之间相互作用,产生一系列不同的免疫效应,发展成为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 1946年,由兰州大学医学系“细菌科”筹备成立,其历史已逾半个世纪,属校内成立最早的教研室之一,1948年成立微生物学教研室。2000年独立为免疫学教研室,2005年改制为免疫学研究所,其历史已逾半个世纪。当时教师有沈彤笙、王文义、梁大伟等人。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默默耕耘,几度春秋,在教学和科研上不断地走向成熟和发展,有免疫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室现有教学和科研人员共11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 讲师3人,助教3人,工人1人。在读博士2人,硕士学位6人(包括在读)。甘肃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人,卫生厅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已培养研究生35人,其中18人考取博士研究生。自2000年以来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近60余篇,参编教材、教学参考书、专著等12本,获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奖项3项。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本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改进教学组织计划和教学方法,积极撰写教学论文,省级教学成果奖项2项。研究所设有分子免疫学实验室、细胞培养室、仪器室、动物饲养室四个独立的工作室,配备有相应的设备,具有细胞、分子水平的工作条件。 21世纪免疫学的进展,对免疫学教学提高的要求越来越高。免疫学教学应深化教学改革,提高科研和教学质量,使免疫学教学应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免疫学研究所全体教师深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力争赶上国内一流大学高水平的科研和教学,成为国内免疫学研究和教学的重要科室。研究所以学科建设为目标,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为重点,为医学学科的发展做贡献。 成果及奖励1、科研项目 (1)齐社宁,等. GP7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转导机制研究(甘肃省科学技术攻关计划项目)。 (2)齐社宁,等.Idarubicin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分子转导机制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计划项目)。 (3)齐社宁,等.鬼臼毒类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关系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计划项目)。 (4)齐社宁,等.GP7及VP16诱导造血系统恶性肿瘤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计划项目)。 (5)齐社宁,等.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的骨髓活检病理改变分析(甘肃省自然科学研究基金计划项目)。 (6)齐社宁,等.GP7诱导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凋亡的分子转导机制研究(兰州大学2006年度医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 (7)齐社宁,等.《组织学与胚胎学》课程建设(兰州大学第六批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8)齐社宁,等.《组织学》双语教学(兰州大学第五批双语教学课程建设项目)。 (9)齐社宁,等.美罗华抗肿瘤机制研究(企事业单位协作课题)。 (10)齐社宁,等. GP7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信号路径研究(企事业单位协作课题)。 (11)刘耀波,等. 排斥性神经轴突导向分子对皮质脊髓束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871425))。 (12)刘耀波,等. Wnt蛋白及Ryk受体在脊髓神经再生中的作用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主任基金(30640006))。 (13)刘耀波,等. Wnt与Ryk 受体在缝核脊髓神经通路发育中的神经导向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0771063))。 (14)刘耀波,等. Wnt和Ryk受体对脊髓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专项基金(20061D0501800264))。 (15)刘耀波,等. Wnt蛋白对损伤后皮质脊髓束神经再生作用的研究(北京市留学科技活动择优资助项目)。 (16)刘耀波,等. Wnt蛋白和Ryk受体在脊髓神经再生中的作用研究(教育部留学回国科研启动基金)。 (17)赵琳,等. 组织工程骨膜的构建及其膜内化骨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30500133),马瑞生参与)。 (18)马瑞生,等. 葛根素对去卵巢大鼠神经元退行性变的影响(企事业单位协作课题)。 (19)马瑞生,等.乙酰唑胺影响人脑胶质瘤aquaporin-1表达的体内外研究(企事业单位协作课题)。 2、专著 (1)齐社宁.PCR技术、DNA序列测定.李兴玉主编: 医学分子生物学.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9年6月第1版,pp87-107。 (2)刘耀波.变性凝胶电泳和非变性凝胶电泳. 范明,汪家政主编: 蛋白质技术手册. 科学出版社2000,pp77-122。、 3、论文(2003年以来以第1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不包括特刊、增刊) (部分英文题目论文略) (6)陈 焱,齐社宁(通讯作者). 4-[4″-(2″,2″,6″,6″-四甲基-1″-哌啶氮氧自由基)氨基]-4′-去甲表鬼臼毒素对K562/ADM细胞的抑制作用.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7,21(2): 107~112. ( 7)赵春霖,赵琳,万麟,齐社宁(通讯作者). 人前脂肪细胞的培养及鉴定. 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33(3):8~11. (8)张志峰,齐社宁(通讯作者). 伊达比星与肿瘤细胞凋亡. 现代肿瘤医学,2004,12 (5):480~482. (12)刘耀波,李昕,李尧华,于顺.外周神经损伤大鼠背根神经节中Ephrin B1及Ryk受体表达的变化.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2007,27(6):605~609. (13)梁天凤,李昕,李尧华,于顺,刘耀波(通讯作者).RYK在小鼠皮质脊髓束神经通路发育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基础医学与临床杂志.2008,28(5):419~422. (14)姜信诚,潘爱英.多媒体在组织胚胎学教学及考试中的应用.解剖学杂志,2003,26(6):571~571. (15)姜信诚.女性生殖系统组织学计算机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应用.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5,15(2):180~180. (16)马瑞生,白德成,姜信诚.高血黏度对小鼠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及脑组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2004,25(15):1383~1385. (17)马瑞生,白德成,齐社宁,姜信诚,刘秉钧.高血黏度对小鼠脑细胞线粒体含量及超微结构的影响.解剖学杂志,2006,29(6):747~750. (18)马瑞生,刘秉钧,白德成,姜信诚,陈惠玲,李逸尘,谢坤.高血粘度对小鼠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5,22(4):312~314. (19)马瑞生,齐社宁,姜信诚.主讲教师责任制教学模式探讨.医学教育探索,2006,5(9):817~818. (20)马瑞生,白德成,姜信诚,潘爱英,齐社宁.小鼠脑细胞内游离钙浓度与高血黏度致脑血管病的相关性.中国临床康复,2004,8(4):648~649. (21)周中平,彭双清.重金属铅致高血压形成的作用机制.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4,5(3):236~239. (22)谢坤,程菊,侯敏,白德成.外源性锌对缺氧神经元的保护作用.解剖学杂志,2008,31(5):684~686. 4、专利 (1)名称:人同源盒基因LHX4全长cDNA序列。申请号:00133460.3公开号: CN 1353186A 公开日期:2002年6月12日发明人:刘耀波,范明,于顺,周严,袁建刚,强伯勤。 (2)名称:新型α干扰素突变体及其制备方法。申请号:02159950.5公开号: CN 1511849A 公开日期:2004年7月14日发明人:刘耀波,杨轶,刘金毅,孙俭波;程永庆。 5、获奖 (1)齐社宁,等.《Fas与白血病的发生及治疗》获《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优秀论文奖。 (2)齐社宁,等.《GP7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分子转导机制研究》获庆阳市2006年度科技进步1等奖。 (3)齐社宁,等.《鬼臼毒类衍生物的抗肿瘤作用和抗氧化作用关系研究》获2000-2001年度甘肃省高校科技成果进步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