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辣子
释义

词语解释

拼音:làzi

释义:[chilli;hot pepper] [口]辣椒的俗称,亦比喻作风泼辣的人

示例: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红楼梦》

补充:在许多西北地区的方言中表示不赞同。

在许多西北地区,辣子也是辣椒的意思,可以是辣椒粉,辣椒油,干辣椒,

甚至是在植株上结的辣椒都可以叫做辣子。

比如:“老板,多加点辣子”就是多放辣椒的意思。

辣子种类

1.樱桃类辣子,叶中等大小,圆形、卵圆或椭圆形,果小如樱桃,圆形或扁圆形,红、黄或微紫色,辣味甚强,制干辣椒或供观赏,如成都的扣子椒、五色椒等; 2.圆锥椒类,植株矮,果实为圆锥形或圆筒形,多向上生长,味辣,如仓平的鸡心椒等; 3.簇生椒类,叶狭长,果实簇生,向上生长,果色深红,果肉薄,辣味甚强,油分高,多作干辣椒栽培,晚熟,耐热,抗病毒力强,如贵州七星椒等; 4.长椒类,株型矮小至高大,分枝性强,叶片较小或中等,果实一般下垂,为长角形,先端尖,微弯曲,似牛角、羊角、线形。果肉薄或厚,肉薄、辛辣味浓,供干制、腌渍或制辣椒酱,如陕西的大角椒;肉厚,辛辣味适中的供鲜食,如长沙牛角椒等; 5.甜柿椒类,分枝性较弱,叶片和果实均较大。根据辣椒的生长分枝和结果习性,也可分为无限生长类型、有限生长类型和部分有限生长类型。

中草药

一级分类 常用植物药

二级分类

分类 凡秋

年份 fanh ziu

别名 辣子

来源 茄科植物辣椒Capsicum annuum L.的叶、果实。

形态特征 多年生小灌木,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高50~100厘米。单叶互生,叶片常卵状披针形,长3.5~10厘米,宽1.5~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楔形,沿叶柄下延,边全缘或是波状,近无毛。花白色,1~3朵生于叶腋或枝腋。浆果直立或下垂,球形、圆锥形或纺锤形,形状及大小,各变种不同,熟时红色。花期6~7月,果期7~10月。

生态分布 我国各地均有栽培。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晒干备用。

性味 果,味辛,性温。

功效 温中散寒,健胃消食。根,活血消肿。叶,味淡,性凉。清热解毒。

传统应用 果,治胃寒痛、胃肠痞满、蜈蚣咬伤、蜂蜇伤。根,治风湿痛、腰痛、蜈蚣、蜂蜇伤。叶,治水肿、水火烫伤、蜈蚣咬伤。

用法用量 果3~9克,根、叶15~30克,水煎服;外用果、叶适量捣敷或用果研粉,冷开水调敷或用很适量水煎洗。

方例 1.风湿疼痛、手足无力 凡秋(辣椒)果实、得丁龙(蔓性千斤拔)根各15克,红九牛(毛杜仲藤)、血风(走马胎)根各12克,水、酒各半煎服。

化学成分 辣椒果实含辣椒碱类成分,主要有辣椒碱,二氢辣椒碱,去甲双氢辣椒碱高辣椒碱,高二氢辣椒碱,壬酰香草胺,辛酰香草酰胺。还含多种低沸点和高沸点挥发性羧酸,如异丁酸,异戊酸,正-戊酸,巴豆油酸,顺式-2-甲基丁烯酸,庚酸,癸酸,异癸酸,丙酮酸,辛酸和月挂酸等。此外还含β-胡萝卜素,隐黄质,玉米黄质,辣椒红素,辣椒玉红素,莫黄质,茄碱,茄啶及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等。

药理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辣椒酊或辣椒碱内服可作健胃剂,有促进食欲、改善消化的作用。巴索夫胃瘘狗实验证明,辣椒水能刺激口腔黏膜,反射性地加强胃的运动。用各种辣椒制成的调味品,入口服后,可增加唾液分泌及淀粉酶活性。大剂量口服可产生胃炎、肠炎、腹泻、呕吐等。曾有报告辣椒对离体动物肠管有抑制及解痉作用。辣椒碱灌胃,可促进幽门结扎大鼠胃溃疡形成,但不影响胃液成分。辣椒碱还可促进利血平对大鼠的致溃疡作用。十二指肠给药,不会促进结扎十二指肠大鼠胃溃疡发生,但可增加胃液总酸度。

2.抗菌、杀虫作用 辣椒碱对蜡样芽胞杆菌及枯草杆菌有显著抑制作用,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无效。

辣子起源

辣子原来生长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 欧洲殖民主义到达美洲以后,辣子1493年率先传入欧洲,大约1583年-1598年传入日本,传入中国的年代未见具体的记载,但是比较公认的中国最早关于辣子的记载是明代高濂撰《遵生八笺》(1591年),有:“番椒丛生,白花,果俨似秃笔头,味辣色红,甚可观”的描述。据此记载,通常认为辣子是明朝末年传入中国。 辣子传入中国有两条路径,一是声明远扬的丝绸之路,从西亚进入新疆、甘肃、陕西等地,率先在西北栽培;一是经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南中国,在南方的云南、广西和湖南等地栽培,然后逐渐向全国扩展,到现在几乎是没有辣子的空白地带了。 至乾隆年间,贵州地区开始大量食用辣子,紧接着与贵州相邻的云南镇雄和湖南辰州府也开始食用辣子。在乾隆十二年的《台湾府志》中,有了台湾岛食用辣子的记载。嘉庆以后,有记载说,黔、湘、川、赣四省已开始“种(辣子)以为蔬”了。道光年间,贵州北部已 “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同治时贵州则“四时以食”海椒。清代末年贵州地区盛行的苞谷饭,其菜多用豆花,便是用水泡盐块加海椒,用作蘸水,有点像今天四川富顺豆花的海椒蘸水。 湖南一些地区在嘉庆年间食辣还不多,但道光以后,食用辣子便较普遍了。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清代末年湖南、湖北人食辣已经成性,连汤里都要放辣子了。 相较之下,四川地区食用辣子的记载稍晚。雍正《四川通志》、嘉庆《四川通志》都没有种植和食用辣子的记载。目前见于记载的最早可能是在嘉庆末期,当时种植和食用辣子的主要区域是成都平原、川南、川西南,以及川、鄂、陕交界的大巴山区。同治以后,四川食用辣子才普遍起来,以至“山野遍种之”。据清末傅崇矩的《成都通览》,光绪以后成都各色菜肴达1328种之多,而辣子已经成为川菜中主要的作料之一,食辣已经成为四川人饮食的重要特色。与傅崇矩同一时代的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也有类似记载:“惟川人食椒,须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云南在什么时候开始食辣?其邻近贵州的镇雄在乾隆时起食辣,但直至光绪时期的著述《云南通志》中仍无辣子的踪影,其时辣子已经涌入了云南——徐心余在《蜀游闻见录》中写到,他的父亲在雅安发现每年经四川雅安运入云南的辣子“价值数十万,似滇人食椒之量,不弱于川人也”。 施耐庵(1296~1371)是元末明初人,《水浒传》中有麻辣卤豆腐的描述,由此可见以前“明朝末年传入中国”的说法似乎有误。

栽培技术

整地

辣椒生长期长,根系弱,为使其不断开花结果,必须有良好的土壤条件和营养条件,定植前翻地10~15cm深。亩施厩肥5000kg,可掺施过磷酸钙15kg~20kg,短灌、短排作沟渠,沟沟相通,使雨后田间不积水。

定植

适期定植,促早发根。早发苗是掌握定植期及定植后管理的主要原则。辣椒又以沟栽或平栽为宜,定植时浅覆土,以后逐渐培土封垄,定植后只依靠干旱蹲苗会损伤根系,所以辣椒苗期管理要小蹲苗或不蹲苗,一促到底。

定植密度

辣椒株型紧凑,适于密植。试验证明,辣椒密植增产潜力大,尤其一直生长到秋季的青椒。适当密植有利于早封垄,由于地表覆盖遮荫,土温及上壤湿度变化小,暴雨后根系不至于被暴晒,起到促根促秧的作用。一般青椒生产密度为每亩3000~4000穴(双株),行距50~60cm,株距25~30Cm。一般多采用双株或3株1穴。定植方式有大垄单行密植、大小垄相同密植及大垄双行密植等,都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田间管理

辣椒喜温、喜水、喜肥,但高温易得病,水涝易死秧,肥多易烧根。整个生育期内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管理要求,定植后采收前要促根,促秧;开始采收至盛果期要促秧、攻果;进入高温季节后要保根保秧,防止败秧和死秧;结果后期要继续加强管理,增产增收。 1.开始采收前的管理 此期地温低、根系弱,应大促小控。即轻浇水,早追肥;勤中耕,小蹲苗;缓苗水轻浇,可结合追少许粪水,浇后及时中耕,增温保墒,促进发根,蹲苗不宜过长,约10天左右,可小浇小蹲,调节根秧关系。蹲苗结束后,及时浇水、追肥,提高早期产量,追肥以氮肥为主,并配合施些磷钾肥,促秧棵健壮,防止落花,及时摘除第一花下方主茎上的侧枝。 2.始收期至盛果期的管理 这一阶段气温逐渐升高,降雨量逐渐增多,病虫害陆续发生,是决定产量高低的关键时期。为防止早衰,应提前采收门椒,及时浇水,经常保持土壤湿度,促秧攻果,争取在高温季节封垄。进入盛果期,封垄前应培土保根,并结合培土进行追肥。 3.高温季节及其以后的管理 高温雨季易诱发病毒病,落花落果严重,有时大量落叶。因此,高温干旱年份必须灌在旱期头,而不能灌在早期尾,始终保持土壤湿润,抑制病毒病的发生与发展。雨后施少量化肥保秧,还要及时灌溉,防止雨季后干旱而形成病毒病高峰。高温季节应在早晚灌溉。盛花期喷800~1000倍矮壮素3~4次,有较好的保花增产效果。 4.缩果后期的管理 高温雨季过后,气温转凉,青椒植株恢复正常生长,必须加强管理,促进第二次结果盛期的形成,增加后期产量,应及时浇水,并结合浇水追施速效性肥料,补充土壤营养之不足。

辣椒的采收

一般花谢后2~3周,果实充分膨大、色泽青绿时就可采收,也可在果实变黄或红色成熟时再采摘。注意尽量分多次采摘,连果柄一起摘下,留较多果实在植株上,可提高产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6 15:0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