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寇松 |
释义 | 英国印度总督,严格检查民族报刊,强化对学校的控制,为了巩固英国对印度的统治,他承袭了传统的“分而治之”的殖民统治原则,1905年,他公布了把孟加拉省划分为两个行政管理区的法令。寇松将孟加拉分成东西两个行政实体,利用了孟加拉复杂的阶级和民族矛盾,煽动印度教徒和伊斯兰教徒之间的矛盾,破坏和分裂孟加拉民族的团结。 出生寇松出身于英国的贵族家庭。1885年,他牛津大学毕业后就投奔了保守党,成为党魁索尔兹伯里勋爵的秘书。1886年,索尔兹伯里出任首相。在他的举荐下,寇松的仕途之路最初就颇为顺利:1886年当选为议员,1891年~1892年出任印度事务部次官。在仕途得意的同时,1895年,他迎娶了芝加哥一位百万富翁的女儿玛丽。之后,他再度官运亨通——被任命为外交部次官。寇松在学生时代就对英帝国的东方事务有着浓厚兴趣,入仕之初的 “权势+财富”生活让他增添了少年得志的骄傲,增加了驰骋政坛的雄心,东方也成了他展示才能的重要空间。1888年后,他曾以议员身份周游世界。根据游历、考察的体会,他陆续出版了 《中亚细亚的俄国》、《波斯与波斯问题》和《远东问题》。在这些著作中,他指出,要想维护英帝国的海外“疆界”和霸权,英国应当以印度为基地与俄国展开对中亚的争夺,并依托印度“打通远东门户的陆路和铁路”,通过海上力量保护,巩固它在远东的优势地位。 任英属印度总督1898年,寇松被任命为英属印度总督,他那些维护殖民帝国的海外疆土“理论”开始付诸实施。他把印度视为英国同列强争夺中亚、远东的基地,以便宰割、兼并远东那些在他看来“政治边界”尚未确定的国家,因此他在英属印度实施高压政策。为了同俄国在中亚展开 “大角逐”,1903年他派荣赫鹏率军侵入中国西藏,1904年攻占拉萨,又逼签《拉萨条约》,1905年又胁迫九世班禅到印度,企图把西藏地区从中国分裂出去,进而取得在中亚争夺中对沙俄的优势。 但他的举动激起了中国与南亚人民的反抗,也引起了俄国对英国的怀疑,打乱了英国的全球战略。这时,英国为了对抗德国,正迫切需要与沙俄协调立场,所以当寇松为侵略中国西藏的“胜利成果”而欢呼时,英国政府则对他的行动颇为不满。同时,自由党内阁又取代了保守党内阁,加快了与俄国和解的步伐,寇松不得不在内外双重压力下辞职。1906年,他的妻子去世,“权势+财富”的生活随之结束。但寇松并未心灰意冷,依然为保卫英帝国的海外疆土而忙碌。1907年,寇松出任牛津大学校长,并出版了新书 《边疆线》。在这本新作中,他仍然关注日益脆弱的英帝国边疆,主张实施强有力的“前进政策”,维护英属印度疆域的持久安全。 一战及其之后的生涯1914年,寇松参加了一战的战时内阁,1919年~1924年任外交大臣,1921年被封为侯爵。 作为外交大臣,面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国际大棋局,如何防范俄国革命之火向全球蔓延,如何维护英帝国的海外疆土,是寇松关心的头等大事,为此他在苏俄的东西两侧实施了“画线防火”战略:在远东地区,他力图把中国西藏变成“缓冲区”。寇松出任外交大臣后,英方更加积极地与中国交涉。 但寇松这次彻底失望了:面对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热情,北京国民政府不敢违背民意,1919年还故意通电全国揭露1914年以来英国的无理要求,一时间全国各界纷纷抗议英国干预中国内政,而后以人民反对为由拒绝重开“三方会议”,1924年后又明确拒绝了英国的无理要求。为了在苏俄西侧建立“防火墙”,1919年12月寇松提出一条划分苏波边界的临时边界线,主张把应属于波兰的一切地区都划归波兰,这就是著名的“寇松线”。1920年波、苏两国签约,还把“寇松线”以东的西白俄罗斯和西乌克兰并入波兰。于是,苏俄西侧形成了一道“防火线”,寇松暂时达到了强化波兰地位、防止苏俄影响进一步扩大的目标。但这条线使波兰同苏俄、立陶宛发生了冲突,为日后波兰外交上的孤立埋下隐患,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诱因之一。二战后,“日不落帝国”的海外疆土也纷纷独立,寇松精心维护的殖民帝国迷梦随之灰飞烟灭。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