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喇巴卜 |
释义 | 喇巴卜又称热瓦甫。是一种弹弦乐器,深受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人民的喜爱。喇巴卜多为木制,它的外形很独特,上部分是细长的琴身,顶部弯曲,最下面是一个半球形的共鸣箱。 简介喇巴卜有3根弦、5根弦、6根弦、7根弦、8根弦和9根弦等不同的形制, 通常用最外面的一根弦演奏旋律,其余的弦作为共鸣弦。喇巴卜的形制十分多样,虽然维吾尔族、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这三个民族都生活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但是他们的喇瓦卜不仅在种类、形制等方面有一定差别,而且在名称上也有所不同。在塔吉克族,人们把喇巴卜称为“热布卜”,这种乐器多用杏木制成。维吾尔族的喇瓦卜种类很多,分为喀什热瓦甫、新型热瓦甫、多朗热瓦甫和牧羊人热瓦甫等。喀什热瓦甫因流行在喀什一带而得名,它发音柔和,音量较小,音色委婉细腻。乌孜别克族热瓦甫虽然和喀什热瓦甫的外形近似,但是音量和音色却有所区别。这种热瓦甫,音量较大,音色明亮、浑厚。 地域差异喇巴卜主要流行于喀什等南疆维吾尔族地区。琴身长130厘米,共鸣箱呈半球形,上蒙羊皮或蟒皮。琴头向后卷曲,指板上缠有28个丝弦品位,按十二平均律排列。张主奏弦1根,共鸣弦4-7根。演奏时,左手持琴横于胸前,右臂托住共鸣箱,右手持拨子弹奏。有单弹、双弹、滚弹和扫弹等奏法。左手按弦。 乌孜别克热瓦甫是根据喀什热瓦甫改革而成。缩短了琴身,加大了共鸣箱,取消了共鸣弦,张金属弦5根,铜质音品,中外弦各用两根,同发一音,里弦1根。各弦相距较宽,均可奏旋律及和弦。 多朗热瓦甫流行于南疆麦盖提、巴楚、莎车等地区。共鸣箱有葫芦形、圆形等多种。体积较大,琴颈短而粗,指板较宽,均用金属琴弦,弦数因地而异。常见者,设3极旋律弦,5-7根共鸣弦。演奏时将琴置于右腿,左手持琴按弦,右手持拨子弹奏。 历史概况清史稿中对喇巴卜的描写:“喇巴卜,丝弦五,钢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曲首凿空纳丝弦,以五轴绾之,左二右三,曲首右侧以两轴绾纲弦。用手冒拨指,或木拨弹丝弦,应纲弦取声。” 喇巴卜产生于公元14世纪,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在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的《乐师史》中记载,喇巴卜起源于南疆喀什。它不但是维吾尔族喜爱的乐器,也是塔吉克族和乌孜别克族等少数民族所喜爱的弹拨乐器。 当时,新疆和国内外的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广泛,维吾尔族人民在他们原有的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乐器的长处,创制出了一些新乐器,热瓦甫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是维吾尔族人民勤劳、聪明的结晶,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热瓦甫是新疆具有代表性的少数民族弹拨乐器,既能演奏旋律,又能奏和弦,大多用于独奏,在新疆民族管弦乐和民间器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如果说“弹拨尔”是一种能奏出极富有魔力的乐器,那么“喇巴卜(热瓦甫)”这种乐器就是最为普及的乐器了。到了清代,热瓦甫被列入宫廷里的回部乐(即维吾尔族音乐),并以“喇巴卜”之名载入史册。 热瓦甫琴身木制,头弯、柄细,丝弦缠品、半圆音箱、用驴、羊或蟒皮蒙面。 柄与音箱连接部两侧一对羊角形,有3弦、5弦、6弦、7弦、8弦、9弦等不同形制,通常以最外一弦奏旋律,其余各弦作为共鸣弦。美观大方,富有民族特色。既能演奏旋律,又能奏和弦,大多用于独奏,在新疆民族管弦乐和民间器乐中,都占有重要地位。 热瓦甫常见的种类有:南疆热瓦甫、北疆热瓦甫、多郎热瓦甫、乌兹别克双头热瓦甫、阿富热瓦甫汗等。 弹奏方法喇巴卜发音响亮,音色鲜明、独特,表现力非常丰富。常用于独奏、 合奏或伴奏。演奏热瓦甫,不论坐着还是站立,身体都要端正,肩部要保持平正。将琴横置胸前,共鸣箱放在右肘弯中间,指板朝上。左手虎口托持琴杆、手指按弦取音,右手腕与琴马平齐,拇指与食指执拨片弹弦发音。拨片可用骨片、牛角片、赛璐珞板或木片制成三角形,其中以用0.4厘米左右厚的赛璐珞板制的拨片为佳。五弦乌孜别克热瓦普的定弦分为三组,即内弦为一弦一音,中、外弦为两弦同音。常用的定弦法有三种,第一种定弦为:d、a、a、d1、d1,内、中两弦为五度关系,中、外两弦为四度关系,内、外弦为八度关系。第二种定弦为:d、g、g、d1、d1,内、中弦为四度关系,中、外弦为五度关系,内、外弦为八度关系。第三种定弦为:c、g、g、c?1、c1,内、中、外弦之间的关系与第一种定弦法相同。音域d—d3或c—c3,达三个八度。演奏者把琴横放在胸前,琴箱放在右肘弯的中间,左手的虎口托着琴杆,手指按弦取音,随着右手中的拨片弹拨琴弦,这种乐器发出优美的乐音。技巧有单弹、弹挑、滚奏、弹挑挑、扫小滚等。 演奏乐曲热瓦甫常用于独奏、合奏及伴奏。 传统乐曲有: 《夏地亚耐》、《塔什瓦依》、《衮地帕依》、《宫特帕依》等 创作乐曲有: 《我的热瓦普》、《天山的春天》、《美丽的祖国》等。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