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窥探文化
释义

“窥探文化”指的是很多人描写和展示自己生活中的一些细节,然后其他人以阅读或观看这些东西为乐趣的一种文化。“窥探文化(peep culture)”这个表达是对流行文化(pop culture)这个短语的一种恶搞,是由多伦多作家兼社会评论家哈尔·涅兹维奇首创的。

窥探文化-来源

这个词的英文写法是peep culture,是由多伦多作家兼社会评论家哈尔·涅兹维奇首创。它是由流行文化(pop culture)这个短语的借鉴而来。

窥探文化-表现

MSN和QQ签名、开心和人人的状态栏、个人博客、微博,人们忽然有很多展示自己状态和心情的空间。某一天的某一个签名可能会招来朋友们一通狂轰滥炸,或者爱心泛滥的劝慰。这大概就是peep culture(窥探文化)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吧。

窥探文化-分类

窥探文化分为两类人,一类人热衷于将自己心底最深处的想法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出去,供别人“窥探”。另一类人则喜欢守在各种渠道上及时的发现别人的各种信息。这两类人都属于“窥探文化”,但他们又有着不同:“窥探”与“被窥探”。

窥探文化-心理状态

窥探者

窥探文化

个人成长的需要:人从娘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他们所未知的。对于孩子来说,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属于疑问和隐私,他们怀着新奇、激动和迷惑开始接触、了解和适应这个世界。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疑问和隐私就形成了一种动力,导致儿童形成对隐私的好奇和探求欲的形成。我们甚至可以说,人类是生来就存在好奇心,生来就存在对隐私的好奇的,喜欢窥探隐私,是天生的,是人类的天性。

为了获得别人的关注:人生活在特定的群体中,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来体现自己在这个群体中的地位,以满足被这个群体其他人关注的需要。就像在一个班级里面,成绩好的学生通过取得优异成绩来获得别人认可,成绩差的通过做小动作或调皮捣蛋来获得同学的关注。喜欢窥探别人隐私的人,大多数也是为了向别人炫耀自己“知道得比别人更多”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显示自己的“能耐”。

自我保护的需要: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安全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所不愿为外人所知的隐私。为了不让自己的隐私暴露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大家都有意无意地在打探别人隐私的同时为自己设置一道防护栏。在潜意识里有两手准备:一是在自己隐私受到威胁时用以威胁他人,二是借鉴别人的过错来完善或提醒自己。

宣泄个人欲望的需要:虽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我们不能随意评判窥探别人隐私的动机,但确实有人在窥视别人隐私时,会下意识地把自己压抑的欲望、憎恨或期待投射到别人身上,尤其是那些性隐私被曝光的人身上,借着别人的身体,依靠自己的想象,在意念上发泄自己的性欲和攻击欲,在心理上得到报复性或胜利的满足。

被窥探者

自我认知:传播的过程就是自我认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对话。而最终表现为显性或者隐性,显性表现为认同、接受、归化;潜性表现为否定、排斥、异化。

自我价值实现:需求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当生理需要和安全的需要获得满足时候,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就会显得尤为重要。高层次的需要比低层次的需要具有更大的价值。于是一部分人期望在诉说中获得别人的认可和尊重,找到自我价值。在这个过程中“被窥探者”可以摆脱个人独处所产生的孤独感,走出生活中的烦恼,寻找到心理压抑的释放渠道,并感受自身给他人、社会带来的价值感。

传播权力与控制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传播本能以及对传播权力的渴望是参与者“参与动因”的一个重要方面。参与者“渴望权力”与“渴望自我支配”的内心动因在传播以及“被窥视”时得到充分的体现。

注意力驱动:这个时代是注意力的时代,“被窥探者”渴望吸引尽可能多的注意力,因为越多的注意力意味着被认可的正效应增强。

窥探文化-影响

“窥探文化”是数字时代“有话就说、有图就秀”的一种现象,人们热衷于将自己心底最深处的想法贴到博客或社交网站上供所有人阅读。这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比如对隐私关注度降低等。而其中很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过度分享”的趋势,也就是说人们会在线上线下泄露过多的个人信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9 22:2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