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
释义 | 杭州市萧山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坐落于风景秀丽的浙江湘湖旅游度假区,是一座综合反映跨湖桥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的专题类博物馆。博物馆占地83亩,建筑面积6800平方米,展陈区域由“八千年回首”主题陈列和遗址保护厅组成,建筑总体以船为造型。2009年9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 一、跨湖桥遗址博物馆 跨湖桥遗址经过1990年、2001年和2002年三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骨器、木器、石器、陶器及动植物遗存,经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7000年,被评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是浙江史前考古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特别是2002年又出土了世界上迄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对世界舟楫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据。 2004年12月“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2006年5月跨湖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跨湖桥博物馆是我省继河姆渡、良渚之后的又一家史前遗 址博物馆。它的建成开放,是萧山文博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萧山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文博事业、保护利用文化资源的具体举措,对于弘扬地方文化、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都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展览内容 (一)、遗址厅——独木舟 跨湖桥遗址自1990年6月首次发掘以来,经过三次考古发掘,其中2002年发掘出土的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经碳十四测定,距今8000-7000年,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独木舟。独木舟采用火焦法制作,出土时在其周围发现桩架结构、木桨、石锛、编织物等大量相关遗迹和遗物,对研究我国造船史、交通史以及世界造船史,都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陈列厅 1、第一部分——跨湖桥文化的诞生 人类文明的总体路径,是从山地、洞穴向河谷、平原发展。从实际的考古发现看,浙江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于浙中山区,跨湖桥文化是山地文化向平原文化发展的早期一支。 跨湖桥文明的诞生与气候环境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全新世偏早期曾发生过一次间歇性的降温事件,东亚低纬度地区呈现一种干旱的气候状态,人类为了更好的生存,被迫向水源更为充沛的下游转移。古跨湖桥人沿江而下,带着已经萌芽的农业文化传统,来到更适宜人类生存的河口地带,在距今8000年~7000年之际,迅速繁荣发展起来,创造出一支具有地域特色的史前文明。 2、第二部分——跨湖桥人的活动 跨湖桥人在古湘湖之滨生活了近千年之久。农业、采集、渔猎支撑着他们的基本生活。他们制作骨器、木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制作各种各样的精致陶器作为生活器皿,木作技术也已经十分发达,榫卯技术已经出现,值得称道的是,跨湖桥人自然知识十分丰富,跨湖桥人懂得了用生漆涂饰木器、用动物或植物的胶汁粘补陶器,在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已经出现拜火崇日的宗教观念。 3、第三部分——农业起源的探索 农业起源是人类从攫取型经济向生产型经济转变的历史性事件,被称为“伟大的农业革命”。 从“世界农业起源图”揭示了农业的三大中心,说明农业起源与人类文明息息相关。同时,人类的生存形态已经开始从单纯依赖自然资源的狩猎采集向食物生产过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动植物驯化。跨湖桥遗址的稻作遗存分布范围较广,50%以上的稻谷明显不同于普通野生稻,是人类驯化后的栽培稻。跨湖桥文化中,野猪驯化成家猪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 4、第四部分——聚焦跨湖桥遗址 主要集中展示了跨湖桥遗址发现、发掘、研究及文化命名的发展历程。跨湖桥遗址自1990年第一次发掘至今历时近二十年。跨湖桥遗址的发现,打破了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对浙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两分体系,建立起区域文化的多元格局,为长江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研究中整体观念的形成树立了新的坐标。期间,社会各界和多学科专家对跨湖桥遗址的研究和保护倾注了大量心血。 跨湖桥遗址大事记 1960年代初,杭州砖瓦厂厂医陈中缄先生开始关注并收集被砖瓦厂取土挖出的“古物”。2001年,陈中缄的后人向萧山博物馆捐献了收藏的几十件骨、石器。 1970年,跨湖桥南面的冷饭滩附近新成立城厢砖瓦厂,厂址即现在的跨湖桥遗址的位置。遗址开始遭受直接的破坏。 1990年5月,萧山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接到浙江广播电视大学萧山分校学生郑苗在湘湖捡到文物的报告,在郑苗的引领下赶赴城厢砖瓦厂的取土现场,遗址被发现。 1990年10-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文物管理委员会对跨湖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领队芮国耀。 1991年,跨湖桥遗址考古队将遗址中采集的四个木质标本送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作碳十四年代测定,测定数据表明遗址最早年代距今8000多年。 1997年,《萧山跨湖桥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简报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学刊》发表。 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浦阳江流域新石器时代遗址专题调查,在萧山博物馆的配合下,重新发现跨湖桥遗址的残余部分,并确认遗址具有进一步的发掘价值。 2001年5-7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了第二次考古发掘。领队蒋乐平。 2002年3月,浙江省文物局、萧山区人民政府召开了“跨湖桥遗址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充分肯定跨湖桥遗址的学术意义,并确认跨湖桥遗址的年代。 2002年4月,跨湖桥遗址被评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02年10-12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对跨湖桥遗址进行第三次考古发掘。领队蒋乐平。独木舟遗存发现。 2002年暑夏,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在资料整理和野外发掘的同时,在湘湖地区进行新石器时代遗址的考古调查。杭州铁路公务段职工倪杭强提供了下孙遗址的线索。 2003年初夏,考古队对下孙遗址试掘,发现与跨湖桥遗址相同的文化遗存。 2003年12月—2004年1月,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萧山博物馆对下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领队蒋乐平。 2004年12月,浙江省文物局、萧山区人民政府举办“跨湖桥遗址学术研讨会暨《跨湖桥》报告首发式”。“跨湖桥文化”正式命名。 2005年3月,跨湖桥遗址被公布为第五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4月,跨湖桥遗址临时陈列馆开馆,至2007年5月闭馆,共接待游客34000余人次。 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跨湖桥遗址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9月28日,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开馆。 2009年10月,跨湖桥遗址出土的独木舟和榫木构件被入选“中华文明之最”。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