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哭嫁 |
释义 |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简介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3天或前7天开始,也有的前半个月、一个月甚至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历史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这位母亲当然算得上是入流导演了。 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 我少年时,是抗日战争后期,居住在县城近郊,风气较开,哭嫁之风已不盛行,而老人们却还在津津乐道,称述不绝。但实际哭嫁我仅见过一次。邻居们都说是那家老祖母执意要行古礼古俗,晚辈们拗不过才依了的。哭的方式是,从婚期前一个月的首日起,入黄昏,姑娘诉哭约一个小时,其声呜呜。十天以后,她的母亲加入"陪哭";又十天以后,她的祖母加入陪哭。这家没有诸姑姊妹,人们说,如果 有的话,也应当加入陪哭行列的。 哭嫁在川西叫"坐堂"。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云:"婚姻之礼,各省风俗不同。然酌礼准情,各省亦大同小异。凡男家娶妇先赋之诗,谓之'催妆';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祥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女左右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古谣者。罗江明府蔡,微服巡查乡里,一日行至某处,值有女子归,诸娣姒咸以谀词颂女,女申意以答。忽风吹句入耳,词曰:'凤凰落在桌子上,哪个女儿肯离娘'。一字一转,音韵凄其,谁谓天籁之鸣,不在愚夫愚妇耶!"云云。吉道人姓周名际唐,成都人。吉道人记得明明白白,可惜他只记了一句哭嫁词,难窥全豹。好在旧时坊间丛刻中有《训女哭嫁》一种,可见一般。这本小书的目录有《闺声哭》、《娘训女》、《嫂哭妹》、《哭爹妈》、《哭哥嫂》、《花轿到屋哭》、《哭叔爷》、《哭兄弟》、《哭外公外婆》、《哭舅爷》、《拜香火哭》等等,编次有点凌乱,似乎随手所记,未经文人之手。遥想《诗》十五国风未删之时,大约也不过如此吧!现录几段如下。 闺声哭 娘听后园鸟雀惊,要听房中女儿声。 我娘当门苦葛藤,手攀苦葛诉苦情。 我娘苦情苦过了,女儿苦情才起根。 ............ 桔子开花叶子青,阳雀开声我开声。 新打铜盆才装水,新打剪刀两面青。 娘不开口我开口,娘不开声我开声。 当门一根木莲树,目莲树上挂卷经。 一本经书背完了,未见我娘来开声。 亏了我娘睡得稳,爹妈眼泪贵如金。 哭爹妈 月亮弯弯照华堂,女儿开言叫爹娘。 父母养儿空指望,如似南柯梦一场。 一尺五寸把儿养,移干就湿苦非常。 ............ 劳心费力成虚恍,枉自爹娘苦一场。 哭兄弟 黑漆茶盘乌木头,姐姐离娘弟不留。 留到姐姐吃你饭,留到姐姐穿你衣。 兄弟当家挣家忙,嫁了姐姐买地方。 上头买齐潼川府,下头买齐遂宁乡。 ............ 这个本子所记是川北的歌词,而我以前所见的是川南,吉道人所记的是川西,川东,大约也不会大异的。遗憾的是,该书所记哭嫁词虽有"只怨媒人莫良心"等语,却没有列出"骂媒专目,大约是怕媒人太难堪了吧! 其实,骂媒是哭嫁中必不可少的节目,也是最具反抗色彩的哭嫁歌词。旧社会,妇女无婚姻自由可言,由于"三从四德"的束缚,平时对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几乎不能置一词,全由媒人和父母摆布;因此,这登花轿之前的"骂媒",便是难得的发泄机会。这早已反映在戏曲和民间说唱等艺术之中。 以前,川剧《柳荫记》有《英台骂媒》一折,英台骂媒人,言词激烈,声色俱厉,充分表现了祝英台刚烈的性格和反封建精神。她骂道:"提媒婆,更恨她,胡言乱语嘴喳喳......唯愿你,房屋遭火化,田园水推沙。"但这场戏现在却被删掉了,五六十年代还有的,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的川剧《柳荫记》也有这一折,是陈书舫演的祝英台,得了一等奖。现在城里人大约以为媒婆不必骂了,但偏远地区,媒婆似乎还在肆虐。不过,据说,媒人从来不怕你骂,反倒怕你不骂;你不骂,他的"霉(媒)气"反而脱不了。这也是风俗民情中的一种幽默吧! 在三峡民间,特别是在巴人(土家族)的生活习俗中,哭嫁无疑是最富特色的一种婚嫁仪式 新娘从出嫁前半个月就开始哭起,一直哭到上轿。哭嫁的风俗与古代的婚姻制度有关。土家族过去有这样几种不合理的婚俗广是“凡姑氏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接骨种”;二是无论何家女子,只要男方看中,买一串鞭炮到她家门口放了即为定亲,女方任何人不得反对。若一个女子被几个男子同时看上并举行了行放炮定亲仪式,男方有时候甚至打倒婚敌来赢得婚姻,当然也有殃及女方安全的;三是抢亲;四是过去的婚姻大都是“父母之命,媒的之言”,女方对男方及其家庭不了解,对未来生活充满着担忧。在这样的婚姻制度下,女人的婚姻通常不幸,因此哭就成了一种必然。 哭嫁的过程先是待嫁姑娘独自哭,婚期前一夜,姑娘的相好女友和三亲六戚姊妹集聚一堂,围坐一屋,轮番哭述。哭述的内容逐渐衍化成有一定调式和韵律的曲子,成了“哭嫁歌”。而且,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新娘不仅要对家中的每位亲人唱一首,就是遇上陌生人也要唱,每做一件事也要唱。 哭嫁歌的内容一般都是诉说父母养育之恩、兄弟妹妹的深厚情谊和离别之苦,或者是表达自己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担心等等。 一首与母亲辞行的歌中唱道:“我的妈呀我的娘,您为女儿办嫁妆,十天赶三场,一月赶九场,大路走成槽,小路跑起毛。鸡子刚开口,娘在路上走;麻雀进了林,娘在半路行2喜鹊落了窝,娘在路上摸;红红绿绿几大宗,凑凑合合办得多。我的妈呀我的娘,韭菜开花九匹叶,我娘怀我十个月。十月怀胎受苦难。十月一满临盆降,我娘分身在一旁,嘴巴咬得铁钉断,双脚踩得地皮穿。醒来一看儿的身,是女非男娘伤心。娘的好处千千万,十天半月数不完。” 又如流传在重庆江北区三圣乡的一首哭嫁歌:“短命吹手天寿锣,逼得我心碎意乱莫奈何!我的爸呀我的妈,我在你奶根脚下长大,费尽二老苦心血。千般恩情我没报,万滴甘露未酬答。明日就要离开你,不知他家是个啥,内心话向谁去表达?我的爸呀我的妈,我愿侍奉二老不愿嫁。” 哭嫁歌朴实自然,情真意长,带着明显的三峡特色,也是三峡民风淳厚的表现。如一首与兄嫂辞行的哭嫁歌中唱道:“我的哥呀我的嫂,一个柑子十二瓣,哥嫂妹妹要分散;一根竹子十二节,逢年过节要来接;一个鸡蛋没散黄,你家姊妹日子长;一口水缸三道箍,你我姊妹莫生疏。” 除了待嫁姑娘哭,父母、兄弟姊妹以及亲朋好友亦有回唱。一首母亲回唱的歌:“成人要出嫁,妈妈嘱咐几句话:一要孝公婆;二要敬丈夫;三要妯娌多和睦;四要心细贤,茶饭要均匀,火烛要小心,炒菜要洁净;五要起得早,堂前把地扫,贵客来到家,装烟又递茶;六要学裁剪,免得求人不方便,切莫贪玩多,日后穷了靠哪个。”歌词就是母亲在女儿临行前点点滴滴的叮咛与嘱咐。 也有好友回唱的歌:“妹妹亲,姊妹亲,拣个石榴平半分,打开石榴十二格,隔三隔四不隔心。” 哭嫁之风现已在大多数地方消失,只在重庆的黔江、石柱、秀山和湖北的巴东、长阳等土家族人生活的地方还可见到。 粤西旧时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当女儿出嫁时,为表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离开亲人时的难舍难分之情,常以哭唱的形式来抒发出嫁女心中的浓厚亲情。 粤西哭嫁以出稼女为主唱,母亲、嫂嫂、姐妹陪唱或答唱、和唱。出嫁女边哭边唱倾诉对父母和亲人依依不舍之情,从阿公阿婆、阿爸阿妈到哥嫂侄儿、弟弟妹妹等,逐一哭谢诉别,把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出嫁女哭得越伤心越悲衷就表明她对亲人的爱,将来会幸福美满,歌词平实委婉,却又令人闻之动容。母亲则通过哭唱,教导女儿到婆家后的做人处事之道。出嫁女的嫂子、姐妹也用歌表达彼此间的情深意切,难舍难分。 粤西信宜结婚哭嫁,在过去主要流行于新图地区,在粤西地区盛传逾千年。哭嫁歌内容极为丰富,极具地方文化色彩且积淀十分丰厚的文化景观;是由待嫁新娘及其女亲友们演唱的抒情性歌谣。哭嫁歌语言精炼质朴,一般五字句、七字句结构为多,押韵上口,通俗明快,易于传唱。 习俗土家婚俗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哭嫁歌有”哭父母”、”哭哥嫂”、”哭伯叔”、”哭姐妹”、”哭媒人”、”哭梳头”、”哭戴花”、”哭辞爹离娘”、”哭辞祖宗”、”哭上轿”等等。 哭嫁,源于妇女婚姻之不自由,她们用哭嫁的歌声,来控诉罪恶的婚姻制度。今天,婚姻自由了。土家族姑娘在结婚时也还要哭嫁,但现在的哭嫁仅是一种仪式罢了。 陪十姊妹是土家族姑娘哭嫁的独特形式。新娘出嫁的头天晚上,爹娘邀请亲邻中的未婚姑娘9人,连新娘共10人围席而坐,通宵歌唱,故称陪十姊妹歌。 十姊妹围坐一桌,首先由新娘哭”十摆”,新娘哭”一摆”,厨师在桌上摆一样菜,摆完后,其余九姊妹轮次哭,最后又由新娘哭”十收”,厨师再一样一样将酒菜收进,菜收完,陪十姊妹活动即告结束。 哭嫁的歌词内容很多,”十摆”、”十收”有哭祖宗之德,爹娘之恩,姐妹之谊,兄嫂之贤,故土之情等等,有时也骂媒人。陪哭多是难分难舍的缠绵之词。音律多用七字八句的顺口溜:“爹娘恩德比天地,哺育教养心操碎,树欲静而风不息,恩德未报就别离。远望故里盼归期,归来又能住几时?门前小河长流水,女儿眼泪长长滴。” 一般要哭三五天,也有哭十天半月的。哭的主要内容为:回忆母女情,诉说分别苦,感谢养育恩,托兄嫂照顾年迈双亲等。哭嫁的歌词一般为即席所作,见娘哭娘,见婶哭婶,哭词各不相同,当然也有固定哭词。此外,哭还有抑扬顿挫的曲调。 哭嫁的哭唱形式一般分为一人哭唱和两人哭唱两种,一人哭唱多为姑娘哭诉自己的命运、哭父母的养育恩情、哭兄嫂姐妹的情谊以及哭诉封建婚姻和媒人可恶可恨的欺骗行径等。如哭父:“天上星多月不明,爹爹为我苦费心,爹的恩情说不尽,提起话来说不尽。一怕我们受饥饿,二怕我们疾病生;三怕穿戴比人丑,披星戴月苦费心。四怕女儿无文化,把女送进学堂下,如今女儿已成人,花钱费米恩情大。一尺五寸把女盘,只差拿来口中衔;艰苦岁月费时日,挨冻受饿费心血!女儿错为菜子命,父母枉自费苦心;女今离别父母去,内心难过泪淋淋!为女不得孝双亲,难孝父母到终身;水里点灯灯不明,空来世间枉为人!” 两人哭唱又称为姊妹哭,即是由出嫁姑娘先哭,陪哭人在一旁劝慰哭,从句尾插入,两人一哭一和。如姐妹对哭:姐:“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根又同丫;今朝姊妹要分离,离开绣楼好孤单!”妹:“梭罗树上十二丫,我们同父又同娘;今朝姐妹要离开,难舍难分情难断!”姐:“梭罗树来台对台,我姐心里难宽怀;丢你妹妹婆家去,逢年过节又才来!”妹:“梭罗树来台对台,望姐心里多宽怀,多承姐姐把妹待,姐的教诲记心怀!” 哭嫁通常在新娘的闺房进行,新娘哭到谁,谁就必须去陪哭,男的不会哭也要说几句安慰、祝福的话以示惜别。哭嫁在新娘出嫁前一夜最为热闹,特别是天亮之前,父母、姐妹与新娘对哭时,如泣如诉,声泪俱下,把亲人间的恩情表现的淋漓尽致,旁观者无不感动落泪。 土家姑娘哭嫁是土家族独特的风俗。土家女子婚前要唱哭嫁歌,即在婚前半月至一月开始哭唱,其形式有一人哭、二人对哭、多人一起哭。哭唱的内容大多是:哭爹妈的养育之恩,兄嫂、姊妹别离之情,骂媒人和对封建婚姻礼教的不满等;乡邻则以劝嫁为主,内容以贺新婚、夸新郎、互祝愿、道吉祥为主。与其说是哭,倒不如说是唱,其腔多为传统音调,口音,既伤感又抒情,充满了土家民族风情。哭嫁歌的格调新颖,哭词长短成句,贬褒明,有历代相传的,也有即兴之作,大都富有诗韵和乐感,其文词巧妙,寓意深刻。内容上有对旧制度的抨击,有对媒人的揶揄,有对旧情的抒发,有对山川的怀念,有对妇女的赞颂,有对未来的憧憬,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哭嫁的内容也在不断翻新。 仡佬族婚俗仡佬族姑娘出嫁前三五天便开始"哭嫁"。娶亲时新郎不亲迎,而是于婚期前一日派轿夫天黑时到女家。进门前,女方有专人主持"栏门礼"。要行敬酒、铺毡、恭候等礼数,每道程序都有传统的对答礼词,必须说唱得合乎规矩,否则要遭轰笑。姑娘出嫁时先将花轿抬进堂屋,由新娘的兄长或叔叔将新娘"拉出"里屋,给祖宗父母磕头,尔后"强抱"入轿中,表示对娘家恋恋不舍。 娘家人把轿子抬出村寨外,才交给男方轿夫。轿前有两人持大刀开路,花轿周围有彩旗和蓝伞簇拥,途中鸣号放炮,吹吹打打,非常热闹。到新郎家拜堂后,新娘要重新梳妆打扮,然后到寨中宽敞处让大家欣赏、逗笑,以便和乡亲们建立友好感情。 客家人婚俗客家人哭嫁又有另一番景象。 所谓“缠绵悱恻哭嫁歌,一怨三叹断人肠。”就是对客家人哭嫁的生动描述。 客家婚俗的奇异风景——哭嫁 男婚女嫁,这本是人类生活中的大喜事。从恋爱到结婚成夫妻,给男女双方都带来了无限的幸福与愉快。对男女两家来说,自然也是件极大的喜事。但我们客家地区每临姑娘出阁,却哭声不断,其声凄切,全然不象是作戏。 赣县客家历来重视“哭嫁”,俗云“闺女不哭,娘家无福”。所以客家的哭嫁历来都很隆重。 旧时一般在出嫁前的两三夜,就要开始哭。 行将出嫁的女子在私厅或自己的闺房里邀集一群平日相好的姐妹,一边做针线活(纳鞋底、鞋垫、织毛衣等嫁妆)一边开始哭嫁。旧俗传统保留比较完好的,哭嫁不仅有专门的哭嫁歌,还有许多程序。一般是开始时姑娘幽幽地哭并不唱出哭嫁词,只是叹自己命苦或怨媒人之类的话。此时就由姑娘的母亲或姐妹引唱,如:“红丝线,锁鞋头,家家养女挑猪头,猪头进屋娘就喜,炮竹一响娘就愁。……”此时,新娘的婶娘、妯娌、姐妹、舅母、姨娘等等五亲六戚的女客都人来陪哭劝哭。 新娘哭嫁的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 开始是倾诉姐妹离别之情:“三月绩麻共凳坐,四月挑花共花箱,挑花绣朵箱未满,棒打姐妹两分散。” 接着是哭母女离别之情:“堂屋中间一炉香,先拜爷佬后拜娘,先拜我爷养我大,后拜我娘睡湿床。” 最后才是谢客,感谢众姐妹,众乡亲来送她。哭嫁的时候先是母亲也来陪哭劝哭,可是母亲又怎经得离别之苦的折磨,三句两句便劝到伤心处,母亲也自然成了主角,和女儿一同放声大哭起来。 母女分手,最苦离恨天,血泪声声,如怨如慕,内容极为丰富,有哭诉对女儿的怜爱之情,诉说带女儿的艰难的,如: 女呀女,十月怀胎把你养,两年奶水把你喂,硬饭米甘把你饱,尿布屎片娘来洗。 女呀女,你可晓得娘的累!冷暖饥饱娘心挂,头痛脑热娘心惊,看到养下一只虫,样(怎)得把你养成人! 女呀女,带你带到三五岁,细皮粉面泛桃红,会叫(哭)会笑会招人,跟前跟后不离身,句句爷娘喊得亲,那个爷娘不赏心!十年私塾把你缴,针线女工把你教,看见女子树抽条,爷娘心里乐逍遥,那晓得,带大的闺女要成别家人!带你带到十六七,才算晓得(一点)屎臭气(喻懂事理),屋下田里晓得帮,爷娘疾苦会恤痛,哪个爷娘不上心!哪晓得,又哇女大要嫁人,爷娘哪里舍得送出门! 有劝女儿在婆家好生做人多多保重的,如: 女呀女,婆家唔比娘家好,公婆哪有爷娘亲,上门媳妇难做人,时时处处要小心。女呀女,从今后,孝敬公婆是本分,服侍老公是为贤,屋里屋外勤打理,洗衣做饭要精心,见人自要矮一等,有理无理让三分,待到三年两载儿出世,才在婆家算个人,要得上下都满意,还要谨慎会做人。女呀女,从今后,饥寒冷暖自家管,有病有痛自家担,社官老子(社公、土地神)要靠自身健,世上最难是求人! 有骂媒婆,怨恨媒婆贪爱钱财乱点鸳鸯害人的,如: 一要怨,要怨媒人无信用,花言巧语无句真,害得女子嫁错人,媒人是只松毛虫。 二要怨,要怨爷娘无主见,听凭媒人摆布人,推我女子入火坑,爷娘样思(怎么)甘狠心。 三要怨,要怨老天无同情,不恤女子无福人,凑成一对苦鸳鸯,今生今世样哪有出头天,想来想去蛮苦情! 有担忧自己前途命运,担心出嫁后父母无人照顾的,如: 一要忌(忧),要忌嫁得甘么远,三年五载难见爷娘面,嘘寒问暖唔敢提起,有病有痛不在身前,害我女子做个不孝人,(只有来)巴望爷娘永远身体健,女子在外才得放心! 二要忌,要忌女子拿人欺,要投外氏又路远,无亲无靠无人怜,嫁出的闺女苦伶仃! 三要忌,嫁到老公唔争气,老实巴交唔挣钱,呆头木脑拿人嫌,悔来悔去悔自己,悔我命里无福气。 这一段母女对哭体现了人性的极致,有一种悲怆的气氛,煞是感人,真是“缠绵悱恻哭嫁歌,一韵三叹断人肠”,是一幅难得的客家民俗风情画。 姑娘哭时,众亲邻也一边劝一边哭,哭声幽幽,劝语殷殷,一边抽泣一边用手不停地揩拭眼泪,那难舍难分的骨肉亲情,让人为之动容,在场的人无不为之泪下。此时还有一种规矩就是,陪哭的各位女亲(友)都要给闺女“扎腰礼”又称“垫腰包”。哭嫁时,姑娘脖子上挂一个红肚兜,众亲友一边劝哭一边给里边添钱(旧时多为花边——即光洋)。以此表示安慰和亲情,祝福闺女身体健康和挺直腰杆做人。 哭嫁作为一种风俗,其来由和寓意,与旧时的婚姻俗信有关,与封建礼教有关,出嫁时姑娘不哭不仅会被认为不吉利,还会受到舆论的谴责;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感情的作用。旧时婚姻全由父母作主,嫁给什么人,婚后的命运生活如何,心里全没底细,想到这些真是伤心断肠,岂能不哭;女子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婚后除非与丈夫感情不和或婚姻发生变故,否则是很难和父母兄弟见上一面的,这种别离之苦确实令人难以承受,岂能不哭。 如今婚姻自由,新婚无比幸福,客家新人早已用歌声代替了哭声。哭嫁的习俗只有在一些比较偏远的山区还存在。 粤西人婚俗“哭嫁”是粤西信宜民间婚俗,早在唐宋时期就在当地乡村流行。当女儿出嫁时,为表达父母的养育之恩和离开亲人时的难舍难分之情,常以哭唱的形式来抒发出嫁女心中的浓厚亲情。 茂名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胡光炎27日告诉中新社记者,“哭嫁”民俗曾在粤西地区盛传逾千年,其中又以信宜、罗定两地最为广泛。后因社会的进步,现代文明的发展,婚嫁方式发生了变化,现在,会唱新娘哭嫁歌的,多是七、八十多岁的老妇,新娘“哭嫁”这一民俗已逐渐消失。 哭嫁以出稼女为主唱,母亲、嫂嫂、姐妹陪唱或答唱、和唱。出嫁女边哭边唱倾诉对严父慈母和亲人依依不舍之情,从阿公阿婆、阿爸阿妈到哥嫂侄儿、弟弟妹妹等,逐一哭谢诉别,把感情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出嫁女哭得越伤心越悲衷就表明她对亲人的爱,将来会幸福美满,歌词平实委婉,却又令人闻之动容。母亲则通过哭唱,教导女儿到婆家后的做人处事之道。出嫁女的嫂子、姐妹也用歌表达彼此间的情深意切,难舍难分。 胡光炎介绍说,从前,岭南地区青年男女谈婚论嫁,要经过“合年庚”、“相睇”、“落定”等几乎不可或缺的过程。“相睇”讲究程序和礼仪,待婚男女物色好对象后,须委托媒人互递生辰八字“合年庚”,请算命佬推算彼此并无相冲相克,方可约期相见;男女双方会面时,一般由母亲姑婶等相陪,双方相距数尺互相端详,其间,青年男女须各自背向走几步,以示四肢健全,临别时须大声道别,表明并非聋哑;“相睇”之后,如果双方均感满意,女方便会通过媒人向男方索要彩礼,经过讨价还价后,男方便会择日“落定”,将彩礼送到女家;等到成婚之日,待嫁姑娘会在闺房中泣唱“哭嫁歌”,词意多属感父母养育之恩、叮嘱弟妹孝顺等等,门前窗外的亲朋戚友则装模作样“劝哭”,情景非常热闹。 今年已56岁的林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家乡在信宜茶山镇一条小山村,很小的时候就听家人说老祖宗都是“哭唱着”嫁过来的,18岁那年,她自己也是“哭唱着结的婚”。林女士说:“哭唱的歌词先由村中年长妇女或母亲口授教习,到了出嫁当日,则以家人、宾客、故家旧物、各种传统仪式为吟唱对象。歌词内容多由新娘根据所唱对象不同而即时抒发,或赞颂祝祷,或惜别叮嘱,甚至埋怨谴责、揭露诅咒都可以。”粤西信宜哭嫁歌主要是字眼歌,没固定曲调,歌词也不固定,因人而异发挥。 《哭爹娘》 阿大呀,亲爹唷呀, 扶你厅上交椅坐呀, 女儿捧到你眼前呀, 人家养女你养女呀, 人家养女有衣裳呀, 理应早时莫个养呀, 你儿卯衣几难捱呀……(索衣装滴) 阿嫂呀,亲娘唷呀, 十月怀胎恩未报呀, 阿女不孝别亲娘呀, 阿女虽然离别你呀, 阿娘恩情记心怀呀, 人家嫁女金银戴呀, 阿女出嫁戴乜样呀。 《唱姐妹饭》 哎捞你织麻共张凳, 捞你相挨连脚根啊, 哎同你饮杯离别酒, 卯忘离别几多年啊, 哎同你食碗离别饭, 阿姐离别几十年啊。 《哭叔伯》 阿叔哎!阿伯嗬! 分枝木丫根相连, 阿大捞你祖公田, 侄女远嫁那方天, 卯知几时再相见, 望好阿大心未完, 拜托叔伯好照天。 《哭姊妹》 离开姊妹好伤心, 姊妹未有贵贱分, 簕竹过叶连脚跟, 我今结个阎王亲, 做牛做马他乡镇, 莫学阿妚肓婚嫁, 姊妹学精嫁好人。 《骂媒人》 你系山上龙眼果, 皮青肉白黑心窝, 为索媒钱卯顾我, 存心使坏媒人婆, 筛箕说得变氹箩, 盼望雷公好眼光, 劈死媒人除根祸。 《哭梳头》 香草泡油第一手 一品当朝到白头 香草泡油第二手 瓦檐各子你福寿 香草泡油第三手 三江日月照路行 香草泡油第四手 四条银笋尽标齐 香草泡油第五手 五福临门到白头 香草泡油第六手 六位哥兄伴朝廷 香草泡油第七手 七星齐照父家堂 香草泡油第八手 八仙贺寿我亲父 香草泡油第九手 九指连灯中状元 香草泡油第十手 十手香油搽上头 生人头发搽烧酒 死人头发搽生油 咁好生油搽多手 搽多二手落阴行 死落阎王功夫斗 个世冇梳一掉头 生梳梳头头肉痛 点得旧梳咁宽容 《哭出嫁》 春风凉,落水天, 阿妹出嫁到天边。 又想一只自己过, 孤单只人好心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