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来远号
释义

概况

来远号装甲巡洋舰由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建造,与同级姊妹舰“经远”造价共计1739761两白银。来远号于1887年3月25日下水。同年底与”经远“、“致远”、“靖远”和“左一”号鱼雷艇一起回国,加入北洋水师。该型舰是德国造舰史上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开始。

经来二舰为同级姊妹舰, 原本将是“济远”级军舰的后续舰,后经驻德公使许景澄力争,始改为订造装甲巡洋舰。2舰由伏尔铿公司总工程师鲁道夫·哈克设计。

航速快是”致远”级巡洋舰的卖点, 甚至以此牺牲了装甲防护,没有舷侧装甲,使军舰在海战中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德国建造的“经远”、“来远”二舰,则是在吸取”济远”等防护巡洋舰的经验上, 改为"旁有水线甲堡之船",即装甲巡洋舰,价格也随之较 “济远”上扬47万马克(第二帝国马克)。这种防护形式最先在俄国巡洋舰上出现,逐渐被推广到各国。

同时经来二舰底部具有双层船底,两层船底相距一米,在轮机舱和锅炉舱外的舷侧部位以及上层建筑周围铺设相当厚度的装甲。“穹甲之中段,傅之于外以为水线带甲”,且穹甲较”济远”升高5寸,加长8尺, 加宽1尺, 改善了轮机舱和锅炉舱的工作环境,并扩大煤舱的容量,是兼有舷侧装甲和甲板装甲的船型,水平防护和垂直防护兼顾,“初拟如定镇堡式”即与定镇二舰(即战列舰)思路相仿,只不过是厚度稍薄,但防护能力也是很强的。按李鸿章的说法,是可以”冒充铁甲船”了,同时也注意吸取了英国的经验,将封闭炮塔改为半封闭式的炮盾避免二次杀伤。

舰船资料

来远号长82.4米、宽11.99米、吃水5.11米、排水量2900吨、动力采用2座3胀往复式蒸气机、4配套使用座圆式燃煤锅炉(每座重38吨),双轴推进,功率4400匹马力、航速为16节。载煤量320-350吨,“经远”级军舰的煤仓容量显然是记取了“济远”的前车之鉴,增加至320-350吨,大大高于“济远”舰230吨的煤仓容量。舰身吃水线上全部用钢甲防护,水线带装甲厚9.5-5.1寸,装甲甲板厚3寸(倾斜处)、1.5寸(平坦处),炮座装甲厚8寸,炮盾厚1.5寸,司令塔装甲厚6寸。全舰编制202-270人,根据《北洋水师章程》,该舰管带为副将衔。

主要武器:双联克虏伯210mm前主炮1座(每门炮重13.5吨,22倍口径)、1880年式克虏伯150mm炮2门(每门炮重4.5吨)、75mm克虏伯炮2门、47mm哈乞开斯速射炮2门、40mm哈乞开斯炮1门、37mm5管哈乞开斯炮5门、18吋鱼雷发射管4具(3具可转动,另外1具为固定式水下鱼雷发射管,位于舰艏撞角下方)。

来远”舰的武备布置较有特点,是典型的船头对敌思想的产物。主炮安装的位置与“济远”相近,火炮型号也相同,采用了2门1880式210毫米35倍口径克虏伯钢套箍炮,双联安装于舰首的露炮台内。副炮为2门1880式150毫米35倍径克虏伯钢箍套炮,型号与“定远”、“济远”等舰装备的同口径火炮相同,这4门大炮可以通过电发装置实现齐射,可以想见4门火炮全部转向舰首方向时,会产生如何猛烈的炮火。

“来远”舰还配备了大量在当时可谓非常现代化的设备,全舰的照明完全实现了电气化,总共安装有250盏左右的电灯,以及2具照度为40000枝烛光的探照灯,所有电气系统的供电,由舰内的2台发电机提供。另外在损管设备上,来远除了配备有离心式主水泵外,还配备了一台每小时最大抽水量120吨的唧筒式辅助水泵。

军官

“来远”管带邱宝仁北洋海军右翼左营副将(以花翎补用游击升署),马尾船政学堂首届毕业生。

“来远”帮带大副林文彬,福建闽侯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

“来远”驾驶二副谢葆璋,福建闽侯人,马尾船政学堂毕业。

“来远”鱼雷大副张哲荣,马尾船政学堂毕业。

“来远”鱼雷大副徐希颜,江苏吴县人,天津水师学堂毕业。

“来远”枪炮二副唐春桂。

“来远”船械三副蔡灏元,天津水师学堂毕业,甲午战前调任“广丙”驾驶二副。

“来远”船械三副邱文勋。

“来远”舢板三副戴锡侯。

“来远”总管轮任廷山,机匠出身。

“来远”大管轮许德和,机匠出身。

“来远”大管轮陈景祺,福建长乐人,学徒出身。

“来远”大管轮梅萼,机匠出身。

“来远”二管轮陈国珍,机匠出身。

“来远”二管轮詹成泰,甲午战前调任“广丙”大管轮。

“来远”二管轮陈天福,机匠出身。

“来远”三管轮杨春燕,机匠出身。

来远”舰管带:邱宝仁

邱宝仁,福建闽侯人,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第一期,学习航海驾驶。1871年,上“建威”练船实习,历经南洋新加坡、槟榔屿,以及渤海湾、辽东半岛各口岸。1875年,复上“扬武”舰练习,航行外海,南历新加坡、小吕宋、槟榔屿各口岸,北至日本而还。1879年,清政府从英国订购的“镇”字号四艘炮舰回国,邱宝仁升守备,管带“镇东”炮舰。1880年8月,“镇东”等四炮舰出游黄海,至海洋岛,“镇南”不慎触礁,旋即脱险。邱宝仁因“救援不力”,被“撤革摘顶,以示惩戒”。


 1887年,在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舰竣工,李鸿章奏派邱宝仁和邓世昌、叶祖珪、林永升出洋接带。1888年,四舰安抵大沽。这次接舰回国,皆由中国将领管带,“不另保险,省费数十万”,“即无雇募资遣之烦,复得沿途练习之益”。邱宝仁以“远涉重洋数万里,驾驶回国,均极辛劳”,被赏劲勇巴图鲁勇号。1889年,升署右翼左营副将,委带“来远”舰。1892年4月,以3年署理期满,改为实授。

舰史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11月(中法战争刚刚结束),北洋大臣李鸿章通过中国驻德国公使许景澄向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造此二舰 ,派曾宗瀛、裘国安、黄戴监造。这次订购在英德两国海军部之间引起一场技术上的激烈争论,这次论争引起德国首相俾斯麦关注。他指示伏尔锵船厂:“卓越地和准时地执行中国这一次订货具有重大的意义。”

经来两舰原定用于台、澎防务,后因中法关系缓和,清政府为加快北洋海军建军考虑,改留用于北洋水师。两舰都参加了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战。

管带邱宝仁指挥的“来远”舰向日本掉队的军舰“赤城”号(日本语:あかぎ)发起攻击。“定远”、“经远”、“致远”等相邻的北洋海军军舰也纷纷赶来,准备配合俘虏“赤城”。在“来远”等舰的穷追猛击下,“赤城”舰弹药库爆炸,蒸汽管路遭到破坏,前炮台弹药供应断绝,舰长板垣八郎太少佐也当场毙命,后又接连被“来远”打断主桅、打伤替补舰长。然而“赤城”舰表现得异常顽强,尽管遭到中国军舰围攻,但先是在800米距离上,以右舷炮击碎“来远”舰舰桥甲板,之后于14:20,用舰尾120mm火炮击中“来远”后甲板,引爆堆积在那里的小口径火炮炮弹,燃起灾难性的大火,而此时日本第一游击队“吉野号”(日本语:よしの)等新锐巡洋舰赶来支援,“来远”被迫停止了追击。

“来远”舰在黄海大战中中弹225发,军舰的上层建筑被毁,舰身进水,舰舷几经倾斜,只剩下前主炮还能射击。日军使用的下濑火药使“来远”舰舰尾燃起大火,火势一直蔓延到了锅炉舱附近。在驾驶二副谢葆璋等率领下,全舰官兵奋力救火。为防止上甲板的火灾引向底舱,“来远“舰上通风管的上部风斗全部被紧急拆除,以至锅炉舱被大火包围而不能通风,温度上升至华氏200度(摄氏90度左右),俨若地狱,谢葆璋亲自督率在其中工作的官兵努力工作。此后“来远”与“靖远”结队驶至浅水区自救,后又返回战场。来远舰同“靖远”舰结成姊妹舰,两舰保持300百米的距离相互掩护,与日本海军联合舰队第一游击队缠斗,成功的引开了第一游击队,分散了日军兵力,减轻了“定”、“镇”二舰的压力,也保存了自己。

9月18日清晨,北洋舰队返回旅顺,当遍体鳞伤的“来远”入港时,围观的人群都在惊叹。这艘装甲巡洋舰,上层甲板及军官舱木制部分全部烧光,甲板尽毁,钢梁暴露钢铁变形,整艘军舰只剩下骨架, 舰身水线以上部分虽经烈焰熊熊,但机舱内机器仍运转如常居然还能不需拖带自航返回,这一奇迹无异是对装甲巡洋舰强大生存力的最好说明。相比之下,其他宆甲巡洋舰的防护能力就逊色了。 “致远”无装甲的船舷在海战中被击穿后引爆储存在舷侧鱼雷发射管中的鱼雷,随之发生大爆炸而沉没。“济远”在丰岛海战中也因为没有舷侧装甲,炮弹击穿船舷后顺着烟囱的烟道(装甲甲板在烟道通过处留有开口)落入锅炉舱击毙两名司炉,舰桥围壁也被击穿,造成多名高级军官阵亡。 ”吉野”在海战中多次被洞穿船体,中国军舰发射的150毫米、210毫米口径炮弹就已经足以击穿其装甲甲板和其他舱室,一直落到轮机舱里去。日本其余各快速巡洋舰也受创累累,只因中国军舰的火炮射速不快且使用的黑火药爆炸强度不够才免于沉没。

由于旅顺船坞的工人、技术人员大都逃散,幸存的北洋军舰维修工作相当艰巨,迫于时局,重伤的“来远”只是草草修补后就又再度投入了作战行动。其后“来远”舰又参加了威海卫保卫战,于1895年2月6日清晨在威海卫港内被日军第一鱼雷艇队偷袭。“来远”中雷,舰身倾覆,沉没于刘公岛海军基地,舰上30人壮烈殉国。管带邱宝仁落水后被救北洋水师覆没后,被革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2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