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口弦舞
释义

“口弦舞”是流传在台湾高册族泰雅人中的舞蹈。口弦为竹制,宽1.5公分,长10公分左右, 中心是铜制的簧片,弹奏时放于两唇之间,以手牵动口弦尾端小绳,发出如吟似歌的铮铮之声。较精制的口弦三有、四个簧片,音高各不相同。绝大多数泰雅人不仅喜爱口弦而且擅长制作。姑娘们常常怀着无限的深情,精心制作出口弦,把它送给心上人做信物。

口弦舞-特点

“口弦舞”可一人或多人舞,舞者边弹奏、边舞蹈。妇女舞蹈时,上身左右摇动并做“抬腿”、“踏脚”等动作。男子舞蹈,开始稍慢,以后逐渐加快,一脚跳跃另一脚前抬、后勾, 两脚交替做,继而全蹲跳、转,复又立起旋转跳动,动作比较激烈,最后再回到慢速的舞动。

口弦舞-跳法

口弦舞由于受到口弦演奏和音量的限制,同舞者与舞蹈动作都比较少,但泰雅人角板山社的跳法却有6种之多,并有不同的名称。

立舞

舞者奏起口弦,缓缓起舞,先是上身左右摆动,继而动腰并交换抬起一脚跳跃;然后颤动双膝使腰部环动。如此往复地向前后左右不同方向舞去。

坐舞

舞者坐于原地拨奏口弦,边奏边舞动上身,随着乐音作婉蜒起伏的动作。此舞多由妇女表演。

环形舞

用口弦为拉手舞或圆形舞作伴奏的舞蹈形式,过去是出草仪式中由男子表演的舞蹈。

拳舞

男子表示爱慕的舞蹈。舞者双手半握拳如拨奏口弦状,弯着腰向各方向跳动前进,然后跳到人群里妇女的身边,用臀部舞姿表示喜欢与否:若喜欢对方时,以舞姿招呼她进场同舞,或有意到人身边,故作躲避她的姿态以引起观众的哄笑。

腰舞

寓意情爱的舞蹈,与传说有关。男子先进场跳舞,两手叉腰,腰部前后左右地晃动。情绪激昂时,妇女也进场跳舞。

耳舞

在口弦奏出的活泼旋律伴奏下,舞者两手抓住耳朵,两人一组地回旋对舞,并经常模拟对方的表演动作,或作些滑稽可笑的动作。因此,人们又称之为“猴舞”。它是孩子们喜欢的舞蹈形式。[1]

口弦舞-口弦的制作

关于口弦的制作在清代史料中有详细记录。据《维西见闻记》记载:“......以左手大指、食指排持三片之头,张口而置其正中于口间,以右手食指、中指、无名指搏上中下片之弦之尾长处,错落而弹,嘘气大小以定七均之高下。古宗、幺些、那马、西番皆以筒佩之。弹以应歌曲,弹者身舞足蹈,而与歌合节。”

口弦舞-口弦的演奏

演奏口弦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弦柄,多片弦则使其呈扇形,将簧舌部分置于两唇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来回拨动口弦尖端,引起簧舌振动,便发出明亮的叮咚之音。

另外的一种抻动口弦,在每个簧片的尖端系有一条丝线,演奏时将线头套在右手指上,以指牵线使簧片振动发音。演奏者利用双唇向前突出是筒状增加共鸣、扩大音量,并借以口型交换和控制呼气等方法,变化出不同的音色。熟练的演奏者,能表达出较复杂的节奏和较多的音色,并能使每片弦发出它的纯五度泛音来。在一副三片弦上,往往能奏出6个不同的音。它的音程组合也较多,常见的为g、a、(d1,g、c1、d1,a、c1、d1)等。运用不同的奏法,既能发出余音袅袅的音色,也能发出较粗犷的音响。

口弦主要是由女子使用,多用来弹奏民歌,或为歌曲伴奏,1980年,在四川凉山州民族民间器乐会演中,有两位布拖县彝族妇女,第一次用多片弦齐奏,她们以五度、八度泛音变化,并通过节奏交错,奏出二声部重奏和持续音衬托的效果,韵味无穷。

在我国的傣、哈尼、景颇、佤、拉祜、苗、柯尔克孜、锡伯、回、蒙古、斡斡尔,鄂温克和黎等兄弟民族,流行的是手指弹拨的口弦;高山族流行的是抻动的口弦;彝、纳西、傈僳和白族,则两种口弦都流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23:3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