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口孜镇 |
释义 | 基本概况口孜镇位于阜阳市颍东区东南25公里处,地处东经111o55'--116o67',北纬32o48'--32o54'。辖区面积 81.8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900公顷,共辖15个村委会,2个居委会,201个自然庄,总人口7.9 万人,其中少数民族1.2万人。集镇区域面积4.2平方公里,集镇常住人口2.5万人。 历史沿革口孜镇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为楚国国相孙叔之子的封地;汉朝时期就成为南北物质的集散地,东西交流的桥头堡,曾建有大规模的粮仓;相传西晋时期,竹林七贤之一刘伶游学来此,被杜康阵阵酒香所吸引而感动,遂与杜康开怀畅饮,一醉三秋。杜康为纪念刘伶,将其葬在此地,这里的集镇因故称之为 “ 刘伶集。”后为抵挡洪水的肆虐,人们在刘伶墓周围筑堤防洪,逐渐形成了“口孜状”,故又称“刘伶口”,后改称“口孜集”,表明这里的人们对刘伶十分怀念。口孜境内现存春秋战国时期的古城遗址(现康桥村古城自然庄)、三国时期徐庶母墓、徐庶垂钓处(现钓鱼台村)、杜康烧酒遗址(现杜康村杜家岗)、刘伶墓、白夏墓、凤凰台、七十二阶紫金沟、清朝年间建设的清真寺以及饶海村留存的清朝年间军统司令程谱生宅院遗址等。特别是口孜凤凰台遗址(现口孜集南头颍河岸边),曾有过“日有千帆过,夜有万盏灯”的繁荣景象,足以说明当时的繁华和富有。这也说明口孜人民是勤劳的人民,有智慧的人民,创造过璀璨辉煌的业绩。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立了口孜乡,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原汪庙乡、洪沟乡划归口孜镇,形成了现在的口孜镇。 社会经济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口孜镇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和进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广大干部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已满怀信心的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迈进。2005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亿元,同比增长4.5%;粮食总产量33040吨,较上年略有增长;肉类总产量2581吨,同比增长41.6%;禽蛋产量529吨,同比增长21%财政收入145万元,人均纯收入1571元,同比增长4%。这都为口孜奋力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基础设施情况1.交通运输 口孜镇境内共有4条对外公路。其中县道2条,交通方便,公交车直达我镇。现在县道阜口路正在整修改造,即将建成一条高标准的等级公路,途径饶海芦笋产业科技示范园;阜淮铁路横贯全境,在口孜设有三等停靠站,并建有高标准的货场、货台;颍河为五级航道,内有2个渡口。口孜镇的铁路、公路、水路交通优势较为明显。 2.电力 现有变电所一座。居民生产、生活用电,实现了村村通电的目标。电网改造工程已于2004年全部结束,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3.通讯 口孜镇镇区设有电信支局和邮政支局。程控电话装机容量为5000门,现已基本饱和,村村通电话提前实现。另外,全镇境内共建移动、联通通讯塔各一座,大大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 经济发展优势1.区位优势。 口孜镇在区位优势上属于京九经济带阜阳经济区。在原有交通优势的基础上,即将建成的阜六高速公路紧靠口孜,必将更加凸显口孜的区位优势; 2.煤炭资源优势。 口孜地下煤炭资源丰富,煤质优良。口孜煤矿分为东西两个矿区,煤炭储藏量约为15亿吨,主要分布在颍东区枣庄集东南-西北一线至乌江集西、口孜镇以北地带,面积约90平方公里。2005年6月,由国投新集公司投资24亿元开发的口孜东矿已正式开工建设,该矿总储量7亿吨,可采煤层共5层,煤质为中-富灰分、特低硫磷中高发热量的气煤,设计年产量500万吨,最大年开采量可达800万吨,属特大型煤矿,预计将于2009年投产,届时年工业煤炭销售额可达40亿元。设计年产300百万吨的口孜西矿也正在加紧进行前期的准备工作,这必将促进口孜经济的快速发展。口孜将以煤田建设为契机,推动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 3.工业发展优势。 由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投资兴建的煤化工项目也将落户这里(5月18日在香港举行的2006中国国际徽商大会上,颍东区政府已与武汉凯迪控股投资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框架协议),将再次为全镇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项目共分两期投资建设,涉及年产300万吨煤焦油、年产500万吨水泥厂、2×30万千瓦机组的发电厂和一个具有日处理10万吨污水能力的污水处理厂,加之兴建平原水库及其他煤炭项目,预计总投资高达530亿元人民币。预计,整体项目建成将用5年左右时间,其中,具有日处理10万吨污水能力的污水处理厂将先期开工建设,其余项目待完成各项勘察、报批手续后也将陆续开工。)。 4.农产业及畜牧业优势。 口孜是大蒜生产基地,所产蒜苔、大蒜闻名遐迩,远销全国各地。农作物以优质专用小麦、高产优质大豆、脱毒红芋为主,并形成了曹庄村无公害瓜果蔬菜、王老庄的瓜套棉为代表的新的农业结构调整模式。杜康村的“ 豆类 ”加工,焦庄村的“ 三粉 ”加工,已经形成规模,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口孜镇牛、羊养殖及屠宰加工历史悠久,牛、羊肉远近闻名,顾客赞不绝口,从某种意义讲牛羊肉就是口孜的“ 代名词 ” 。鲜美的肉质通过传统的技术加工,创造了口孜牛、羊肉的独有特色,在阜阳乃至安徽独树一帜,并名扬外地。 5.旅游资源优势。 镇党委、政府目前正按照区委、区政府的部署,借助历史资源,正着力打造阜口路(阜阳—口孜)沿线生态旅游景观带,目前,各景点规划图已经绘就,正在加紧逐步实施建设中。 6.人力资源优势。 口孜镇人力资源丰富。各行业均拥有一大批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而且还是劳务输出大镇。本镇劳动力相对廉价,是能够降低生产成本的重要因素,是外来投资商的理想选择之地。 当前,口孜人民正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抢抓机遇、奋力拼搏。正在发扬 “ 团结协作、务实高效;勤政廉洁、功过留世;规矩办事、诚信做人;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百折不挠、争创一流 ” 的口孜精神,为构建口孜的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名胜古迹晋刘伶墓 位置:口孜镇口孜集北头河堤北坡下 30 米处,西距刘伶路南段约 5 米。 时代:晋 说明:该墓 1959 年 3 月 11 日清理。系一单到小型砖墓,形制被群众护提时破坏,墓砖也有几何纹、鱼月纹、田字框纹,墓底有散乱人骨和红胎绿釉陶屋、陶鸽及灰色蓖纹和素面弦纹陶片。墓旁有石碑刻“晋刘伶墓,大清宣统三年中秋月中浣,花翎二品衔直隶候补道程文葆敬立。” 口孜清真寺 位于口孜镇老街南头,紧靠颍河北岸,该建筑始建于光绪六年(存于寺内的碑铭所记),占地约六亩,是我市现存的保留较早的具有伊斯兰建筑风格的一座古朴的寺院。该寺院现有建筑三十余间,其中:大殿三间、砖石结构的望月楼一座、北讲堂三间、东水房三间、阿訇住房三间等。其中大殿及望月楼原貌保留较好,大殿内木制结构及廊柱上的彩绘木雕、望月楼的砖刻纹饰都具有典型的伊斯兰风格。 康桥古城孜遗址 古城孜遗址位于口孜镇康桥行政村古城孜自然村东侧。当地群众称此处为西古城(颍上县江口镇北有古城,习惯称其为东古城)。城址呈边长为250米的正方形,城垣范围清晰可辩,原东、南、西、北护城河址现有浅沟。城址内皆为耕地,曾在原北城墙处挖出很多砖。从南城门向南的地面下原有长30米、宽3米的拱行通道,均为砖砌。相传此处为春秋时代的古城址。 三国徐庶垂钓处 三国徐庶垂钓处位于口孜镇钓台村。根据府志载:徐庶,字元直,幼因报仇杀人,曾随母姓变名单福。事汉昭烈,后为曹操所给,母死归葬,不与魏谋,遂游钓于颍之单家潭(今阜阳颍东口孜镇),潭西1.5公里处有钓鱼台。相传即为徐庶垂钓处。 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颍川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人。汉末颍川一代名士。归曹后,在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对于徐庶,因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对其有精彩的描写,中国人对他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三国徐庶母墓 三国徐庶母墓,位于口孜镇大坝行政村单家潭后。墓高出地平面2.45米,砖砌。徐母姓单,单家潭人。 凤凰台 位于颍河口孜闸口东(顺坝提)150米处,在口孜渡口西。相传,几百年前是一座很大的高台子,上面落过一只凤凰(凤凰不落无宝之地),故名凤凰台。凤凰台上有块鹅卵石,经常放光,一天夜里,有船夫发现,上岸遂取走,后来凤凰台逐渐塌陷,形成今天的现状。 七十二阶上天梯 位于口孜镇颍河闸口东(顺坝提)150米处,与凤凰台毗邻。传说是竹林七贤之一刘伶在此得道羽化而登天的地方。 七十二道紫金沟 位于口孜镇原班运站对面,原存两眼古井,相传是龙的眼睛,井底与沙颍河相通。传说,把鸭子放入井中,即刻便可从沙颍河而出,充满了神奇的色彩。由于历史的久远,现仅存有一眼古井,上面凹痕累累,显示了时间的漫长。 白夏墓 位于口孜镇白屯村白屯。属于明代。 说明:墓葬原存封土高约 3 米,占地约 50 平方米,墓前有石碑, 题“白郡丞夏之墓”,该墓民国时期被黄泛覆于地下。白夏( 1543-? ),明颍州人,任汾州知州,著《道南屯》、《步城小咏》,旧志有传。 杜康烧酒遗址 杜康烧酒遗址位于口孜镇东北方向2公里处,今杜康行政村杜家岗。传说古时有个酿酒大师名唤杜康。他酿造的酒桨,色清劲大味酵,即使装在瓶子里、缸子里,瓮子里,插上塞子,加上盖子,那浓郁的芳香,都可飘出一里之外。那些瘾君子们一闻到扑鼻的酒香,连路都走不好了,撩得你非想喝个痛快。只须喝上三杯两盏,便可解忧,添兴,壮胆,浑身很舒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