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昆山石
释义

 昆山石产于昆山市玉峰山,即马鞍山中。马鞍山所产之石与众不同,举世独夺,所以称为巧石,又名玲珑石。昆山石开采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历来被视为艺术欣赏品。   昆山石天然多窍,色泽白如雪、黄似玉,晶莹剔透,形状无一相同。故喜爱者都视为珍奇,竞相重价购买,如偶然得一精品,更是深藏不肯轻易出示。他方人亦争相求购以供清玩。宋代以来屡有玉石爱好者邮书乞取昆山石的记载。明文震亨在《长物志》一书中写道:“昆山石……以白色者为贵。”

中文名:昆山石

产地:昆山市玉峰山

别名:巧石,玲珑石

特点:色泽白如雪、黄似玉,晶莹剔透,

简介

明计成在《园冶》一书中写道:“其质磊块,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其色洁白……”。

在马鞍山麓亭林公园东侧两个方亭内陈列着的是目前最大的两座昆山石,东亭内的名曰“春云出岫”,西亭内的名曰“秋水横波”,嶙峋冰清,体态飘逸。

昆山石种类

昆石的品种,指的是昆石种内的各种小品种。昆石的小品种非常丰富,但其数量相当稀少。丰富指的是小品种的品种数量非常丰富,稀少 指的是每个小品种自身的数量非常稀少。这是昆石的一个特征。

马鞍山是平原地带的一座小山头,方圆仅三里路,主峰仅高80.8米,这样一座小山头的石头,绝大部分不是我们所需要的石头,我们所需的石头是晶莹洁白、玲珑剔透的石英晶簇,这种石头才能称为昆石。

昆石的小品种非常丰富,这是由于昆石的石英晶簇脉片结构的复杂变化,形成各种形态的石英晶簇,于是产生丰富多样的小品种。具体来讲,一个地方,一个洞内,各窝之间,都有不同的小品种。从产区来讲,有东山的,西山的;有前山的,后山的。从石质来讲,由于产区的不同,其二氧化硅的纯度不同,故带来色泽的不同,玉质感的不同。一般来讲,东山的石质较好、晶莹洁白、温润如玉,硬度达7度。绝大昆石的精品产自东山。而西山的石质一般较差,虽然色泽较白,但其玉质感相对要差,石质较疏松,硬度相对要低一些,光泽亦要差一些。从晶簇形态来讲,有大小之分,厚薄之分,空实之分。由于以上各种原因,造成昆士的小品种丰富多样。产于玉峰山中的昆石,按照石英晶簇、脉片结构特征,被人们分成鸡骨、胡桃、地花、杨梅、荔枝、海蜇等十多个品种。其中以鸡骨峰、胡桃峰、海蜇峰、雪花峰较为名贵。

昆石有10多个种类,分别按其形态特征命名为鸡骨峰、杨梅峰、胡桃峰、荔枝峰、海蜇峰等。昆石毛坯外部有红山泥包裹,须除去酸碱,从开采到加工成品需要一段时日。

昆山石历史

昆石的开采、观赏、珍藏,可追溯到西汉,至今已有2200余年历史。昆石历代都受到文人雅士的喜爱,他们都以得石为荣,甚至不惜以重金求取。得石后给石取名,吟诗作赋,赞誉不绝。如宋代大诗人陆游在他的“七律”诗中有“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之句。元代诗人张雨在《得昆山石》一诗中有“昆邱尺璧惊人眼,眼底都无蒿华苍。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等等诗词,在此不一一例 昆石自古以来一直受到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宠爱和收藏,早在元、明时期,昆石已作为馈赠亲友的高档礼品。 现在随着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化的发展,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昆石也为普通百姓喜爱和收藏。

昆山石的开采历史悠久,宋代《云林石谱》中已有介绍。首先将山洞中的白云岩毛坯采下后,先在太阳光下曝晒五、六天,使其粘附在外表的红泥发硬剥落,再用碱水反复冲刷,并仔细剔除石孔内的泥屑石粒;然后,用一定浓度的草酸洗去石上的黄渍,并晒干。这样,在阳光照耀下,昆山石便成为洁白如雪、晶莹似玉的观赏精品了。

昆石与太湖石、雨花石并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开采历史已逾千年。其色雪白,给人以纯洁的美感,又因产出极少,自宋代以来历来被视为供石中的上品。

昆石山组成

昆石的组成是距今五亿多年前的寒武纪海相环境的产物,也是太湖地区最古老的山脉岩层,昆石的岩性是白云岩,水晶晶簇体组成。主要成份有二氧化硅99.46%,三氧化二铁0.44%,氧化钠0.08%,氧化钙0.02%,莫氏硬度七度。

昆石成因

“大约在几亿年以前,由于地壳运动的挤压,昆山地下深处岩浆中富含的二氧化硅热溶液侵入了岩石裂缝,冷却后形成石英矿脉。在这石英矿脉晶洞中生成的石英结晶晶簇体便是昆石。

收藏价值

“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这是元朝诗人张雨在《得昆山石》诗中对昆石的赞美。昆石,因产于江苏昆山而得名。主要出自于城外玉峰山(古称马鞍山)。它与灵壁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誉为“中国四大名石”,又与太湖石、雨花石一起被称为“江苏三大名石”,在奇石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由于其晶簇、脉片形象结构的多样化,人们发现它有“鸡骨”、“胡桃”等十多个品种,分产于玉峰山之东山、西山、前山。鸡骨石由薄如鸡骨的石片纵横交错组成,给人以坚韧刚劲的感觉,它在昆石中最为名贵;胡桃石表皱纹遍布,块状突兀,晶莹可爱。此外还有“雪花”、“海蜇”、“荔枝”、“荷叶皴”等品种,多以象形命名。昆石总的看来是以雪白晶莹,窍孔遍体,玲珑剔透为主要特征。昆石的开采历史很悠久,宋代《云林石谱》中就已作介绍。它的采制大致要经过选坯、曝晒、冲洗、剔泥、雕琢、浸泡等复杂工艺,方能完成,又因数量一直很少,故颇为名贵。玉峰山高才82米,方圆不过三华里,经过上千年不断采觅,现在山表已很难看到石坯了收藏价值。

昆石一般大小仅尺许,大者极少见,据《清秘藏》作者介绍,他在嘉靖年间见到一块昆石,高有丈许,方七八尺,下半部状若胡桃块,上半部乃鸡骨片,色白如玉,玲珑可爱,后被松江一大姓以八十千钱买去了。现昆山亭林公园有两座一人高的昆石立峰,为明代旧物,一为“春云出峋”,一为“秋水横波”,陈列在顾炎武纪念馆前亭子中。这二株巨石,窈窕玲珑,窍孔遍布,是硕果仅存的巨峰佳品。更多的昆石小品则为民间所收藏,成为案几清供之品。 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这是元朝诗人张雨在《得昆山石》诗中对昆石的赞美。昆石,因产于江苏昆山而…万三菜苋采用周庄本地所产的、在春天采摘的嫩菜芯为原料,经过精心腌制,放于小甏,甏口用箬叶和黄泥密封,存放数月…

一块晶莹洁白的昆石再配上红木基座便可使得其格外典雅古朴,玲珑剔透。真可为“极天斧神镂之巧,融自然艺术之奇”的天然工艺观赏精品。将它置于案几上能使您“眼见尺壁,如临蒿华”,悦人耳目、怡人心神”之感觉。昆石近来又被昆山市政府列为“昆山三宝”之首(昆石、琼花、并蒂莲),如今高达尺余的昆石已属稀有,连二十厘米以下的昆石也很难寻觅。

昆石属于历史悠久、独特珍贵、稀有、存世量小、流传范围小、不能再开采的石种,所以喜欢的石友最好到赶早收几块。

昆石,出产于昆山玉峰山中,石身晶莹洁白,玲珑剔透,峰峦嵌空,千姿百态,历来被誉为玲珑石或巧石,与灵璧石,太湖石,英石一起并称“中国四大名石”。宋代诗人陆游在他的一首七律中曾赞叹:“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清代文学家归庄则为之发出了“奇石由来为世重,米颠下拜东坡供”的感慨。文人雅士们莫不以拥有一件昆山石精品供于案头为快事。

也许正是这样,珍奇的昆山石愈加为人们所推崇。有贵客来昆山考察访问,昆石是首选的礼品。在亭林公园举办的昆石展览,总是吸引各界人士纷至沓来。昆石精品参加各类观赏石、奇石展览,常常获奖而归。

多少年来,昆石涌现出一批批昆石收藏者。他们觅石,藏石,赏石,论石,为之沉醉,为之痴迷。

历代石谱的记载

1、《云林石谱》(宋·山阴杜绾)

昆山石平江府昆山县石产土中。多为赤土积渍。既出土,倍费挑剔洗涤。其质磊磈,巉岩透空,无耸拔峰峦势。扣之无声。土人唯爱其色洁白,或栽植小木,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置立器中,互相贵重以求售。近时,杭州皋亭山后,大山出石,与昆山石无异。

2、《素园石谱》 明·林有麟)

昆山石苏州府昆山县马鞍山于深山中掘之乃得,玲珑可爱,凿成山坡,种石菖蒲花树及小松柏。询其乡人,山在县后一二里许,山上石是火石,山洞中石玲珑,栽菖蒲等物最茂盛,盖火暖故也 。

3、《长物志》(明·文震 亨)

昆山石出昆山马鞍山下,生于山中,掘之乃得。以色白者为贵,有鸡骨片胡桃块二种,然亦俗。尚非雅物也。间有高七八尺者。置之古大石盆中亦可。此山皆火石,火气暖。故栽菖蒲等物于上最茂,惟不可置几案及盆盎中。

4、《论异石》(明·张应文)

昆山石块愈大,则世愈珍。有鸡骨片、胡桃块二种。惟鸡骨片者佳。嘉靖间见一块,高丈许,方七八尺。下半状胡桃块,上半乃鸡骨片。色白如玉,玲珑可爱。云间一大姓出八十千置之。平生甲观也 ……

5、《新增格古要论·异》(明·曹昭)

昆山石出苏州府昆山县马鞍山。此石于深山中掘之乃得,玲珑可爱。凿成山坡。种石菖蒲花树及小松柏树。佐近询其乡人。山在县后一二里许。山上石是火石,山洞中石玲珑,好栽菖蒲等物,最佳,茂盛,盖火暖故也。

6、《博物要览·志石》(清·谷应泰)

昆山石产苏州府昆山县。产土中,为赤泥渍溺倍费洗涤。其石质色莹白,堍岩透空宛转,无大块峰峦者。土人或爱其石色洁白。或种溪荪于奇巧处,或置之器中,互相贵重以求售。

7、《格致镜原·石部》(清·陈元龙)

昆山石出昆山县马鞍山。此石于深山中掘之乃得玲珑可爱。凿成山坡。种石菖蒲花树小松柏树。山在县后一二里许。山上石是火石,山洞中玲珑石好栽菖蒲等物。最佳。茂盛。盖火暖故也。昆山石类刻玉。不过二三尺而止。案头物也。

历代文人对昆石的赞美

(1)宋·石公驹—玲珑石

昆山产怪石,无贫富贵贱悉取置水中,以植芭蕉,然未有识其妙者,余获片石于妇氏,长广才尺许,而峰峦秀整,岩岫崆yáng(山凶),沃以寒泉,疑若浮云之绝涧,而断岭之横江也。乃取蕉萌六植其上,拥护扶持,今数载矣。根本既固,其末浸蕃。余玩意于此,亦岂徒役耳目之欲而已哉。

薿薿六君子,虚心厌蒸烦。相期谢尘土,容于水石间。

粹质怯风霜,不能尝险艰。置之或失所,保护良独难。

责人戒求备,德丰则才悭。我独与之友,目击心自闲。

风流追鲍谢,秀爽不可攀。如此君子者,足以激贪顽 。

小人类荆棘,屈强污且奸。一旦遇翦薙,不殊草与蕑。

视此六君子,岂容无腆颜。

(2)宋·陆游—昆石诗

雁山菖蒲昆山石,陈叟持来慰幽寂。寸根蹙密九节瘦,一拳突兀千金值。

清泉碧缶相发挥,高僧野人动颜色。盆山苍然日在眼,此物一来俱扫迹。

根蟠叶茂看愈好,向来恨不相从早。所嗟我亦饱风霜,养气无功日衰槁。

(3)宋·杨备—昆丘

云里山花翠欲浮,当时片玉转难求。卞和死后无人识,石腹包藏不采收。

(4)宋·范成大一水竹赞并序

昆山石奇巧雕锼,县人采置水中,种花草其上,谓之水窠,而未闻有能种竹者,家弟至存遗余水竹一盆,娟净清绝,众窠皆废。竹固不俗,然犹须土壤栽培而后成。此独泉石与俱,高洁不群,是又出手其类者。赞曰:

竹居清癯,百昌之英。伟兹孤根,又过于清。尚友奇石,弗丽乎土。濯秀寒泉,亦傲雨露。

辟谷吸风,故射之人。微步凌波,洛川之神。蝉脱泥涂,同于绝俗。直于高节,此君之独。

棐几明窗,不受一尘。微列仙儒,其孰能宾之?

(5)宋·曾几—乞昆山石

余颇嗜怪石,他处往往有之,独未得昆山者,拙诗奉乞,且发自强明府一笑。

昆山定飞来,美玉山所有。山祗用功深,剜划岁时久。峥嵘出峰峦,空洞闭户牖。

几书烦置邮,一片未入手。即今制锦人,在昔伐木友。尝蒙投绣段,尚阙报琼玖。

奈何不厚颜,尤物更乞取。但怀相知心,岂惮一开口。指挥为幽寻,包裹付下走。散帙列岫窗,摩挲慰衰朽。

(6)元·张雨—得昆石

昆丘尺璧惊人眼,眼底都无嵩华苍。隐若途环蜕仙骨,重于沉水辟寒香。

孤根立雪依琴荐,小朵生云润笔床。与作先生怪石供,袖中东海若为藏。

(7)元·张雨—云根石

隐隐珠光出蚌胎,白云长护夜明台。直将瑞气穿龙洞,不比游尘汗马嵬。

岩下松株同不朽,月中鹤驾会频来。君看狠石英雄坐,寂莫于今卧草莱。

(8)元·郑天佑—得昆山石

昆冈曾韫玉,此石尚含辉。龙伯珠玑服,仙灵薜荔衣。

一泓天影动,九节润苗肥。阅世忘吾老,苍寒意未迟。

(9)元·顾瑛—次琦龙门游马鞍山

马鞍之山幽且佳,回岩叠巘多僧家。鸡唱推窗看晓日,海色烂烂开红霞。

人言兹山出美玉,一草一木皆英华。石头崭岩踞猛虎,藤蔓荤确缠长蛇。

我昔春游春日斜,山僧携酒邀相遮。仙乐云中降窈窕,天风松下吹袈裟。

简师石室憩潇洒,一篱五色蔷薇花。夜吹铁笛广公院,联诗石鼎烹新茶。

君今好奇良可夸,蹑云着屐追麏麚。诗成大字写绝壁,山灵卫护行人嗟。

归来自驾白牛车,徐州九点元非遐。下方盔贼聚如蚁,视之不啻恒河沙。

(10)明·王稚登—失题

粉蝶藏青巘,相携胜侣行。雷焚寺里塔,潮打石边城。

地想金曾布,山将玉得名。故乡无百里,已有白云生。

(11)明·吴宽—玉峰

昆冈玉石未俱焚,古树危藤带白云。小洞烟霞藏术客,下方萧鼓赛山君。

千家居屋黄茅盖,百里行人白路分。更上双峰最高处,沧溟东去渺斜曛。

(12)明·吴祺—马鞍山

卓哉奇绝峰,佳气时融融。孕兹一方秀,屹为诸山雄。

下极人楚丽,中藏石玲珑。流盼旷原壤,信知造化工。

(13)清·归庄—昆山石歌

昔之昆山出良璧,今之昆山产奇石。出璧之山流沙中,产奇石者在江东。

江东之山良秀绝,历代人才多英杰。灵气旁流到物产,石状离奇色明洁。

神工鬼斧斫千年,鸡骨桃花皆天然。侧成堕山立成峰,大盈数尺小如拳。

奇石由来为世重,米颠下拜东坡供。今日东南膏髓竭,犹幸此石不入贡。

贵玉贱石非通论,三献三刖千古恨。石有高名无所求,终老山中亦无怨。

世道方看玉碎时,此石休教更炫奇。嗟尔昆山之石今已同顽石,不劳朱勔来踪迹。

(14)清·归庄——马鞍山三十韵

马鞍特陡拔,西北倚昆城。势压委江边,疆连茂苑平。崇岗仍坦迤,绝巘自峥嵘。梵宇林端出,浮图云外擎。

危崖森古木,旷域丽雕甍。湖荡千舟网,原田万藕耕。凭高从野客,搜穴待山精。磊砢生奇石,玲珑类斫成。

室中髹几供,花下古盆盛。往代多人物,先朝益挺生。文庄勋绝大,恭请望尤清。理学庄渠着,文章太仆名。

皇舆当败绩,臣节竞垂声。不是凭灵秀,安能产俊英。胜区传自古,美景废于兵。邱壑原无改,楼台半已倾。

名山多奇迹,卷石且娱情。自少携尊数,虽衰振屐轻。林花然骤雨,谷鸟唤新晴。乘此探幽好,兼之眺远明。

桃源窥洞窄,凤石叩声铿。文笔峰千尺,玉泉井一泓。阳城春水阔,秦柱暮云横。村落何皇后,园亭顾阿瑛。

高篇东野唱,古调半山赓。城市虽难隐,岩峦孰与争。残阳扶杖送,皓月倚楼迎。林下宜棋局,花间称酒觥。

山形同立马,人意似悬旌。自笑空飘泊,穷年何所营。

(15)清·陈竺生—登马鞍山

朗然玉山行,玉山迥绝俗。中润含粹温,外朴谢文缛。秋风扫晴翠,凌空造起伏。

取径陡层巅,路仄步移促。深丛绿几团,因树便为屋。我来十日游,朝夕踏山麓。

俨作裴叔则,已是非分福。薜荔者谁子,见示玲珑玉。买得一卷归,温润若新沐。

自诧两袖底,居然腾海岳。

康熙时期《昆山县志》稿对昆石的记载

(1)县以山名,而县中之山实马鞍山,非昆山也。然山产奇石,凿之复生,镵而濯之,莹洁如玉,邑称玉峰,正不必借胜云间矣。自唐以来,题咏甚众。

(2)山产奇石,玲珑秀巧,质如玉雪,置之几案间,好事者以为珍玩,号“昆山石”。’按:巧石多生山腹,傍山之人称山精者,每深入险径以取之。按凌《志》云:“近年来得石如玉,是马鞍山可以出玉,当有机、云其人者出焉。”可见元以前石未之显也。明季开垦殆尽,邑中科第绝少。今三十年来,上台禁民采石,人文复盛。闻近复有盗凿者,后之君子所当严为立防者也。

注:凌《志》为昆山县第一部县志。宋淳佑十年(1251年),项公泽修《玉峰志》3卷。主纂凌万顷,边实协纂。

(3)玉泉亭:在山巅。顾潜《记》:吾邑名昆山,取诸华亭九峰之一。陆士衡云:“婉娈昆山阴”者是也。自唐割置,山在华亭邑境,而吾邑仍旧名,乃以城中马鞍山者当之。又以山产异石,坚确莹洁,因取“昆仑出玉”之说,别名“玉峰”,斯固傅会云耳。顾自海上至苏城,夷旷二百里许,惟马鞍山拔起数千寻。岩壑奇秀,林薄阴蔼,含精藏云,灵润嘉谷,陟巅南望,九峰皆在几下,谓非邑之镇欤?

山故有井,深窈叵测、泉洌而甘,俗传下通海脉,理或然也。邑人赠南昌同知张府君德行,饮而嘉之,尝云:“山既玉名矣,泉、山出也,独非玉乎。”遂呼为“玉泉”,而且以自号焉。

(4)玲珑石亭:在山北,知县杨逢春刻文于内,禁采石者 。

(5)风俗:相传形家言,谓城中玉带河不可塞,学宫红墙不可使民家蔽之,西仓小桥不可用石堍,而山中所产巧石,尤不可过为开凿,以近事征之颇验。然邑之科名虽盛,而盖藏之家,百无一二。又以为山首瘦削,故秀而多贫。邑中士流,多商贾,少门第;多仓庚,少仕者,词林多,科道少。即四方之贾于昆者,亦书笔多,钱币少。

(6)莫子纯《重修县学记》:壮哉,昆山之为县也,摎结峻绝,白石如玉,沃野坟腴,粳稻油油,控江带湖,与海通彼,山川孕灵,人物魁殊,则所谓玉人生此山,山亦传此名,着于荆国文正公之咏,岂徒殊荣于往号,抑亦延光于将来也。

(7)“春云出岫”、“秋水横波”两 石在顾亭林先生乡贤祠内。

注:昆石“春云出岫”,“秋水横波”原为亭林先生祠原物。亭林祠建于清中叶,在玉山书院(今培本小学)旧址,抗战前迁至亭林园东斋,现为昆石馆。

(8)玲珑石:本山产,黄沙洞为上,鸡骨片次之,葡萄花又次之,为世珍玩。久禁凿采,今虽重价购求,不可得矣。

历史上禁采昆石简况

自宋代以来,历代官府恐伤山脉,曾屡颁禁令,禁止开采凿昆山石。据《玉峰志》记载,宋绍熙年间,宋太府寺承陈振赏立亭置碑山北,禁止采凿山石。明嘉靖初,昆山县令杨逢春筑禁采玲珑石亭,刻文于内,重申禁令。清乾隆五年(1740年),昆山县令许松佶、新阳县令白日严受邑人唐德宜等请,申宪永禁采挖山石。乾隆八年八月昆山知县吴韬、新阳知县姚士林奉各宪批勒永禁侵损马鞍山,立碑石永远遵行。民国24年(1935年)10月,邑人朱敬之、潘凤鸣、徐梦鹰、黄震寰、卫序初、徐绍烈等上书国民政府实业部,要求“从严永禁开凿马鞍山山石”。经实业部批准,由县长布告永禁开凿,并饬公安局查禁 。

新中国成立后,昆山有关领导非常重视昆石的保护工作。1979年9月1日昆山县公安局以及当时的基建局曾发布《关于加强人民公园治安管理的公告》。公告规定:“严禁涂刻污损各种文物、名胜古迹、有政治意义和纪念意义的设施…… 不得随意搬动和损坏公园的其他公物。”凡违反公告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赔偿损失,罚款,行政拘留,直至追究刑事责任的处分”。

按:昆石的赏石历史非常悠久。从宋代开始官府就立亭置碑,禁止采凿山石,且代代相传。这在现有的石种中是资源保护最早、资源保护最好的一个古老石种。

民间神话传说

(1)马鞍山和昆石的由来:关于昆石的由来,以及马鞍山又名玉峰山,一山两名的来历,普通的记载是因山势东峰低而西峰高,中间更低,形成“马鞍形”,所以称其马鞍山。另一种记载是山产奇石,白石如玉,故亦称玉峰山。但民间的传说更有趣,即“马鞍”和“玉石”的形成过程。

传说,这是孙悟空的杰作。孙悟空被太白金星大仙骗到天宫,当了个管马的官“弼马温”。实际上是被软禁在天宫的养马场里。

没有多久,孙悟空很快得知自己是天宫里最小的官,不由火冒三丈,勃然大怒,挥舞起金箍棒大闹起天宫来。天上的各路大仙都被孙悟空打得落荒而逃,不知去向,连玉皇大帝也吓得浑身发抖,钻到桌底下躲藏起来。

孙悟空将天宫闹得不成样子,一直打到灵宵殿,殿内神仙都逃之夭夭,空无一人。只见殿堂当中摆着几桌丰盛的佳筵,那是玉皇大帝准备宴请西天如来佛祖的。孙悟空当时灵机一动就把桌子上的山珍海味、玉液琼浆,一股脑儿统统装到自己的乾坤袋里,高高兴兴准备带回花果山给小的们痛饮一番。

孙悟空使了个隐身法,一个筋斗逃出南天门,腾云驾雾,回花果山去。途中,觉得有点累了,停在云头上往下一看,发现东海西岸有座小山,周围一大片长满庄稼的平原,山色清翠,雅静秀丽、他想,很快就要到花果山了,不妨在此打个磕睡,休息片刻再走。因此,就从云头上降下来,落到小山上,因为太累,倒下来便睡着了 。

不知过了多久,孙晤空一觉醒来,无意中把脚一蹬,由于用力过度,山顿时变得两头高中间低、状如马鞍。他一看不妙,赶紧翻了个跟头,准备腾云回去,但不慎碰到了乾坤袋,顷刻玉液琼浆渗遍了整座山,于是石头就变成了洁白的玉石。这种玉石便是昆石,又叫玲珑石。所以只有昆山这座山才有这种石头。而马鞍山、玉峰山的名称从此产生。

(2)老人峰的传说:传说,很早以前,昆山半山桥堍有一对老夫妻,摆个豆腐摊过日子。一副牵豆浆的磨子,还是几十年前,老头子从马鞍山搬回来一块又圆又白的昆石,请石匠师傅凿成的。一天,有个江西来的觅宝人,看到这副磨子,肯出一千两银子来买。这样一讲,老夫妻俩就请江西人喝酒,喝着喝着大家开起玩笑来。江西人一本正经地说:“昆山人全晓得马鞍山里藏着一对活的玉马,可就是不晓得怎样去开山取宝。这磨子的上半爿,就是打开山门的钥匙。”老头子点点头说:“勿稀奇、勿稀奇,这个大家都知道。”可是老太婆问江西人:“有了钥匙,那怎么开法?”江西人说:“每日午时三刻,将上半爿磨子对准西山嘴角一块大石头的瘪槽槽里撞三记……”江西人作刁,讲了一半勿讲了。老头子勿耐烦地说:“别来瞎讲、白说的,我里勿相信,你走开吧!”

可是江西人还是不肯走开,不断地恳求,愿意再加五百两银子买下这副磨子。可是老夫妻俩打起了小算盘。无论江西人怎样提价,就是不卖,江西人只好走了。

老夫妻俩欢天喜地合计开来,要是真能得到这一对玉马,哎嗨!老两口子一下可以成为昆山城里的大富翁了。于是决定马上去取宝,双双来到马鞍山西山嘴那块巨石旁,守到午时三刻,抬起上半爿磨子,朝巨石的瘪槽里撞了三记。石门顿时裂开了一道豁口,露出一个又深又宽的山洞来。老夫妻俩又惊又喜,慌忙丢下磨子朝山洞张望。只听得马蹄声从远到近传了过来,眼睛一眨,两匹水晶一样透明雪白的玉马,飞一般地奔往外来,逼近老两口面前,老夫妻俩慌得手忙脚乱,不知怎样下手。

两匹玉马遇见了生人,蹦跳着一声长鸣,猛一回头,把洞口的磨盘踢得滚进了石门内。老太婆赶紧跟进去抢磨盘,老头子刚想跟进去,只听得“轰”一声巨响,石门重新关上。老夫妻俩就这样活活被隔开。老头子要想搭救老太婆,用头颅、肩膀没命地顶撞石门,撞得头昏眼花,可是再也没办法打开石门了。

过了几天,江西人又到昆山来,老头子一边哭一边讲出经过。江西人顿顿脚叹着气说:“完了,完了。那上半爿磨子是钥匙,下半爿磨子是顶门柱。打开石门不顶住,石门会很快自动关上的。钥匙掉进山洞里,这扇门就永远没有办法打开了。”

从此以后,两匹玉马再也没有出现过。可怜的孤老头,天天站立在西山嘴角上,望着天空,日思夜想着关闭在山洞里的老太婆。老头子忘了吃饭,忘记了睡觉,竟在山头变成了石头。人们叫这个山头为老人峰。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8:4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