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拉伐曲线 |
释义 | 国供给学派经济学家亚瑟·拉伐(Arthur Laffer),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了战后美国税率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后,建立了一个反映税率和税收之间函数关系的模型,在一个直角坐标系上画出了一条上凸的曲线,这就是著名的“拉伐曲线”(Laffer-Curve)。这一理论对于帮助美国经济摆脱“滞胀”状态,获得高速增长,刺激投资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使得拉伐曲线在里根政府执政期间成为“政策型曲线”,也使得供给学派经济学成为当时美国的“官方经济学。” 他说明了税率的提高不一定对应税收收入的提高,原因是税收过高会不鼓励人们努力工作,以至于总税收减少,里根曾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我拍电影赚过大钱,”在那时,战时附加所得税达百分之九十,“你只能拍四部电影就达到最高税率的那一挡了,因此,我们拍完四部电影就停止工作,到乡下度假。”高税率使人们更少的工作,低税率使人们更多的工作。 拉伐曲线与供给学派经济学 当里根1980年当选为总统时,他就进行了减税。他认为,减税将给人们适当的工作激励,这种激励又会提高经济福利,或许甚至可以增加税收。由于降低税率是要鼓励人们增加他们供给的劳动数量,所以,拉伐和里根的观点就以供给学派经济学而闻名。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