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库鲁克塔格群 |
释义 | 介绍地层名称:库鲁克塔格群 地层名称(英文): Kuluktag Gr 阶代码:Z 地区代码:4 命名1937年E. Norin命名。 沿革E. Norin在库鲁克塔格地区(1931)调查时指出“在喀拉帖肯乌拉山南侧首次发现一套轻微变质的沉积岩系,以库鲁克塔格系(Quruqtage Series)称之。”并认为这套沉积总厚几千米,构成一个连续沉积;1957年十三大队未曾采用此名称;高振家等(1963)曾正式采用这一名称并 称为库鲁克塔格群,将其中的前震旦纪变质地层(爱尔基斯建造)单独分出,其余的震旦纪浅变质沉积归属到此群内,并进一步明确了其上界与下寒武统西山布拉克组为假整合沉积,下界不整合超覆于爱尔基斯群(后改称为帕尔岗塔格群)之上。1973—1976年新疆区域地层表编表组及高振家(1977—1978)指出,本群包括三套冰成岩(杂砾岩)。并进一步划分为八个组。自上而下为:上震旦统:汉格尔乔克组、水泉组、育肯沟组、扎摩克提组;下震旦统:特瑞爱肯组、勒通沟组、照壁山组、贝义西组。 特征本群总体特征为一套厚度巨大的海相沉积层,有人认为包括三套冰川沉积和两套间冰期的碎屑沉积。后者部分为深海浊流沉积,在库鲁克塔格西部、中部、东部均可见到。以中库鲁克塔格地区发育最佳出露最完整。其厚度中段为6292.8m;西段为5295.5m;东段较薄,仅厚3564.7m。本群的时限,按各组已知同位素年龄资料其下限大体为800—850Ma(塔里木运动);上限按与邻区对比资料及上覆含小壳及三叶虫化石的早寒武世沉积推测大体在600Ma左右。 备考编撰者:高振家 作者1: E.Norin 年份1:1937 系名:新元古界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