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库法语言学派 |
释义 | 简介库法语言学派(Madrasah al—Kufah) 阿拉伯语法学主要流派之一。8世纪末叶产生于伊拉克的库法城。 奠基人和代表人物其奠基人和代表人物是穆阿兹·海拉(Mu'az al—hara,?~802)、艾布·贾法尔·鲁阿西(Abu Ja'far al—Ruasi,?~803)、阿里·本·哈姆扎,基萨伊(‘Ali ben Hamzah al-Kisa'i,?~805)、法拉伊(al-Farra’,761~822)、伊本·斯凯特(ibn al-Sikayt,803~859)。其中最著名者为基萨伊及其弟子法拉伊。 基萨伊基萨伊为《古兰经》七大读法家之一,曾担任过阿拔斯王朝三代哈里发哈伦·拉希德、艾敏和马蒙的国师。他先师承库法的语言学家穆阿兹·海拉和艾布·贾法尔·鲁阿西,后前往巴士拉求教于哈利勒,并游历了阿拉伯半岛的游牧部落,学习他们的语言。 法拉伊法拉伊成为库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对库法学派语言体系的确立做出了很大贡献。其代表作《界限》主要研究句法,讲求哲理。库法派的语言学家们先求教于巴士拉学派,再发展自己的语法学体系,形成与巴士拉学派长期争论、对峙的局面。 学派理念库法学派强调语言的特殊性和阿拉伯语中的特异现象。为此,他们扩大语言的研究范围,承认凡阿拉伯人使用的语言,包括部族的语言、史话、诗歌,《古兰经》中的特异词句,都作为研究的对象,力图从中发现新的语法规则,提出新的语法理论,以动摇巴士拉学派的理论基础。在词的格位理论、词的分类及其派生关系等许多根本问题上提出了与巴士拉学派不同的观点。例如,巴士拉学派认为动词由词根派生,而库法学派则认为词根从动词派生,巴士拉学派允许句子中的表语放在起语前面,而库法学派对此持异议。阿拉伯语言学家伊本·安巴里(ibn al-Anbari,1119~1181)在其著作《分歧公判》中列举了两派之间的分歧有19l处。与巴士拉学派相比,库法学派的理论有明显的局限性,逻辑不甚严密。由于库法学派的学者们与阿拔斯王朝哈里发的接近,使其研究得到几代哈里发的支持与推广,一度有所发展。100年后,巴格达的语言学家伊本·古太白(ibn Qutaybah,838~889)、伊本·杰尼(ibn al-Jeni,942~1002)等吸收了库法学派的长处,弥补了巴士拉学派的不足,把两派观点揉合在一起,形成了巴格达学派。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