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 |
释义 | 学院简介学院创建兰州大学土木工程与力学学院组建于2005年6月,是学校党委在“做西部文章、创一流大学”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做出的重要决策,由原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力学系和资源环境学院地质工程系合并,组建成兰州大学第一个工科学院。学院各学科点有着悠久的历史,力学系前身可以溯源到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兰州大学数学力学系成立于1946年,至今已有近60年的历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杰出人才,兰州大学培养的第一位院士――刘人怀院士就是其中的代表。地质工程专业于1977年开始招生,至今也已有近30年的办学历史。 专业设置学院下设力学与工程科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三个系,固体力学研究所、工程力学研究所、岩土工程研究所、地质工程研究所四个研究所,一个实验中心--工程实验中心。学院现有力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地质工程三个博士点,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地质工程、岩土工程、防灾减灾与防护工程五个硕士点,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三个本科专业。 学院现有在岗教职工42人,其中教师31人,实验技术人员6人,行政管理干部5人。教师中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教授8人,副教授10人,讲师5人,助教7人。另有兼职教师8人,其中院士2人,教授6人。 办学规模人才培养自各专业招生以来,已培养了本科生1700余人,硕士研究生 ,博士研究生 学院现有各类学生504人,其中本科生389人,硕士研究生78人,博士研究生37人。为进一步发挥工科学院的优势,满足社会需求,学院每年将招收本科生200余人,研究生100余人。 就业前景学院培养的学生理论基础雄厚,基本功扎实,动手能力强,踏实肯干,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近年来,该院本科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一直保持80%以上,在校内名列前茅。 学术研究近五年来,学院承担国家“973”项目、“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各类研究项目近70项,研究经费达2000万元,发表学术论文近200篇,其中SCI收录论文60篇。学院的科研经费、发表论文数目呈现了良好的上升势头。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学院已经形成了立足西部、服务西部、发展西部的办学思路,并将逐渐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研究生培养、科技开发、服务社会等为一体的全国一流、世界知名的工科学院。 学科建设学院现有理论与应用力学、土木工程、地质工程3个本科专业,设有力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岩土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点以及工程硕士(地质工程领域、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培养点,有固体力学、工程力学、地质工程博士点和力学、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固体力学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的学科,1999年被教育部批准设立“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岗位,2007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力学(一级学科)、地质工程学科是甘肃省重点学科。 “多场耦合跨尺度复杂系统及其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的研究”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生创新人才培养教学团队”入选“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理论力学》课程入选国家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土质土力学》课程入选甘肃省精品课程。理论与应用力学本科专业是“甘肃省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学院工程实验中心是甘肃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以本院为依托,2005年被批准设立了“西部灾害与环境力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有多功能环境风洞和浮点峰值计算速度达1100亿次/秒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群。2007年经科技部批准,学院与兰州地震研究所等联合建立了“兰州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09年作为第二建设单位,与敦煌研究院等联合建立了“国家古代壁画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地质工程学科发展简史1975年:设立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 1977年:正式招收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本科生 1981年:设立地质工程硕士点 1992年:力学系开始培养岩土工程硕士生,1997年划入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 1997年: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专业调整为地质工程专业 1998年:设立地质工程博士点 2003年:成立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系,现改为地质工程系 2004年:批准招收工程硕士(地质工程领域) 2009年,设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土木工程学科发展简史2001年:设立土木工程本科专业 2002年:土木工程本科专业招生 2005年:设立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 (岩土工程硕士点已调整至土木工程学科) 2009年,被批准设立工程硕士(土木与建筑工程领域) 力学学科发展简史1958年:在数学力学系成立力学教研室 1962年:首届固体力学本科生毕业,以后发展为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 1981年:被批准设立固体力学博士点和硕士点 1986年:力学系独立建系,叶开沅、苗天德、俞焕然、周又和教授先后担任系主任 1998年:固体力学博士点被批准为甘肃省重点学科 1999年:固体力学学科设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岗位 2003年:设立工程力学硕士点 2004年:设立力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2005年:设立工程力学博士点 2007年:固体力学成为国家重点学科 专业培养力学专业(基地班)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基地班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扎实数理基础,掌握力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充分利用计算机进行工程力学问题分析与设计,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新兴领域有相当的竞争能力,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理论与应用力学科研和教学的专门人才。 通过力学科研研究与工程应用所需基础知识在本阶段的系统训练,使学生对科学研究各环节有基本的认识和了解,包括从大量实际问题中观察、发现与提出科学问题的能力和运用现有科学技术手段开展探索性研究的解决途径等,经本专业学习后学生将初步具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具备基本的科学研究激情与从事力学专业相关职业的热情。毕业学生适宜到厂矿企业,事业单位,技术和行政部门从事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生产技术和管理工作;适宜到科研部门,高等和中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可以继续攻读力学及与力学相关的工程学科,交叉学科的硕士学位。 二、基本培养要求 (一)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1.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按照三个代表精神,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受到必要的军事训练,走与工农群众,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道路,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3.热爱科技事业,培养良好学风,理论联系实际,具有艰苦求实,善于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二)业务方面 1.系统扎实地掌握力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力学的基本实验技能和实验分析方法,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具备开展力学科学研究的正确思维方法、科学精神与激情; 2.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数学与物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有较强的科学观察与分析和推演能力。 3.能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工程和科学计算;具有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初步能力。 4.掌握一定的工程背景知识和力学建模方法,对本专业范围内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有所了解;具有获得现有知识与知识自我扩展的基本能力,具有解决实际问题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基础。 5.能够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熟悉文献检索和其他获取科技信息的方法。 (三)体育方面 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的标准。 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和卫生习惯,身心健康。 三、学制及学位 (一) 学制:四年。学校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但具有学籍的时间最长不超过八年,累计修业时间不超过六年。 (二) 学位:完成本专业学业,并符合学校有关学位授予规定者,授予兰州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四、主要学科 主要学科:力学学科 五、主干课程、特色和精品课程 主干课程: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弹性力学、实验力学、流体力学、线性代数、常微分方程 特色和精品课程:理论力学、弹性力学、计算力学 六、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总表 学生获得规定的158个学分,即准予毕业,并发给理论与应用力学专业毕业证书。其中必修课102学分,选修课47学分,军事训练与军事理论1学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8学分。 课程结构与学时学分分配总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