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拉斐尔·桑西
释义

拉斐尔·桑西(1483~1520),意大利画家,意大利“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他从小就随父亲学画,11岁就进入画室,创作了大量的圣母像。他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协调、和谐、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

中文名:拉斐尔·桑西

外文名:Raphael Sanzio

国籍:意大利

出生地:意大利中部的乌尔比诺镇

出生日期:1483年5月

逝世日期:1520年4月6日

职业:画家

主要成就: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

代表作品:《圣母的婚礼》,《花园中的圣母》

人物简介

拉斐尔·桑西(Raphael Sanzio 意大利语:Raffaello Sanzio)(1483——1520)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盛期著名画家和建筑家。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三杰之一,他父亲是宫廷的二级画师。他从小随父学画,七岁丧母十一岁丧父,进画家

画室当助手,学习了十五世纪佛罗伦萨艺术家的作品,从此走上了独创的道路。

从二十二岁到二十五岁,他

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

由于高超的艺术造诣而被神化了的拉斐尔,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最高峰。拉斐尔的一生虽然像莫扎特那样短促(两人的生平其实有许多相似之处),可是有关他的传说及提供的范例却是非常之多。这些传说和范例一方面肯定了这位画家无可争辩的才华,另一方面却也可能阻碍了对这位画家的了解。

一提起拉斐尔其人,提起拉斐尔的艺术风格,总离不开“超凡入圣”、“尽善尽美”这些始于瓦萨里的形容词,这使广大公众对拉斐尔(世界艺术史上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的作品无法深刻领会并与之沟通,

无法立即把拉斐尔的作品与那些总想用“天才”、“天才表现”等词句来标榜的蹩脚作品分开,从而在他的作品中体味生命的苦闷、浪漫的热情及感情的折磨。

拉斐尔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安宁、和谐、协调、对称以及完美和恬静的秩序——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作品确实可被称为“人文主义及文艺复兴世界的顶峰”。人们往往忘记或忽略的是这样一种情况:拉斐尔是在历史的中心、在一系列重大事件及某种只持续了很短时间的思想风潮上攀登了顶峰,这个奇迹的创造者是一个年轻人,而这个年轻人以偏巧不得于两位最伟大的巨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相较量,三人生活的年代前后差不了多少年。

拉斐尔找到了他的“第三条路”,就是对他那个年代所有艺术成就的综合与超越。这正是拉斐尔的光荣及历史作用,那是他凭借艺术与思想、努力与理性,通过坚持不懈的检试、体验与思考而获得的。他的成功归因于他那非凡的才能:把来自艺术的那一崇高的革命性时代(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的任何一种激励和启示加以提炼和消化。这表明了他的巨大智慧和高超的造谐。这种能力确实是异乎寻常的。

人物生平

拉斐尔·桑西(Raphael·Sanzio,1483--1520),1483年5月出生于意大利中部的乌尔比诺镇,他的父亲是一个御用画师,同时也是他的启蒙教师,拉斐尔很小时就跟随父亲学画。拉斐尔9岁丧母,11岁丧父,是大公的妻子艾丽萨维塔·贡萨戈收养了他,给了他宝贵的母爱,令他终生难忘。

1500年,拉斐尔进入乌姆布尔美术学校,老师彼鲁其诺是当地有名的抒情画家,对拉斐尔的早期艺术风格产生了很大影响。油画作品《圣母的婚礼》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作。

1504年,21岁的拉斐尔决心离开故乡,到艺术之都佛罗伦萨去闯荡一番。

在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为竞争佛罗伦萨市政厅壁画时所作的草图下面,温文尔雅,俊美面庞透出一种贵族风度的拉斐尔伫立于此,专著而热切地注视着,研究着,吸取着两巨匠的超凡造诣。佛罗伦萨的艺术氛围对于有“模仿的天才”“神的剽窃者”之称的拉斐尔来讲无异是艺术天堂。问世不久的《蒙娜丽莎》,矗立在市政广场上的米开朗基罗的《大卫》,布鲁内莱斯基设计的佛罗伦萨大教堂雄浑的圆顶,都令拉斐尔流连忘返。天资聪颖的拉斐尔很快消化吸收了这些艺术养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典雅,和谐,秀美,明朗的艺术特色,创作出具有理想主义的完美的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拉斐尔创作了大量作品,多以圣母为题材。他笔下的圣母,往往就是温良母性的化身,体现了一种世俗的理想,深受市民欢迎。代表作品有《金翅雀圣母》《腾皮圣母》《圣女卡特丽娜》等。

1509年,应教皇朱理二世邀请,拉斐尔奔赴罗马,奉命制作梵蒂冈壁画的装饰工程。基督教世界的心脏部的装饰重任就落在了这个年仅26岁的才华横溢的年轻小伙子肩上。

在宫内教皇签字大厅里,拉斐尔绘制了巨大的壁画。大厅的四壁分别以神学、哲学、法律和诗歌为主题,画成了《亚当与夏娃的原罪》、《宇宙的冥想》等四组作品。天顶则充分使用金马赛克,用代表各种学问的女性化的形象等等来起装点修饰效果。《雅典学院》是其中最优秀的作品,整个画面气势磅礴、博雅精湛。

签字大厅壁画完成后,教皇又欣然将隔壁房间的壁画任务交给了他,这就是著名的“赫里奥多罗厅壁画”。

拉斐尔的成就不仅局限于绘画方面,他还曾经是圣彼得大教堂的主任建筑师,也曾担任过古代遗迹发掘的监督官。不愧为教皇喜爱并赏识的卓越人才。然而,正处功成名就、春风得意之时,年龄比米开朗基罗年轻8岁,寿限却不及米开朗基罗的一半的拉斐尔,于37岁生日那天突然患病辞世。友人说,“过于贪恋女色”“过度消耗精力体力”也是他积劳成疾,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

如果说达·芬奇的艺术犹如大海,博大精深,米开朗基罗的艺术犹如高山,雄浑壮丽,那么拉斐尔的艺术则犹如山间清溪,秀美,宁静,清纯。一位朋友在他的墓志铭中这样写着:

“拉斐尔就在此安息,

他活着的时候,大自然害怕被征服,

而他死后,

又担心自己也随之枯亡。”

创作历程

拉斐尔·桑西没有达·芬奇那样经验丰富博学深思,也没有米开朗基罗的雄强伟健的英雄气概。虽然他只活了三十七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他的风格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的聪明特别表现在善于汲取他人之长,而后加以综合的创造。他一生创作了不少作品,其中《大公的圣母》和《教皇利奥十世》等,还作了一些建筑设计,并为西斯廷小教堂设计画稿。他的才能又表现在他创造出最合乎当时人们的口味的形象,风格被特称为一种"秀美"的风格,不仅使当时人倾倒,并且延续了四百年之久,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认为不可企及的典范。

拉斐尔·桑西的一系列圣母画像,和中世纪画家所画的同类题材不同,都以母性的温情和青春健美而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美术史上尊称他为“画圣”。他是一位谦虚好学、博采众长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特点是秀美、典雅、和谐、明朗;他塑造的众多圣母像最负盛名,美术史上尊称他为“画圣”。

1483年4月6日,拉斐尔(Raphael Santi)出生在意大利玛赫区的中部城市乌尔宾诺的一个艺术之家,当时的乌尔宾诺已成为欣欣向荣的艺术中心。《圣母的婚礼》是拉斐尔的成名之作,创作这幅大型祭坛画时还不满21岁。

在1504—1508年之间,拉斐尔创作的最有名的几幅圣母像包括:《大公爵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椅中圣母》《花园中的圣母》等。以《花园中的圣母》为最佳,虽是宗教画,然而却洋溢着人世间幸福、美好的情调。圣母侧身而坐,照看着两个正在嬉戏的孩子,一个是耶稣,另一个是施洗约翰。画面线条柔和,远景优美,近景是鲜花遍地;天空有几朵轻盈的白云,映着柔和的微光。情与景富有浓郁的诗意。

1508年到1520年是拉斐尔的艺术创造力发挥到登峰造极的时代。拉斐尔在罗马的创作主要是在梵蒂冈皇宫绘制一系列壁画,先后绘制于皇宫的签字厅、埃利奥多罗厅、火警厅以及宫中敞廊等,其中以签字厅的壁画最为杰出。他的梵蒂冈第一厅按照诗人德拉·欣雅杜尔的诗所配的画,《圣礼之争》、《雅典学院》、《帕那苏斯山》、《三德像》等这些壁画虽然是为罗马教廷服务的,但拉斐尔巧妙地使它体现了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

《圣礼之争》是一半圆形庞大构图。天上的人群和地下的人群均排列成弧形,地面上画的是人数众多的教会领袖和高级僧侣,天上画的是神的三位一体: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圣灵鸽子,12圣徒围成半圆坐在耶稣的两边。整个画面人物虽多,但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神态各异的人物活动都是紧密相联,互相呼应。

《雅典学院》把不同时期的人物集中于一个空间,把古代希腊、罗马和当代意大利的50多位哲学家、科学家、艺术家和名流荟萃一堂。最成功之处是拉斐尔善于运用空间构成,透视精确。给人以气势宏伟、壮观的深刻印象。显示出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的个性,而且姿态、表情和活动极其丰富。

《帕那苏斯山》是把古今大诗人都集合在小山丘上下,显得非常自然而又符合题意。赞美了人的美德和崇高的感情,歌颂了诗和音乐的结合,画面洋溢着愉快、高雅的气氛。

《三德像》,又称《智慧、温厚和毅力》,三位女神左为“权力”,中为“真理”,右为“节约”。鼓励和约束人们一心向善。拉斐尔根据诗人德拉·埃利奥多罗的诗为梵蒂冈宫第二厅配制了四幅壁画:《赫里奥多罗被逐出神殿》、《波尔神纳的弥撒》《彼得被救出狱》和《教皇和阿提拉会见》。这组画的主题是歌颂教皇的权力及其胜利。专家们认为《彼得被救出狱》最精彩,艺术家以生动的情节和高超的技巧描写了天使营救彼得出狱的机智、勇敢和紧张、惊险的细节,为人们所赞叹。

拉斐尔为梵冈蒂宫第三厅创作壁画《波尔奇宫的火警》,原本是宣扬教皇利奥四世用祈祷消灭了火灾奇迹的,可是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大师,却在这里歌颂了意大利劳动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火灾。最有名的肖像画有:《教皇朱理二世》《教皇利奥十世》。朱理二世被塑造成一个意志坚强和性格暴戾的形象,利奥十世被刻画成为一个阴险而又狡诈的野心家。此外如《红衣主教托里佛利齐奥肖像》,《卡昔利翁肖像》《乔万娜·达拉戈纳像》等,都是拉斐尔这个时期最杰出的作品,他善于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风度。不过艺术家最擅长的本领还是善于表现女性美。如《阿拉贡的约翰娜》和《东娜·维拉塔》,前者用紫红色的天鹅绒和深褐色的调子来表现人物的高贵身份,后者用金黄色的调子来描写肌肉的柔嫩和披纱的透明感。

拉斐尔后期最负盛名的圣母像有《椅中圣母》《西斯廷圣母》等。《椅中圣母》中拉斐尔以人间常见的家庭欢乐情景,来描绘圣母子之间母慈子爱的深厚的天伦之乐。《西斯廷圣母》是一幅祭坛画,他以精湛的技艺塑造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形象,她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献出了自己惟一的儿子。拉斐尔一反传统手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表现手法,让人们从运动的观点和运动的感觉来观赏圣母下凡,从构图来看显著的特点是稳定的安详感和旋律般的运动感。艺术史家高度评价这一杰作可与《蒙娜丽莎》媲美,都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稀世瑰宝。

正当拉斐尔的艺术事业蒸蒸日上大有可为之际,他突然得了一场急病。1520年4月6日,拉斐尔病逝于罗马。这天正好是他的37岁生日。拉斐尔的遗体被安放在他尚未完成的最后一幅作品《登山变相》的前面--他在临终之前曾让人把这幅画置放在他的床前,久久地凝视,直到世界在他的眼中完全暗淡下去。他的去世引起罗马全城同声哀悼,以非常隆重的仪式为他举行葬礼。人们依照画家生前要求,将其葬于罗马的万神殿,永志怀念。

拉斐尔在短短的一生中,创作了300多幅作品。他的艺术,被后人尊为“古典主义艺术”,他的作品被尊为“创作典范”而享有盛誉。

艺术风格

拉斐尔·桑西(1483--1520)是文艺复兴意大利艺坛的三杰之一。他从小随父学画,7岁丧母,11岁丧父后进画家画室当助手,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秀美、典雅、和谐、明朗,美术史上尊称他为“画圣”。他既没有达·芬奇那样的丰富博学也没有米开朗琪罗那样的雄强伟健,虽只活了37岁,却成为文艺复兴盛期最红的画家之一。

拉斐尔尤好塑造温柔秀美的圣母圣婴形象:在文艺复兴艺坛之三杰当中,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可谓精巧含蓄、恬静和谐,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作品是雄伟壮丽、充满动感,而拉斐尔的艺术作品泽是典雅和谐、秀美诱人。由此,后人评论说,拉斐尔的绘画则象征着理想,而拉斐尔是美的化身。

拉斐尔一生绝少塑造强悍有力的英雄人物。就是塑造英雄人物,他也把残酷的场面画的十分和谐。拉斐尔尤好塑造温柔秀美的圣母圣婴形象,他笔下的女性,都非常人性化,而且每一幅都不同。后人一致认为,他的圣母像聚集了意大利民间女性的魅力,有着人间最能感同身受的母爱情调,以至于欧洲各地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一句赞美女人的话:“像拉斐尔的圣母一样。”

拉斐尔塑造的女性,仿佛是天性的自然流露,其纯真优美、庄重自然、明快清晰、和谐简洁,后人望尘莫及。他生前生后被称作“画家的王子”。这一切都与拉斐尔温柔的性格有关系。

拉斐尔人缘极好,十分懂得尊重人:据说他只要在某地待上五分钟,就会有人来求画,对此拉斐尔很少拒绝。此外,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一样,都要效力于教皇朱力阿斯二世。但拉斐尔与朱力阿斯二世一向处得很好,而随后的利奥十世也非常喜欢拉斐尔,特地赐给他一顶红衣主教的帽子,还把红衣主教比比耶纳的一个侄女许配给他。虽然拉斐尔对此心存不满,但他没有直接回绝,而是一直拖着这桩婚事不办,直至自己意外死亡。

总之,拉斐尔为人谦虚,待人诚恳,所到之处无不受到热烈的欢迎,很早就成为了一个超级巨星和万人迷。他的性情就像他的画一样四处受人追捧,艺术家们都把他当作成功的典范。拉斐尔于1520年他37岁生日那天去世,他的死震惊了罗马城,上至教皇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他英年早逝而悲痛万分。罗马人为他举行了最隆重的葬礼,教皇还坚持把他葬在万神殿,这是绝无仅有的殊荣!

幸福童年造就拉斐尔温和的性格:拉斐尔的一生是非常顺利幸福的,充满了温暖、爱护、肯定、自信、安全感。这些都是达·芬奇与米开朗琪罗的一生所十分欠缺的。

拉斐尔一出生以来就备受父母的爱护。父亲是一位画家兼诗人,虽然生活不很富裕,却家有贤妻,事业有成。在拉斐尔之前,他曾有过两个儿子,但都夭折了,所以拉斐尔出生后,父母都对他呵护有加,早晚祈祷他健康成长,并以“天使”来加以命名(拉斐尔在意大利文中表示天使)。拉斐尔从小也表现出极高的艺术兴趣与天分,在他还不会说话时,就喜欢拿着画笔当玩具玩,见着颜料就兴奋,这些都令父母欢欣不已。拉斐尔的父亲在儿子8岁起教他作画,10岁时就已教会他所有的绘画技巧。为了提高儿子的绘画水准,父亲还不断带儿子四处拜师,并大力鼓励他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

拉斐尔11岁父亲过世,他进画家画室当助手,专门学习十五世纪佛罗伦萨名家的作品,走上了独创的道路。从22岁到25岁时,拉斐尔创作了大量圣母像,从此声名大扬。在这当中,他从来没有遇到过达·芬奇和米开朗琪罗那样的困境,更没有与权威人士发生过直接冲突。

活得滋润,画得滋润:拉斐尔作画,既追求个人的独特风格,也能讨教皇百姓欢欣,可谓面面俱到。他的画作可以摆动在圣母与情妇之间,也可以调和异教与基督教信仰,令所有人都为之倾倒。拉斐尔的画,也绝少探究人生的苦痛与信念,而是竭力塑造人生的情欲和欢乐、美的创造和拥有。

拉斐尔以画圣母圣婴而闻名于世,在他流传至今的300幅作品中,有近40多幅作品是专门画圣母圣婴的。在这里,拉斐尔所追求的境界,既不是达·芬奇似的母子精神团聚的投射,也不是米开朗琪罗似的自我分裂状态的完形,而是在追求一种人间真善美的心理整合。这里的心理整合,就是人们认知状态的高度协调与人格状态的高度完善———一种天堂的体验。

代表作品

拉斐尔虽然以画圣母著称于世,然而,他画的同时代的人物肖像也成就斐然。他画过教皇朱理十世和莱奥十世,画过红衣主教英吉拉米,画过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奥奈……其中这幅《巴尔达萨雷·卡斯蒂利奥奈》是他最著名的肖像画之一。斯蒂利奥奈是拉斐尔的好友,是意大利菲拉拉、乌尔宾诺、曼图拉三个城邦的外交官兼宫廷侍臣,也是当时很有影响的人文主义学者。他的代表作、著名的《侍臣论》是对当时封建贵族等级模式的巨大冲击。他认为,“完美的侍臣”形象应该是一种“勇敢、精明、热爱真理、多才多艺而且是有文化教养的人”。

这幅作品真切而生动地反映了这位政治家、外交家兼学者于一身的形象特征:他那黑亮、锋利而又平和的眼神,好象能够看穿一切;他那微红、紧闭、外柔内刚的双唇,显示了他自信、果断、严谨和善辩的机巧;微微翘起的下巴,那浓密、整齐的络腮胡须,显示了意大利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学者特有的风范;那黑色的礼帽,白色的衬衫,灰黑色的素装又反映了被画者在当时主张摒弃艳装提倡素装的时代风尚。如果用拉斐尔的这幅肖像画与前两期我们看到的作品比较一下,就会发现:他的画既没有达·芬奇画中那朦胧、神秘的晦涩;也没有米开朗基罗雕刻中那紧张、沉重的悲剧意识。他的画单纯、明快、温煦、甜美,与前者相比显得更亲切、更平和、更能接近一般欣赏者的审美口味。

《西斯廷圣母》为拉斐尔“圣母像”中的代表作,它以甜美、悠然的抒情风格而闻名遐迩。这幅画是教皇朱理亚二世送给皮亚琴察西斯廷教堂黑衣修士的礼品。在拉斐尔过去创造的圣母中,总是极力追求美丽、幸福、完好无缺、更多地具有母亲和情人的精神气质和形象。而这幅《西斯廷圣母》是在更高的起点上塑造了一位人类的救世主形象:她决心以牺牲自己的孩子,来拯救苦难深重的世界。13世纪意大利伟大诗人但丁对这位天神降临人间的女王唱出了至尊至敬的赞歌:她走着,一边在倾听颂扬,身上放射着福祉的温和之光;仿佛天上的精灵,化身出现于尘壤。这幅画没有丝毫艺术上的虚伪和造作,只有惊人的朴素,单纯中见深奥。画面像一个舞台,当帷幕拉开时,圣母脚踩云端,神风徐徐送她而来。代表人间权威的统治者教皇西斯廷二世,身披华贵的教皇圣袍,取下桂冠,虔诚地欢迎圣母驾临人间。圣母的另一侧是圣女渥瓦拉,她代表着平民百姓来迎驾,她的形象妩媚动人,沉浸在深思之中。她转过头,怀着母性的仁慈俯视着小天使,仿佛同他们分享着思想的隐秘,这是拉斐尔的画中最美的一部分。人们忍不住追随小天使向上的目光,最终与圣母相遇,这是目光和心灵的汇合。圣母的塑造是全画的中心。从天而降的圣母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初看丝毫不觉其动,但是当我们注目深视时,仿佛她正向你走来,她年轻美丽的面孔庄重、平和,细看那颤动的双唇,仿佛听到圣母的祝福。

拉斐尔创作的最有名的圣母像有:《大公爵的圣母》、《草地上的圣母》、《花园中的圣母》等。《椅子中的圣母》中拉斐尔以人间常见的家庭欢乐情景,来描绘圣母子之间母慈子爱的深厚的天伦之乐。

在《雅典学院》中,拉斐尔把希腊、罗马、斯巴达以及意大利的学者和哲学家邀聚一堂,他们正展开热烈的学术讨论,以古希腊的两位大学者柏拉图(左)和亚里士多德(右)为中心,作者把古希腊以来的著名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还包括苏格拉底、毕达哥拉斯、还有艺术家自己。整个壁画洋溢着浓厚的学术研究和自由辩论的空气,所有的人们都是那样毫无拘束地按照自己的意志和个性在进行活动,他们或者在一起侃侃而谈,或者是独个儿在那里进行思考,人物或立,或坐,或缓步走动,画面描绘了50多个人物,虽然多有不同的性格和活动,但都具有丰富常识和良好的修养的大学者风度。如果说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是在颂扬人的无限强大的意志和创造力,那么,拉斐尔的《雅典学院》便是唱出引人的自觉和清醒理智的赞歌。而且在构图上还巧妙地利用建筑的特点,把画面上背景,建筑物的透视和前面真实建筑物的半圆拱门连接起来,扩大了壁画的空间效果,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宽敞,壮丽。

《圣礼之争》是一半圆形庞大构图。天上的人群和地下的人群均排列成弧形,地面上画的是人数众多的教会领袖和高级僧侣,天上画的是神的三位一体:圣父上帝、圣子耶稣、圣灵鸽子,12圣徒围成半圆坐在耶稣的两边。整个画面人物虽多,但多而不乱,层次分明,神态各异的人物活动都是紧密相联,互相呼应。

《帕那苏斯山》把古今大诗人都集合在小山丘上下,显得非常自然而又符合题意。赞美了人的美德和崇高的感情,歌颂了诗和音乐的结合,画面洋溢着愉快、高雅的气氛。

1504年,英王亨利七世授予拉斐尔故乡的乌尔宾诺公爵以“嘉德勋章”,公爵为了答谢英王,委托21岁的拉斐尔绘制一幅歌颂英国守护神圣乔治的小型图画,并要求他在画中把圣乔治画成杀死毒龙的嘉德骑士。画家以对角线安排形象,腾跃的白马呈向上趋势,圣乔治举刀作欲砍之势,动作十分英武优美。

《耶稣的复活》是拉斐尔应红衣主教朱利奥·美第奇邀请为法国纳博纳教堂绘制的祭坛画,也是拉斐尔临终前的最后一幅杰作。内容取材于马太福音:耶稣带着彼得、雅各和约翰暗暗地上了高山,突然间就在他们的面前变了形象,脸面明亮如日头,衣裳洁白如光。忽有摩西、以利亚向他们显现,并同耶稣说话。忽然有一朵光明的云彩遮盖他们,从云彩里传出来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你们要听他。”门徒听到,就俯伏在地,极害怕。耶稣进来,抚摸他们说:“起来,不要害怕。”他们举目不见一人,只见耶稣在这里。

西斯廷教堂内部:拉斐尔诸室: (Stanza della Segnatura)以天花板壁画“雅典学园”(The School of Athens)驰誉于世,是拉斐尔在25岁左右的作品,四幅主画为:“圣体的争论”、“雅典学园”、“三大德性”和“帕纳索斯山” (Parnassus) 。拉斐尔回廊内的画作取材于旧约圣经,因此又被称为“拉斐尔的圣经”。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6: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