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拉维·香卡
释义

拉维·香卡(RaviShankar 1920---2000)最令世人景仰的印度音乐的伟大使者、印度古典音乐教父、西塔尔琴大师拉维·香卡,“甲壳虫乐队著名吉他手乔治·哈里森的恩师、爵士红伶诺拉·琼斯的父亲”,而这并非他的真正光环。其实早在半个世纪前他就被世人奉为一代西塔尔琴大师、印度音乐和文化的伟大使者以及不朽的世界音乐家,在弹奏西塔尔琴这种印度最传统最复杂的拥有最神秘音韵的乐器功力上,世人更无出其右。

个人简介

拉维·香卡(RaviShankar)——甲壳虫乐队著名吉他手乔治·哈里森的恩师,当代爵士红伶诺拉·琼斯的父亲——1920年出生于印度东北部城市Varanaci(旧称Benaras)的一个婆罗门教家庭,其兄乌代·香卡(UdayShankar)是印度著名舞蹈家。拉维10岁时便随印度舞蹈团赴西方演出,在此过程中接触西方音乐,此后,师从印度著名演奏家,作曲家,古鲁(guru,印度教宗教大师)阿拉乌丁汗(UstadAl-laudinKhan)学习印度古典音乐。20世纪40年代拉维开始了演奏生涯,1949-1956年,他主持了全印广播电台乐队,并进行了大量的创作,1956年后,拉维开始在欧美各国巡演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其间他还在洛杉矶建立了一所印度音乐学校。古老而神秘的印度音乐通过拉维的介绍进入了欧美寻常百姓家。1960年,甲壳虫乐队邀请拉维同台演出,此后,西方的摇滚一代借鉴其独特的西塔尔琴演奏技巧使吉他演奏进入了一个新的层次。拉维的西塔尔琴演奏是继承了传统演奏技巧基础上的大胆创新,是他使西塔尔琴这种古老的乐器再次焕发青春。今天,拉维·香卡作为印度著名的梵学家,作曲家,西塔尔琴演奏家而闻名于世,2000年,这位集东西方音乐文化于一身的智者走完了他80年的人生历程。

职业生涯

在20世纪60年代活的国际范围内的荣誉后,便成为印度音乐和文化的使者。但是只有少数听众能领会这位现代81岁高龄音乐家作品的丰富内涵。拉维·香卡在音乐上的天赋早在他少年时期便已经显现出来,那时他已登上了世界舞台,从纽约的卡内基大厅到巴黎的Champs-Elysees大戏院,他在个个优德的剧团中担任舞者和乐师。这一家族当时就已经赢得了包括俄国芭蕾舞家安娜·帕夫洛娃和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等在内的伟大艺术家们的赞赏和钦佩。拉维·香卡和他的家族当时在欧洲和美国长期居住,使得他们渐渐熟知了杰西卡·海飞兹、阿图罗·托斯卡尼尼、帕布罗·卡萨尔斯、艾灵顿公爵、路易斯·阿姆斯壮和卡布·卡洛威等明星。

也许因为较早受艺术的熏陶,加上拉维·香卡超凡的音乐才华、不倦的学习热情和与生俱来的求知欲,使Panditji(“尊敬的大师“,拉维·香卡常被这样尊称)成为一位卓越的音乐大师,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音乐探索家。随着他在Woodstock和Monterey音乐节上的一系列亮相,以及他和披头士(尤其是和乔治·哈里森)的合作,武术音乐人将拉维?香卡视为欧美艺人之外放眼世界音乐的一个接触代表。毫无疑问,香客将北印度的古典音乐待到了很多根本没有接触过次种音乐的人耳中,他也运用其非凡的音乐天才和名望将世界各地看似毫无关联的音乐元素融合在一起。将旋律和节奏作为原材料,香卡在音乐厅稀薄的空气与日常生活之间为人们搭了一座桥。他将音乐中的形式和影响大而化之,用实验性的成分来表达和描绘世上最普遍最强烈的人类情感――快乐、渴望、忧愁、奉献、希望和爱。

香卡的三个最具影响力的有跨文化性质的音乐作品都是在独立音乐厂牌下录制的:1978年的《在克里姆林宫》、1990年他和著名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合作的《通道》以及由他的好友兼学生乔治·哈里森合作录制的《身与心》。受录音技术发展的启发,香卡在Tanamana(《身与心》)这张唱片中,将北印度古乐器西塔尔琴、像琵琶模样的萨罗达琴以及塔布拉手鼓还有其它南印度乐器结合在一起,配合着由合成器与键盘带来电子音乐元素,创作了与他其它唱片一样成功的作品。这张唱片由他与他的好友兼学生乔治·哈里森合作录制,后者负责演奏电竖琴和合成器。香卡的弟妹垃克希米·香卡――印度最优秀最受欢迎的歌手,用自己天籁般的嗓音助香卡一臂之力。他的小儿子舒布霍也在这张唱片中献唱并弹奏西塔尔琴。

作品简介

拉维·香卡作品

印度音乐之圣拉维·香卡桥(Bridge--TheBestOfRaviShankar)

歌手:拉维·香卡...

语言:拉丁

唱片公司:星外星唱片

发行时间:2004-01-01

简介:最令世人景仰的印度音乐的伟大使者,印度古典音乐教父,西塔尔琴大师拉维·香卡三张最伟大音乐作品的精选。本专辑即是这一位西塔尔琴大师最伟大的三张专辑之最佳精选,是他音乐精华的浓缩。专辑中他与包括乔治·哈里森在内的一大批可谓20世纪顶尖世界音乐家一起,为人们带来了西塔尔琴、萨罗达琴等来自神秘印度的最具神韵之乐器的美妙听觉体验,尽现西塔尔琴之魔力、印度音乐之神髓。听后感:印度风格是一种特有的神秘,从中可以感受到宗教气氛的浓密……也是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背景小资料:西塔尔琴

西塔尔琴是印度北部的一种传统乐器,长约90公分,其共鸣箱由镶有红木面板的大葫芦制成,琴顶往往还固定一个小葫芦,以达到加强琴体共鸣的作用。西塔尔琴一般有约有20多个品,18-20根弦,其中7根主弦中,有4根为演奏旋律用弦,定音C,G,c,f,另3根为主音共鸣低音弦,用以突出音乐节奏,另外在其拱形音品的下方还有11-13根与主弦平行的共鸣弦,演奏时这些共鸣弦随着主弦变化而发出自然泛音。不难见得,西塔尔琴结构及其复杂,演奏难度相当之大,远胜过东西方的任何一种弦乐器。但是西塔尔琴音色柔美,其高度发展的演奏技巧和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使其既能走出缓慢悠扬的抒情旋律,又能奏出快速动感的舞蹈节奏,是人类音乐宝库中不可多得的一件伟大的乐器。

拉维·香卡从艺七十多年,在演奏、创作、理论诸方面都有建树,出版发行了大量的CD、VCD、DVD,创作了几十首风格各异的拉格以及大量的电影音乐、舞蹈音乐等。无论是他特立独行的演奏个性,还是求新求变的创作风格,都对印度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个人作品

著作:《我的音乐,我的生活》(MyLifeMyMusic),1968年在美国洛杉矶出版。主要是为西方普通读者而写的一本英文版书籍,以拉维-香卡音乐经历为线索,同时将印度音乐知识贯穿其中。《拉格与情感》(RagaAnurag),1978年由音乐表演艺术研究院(RIMPA)出版,是一本用孟加拉语撰写的书籍。书中序言部分是记者桑卡尔拉勒录音采访香卡的记录。针对音乐专业的读者,香卡讲述了西塔尔琴以及印度传统音乐的发展,在较深层次上探讨了印度音乐和音乐家。《学习印度音乐》(LearnIndiaMusic),1979年美国出版。这是一本配有三盘磁带的书籍,作者以一种系统的方法讲授如何学习印度音乐,改变了印度音乐史以口头传授的这一古老方式,用书面文字和演奏实例的音响取而代之,这是印度艺术教育领域中的新发展。

拉维·香卡

自传性电影:《拉格》(Rage),1968年美国拍摄。

《拉维·香卡肖像》(RaviShankarInPor-trait),2000年英国BBC拍摄。

《拉维·香卡在两个世界之间》(RaviShankar:betweenTwoWorld),2000年美国和法国拍摄。

从20世纪50年代到2007年间他出版的具代表性的CD包括:《MenuhinMeetsShankar》(东西方相遇之一,1966)《WestMeetsEast》(东西方相遇之二,1967)《WestMeetsEast》(东西方相遇之三,1976)《concertoforSitarandOrchestraNo.1》(西塔尔第一协奏曲,1971)

《concertoforSitarandOrchestraNo.2》(西塔尔第二协奏曲,1982)

《RaviShankarinKremlin》(1988)

《sitar》[Oriental](1989)

《Passages》(1991)

《Bridges》(2001)

相关书籍

《民族音乐学与近现代音乐史》(EthnomusicologyandModemMusicHistory),由斯蒂芬、菲利普等编写的著作,伊利诺斯大学1990年出版。书中第161~180页的一篇名为“传统音乐与现代性之间的调解人拉维·香卡”(RaviShankarasMediatorbetweenaTradi-tionalMusicandModernity)的文章是由香卡的学生——现得克萨斯州立大学民族音乐学教授斯蒂芬·斯拉威克撰写的,文中从“传统的来源”、“传统的概念”、“传统中的现代”三方面论述了香卡作为一座桥梁,将东西方音乐文化有机地连接起来。

美国奥利弗·科瑞斯克在自己的文章《RaviShankar》中对香卡及其音乐进行了分析,认为他作为音乐家有其两面性:一方面,作为古典的西塔尔琴表演者,他一直是一位传统的纯化论者;另一方面,作为一位作曲家,他已经寻找到在不同的音乐领域中合作的对象——爵士乐、西方古典乐和民族音乐。

美国弗雷德里克·W·哈里森的文章《WestMeetsEast-HowtheSitarCametobeHeardinWestemPopMusic》(东西方相遇——西塔尔琴如何到达并融于西方流行音乐中),从调式体系到民间传统、爵士与民间和爵士与古典结合的音乐与印度音乐的关系、摇滚拉格的产生等方面概括论述拉维·香卡音乐在西方艺术领域中所产生的影响。

国本·丹克拉的文章《DigtheGroowGat-TheRepresentationofIndianMusiconRaviShankarAlbtunCoversasRelatedtothePopularityofIndianMusicintheUnitedStates》(寻找正常渠道——在美国发行的拉维·香卡音乐唱片中有关印度音乐的普及),评论了拉维·香卡的印度音乐与西方流行音乐的关联。作者认为,在美国拉维·香卡的音乐有三方面的价值:首先,反映在西方人对香卡和他的印度音乐的欣赏方面。其次是广泛的听众给予的良好反馈:再次,它们也教会了西方听众如何理解印度音乐。无疑,在美国出现的印度音乐热的现象给印度音乐本身的发展带来了益处。

《RageMala》(拉格集),由拉维·香卡的美国学生乔治·哈里森撰写,1997年在新德里出版。作者认为,香卡为世界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是西方与东方音乐文化的桥梁;在很多方面,古老的印度文化给了西方人更多的精神内涵。他为其他到世界各地巡演的印度音乐家奠定了基础,现在印度音乐已被整个世界所接受。音乐总驱使他向前,他已经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了五十多年,直到今天都难以停止下来。他是“世界音乐之父”。此外,乔治·哈里森在自己的自传《I,Me,Mine》一书中讲述了他和拉维·香卡之间的师生情、朋友情、父子情、音乐情。

《Bapi:TheLoveofMyLife》(爸爸:我生命中的爱),由拉维·香卡的女儿安努什卡撰写,2002年在新德里出版。她从父亲、舞蹈家、音乐家、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等十个不同方面讲述了自己的父亲,客观地阐述了自己的看法。

印度学者A.L.巴沙姆主编(闵光沛等译),由商务印书馆1997年出版的《印度文化史》一书中,弗里德里奇·威廉和H.G.罗林森撰写的第34章,从东西方音乐交流方面给予阐述:“20世纪50年代初,在拉维·香卡、阿里·阿克巴·汗的开拓性努力下,先后将印度古典音乐介绍到西欧和北美”,“梅纽因(对印度音乐)之所以感兴趣的重要因素,因为他向西方‘严肃的’古典音乐家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印度音乐是复杂而高级的音乐形式,尽管它属于古典音乐体系,但却能保持自发的感情和与听众的交流”。“当然,甲壳虫乐队的某些歌曲的确受到印度音乐文化的影响,但是就他们的成就而言,与其说是为印度音乐在某一方面开辟了道路,倒不如说是扩大了‘流行’音乐的领域;通过使用印度乐器和运用印度哲学思想,体现了异国文化因素是如何糅合到西方‘流行’音乐文化的主流之中……”《TheGreatShankar》,是由AgeePrakashani在1983年12月在新德里出版的一本描述拉维·香卡和乌代·香卡兄弟艺术成就的专著。该书主要是介绍性的著作,书中有大量的图片资料可以参考。

著名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的《人类的音乐》一书中,对拉维·香卡及其印度音乐给予了非常客观的评价。他说:“我研究印度音乐已有多年,并在这过程中有幸同印度伟大的西塔尔琴演奏家拉维·香卡十分愉快地合奏过印度音乐。香卡先生在把印度音乐的信息传达给西方人的过程中所做的贡献很可能超过人们这个时代的任何人。而且他在音乐上是如此全面、完整,以至于无论是学者,还是‘甲壳虫’乐队都很留意他。香卡这个名字在印度音乐史上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杰出的地位,颇像德国的巴赫音乐家族。”

另外,还有部分著作虽非研究性专著,但是涉及了香卡的印度传统音乐及东西方文化交融音乐的评述。例如:CharlesBrasehl947年撰写的《着陆》(Iandfall)、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3年出版的《文化》(cultures)、梅纽因1972年撰写的《主题与变奏》(ThemeandVariation)和1977年撰写的《未完成的旅行》(unfinishedJourney)、DouglasSmith和NancyBarton于1980年撰写的《国际音乐节指南》(InternationalGuidetoMusicFestivals)、伊丽沙白-梅(ElizabethMay)1983年出版的《多文化的音乐》(Musics0fManyCultures)、拉吉·库玛尔·古塔在1986年出版的《伟大的相遇:印度和美国艺术文化之关系研究》(GreatEncounter:AStudyofIndo-AmericanLiteratureandCulturalRelations)、安尼·库玛·萨卡(AnilKumarSarkar)1988年出版的《动态多面的印度思潮》(DynB211icFacetsofIndianThought)、里·F·赖安1991年出版的《普通古典吉他:轻松演奏之原理》(TheNaturalClassicalGuitar:ThePfinciplesofEffortlessPlaying)、大卫·霍布汝克(DavidHolbreok)1994年出版的《创造力与通俗文化》(CreativityandPopuiarCulture)等。

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教授曾于1982年6月在《乐器》杂志发表一篇《西塔尔琴与拉维·香卡》的文章。可以说,这是中国第一篇专门介绍香卡的文章。1983年拉维·香卡访问中国,在北京和上海分别举行了演出和讲学。针对这次访华,陈自明在1984年第1期《人民音乐》上再次发表文章《拉维·香卡——来自印度的音乐使者》。他在文中写道:“拉维·香卡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讲学也是十分成功的,他以朴实无华的语言向听众解释了印度古典音乐的两大支柱——‘拉格’和‘塔拉’,并且以自己的歌声和乐器介绍了‘拉格’的实例。接着他又同鼓手米什拉先生合作,用拟声语和鼓声的实例介绍了‘塔拉’。最后他还亲自教大家练习印度的各种‘塔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也期待在不久的将来能用西塔尔与中国民族乐器进行合作,从而促成一次‘东方(音乐)与东方(音乐)的相遇’。”至此,中国音乐界才有更多的学者开始了解这位著名的印度西塔尔琴演奏大师。虽然关注度有所增加,但拉维·香卡的中文资料仍旧不足,只是在一些书籍或教材中有少量的介绍和评述,缺乏深入的分析和全方位的论述,专题性的研究则更是一项空白。

个人评价

拉维·香卡的音乐是集民族性、传统性与融合性为一体的音乐。在半个多世纪的世界巡回演艺生涯中,他不仅把印度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渗透于自己无数次的艺术活动之中,而且还把印度传统音乐推向了世界。印度总理尼赫鲁曾公开表示:“年轻的拉维·香卡正在做一件好事,他作为‘文化大使’通过音乐向西方展现印度。”时至今日,他虽已年近九旬高龄,但仍然活跃在世界音乐舞台上,他是印度音乐杰出的继承者、阐释者、传播者。

作为学生,他在自己父亲般的恩师印度著名音乐家阿拉乌汀·汗的倾心教导下,度过了七年的“学徒生涯”。老师所给予他的无数教诲,让他终身难忘。以他自己在电影《拉格》(1968年)中所说:“在我们音乐的世界里,永远不能说已完成了学习,因为向老师学习的过程是永无止境的。”

作为演奏家,他以自己卓越的演出实践,使西塔尔琴这一古老的印度乐器在国际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他精湛的演技、高度的修养和完全投入音乐的精神使观众为之倾倒。他是世界音乐舞台上最伟大的演奏家之一。

作为作曲家,他的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包括民族器乐、舞蹈、电影、爱国歌曲,以及用印度民族乐器与西洋管弦乐合作的音乐等。在他创作的背后,包含着他对传统古典音乐所积蕴的深厚造诣,体现出他在西方文化影响下进行文化融合的创新探索。他的音乐不失印度音乐的传统性、民族性和纯洁性,他是世界音乐最卓越的实践者之一。

作为教育家,他努力地教授印度音乐。20世纪60年代起,他先后在孟买和洛杉矶创办自己的学校——金纳拉(Kinnara)音乐学校。他是一个具有幽默感、亲切而有热情的老师,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他无拘无束,和蔼体贴,他无微不至的关心是学生们永远都不会忘记的,他是印度最优秀的“古儒”(Guru,印度对老师的称谓)之一。

作为音乐家,香卡出版了大量的唱片、磁带、CD、VCD等,1968年和2000年两次拍摄自传体电影《拉格》和《拉维·香卡在两个世界之间》。英国BBC于世纪之交的2000年特别推出一套《拉维·香卡肖像》,这些无疑都是世界音乐文化发展史上珍贵的史料。

作为成功者,拉维·香卡获得了无数的奖项与荣誉。20世纪50年代为电影《椅子的故事》制作的音乐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得了特别奖。60年代,由于他对印度音乐和文化做出了突出贡献,获得“印度总统奖”,他和梅纽因合作的唱片《东西方相遇》获格莱美音乐奖。70年代,他的专辑《为孟加拉国人举行的音乐会》荣获“金碟奖”。80年代,为电影《圣雄甘地》配乐荣获奥斯卡提名;为电影《卡布里瓦拉》(Kabuliwala)配乐获得柏林电影节银熊奖;1986至1992年他成为印度国会上议院成员。90年代,在新德里荣获“自由精神奖”;在瑞典获“地球大使”水晶奖。在20世纪中,他前后荣获14个荣誉博士学位。进入21世纪以来,他再获法国“最高平民奖”、英国“荣誉爵士”、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艺术博士,2002年他第三次获格莱美音乐金碟奖。他是最成功的印度音乐家之一。

作为普通人,他是一个诚实、智慧、有思想、幽默、有灵感并乐观的传奇式人物。他的女儿安努什卡在自己的书中写到:“爸爸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天才、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慈善家……面对这些他总是那么的不以为然,这正是他最伟大的品质之所在。”

从1930年至2005年,拉维·香卡举办了近千场的音乐会,参加了不计其数的世界音乐文化交流活动,与东西方的音乐家共同创作、表演、研讨、沟通,架起世界音乐交流之桥梁。系统而深入地研究拉维,香卡的艺术生涯和艺术成就,不仅让人们更加认识印度音乐、认识拉维·香卡,而且对如何保持中国的传统音乐、如何在世界上进一步弘扬中国音乐文化具有借鉴意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1:0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