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狂夫 |
释义 | 多义词。作为词语,本意主要指狂妄无知的人,以及古代妇女对自己丈夫的谦称;此外,也可以指诗词《狂夫》,有唐朝诗人杜甫诗《狂夫》,宋代诗人陆游词《狂夫》。 作品名称:狂夫 作品出处:杜甫《狂夫》 文学体裁:诗词 歌赋 作者:杜甫 词语基本信息拼音:kuáng fū 释义: (1)指狂妄无知的人。《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2)古代妇女对人称自己丈夫的谦词。《列女传·楚野辩女》:“既有狂夫昭氏在内矣。” (3)古代掌驱疫和墓葬时驱鬼的官属。《周礼·夏官·序官》:“方相氏,狂夫四人。”;《左传·闵公二年》:“是服也,狂夫阻之。” 详细解释1. 无知妄为的人。 《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史记·淮阴侯列传》:“故曰:‘狂夫之言,圣人择焉。’”《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饮恨半山堂》:“何物狂夫,敢毁谤朝政如此?” 2. 用作谦词。 《后汉书·李固传》:“ 固 狂夫下愚,不达大体,窃感古人一饭之报,况受顾遇而容不尽乎!” 3. 放荡不羁的人。 《后汉书·独行传·谯玄》:“忽有醉酒狂夫,分争道路,既无尊严之仪,岂识上下之别。” 唐 杜甫《狂夫》诗:“欲填沟壑惟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清 孙枝蔚《延令书怀二十二韵》:“小子哀穷叟,狂夫藐达官。” 4. 指悖逆胡为者。 《墨子·非攻下》:“ 武王 乃攻狂夫,反 商 之 周 。”《汉书·息夫躬传》:“如使狂夫嘄謼於东崖, 匈奴 饮马於 渭水,边竟雷动,四野风起,京师虽有武蠭精兵,未有能窥左足而先应者也。” 5. 古代妇人自称其夫的谦词。 汉 刘向《列女传·楚野辩女》:“大夫曰:‘盍从我於 郑 乎?’对曰:‘既有狂夫 昭氏 在内矣。’遂去。” 唐 李白《捣衣篇》:“玉手开缄长叹息,狂夫犹戍 交河北。” 元 边鲁 《和西湖竹枝词》:“狂夫归来未有信,蝴蝶作团飞上城。” 汉韩婴《韩诗外传》: 孔子南游,适楚。至於阿谷之隧,有处子佩瑱而浣者。孔子曰:彼妇人其可与言矣乎。抽觞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逢天之暑,思心潭潭。愿乞一饮,以表我心。妇人对曰:阿谷之隧,隐曲之氾。其水载清载浊,流而趋海。欲饮则饮,何问妇人乎。受子贡觞,迎流而挹之,奂然而弃之,促流而挹之,奂然而溢之。坐置之沙上,曰:礼,固不亲受。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琴去其轸,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向子之言,穆如清风,不悖我语,和畅我心。於此有琴而无轸,愿借子以调其音。妇人对曰:吾野鄙之人也,僻陋而无心,五音不知,安能调琴。子贡以告,孔子曰:丘知之矣。抽絺紘五两,以授子贡,曰:善为之辞,以观其语。子贡曰:吾北鄙之人也,将南之楚。於此有絺紘五两,吾不敢以当子身,敢置之水浦。妇人对曰:客之行,差迟乖人。分其资财,弃之野鄙。吾年甚少,何敢受子。子不早去,今窃有狂夫守之者矣。诗曰: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此之谓也。 【注释】 1. 适,音是,尔雅:适,往也。 说文:之也。 2. 瑱,音舔,两耳旁玉饰。 3. 浣,音换,说文:濯衣垢也。 4. 觞,音伤,酒器。 5. 授,说文:予也。 6. 载清载浊,诗小雅四月之文也。 7. 受,接受。 8. 坐置之沙上,放置于沙上。 9. 不亲受,礼记坊记:男女授受不亲。按:坊音防。 10. 穆如清风,诗大雅烝民之文也。 11. 絺,音吃,细葛也。 12. 紘,音弘,束也。 13. 五两,周礼媒氏:凡嫁子娶妻,入币纯帛,无过五两。 14. 狂夫,女子谦称己之丈夫。 15. 南有乔木至不可求思,诗周南汉广之文也。 6. 精神病患者。 晋 崔豹《古今注·音乐》:“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 7. 古代掌驱疫和墓葬时驱鬼的人。 《周礼·夏官·序官》:“方相氏,狂夫四人。”《国语·晋语一》:“且是衣也,狂夫阻之衣也。” 韦昭注:“狂夫,方相氏之士也。” 杜甫《狂夫》版本一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1,百花潭水即沧浪2。 风含翠篠娟娟净3,雨裛红蕖冉冉香4。 厚禄故人书断绝5,恒饥稚子色凄凉6。 欲填沟壑唯疏放7,自笑狂夫老更狂8。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 1.万里桥:在成都南门外,是当年诸葛亮送费祎出使东吴的地方。杜甫的草堂就在万里桥的西面。 2.百花潭:在浣花溪南,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古代以水清澈闻名。传说孔子到楚国,听到一个小孩在唱:"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 3.筱: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 4.浥:滋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冉冉香,阵阵清香。 5.厚禄故人:指做大官在朋友。书断绝,断了书信来往。 6.恒饥:长时间挨饿。 7.填沟壑:把尸体扔到山沟里去。这里指穷困潦倒而死。疏放:疏远仕途,狂放不羁。 8.狂夫:自称狂夫是自我解嘲之意,也有不屈品节,乐道安贫之意。 这首诗与上一首同作于上元元年(760)夏天。诗的前四句细腻地描写了幽美宜人的草堂环境,显示出人在自然中心灵的清静和愉悦。五六句调转笔锋,用凄凉的情调写出生活的艰难清苦和世态炎凉,七八句表明自己疏远仕途,狂放自适的心境。 《瀛奎律髓》云:"老杜七言律诗一百五十余首,求其郊野闲适如此者仅三篇(按:指《江村》、《南邻》、《狂夫》)。而此之第三篇后四句,亦未免叹贵交之绝,怜贫稚之饥。"杜诗常自道贫寒,略乏超然之致。然此诗五六句虽略嫌过实,却与七八句之狂放形成对比,突现老杜之傲骨嶙峋,此正杜诗"沉郁顿挫"之处。 版本二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 百花潭水即沧浪。 风含翠篠娟娟净, 雨裛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 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 自笑狂夫老更狂。 诗作赏析这首七律作于杜甫客居成都时。诗题为“狂夫”,当以写人为主,诗却先从居住环境写来。 成都南门外有座小石桥,相传为诸葛亮送费祎处,名“万里桥”。过桥向东,就来到“百花潭”(即浣花溪),这一带地处水乡,景致幽美。当年杜甫就在这里营建草堂。饱经丧乱之后有了一个安身立命之地,他的心情舒展乃至旷放了。首联“即沧浪”三字,暗寓《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意,逗起下文疏狂之意。“即”字表示出知足的意味,“岂其食鱼,必河之鲂”,有此清潭,又何必“沧浪”呢。“万里桥”与“百花潭”,“草堂”与“沧浪”,略相映带,似对非对,有形式天成之美;而一联之中涵四专名,由于它们展现极有次第,使读者目接一路风光,而境中又略有表意(“即沧浪”),便令人不觉痕迹。“万里”、百花”这类字面,使诗篇一开头就不落寒俭之态,为下文写“狂”预作铺垫。 这是一个斜风细雨天气,光景别饶情趣:翠竹轻摇,带着水光的枝枝叶叶明净悦目;细雨出落得荷花格外娇艳,而微风吹送,清香可闻。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情色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筿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这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要之,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前四句写草堂及浣花溪的美丽景色,令人陶然。然而与此并不那么和谐的是诗人现实的生活处境。初到成都时,他曾靠故人严武接济,分赠禄米,而一旦这故人音书断绝,他一家子免不了挨饿。“厚禄故人书断绝”即写此事,这就导致“恒饥稚子色凄凉”。“饥而日恒,亏及幼子,至形于颜色,则全家可知”(萧涤非《杜甫诗选》),这是举一反三、举重该轻的手法。颈联句法是“上二下五”,“厚禄”、“恒饥”前置句首显著地位,从声律要求说是为了粘对,从诗意看,则强调“恒饥”的贫困处境,使接下去“欲填沟壑”的夸张说法不至有失实之感。 “填沟壑”,即倒毙路旁无人收葬,意犹饿死。这是何等严酷的生活现实呢。要在凡夫俗子,早从精神上被摧垮了。然而杜甫却不如此,他是“欲填沟壑唯疏放”,饱经患难,从没有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倔强的态度来对待生活打击,这就是所谓“疏放”。诗人的这种人生态度,不但没有随同岁月流逝而衰退,反而越来越增强了。你看,在几乎快饿死的境况下,他还兴致勃勃地在那里赞美“翠筿”、“红蕖”,美丽的自然风光哩!联系眼前的迷醉与现实的处境,诗人都不禁哑然“自笑”了:你是怎样一个越来越狂放的老头儿啊!(“自笑狂夫老更狂”) 在杜诗中,原不乏歌咏优美自然风光的佳作,也不乏抒写潦倒穷愁中开愁遣闷的名篇。而《狂夫》值得玩味之处,在于它将两种看似无法调合的情景成功地调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意境。一面是“风含翠筿”、“雨裛红蕖”的赏心悦目之景,一面是“凄凉”“恒饥”、“欲填沟壑”的可悲可叹之事,全都由“狂夫”这一形象而统一起来。没有前半部分优美景致的描写,不足以表现“狂夫”的贫困不能移的精神;没有后半部分潦倒生计的描述,“狂夫”就会失其所以为“狂夫”。两种成分,真是缺一不可。因而,这种处理在艺术上是服从内容需要的,是十分成功的 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阳,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初唐诗人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别”是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杰作。它真实地描写了特定环境下的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动、语言,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期的社会现实和广大劳动人民深重的灾难和痛苦,展示给人们一幕幕凄惨的人生悲剧。在这些人生苦难的描述中,一方面,诗人对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对官吏给于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他又拥护王朝的平乱战争,希望人民忍受苦难,与王朝合作平定叛乱。这种复杂、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的。 陆游《狂夫》诗作欣赏作者:宋 陆游 狂夫与世本难谐,醉傲王侯亦壮哉! 奕奕方收岩际电,酣酣已起枕间雷。 回天力在人终叹,入月星来敌自摧。 千载鬼雄皆国士,直令穷死未须哀。 作者简介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幼年时受到父辈的熏陶,怀报国之志。29岁时考中进土,因主张恢复中原,被秦桧罢黜。南宋孝宗时被起用。先后在王炎、范成大的幕中担任军职。他亲至前沿视察,提出北伐之策等,均未被采纳。又因故土没有收复,遗民于水火之中,内心非常痛苦,经常“脱巾漉酒,柱笏看山”,又不谙官场的礼法,遂遭“不拘礼法,待酒颓放”的讥讽。因此,自号“放翁”。1210年1月26日(宋嘉定二年十二月十九日),他怀着悲愤离开了人世,享年86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