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蓝刺头 |
释义 | 蓝刺头属于菊科蓝刺头属植物,分布于东欧、非洲至亚洲,中国约10余种,主产西北至东北。粗壮草本,有些似蓟,茎和叶背多少被白色绵毛;叶互生,常羽状齿裂或深裂,齿和裂片有刺;头状花序各有1小花;总苞由刺状外苞片和线形或披针形的内苞片组成,全部花聚合成一稠密、圆球状的复头状花序,下有俯垂而藏于花序底的叶状苞片;瘦果长形,四棱形或圆柱形,常被长柔毛,顶端有短鳞片多枚。是一种优良的蜜源植物,很有药用价值。 中文学名:蓝刺头 二名法:Echinops latifolius 界:植物界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科:菊科 亚科:管状花亚科 族:蓝刺头族 属:蓝刺头属 种:蓝刺头 分布区域:分布新疆天山地区,苏联,欧洲中部及南部 基本介绍种中文名:蓝刺头 种拉丁名:Echinops sphaerocephalus Linn. 科中文名:菊科 科拉丁名:Compositae 属中文名:蓝刺头属 属拉丁名:Echinops 国内分布:分布新疆天山地区。生于山坡林缘或渠边。 国外分布:苏联(中亚、高加索、西伯利亚)、欧洲中部及南部都有广泛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意大利。 命名来源:[Sp.P1. : 814. 1753] 中国植物志:78(1):015 族中文名:蓝刺头族 族拉丁名:ECHINOPSIDEAE Cass. 亚科中文名:管状花亚科 亚科拉丁名:CARDUOIDEAE KITAM. 纲中文名:双子叶植物纲 纲拉丁名:DICOTYLEDONEAE 门中文名:被子植物门 门拉丁名:ANGIOSPERMAE 用途:优良蜜源植物。 分布:分布新疆天山地区。生于山坡林缘或渠边。苏联(中亚、高加索、西伯利亚)、欧洲中部及南部都有广泛分布。模式标本采自意大利。 形态特征蓝刺头,见过它的人无不对它印象深刻。蓝刺头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株高可达1米。它的叶片为二回羽状分裂,其中每个裂片的顶端都有硬刺状的长尖头,边缘也有尖刺,叶的上面绿色,背面密生有白色棉毛。许多朵头状花序密生在一处形成圆球形的复头状花序,直径可达4cm。小头状花序长约2cm,被刺毛状的外总苞片所包围,仅含1朵小花。花冠筒形,有5枚裂片,蓝紫色,十分小巧可爱。当全部花开放后,一个艳丽的蓝紫色花球倔强地从茎的顶端伸出,非常惹眼,此时常常被人采摘用于插花,但随着果实的成熟,艳丽的紫妆逐渐卸去。果序上圆柱形的瘦果密生黄褐色柔毛,具短的冠毛。 多年生草本,高50—150厘米。茎单生,上部分枝长或短,粗壮,全部茎枝被稠密的多细胞长节毛和稀疏的蛛丝状薄毛。基部和下部茎叶全形宽披针形,长15—25厘米,宽5-10厘米,羽状半裂,侧裂片3—5对,三角形或披针形,边缘刺齿,顶端针刺状渐尖,向上叶渐小,与基生叶及下部茎叶同形并等样分裂。全部叶质地薄,纸质,两面异色,上面绿色,被稠密短糙毛,下面灰白色,被薄蛛丝状绵毛,但沿中脉有多细胞长节毛。复头状花序单生茎枝顶端,直径4一5.5厘米。头状花序长2厘米。基毛长1厘米,为总苞长度之半,白色,扁毛状,不等长。外层苞片稍长于基毛,长倒披针形,上部椭圆形扩大,褐色,外面被稍稠密的短糙毛及腺点,边缘有稍长的缘毛,顶端针芒状长渐尖,爪部下部有长达4毫米的长缘毛;中层苞片倒披针形或长椭圆形,长约1.1厘米,边缘有长缘毛,外面有稠密的短糙毛;内层披针形,长8毫米,外面被稠密的短糙毛,顶端芒齿裂或芒片裂,中间芒裂较长。全部苞片14—18个。小花淡蓝色或白色,花冠5深裂,裂片线形,花冠管无腺点或有稀疏腺点。瘦果倒圆锥状,长约7毫米,被黄色的稠密顺向贴伏的长直毛,不遮盖冠毛。冠毛量杯状,高约1.2毫米;冠毛膜片线形,边缘糙毛状,大部结合。花果期8—9月。 应用现状在欧洲,已经有部分种类的蓝刺头作为观赏植物广为栽培,少数一年生的种类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还有一些种类可作为蜜源植物,有些种类含有生物碱类物质,对家畜是有毒的。 作为观赏植物,蓝刺头属植物在国内应用较少。由于其独特的花形和花色,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深受国人的喜爱。 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色谱、制备型反相HPLC等方法分离纯化,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蓝刺头根中分离并鉴定了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3,4-二羟基丁炔-1)-22'-联噻吩[5-(3,4-dihydroxybut-1-ynyl)-2,2'-bithiophene,1]、2-(戊二炔-1,3)-5-(3,4-二羟基-丁炔-1)噻吩[2-(penta-1。3-diynyl)-5-(3,4-dihydroxybut-1-ynyl)thiophene,2]、2-(丙炔-1)-5-(5,6-二羟基-己二炔-1,3)噻吩[2-(pro-1-ynyl)-5-(5,6-dihydroxyhexa-1,3-diynyl)thiophene,3]、木犀草素(1uteolin,4)、筋骨草甾酮C(ajugas—teroneC,5)、丁香苷(syringin,6)、绿原酸(chlorogenicacid,7)、菜蓟素(cynarin,8)。结论化合物5、7、8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药材鉴别本品粉末棕黄色。韧皮纤维多成束,直径20~42μm,壁厚,其细胞间隙有棕褐色树脂状物。木纤维细长,两端渐尖,直径12~30μm,壁较厚,具缘纹孔及网纹导管较多见,直径20~120μm。石细胞少见,类圆形、长方形或方形,直径35~150μm,层纹及孔沟明显,细胞间隙有棕褐色树脂状物。可见菊糖。 药理作用1.抑菌试验:蓝刺头的水浸剂在试管内对许兰氏黄癣菌、紧密着色芽生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2.蓝刺头含有的蜕皮激素具有适应原样作用。 3.蜕皮甾酮可逆转因高血糖素引起的高血糖症,并可抑制肝胆固醇的合成。 4.能提高正常及免疫受抑制动物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数量及比值。 5.蓝刺头水煎剂可改善高脂血症,减轻动脉硬化病变,降低内脏组织中脂褐色素的含量,防止自由基对衰老机体的损害。 6.蓝刺头不同提取物对多种活性氧均有不同程度的清除作用。 7.蓝刺头水提物对光嘌呤光氧化作用有明显对抗作用,其作用与对光嘌呤产生的单线态氧的清除有关。祁州漏芦根及地上部分水煎剂能抑制大鼠心、脑、肝、肾组织中过氧化脂质的形成,有抗脂质过氧化作用。 功效介绍中药名称:禹州漏芦 拼音名:YuzhouLoulu 英文名:RADIXECHINOPSIS 来源:本品为菊科植物蓝刺头EchinopsLatifoliusTausch或华东蓝刺头EchinopsgrijisiiHance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 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稍扭曲,长10~25cm,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灰褐色,具纵皱纹,顶端有纤维状棕色硬毛。质硬,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褐色,木部呈黄黑相间的放射状纹理。气微,味微涩。 炮制: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晒干。 性味与归经:苦、寒。归胃经。 功能与主治:清热解毒,排脓止血,消痈下乳。用于诸疮痈风,乳痈肿痛,乳汁不通,瘰疬疮毒。又用作驱蛔剂。 用法与用量:4.5~9g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 药方介绍①治疽作二日后,退毒下脓:黄芪(生用)、连翘各一两,大黄一分(微炒),漏芦一两(有白茸者),甘草半两(生用),沉香一两。上为末,姜、枣汤调下。(《集验背疽方》漏芦汤) ②治乳妇气脉壅塞,乳汁不行,及经络凝滞,乳内胀痛,留蓄邪毒,或作痈肿:漏芦二两半,瓜蒌十个(急火烧焦存性),蛇蜕十条(炙)。上为细散,每服二钱,温酒调服,不拘时,良久吃热羹汤助之。(《局方》漏芦散) ③治瘰疬,排脓、止痛、生肌:漏芦、连翘、紫花地丁、贝母、金银花,甘草、夏枯草各等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④治皮肤瘙痒,阴疹,风毒,疮疥:漏芦、荆芥、白鲜皮、浮萍、牛膝、当归、蕲蛇,枸杞子各一两,甘草六钱,苦参二两。浸酒蒸饮。(《本草汇言》) ⑤治流行性腮腺炎:板蓝根一钱,漏芦一钱半,牛蒡子四分,甘草五分。水煎服。(《新疆中草药手册》) ⑥治历节风,筋脉拘挛,骨节疼痛:漏芦半两(去芦头,麸炒),地龙(去土,炒)半两。上二味捣罗为末。先用生姜二两取汁,蜜二两,同煎三、五沸,入好酒五合,以瓷器盛。每用七分盏调药末一钱半匕,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古圣散) ⑦治小儿无辜疳痢,羸弱,不欲饮食,及腹内虫动作,多吐清水:漏芦二两,猪肝一两(煿干),楮树根白皮一两(锉)。上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丸如弹子大。每服以温水研一九,不计时候,量儿大小,分减服之。(《圣惠方》漏芦丸) ⑧治冷劳泄痢,及妇人产后带下诸疾:漏芦(去芦头)一两,艾叶(去梗炒)四两。上二味,捣罗为末,用米醋三升,入药末一半,先熬成膏,后入余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米饮下,食前服。(《圣济总录》漏芦丸) ⑨治室女月术不调:漏芦(去芦头)、当归(切,焙)、红花子、枳壳(去瓤,麸炒)、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各半两。上六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圣济总录》漏芦汤) ⑩治白秃:五月收漏芦草,烧作灰,膏和使涂之,先用盐汤洗。乃敷。(《补缺肘后方》) 各家论述《纲目》 漏芦,下乳汁、消热毒、排脓、止血、生肌、杀虫,故东垣以为手,足阳明药,而古方治痈疽发背,以漏芦汤为首称也。庞安常《伤寒论》治痈疽及预解时行痘疹热,用漏芦叶,云无则以山栀子代之,亦取其寒能解热,盖不知其能入阳明之故也。 《本草经疏》 漏芦,苦能下泄,咸能软坚,寒能除热,寒而通利之药也。故主皮肤热,恶疮疽痔,湿痹,下乳汁。 《本经逢原》 漏芦,《本经》治热毒恶疮,下乳汁,以其能利窍也,为消毒排脓杀虫要药。盖咸能软坚,寒能解毒,故服之必大便作泻,使邪从下而出也。 《本草求真》 漏芦,遗精尿血能止,亦因毒解热除自止之意,非因漏芦寓有收涩之功也。 《本经续疏》 漏芦,《本经》谓其下乳汁,《别录》谓其止遗溺,旨实相反,何欤?夫溺以温化而通,乳以清纯而下。遗溺因乎热,乳不下亦因乎热,非有二也。惟其利水由于除热,是以能使不应行者归于应行,而应行者不得应行而不行,则漏芦者谓为疡证逐湿之剂可也。 《本草正义》 漏芦,滑利泄热,与王不留行功用最近,而寒苦直泄,尤其过之。苟非实热,不可轻用。不独耗阴,尤损正气。《日华》谓通小肠,治泄精溺血,肠风乳痈,排脓止痛,通经脉,皆惟实热之症,可以暂用。 使用说明对于疮痈初起红肿热痛,常与连翘、大黄等配合应用; 对于乳房红肿疼痛欲成痈肿者,常与瓜蒌、蒲公英、贝母等配合应用。 本品且能通乳汁,与通草、王不留行等配伍,又可用于乳汁不下。又可用于各种肿瘤。 如用于肝肿瘤,常与半枝莲、半边莲、石见穿等配合应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