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坤 |
释义 | 汉语字典基本信息汉字:坤 异体字:堃普通话拼音:kūn 海南话拼音:hunl 注音:ㄎㄨㄣ 相对:乾 英语翻译:earth; feminine, female 字形结构部首:土 部首笔画:3 总笔画:8 康熙字典笔画(坤:8; ) 首尾分解查字 :土申(tu shen) 汉字部件构造 :土申 编码信息五笔86:FJHH 五笔98:FJHH 仓颉:GLWL 四角号码:45106 UniCode:U+5764 规范汉字编号:0964 笔顺编号:12125112 笔顺读写:横竖横竖折横横竖 基本解释坤 kūn 八卦之一:乾(qi俷 )坤。坤舆。 称女性的:坤造。坤宅(旧时婚礼称女家)。坤表。坤车。坤鞋。坤角儿(ju唕 )。 音韵参考[ 广 韵 ]:苦昆切,上平23魂,kūn,臻合一平魂溪 [ 平水韵 ]:上平十三元 [ 唐 音 ]:*kuən [ 国 语 ]:kūn [ 粤 语 ]:kwan1 [ 闽南语 ]:khun1 新华字典解释坤、堃,kūn 【名】 (形声。从土,申声。本义:八卦之一,象征地) 地,大地〖earth〗 坤,地也,易之卦也。——《说文》 坤,土也。——《左传·庄公二十二年》 坤也者,地也。——《易·说卦》 山岳河渎,皆坤之灵。——《宋书·乐志》 又如:坤元(坤的元始之德,指大地资生万物之德);坤母(地;火);坤后(地);坤珍(象征大地的符瑞);坤轴(想像中的地轴);坤维(地维。指大地的四方);坤仪(大地。同坤舆) 《易》卦名〖oneoftheEightDiagramsrepresentingtheearth〗 八卦之一 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吝啬。——《易·说卦》 又如:坤卦(八卦之一,代表地);坤乾(古书名。阴阳之书) 六十四卦之一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坤·象》 坤 kūn 【形】 后用为女性或女方的代称〖female〗。如:坤表(女表);坤鞋(女鞋);坤旦(评剧中女伶串演旦角,叫坤旦;男子串演旦角,叫乾旦);坤宅(旧时联姻,称女家为坤宅,男家为乾宅) 古以八卦定方位,西南方为坤〖southwest〗。如:坤垠(西南边陲);坤隅(西南方);坤维(指西南方) 坤角儿 kūnjuér 〖actress〗旧时称戏剧女演员,也叫“坤伶” 坤伶 kūnlíng 〖actress〗旧时称女演员。也叫“坤角儿” 坤枢 kūnshū 〖axisoftheearth;earth'scrust〗地轴。借指地壳 坤枢未变。——〖英〗赫胥黎著、严复译《天演论》 汉语大字典解释[①][kūn] [《广韵》苦昆切,平魂,溪。] 亦作“堃1”。 (1)《易》卦名。八卦之一。象征地。 (2)《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坤上。 (3)地,大地。 (4)女,女性。 (5)母,母亲。 (6)古以八卦定方位,西南方为坤。 康熙字典解释【丑集中】【土字部】 坤; 康熙笔画:8; 〔古文〕巛𠔜【广韵】苦昆切【集韵】【韵会】【正韵】枯昆切,𠀤音髡。地也。【释名】顺也,上顺乾也。【易】卦名。【象传】地势坤。【说卦】坤为地。 又叶巨员切,音拳。【桓君山仙赋】泛泛滥滥,随天转旋。容容无为,寿极乾坤。【苏轼·服胡麻赋】至阳赫赫,发自坤兮。至隂肃肃,跻于乾兮。 【说文】从土从申。土位在申,古作巛,象坤画六断也。 别作𠔧𦥤䰠䝿。𦥤字原作𦥑下介。䝿字从𦥑。䝿,古贵字。 说文解字详解【卷十三】【土部】 编号:8974 坤,[苦昆切 ],地也。《易》之卦也。从土从申。土位在申。 相关词语·颠干倒坤 ·干端坤倪 ·干符坤珍 ·函盖乾坤 ·厚坤 ·坤表 ·坤策 ·坤车 ·坤成 ·坤旦 ·坤道 ·坤德 ·坤典 ·坤干 ·坤后 ·坤厚 ·坤极 ·坤伶 相关成语·颠倒乾坤 ·颠倒乾坤 ·颠乾倒坤 ·干端坤倪 ·函盖乾坤 ·壶里乾坤 ·朗朗乾坤 ·扭转乾坤 ·扭转乾坤 ·乾端坤倪 ·旋干转坤 ·旋乾转坤 ·旋转乾坤 ·旋转乾坤 ·一掷乾坤 ·整顿乾坤 在八卦中的解释坤kūn: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 【白话】《坤卦》象征地:元始,亨通,如果像雌马那样柔顺,则是吉利的。君子从事某项事业,虽然开始时不知所从,但结果会是有利的。如往西南方,则会得到朋友的帮助。如往东北方,则会失去朋友的帮助。如果保持现状,也是吉利的。 《彖(tuan,去声)》曰: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译文]《彖传》说:至善啊,地的元始之气,万物赖以生长,它顺从、承受于天。地体深厚,负载万物,与天之德相合,作用无穷。它含育一切,使之成长,万物因此欣欣向荣。雌马是地面动物,行程无限,有利于坚持正道。君子有所远行时,争先向前会迷失正道,随后顺从而行才符合道理。向西南走将得到朋友,因为能与同类偕行;向东北走将失掉朋友,最终却有喜庆。安于坚持正道是吉祥的,是与大地的无量美德相应合的。 【原文】 坤①:元亨。利牝马之贞。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利。西南得朋,东北丧朋②。安贞吉。 【译文】 坤卦:大吉大利。占问雌马得到吉兆。君子前去旅行,先迷失路途,后来找到主人,吉利。西南行获得财物,东北行丧失财物。占问定居,得到吉兆。 【注释】 ①坤,卦名。本卦是同卦相叠(坤下坤上)六画都是阴爻,用以象地。代表纯阴柔顺之事物,以及与此相关联的人伦义理概念。②朋,李镜池说:“朋,朋贝。货币起先用贝,贝十枚一串为朋。” 【原文】 《彖》曰:至哉坤元①,万物资生,乃顺承天②。坤厚载物,德合无疆③。含弘光大④,品物咸亨⑤。牝马地类⑥,行地无疆?柔顺利贞⑦。君子攸行⑧,先迷失道,后顺得常⑨。西南得朋⑩,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 【译文】 《彖辞》说:崇高呵,大地的开创之功。万物依赖它获得生命的基础。它顺承着天道的变化。大地厚实,承载万物,大地美德,广大无垠。它蕴藏深厚,地面辽阔,各种物类皆得其所。牝马阴性,与地同类,善于在无边无际的大地上奔跑,生性柔和、温顺、便捷、执着。君子外出,先迷失路途,后来顺利地找到归宿。西南行得到朋友,于是与志同道合的友人同行。东北行丧失朋友,不过最后还是吉庆的。祥和贞吉,则无往而不吉利,正如大地随处伸展不穷一样。 【注释】 ①至,朱熹说:“至,极也。”坤,大地。元,始,创始。②承,《说文》“承,奉也。”乃顺承天,犹言大地顺承天道的变化而变化。③德,《易经》常用以表示事物的形态性质的—个哲理性概念。合,借为迨。《方言》:“迨。及也。”④,含,蕴藏。弘,深厚。光,借为广。⑤品,品类。品物,犰言各种物类。咸,皆。亨,通泰。这里是生长顺畅的意思。⑥牝马,母马,阴性之物,与地同类。⑦柔,柔和。顺,温顺。利,便捷。贞,贞正,犹言执着。此四字讲牝马之性。所解“利贞”与经意有异。⑥攸,所。⑨常,常道,正路。⑩《彖辞》以“类”字释“朋”,取“同类为朋”之意,与经意不合。凡传意与经意不合之处,译文中显加区别,不另出注。 【原文】 《象》曰:地势坤①。君子以厚德载物。 【译文】 《象辞》说:大地的形势平铺舒展,顺承天道。君子观此卦象,取法于地,以深厚的德行来承担重大的责任。 【注释】 ①坤, 《释名?释地》:“坤,顺也,上顺乾也。” 【原文】 初六:履霜,坚冰至。 《象》曰:履霜坚冰①,阴始凝也。驯致其道②,至坚冰也。 【译文】 初六:践踏着薄霜,可以推断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了。 《象辞》说:践踏着薄霜,可以推断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成了。这表明阴冷之气开始凝聚了,遵循自然规律的推进,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而成了。 【注释】 ①沙少海先生说:“履霜坚冰,《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许芝引作‘初六,履霜。’朱熹,项安世,惠栋等皆从之。《象》传以‘阴始凝’释‘履霜’二字,非释 ‘坚冰’二字。若‘坚冰’则是阴已大凝,不得云‘阴始凝’。”履,践踏。②驯,《集解》引《九家易》曰:“驯,犹顺也。”致,推进。驯致其道,犹言遵循自然规律而发展推进。【原文】 六二:直、方、大;不习①,无不利。 《象》曰: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不习,无不利,地道光也②。 【译文】 六二:平直、方正、辽阔是大地的特点。即使前往陌生的地方,也没有什么不利的。 《象辞》说:六二的爻象是平直而且方正,不要学习恶习,就不会有不利,因为地道是广大无边的。 【注释】 ①习,学习。 ②光,借为广。 【原文】 六三:含章①,可贞③。或从王事③,无成有终④。 《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⑤。 【译文】 六三:战胜殷商。称心的占卜。有人服役于战争,没有取得战绩,但结局还是好的。《象辞》说:战胜殷商,称心的占卜,说明能抓住时机采取行动。有人服役于战争(没有取得战绩而有好的结局),因为他才智广大。 【注释】 ①含,高亨说:“含当读为*,*与戡同,克也,战胜也。章,当读为商,殷商也。”②可,称心。可贞,称心的占卜。③王事,李镜池说:“王事,指战争。王训大,王事即大事。古代国家以战争和祭祀为大事。这里说大事,就是指战争。”④终,古人讲终,多指好的结局。⑤知,读为智。光大,广大。 【原文】 六四:括囊①,无咎无誉。 《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 【译文】 六四:扎紧了口袋,如缄口不言,没有指责,也没有赞誉。 《象辞》说:扎紧了口袋,如缄口不言,是说谨慎才没有祸害。 【注释】 ①括,收束,扎紧。囊,布袋。 【原文】 六五:黄裳①,元吉。 《象》曰:黄裳元吉,文在中也②。 【译文】 六五:黄色的裙裤,大吉大利。 《象辞》说:黄色的裙裤大吉大利,因为“黄裳”象徵着人内在的美德。 【注释】 ①黄裳,王弼说:“黄,中之色也。裳,下之饰也。”裳,即裙、裤。周人以黄裳为吉祥、尊贵之物。②文,《广雅?释诂》:“文,饰也。”衣与裳,都是身上的装饰,这里的文比喻人的美德。 【原文】 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①。 《象》曰:龙战于野,其道穷也。 【译文】 上六。龙在大地上争斗,血流遍野。 《象辞》说:龙在大地上争斗,比喻人走到了穷困的绝境。 【注释】 ①玄黄,血流貌,借为泫潢。谓血流得多。 【原文】 用六①:利永贞。 《象》曰:用六永贞②,以大终也。 【译文】 用六:占问得长久的吉利。 《象辞》说:用六爻辞说利在永远贞正,于此则德业广大。 【注释】 ①用六,《坤》卦特有的爻题。汉帛书《周易》作“迥六”。迥。通。用六即通六,犹言六爻皆六。属阴性,表示全阴爻将尽变为阳爻。②爻辞“贞”为卜问之义。《象辞》释为中正、正直。与经意有别。 【文言】 【原文】《文言》曰:坤至柔而动而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①,含万物而化光②。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易》曰:“履霜,坚冰至。”盖言顺也③。直其正也,方其义也④。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⑤,敬义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习,无不利。”则不疑其所行也。阴虽有美,含之,以从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无成而代有终也⑥。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君子黄中通理⑦,正位居体⑧,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阴疑于阳⑨,必战,为其嫌于无阳也⑩,故称龙焉。犹未离其类也,故称血焉。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注释】 ①后得主,言地道顺承天道,后于天道的变化而变化。常,常规,规律性。②化光,生化万物,其道广大。③顺,循规律而推进发展。④直,正直,犹言存心不邪。方,端正,犹言存心不乱。⑤直内,直,用如动词,矫正。直内,犹言矫正内心的僻邪。方外,方用如动词,规范。方外,犹言规范行为上的悖乱。⑥地道无成而代有终,地道不能脱离天道单独地完成生化万物的功业,只能在时序的更替中,始终一贯地发挥作用。⑦黄中通理,《文言》作者以黄裳,比喻贤人才高德劭。黄中犹言内心美好。通理,通达情理。⑧正位,犹言忠于本份。居体,体借为礼,犹言守礼。⑨王引之曰:“疑之言拟也。”朱熹曰:“疑谓钧(均)敌而无小大之差也。 ”⑩沙少海先生说:“《集解》引苟爽本无‘无’字,当据删。《说文》:‘嫌,疑也。’这里,嫌应训势均力敌,训拟。” 【译文】《文言》说:地道极为柔顺但它的运动却是刚健的,它极为娴静但品德是方正的,地道后于天道而行动,但运动具有规律性。它包容万物,其生化作用是广大的。地道多么柔顺呵!顺承天道而依准四时运行。积累善行的人家,必有不尽的吉祥;积累恶行的人家,必有不尽的灾殃。臣子弑杀他的国君,儿子弑杀他的父亲,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出现这种局面是逐步发展的结果。《易经》说:“践踏着薄霜,坚厚的冰层快要冻结成了。”大概就是一种循序渐进的现象。直是存心的正直,方是行为的道义。君子通过恭敬谨慎来矫正思想上的偏差,用道义的原则来规范行为上的悖乱。恭敬、道义的精神树立起来了,他的品德就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君子“正直、方正、广博,这些品德不为人们所了解,也没有什么不利的。”因为人们不会怀疑他的行为。阴比喻臣下,虽有美德,但宜深藏含隐,从而服务于君王,不敢自居有功。这是地道的原则,也是妻道的原则,同样是臣道的原则。地道不能单独地完成生育万物的功业,但是在时序的交替中,它始终一贯地发挥作用。天地交通变化,草木就茂盛,天地阻隔不通,贤人就隐退。《易经》说:“扎紧了口袋,如缄口不言。没有指责也没有赞誉。”大概意在谨慎吧。君子内心美好,通达事理,整肃职守,恪守礼节,美德积聚在内心里,贯彻在行动上,扩大在事业中,这是最为美好的。阴与阳势均力敌,必然发生争斗。因为阴极盛而与阳均等,所以把阴阳一并称作龙。其实阴并未脱离其属类,所以又称为血,血即阴类。所谓玄黄——天玄地黄——是天地交相混合的色彩。 清初大臣坤(?年-1687年),那木都鲁氏,满洲正黄旗人,祖籍绥芬,隶瓦尔喀部。 天聪八年(崇祯七年,1634年)侍奉清太宗,擢一等侍卫,兼管牛录事,加拖沙喇哈番世职。 崇德六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松锦之战清太宗攻明,围困松山(锦州)。明军总兵曹变蛟夜袭清军御营,迫近正黄旗大营门口。清军侍卫及亲军都散列营门周围,只有坤独当门前,力战将明军击退。太宗嘉奖坤的勇猛,赐号“巴图鲁”,赏银四百,授一等甲喇章京世职。 顺治朝,进爵一等阿思哈尼哈番兼拖沙喇哈番。 顺治十一年(1654年),跟随靖南将军朱马喇南下广东肃清南明;坤署理固山额真,大败明将李定国于新会,追击到横州江岸,斩获极多。以此功拜内大臣。 康熙十年(1671年),因为被派遣前往祭奠昭陵,坤拒绝不去,康熙帝驻跸南台时又不入直,并且娶了已赐订婚的女子为妻,刑部论坤之罪,应当处死,但康熙帝宽贷,只革去官职,仍保留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爵位与一等侍卫。 十一年(1672年),授都统。 十二年(1673年),奖励前朝旧臣,加太子太保。 十三年(1674年),三藩之乱起,授坤为振武将军,率师驻防汝宁。王辅臣反叛后,命坤移师驻西安。 十四年(1675年),康熙帝命坤偕同副都统翁爱等进驻汉中,但王辅臣毁凤县偏桥断绝清军粮道,又拆毁栈道,阻止汉中获得支援。康熙帝下诏催促坤急援汉中,授散秩大臣,坤率军到达宝鸡后,因道路被阻碍未能即时进军。康熙帝革去坤振武将军位,仍命令以内大臣身份从军。秦州收复后,朝廷决议反攻汉中,以坤驻守潼关。 十八年(1679年),康熙帝念坤已经年老,召回京城,兵部追究坤逗留汉中之事,议处应革职、削去巴图鲁称号。康熙帝说:“巴图鲁号太宗所赐,其勿削!但夺官。”革去官职,仍留一等阿达哈哈番世职。 二十四年(1685年),授散秩大臣,康熙帝上谕坤已经年衰不能上朝,听任在家闲居。 二十六年(1687年),卒。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