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Patti Smith |
释义 | 小简介佩蒂.史密斯 :(Patti Smith,1946~ ),最初的才能集中于诗歌和艺术,出版了三本诗集《7号天堂》(1971)`《柯达》(1972)`《维特》(1973),表现出法国诗人兰波和垮掉派诗人威廉.博罗夫的影响。从1971年开始,史密斯在吉他手兰尼.凯伊的伴奏下举行诗诵会,这一非正式的组合形式维持了三年,直到又有几位乐手加入,变成了一支摇滚乐队。地下丝绒的核心人物之一`出色的先锋音乐家约翰.凯尔,此时成为佩蒂.史密斯音乐上的导师。以朋克之火和诗人式的自我放纵,佩蒂.史密斯迅速成为纽约地下音乐圈中引人注目的人物。但短暂的一闪之后,史密斯迅速在舞台上消失(1979年),直到近十年后才以一张《生命之梦》返回。在诗歌上,佩蒂.史密斯表现为两个极端,一种是金斯堡似的滔滔不绝泥沙俱下,但显然缺乏后者包罗万象的视野;另一种是极其简约的干涩凝滞拘束的风格。不管是哪一种,它们都有一个共同处,那就是作者维心的臆想的狂想的气质。 毫无疑问Patti Smith 是朋克女艺人的代表人物。她敏感颓废和暴躁的艺术性格在当时十分引人注目。她的表演完全无视音乐演奏的合理性,神经质刺耳的嗓音在毫无感情色彩的钢琴映衬下,从她软性的嗓子里不可思议地爆发出来,直至支离破碎。 Patti Smith的诗词,敏锐地触摸到了时代冲击下的现代都市青年的情感失落,富有强烈的冲击力。她的音乐将摇滚乐的民粹主义与她充满诡异色彩的诗歌结合在一起,并不太注重音乐的平衡性,声嘶力竭的演唱与重金属般的节奏是她的注册商标。 大事记七十年代纽约的地下音乐是Punk乐的发源地。艺术家们在一家叫CBGB的俱乐部里四出活动,音乐风格既叛逆又简陋。朋克乐团的成员多半削着短发,身着细瘦的黑色牛仔裤,涂鸦的T恤,破旧的运动鞋。著名的朋克女诗人Patti Smith 就是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她敏感颓废和暴躁的艺术性格在当时十分引人注目。她的表演完全无视音乐演奏的合理性,神经质刺耳的嗓音在毫无感情色彩的钢琴映衬下,从她软性的嗓子里不可思议地爆发出来,直至支离破碎。她的情绪总是在女孩的易伤和斗士的刚毅之间游离,她的舞台表演就像是一次声音的极限试验,充满着窒息感,强烈的音乐和情绪反差在她丝毫不动声色的演绎下显得出人意。 Patti Smith的诗词,敏锐地触摸到了时代冲击下的现代都市青年的情感失落,富有强烈的冲击力。 Patti Smith在70年代早期是一个教徒,曾在一个唱诗班作过领唱。她的音乐直接师承Lou Reed的风格。最初她只是和两三个人一起表演。她的音乐将摇滚乐的民粹主义与她充满诡异色彩的诗歌结合在一起,并不太注重音乐的平衡性,声嘶力竭的演唱与重金属般的节奏是她的注册商标,从她早期的音乐中不难发现这一点。 1946年, Patti Smith出生在新泽西州的Pitman。在她的音乐生涯中,她曾受过无数人的影响,如她的偶像Jim Morrison、Bob Dylan、Jimi Hendrix、TheRolling Stones、Lou Reed等。长大后,她的最大志愿就是去纽约实现她的艺术之梦,因为当时的纽约是前卫艺术的大本营,所以她千方百计打工攒钱以筹齐去纽约的路费。一到纽约她马上就沉浸到了这个城市的艺术氛围中,在那儿她遇见了前卫摄影家Robert Mapplethorpe和音乐人John Cale(前“地下丝绒”成员)等人。初到纽约时她靠在书店打工维生,空闲时替“Cream”、“Rock”等杂志写一些演出方面的追踪报导。她那本著名的诗集“Cowboy Mouth”就成形于那时。当时曼哈顿的音乐风景已从六十年代的激进摇滚转换方向,其中的先锋人物是一支著名的华丽摇滚乐队New York Dools。Mercer艺术中心不仅是当时摇滚乐队玩纯摇滚的天堂,而且还是文人墨客小聚的乐园。艺术中心在1974年关闭后,在Bowery一个叫CBGB的小酒吧成了新的前卫艺术俱乐部。此时,Patti招募到了吉他手Lenny Kaye、键盘手Richard Sohl、贝司兼吉他Ivan Kral和鼓手Jay Dee Daugherty组成了一支乐队, 并遇上出品人Jane Friedman。Friedman建议PattiSmith开口歌唱,而不要只是吟诵她的诗。他后来成为她的经纪人。乐队很快就动手录制作品,Television的主音吉他Tom Verlaine也拨刀助阵,他们录制的第一张细碟“Hey Joe/Piss Factory”很快卖了1600张,这给了他们很大的鼓励。“Hey Joe”是一首车库摇滚作品,“Piss Factory”则以Patti当年在新泽西一家工厂做工时的生产线经历为背景。 这次成功改变了他们的命运,1975年,乐队成了曼哈顿第一支签约主流唱片公司的的地下摇滚乐队。他们在CBGB一次演出引起了Columbia唱片公司老板,曾经发掘Laura Nyro和Janis Joplin的Clive Davis的注意。 Patti签了Davis新开的公司Arista。1975年5月,她的首张专辑“Horses”出版了,在摇滚乐界引起了广泛的轰动。 此专辑由John Cale制作。那一年,大野洋子和约翰·列侬刚刚从歌坛引退。 Patti Smith的词作触及了女同性恋、自杀和不明物等问题。作品首次实现了摇滚与诗歌的结合。 Patti的音乐是惊世赅俗的,对摇滚乐的冲击显而易见,她用生硬多刺的嗓音唱出:“Jesus died for somebody's sins but not mine.”这反映了她对规则的唾弃。 “我不是在写歌, ”她告诉“Melody Maker”说,“我只是在抱怨。”除了歌曲之外,另外她在唱片封套的构图上也施加了决定性的影响。她需要她的封面能捕捉她音乐中隐晦的意思。所以人们总是听到她和摄影师Robert Mapplethorpe无休止地争论着,比如能不能保住品质、有没有魅力等,然后又为什么叫魅力争辩着,最终谁都没能说服对方。不过那张著名的封套却是那个时代最出色的,与当时流行的女歌手专辑唱片封套截然不同,凝重的黑白图片对照鲜明仿佛有一种致幻的效果:照片中Patti瘦削的身影,牛仔裤、白衬衣,一条领带松松地吊在脖子上,居高临下,气宇轩昂。这在七十年代其它摇滚专辑中是很少见的。评论家Paul Taylor说:“我最初在澳大利亚一家店里看到这张专辑时,立刻就爱上了那封面,我不知道任何关于Patti Smith或Punk的事,但我在那图片的冲击下买下了那张唱片。它十分优雅又十分摩登。当我翻看摄影师名字时不自觉地想:Robert Mapplethorpe? 他是哪路神仙?”过了许多年, “滚石”音乐杂志将“Horses”评为了“这个时代100张最伟大专辑”的第26名。Patti傲慢的男性化的激进姿态是当时反叛女性的样版。她总是许多摇滚评论者的宠儿,一方面她本人也是一个写手,另外则是她传奇的经历。在她的艺术生涯中,她的偶像Bob Dylan对她的意义就等同于教皇的恩典。当Patti Smith比Bob Dylan更著名时, 她似Jim Morrison般不成熟的自毁形象仍是一个大问题。她从情感祭坛到耀眼星坛的过渡被烙上深深的记印。她又是一个孤独的好斗者,只凭直觉做事。她曾在《时代周刊》上写了一篇评论,讲述她在舞台表演时内心的紧张情绪以及天使与恶魔般的道义斗争。她是一个典型的双重人格者,在天才与乖僻、强力与怪异、艺术与癫狂之间游走。在她沉浸在音乐世界中时,听众并不是她主要要考虑的,她只属于她自己。在她的一首诗“Pinwheels”中她描述了一个烈焰般的女孩,这个狂热动的女孩显然就是她自己。尽管如此,她的音乐开始被摇滚歌迷广泛接受,因为她的激进刺激了歌迷的好奇心理。她的音乐对当时风花雪月的主流乐坛无疑掴了重重一耳光。不过,她的傲慢有时也会惹来别人的怒火,正当英国“New Musical Express”兴高采烈地宣称“Horses”是当时最好的专辑时,“Melody Maker”很不高兴地评论道,“‘Horses’只是业余水平,算不上是好的摇滚乐。”媒介对她的不满主要在于她对他们采访要求的态度冷淡。不过这对歌迷来说是次要的,“Sounds”杂志一位记者在一篇对Patti 1976年第一次在英国舞台上表演所作的访谈中写道:“太妙了!太妙了!演出简直刺激透了!她是我见过的唯一一位敢在舞台上吐唾沫的女歌手。” Smith第二张专辑“Radio Ethiopia” 出版于1976年,但这一次没有引起评论界像对“Horses” 般的轰动。她的演唱事业在1977年1月遭到严重打击,她在佛罗里达州的Tempa一次表演时从台上摔了下来,扭伤了脖子。在住院期间,她写了另一本诗集“Babel”。1978年,Smith回到舞台,复活节那天她在CBGB组织了“复活” 音乐会, 随即推出第三张专辑“Easter”。这是一个光荣的回归,“Easter” 取得了她第一个Top 40,和Bruce Springsteen合写的“Easter”、“Because The Night” 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单曲榜名列前20名。如果说Patti Smith的回归是期待已久的惊喜,则取得排行榜前20名则是额外的红利,这使Patti惊喜万分, “哈哈,太好了!我们也有了热门金曲。”她对《滚石》杂志如是说。 “我在欧洲呆得比美国多,那些买‘Horses’或‘Piss Factory’的孩子日后都成了英国Punk的先锋,像The Sex Pistols、The Clash或别的一些乐队。”Smith 1976年在英国的演出恰好引发了英国的Punk运动,不能不说她曾对这个臭名昭著的运动起到过重要的影响。但Patti很快就离开了摇滚前锋,在1979年“Wave”出版后,她于次年3月嫁给了MC5乐队的吉他手Fred “Sonic” Smith,在1988年那张“Dream Of Life”推出之前,她一直在底特律的家中做贤妻良母。从1971年2月第一次在圣马克教堂的200名观众面前表演,到1979年9月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的7万名孩子面前演出,她的故事是光辉圆满的。据CD杂志“Ice”说法,Arista将推出Patti全部旧作的全新混音版,另外还有一些附加的歌曲。今年6月初将推出的新专辑名叫“Gone Again”,由吉他手Lenny Kaye制作。 其中有一首回应Nirvana“About A Girl” 的歌曲“About ABoy”送给英年早逝的Kurt Cobain。她巡回演出的助阵队伍也非常庞大,有U2的Bono,R.E.M.的Michael Stipe, Television的Tom Verlaine,还有著名吉他手Jeff Buckley。这张新专辑据说会充斥大量acoustic的吉他,folk式的歌声,显示她从未有过的柔情。另外,她的新书“The Coral Sea”也将在今年5月出版。Patti Smith是美国Punk乐的先驱,她以她的杰出才华和对摇滚乐发展的不朽贡献而在这个摇滚史上取得了令人仰慕的地位。她属于她那个时代,但每个时代都是建立在对过去时代的承袭上的。我们尊敬前辈,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鼓励自己。只有这样,时代又一步向前延伸,精神不断向前进步。(原文刊于《音乐天堂》杂志1996年6月号总第十五期,作者REM) 回忆录:《只是孩子》有“朋克摇滚桂冠诗人”和“朋克教母”之称的创作型女歌手帕蒂·史密斯最近出版了她的回忆录《只是孩子》。这是她上世纪70年代从诗人转行做音乐以来,首次正儿八经又拿起笔书写整部作品。这次她回忆的正是1970年代她成名之前与后来的摄影师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从相识到互相提携着一起成长的经历。 多功能艺术家帕蒂·史密斯 帕蒂·史密斯的诋毁者曾说她是“不会唱歌的烂诗人”。然而时至今日,她已经成为了大众文化的符号性人物:她的音乐影响了其后的R.E.M。乐队、史密斯乐团等重要的摇滚力量;她的肖像成了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安妮·莱博维茨等大牌摄影师的代表作;而她的风格和形象也成了其时尚设计师朋友阿尼亚斯贝(Agnès B)等人的灵感来源。她是朋克教母、纽约先锋艺术的第一夫人,更是诸多艺术家的缪斯和导师。 10年前,帕蒂·史密斯谈起拍摄纪录片时认为50岁的自己还太年轻,依然有很多不确定,而自己的成就也无法支撑起整部纪录片。而今,年过花甲的她显然可以随性享用自己的才华与声名为她带来的一切了。2004年,《滚石杂志》颁布的百位摇滚重要人物名单中,史密斯位列第47。2005年她被授予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法国文化部长特别提及了她向当代年轻人引介法国诗人阿尔蒂尔·兰波的功勋。2007年她进入摇滚名人堂。2008年,纪录片《帕蒂·史密斯:生命梦想》也推出了。 功成名就的帕蒂·史密斯还分别于2002年和2008年在安迪·沃霍尔美术馆和巴黎的卡地亚当代艺术基金会举行了个人艺术展。安迪·沃霍尔美术馆的“陌生信使”(Strange Messenger)艺术展包括她30年来创作的50幅绘画、拼贴画,以及诗作原稿、照片、声音装置、影像和电影。策展人约翰·史密斯认为帕蒂·史密斯与安迪·沃霍尔一样,并不是能够轻易归类的艺术家,“她在音乐、视觉艺术和语言之间自在游弋,她的作品和生涯模糊了艺术和音乐的传统界限。” 帕蒂自陈自8岁她得到一本威廉·布莱克的诗作和绘画集《天真之歌》起就开始描绘自己的故事,“刚满20岁时,我画了很多缠绕着字句的画。后来我开始把字句和电吉他混在一起。语言、图像和表演,全都出自同一个目的——交流的欲望。” 巴黎的艺术展名为“兰德250”,名字缘于她使用的宝丽来相机,展览上推出的大量黑白摄影作品都出自这台古董“兰德250”。她说,“1995年我丈夫去世后,我无法专心完成绘画的复杂工序,或是做录音、写诗。我又拿起了宝丽来。这种立刻成效的方法给我一种释放,满足了我的创作需求。” 参展的宝丽来照片包括莫扎特、兰波和保罗·萨特的安息之所,还有一张兰波博物馆的入场券。同为诗人,帕蒂对兰波情有独钟,“我热爱关于他的一切,”她回忆,“他的年轻、他的美貌、他的语言、他的傲慢、他对灵魂的探索。” 展览现场被特意布置成帕蒂·史密斯的客厅的模样,欢迎每个参观者进来一觑。尽管她被称为是艺术家,不过显然在她的摇滚声名之下,更多人看到的只是“朋克教母”的另一面。 朋克摇滚桂冠诗人帕蒂·史密斯 帕蒂·史密斯在纽约文化界版图上出现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末。那时,她与同居密友梅普尔索普经常一起闲逛于各种时髦夜总会,积极参与文艺活动。她为Sandy Daley的艺术电影《罗伯特做了乳头穿刺》配音(主演是她的同居密友罗伯特·梅普尔索普),参加圣马可诗会的诗歌诵读活动,还与山姆·谢泼德(Sam Shepard)合作编写了戏剧《牛仔嘴》。 帕蒂最早大展才华是在诗歌领域,她陆续出版的诗集有《7号天堂》(Seventh Heaven,1972)、《维特》(Witt,1973)和长诗《徒劳的死亡》(A Useless Death,1972)等。1974年,时为书店店员的帕蒂·史密斯认识了唱片店店员、吉他手兼摇滚评论家莱尼·凯伊(Lenny Kaye)。帕蒂与凯伊合作,试着为诗句谱上旋律。最后他们一发而不可收拾,组建了一支“帕蒂·史密斯乐队”。 大多数评论家把帕蒂·史密斯乐队1975年发行的首张专辑《Horses》看作历史上第一张朋克唱片。该专辑融和了摇滚的宏大热烈和诗人的细致高雅,英国刊物《新音乐快递》甚至称其强过了披头士、滚石和鲍勃·迪伦的首张专辑。专辑第一首歌翻唱了范·莫里森的《Gloria》,帕蒂用她独特的嗓音唱出摇滚乐史上最著名的歌词之一:“上帝因为某些人的过失而死去,不是我的。” 罗伯特·梅普尔索普为专辑封面拍摄的照片也成为摇滚乐最经典的图像,蓬乱的头发,白衬衫,牛仔裤,西装搭肩,胸前的双手指节分明,宽大的下颌微微仰起,微睁的双眸露出骇俗的神气。这股雌雄莫辨的中性帅气成为帕蒂的名片,横扫此后三十年的摇滚乐坛。 上世纪80年代初,帕蒂与MC5乐队的弗雷德·索尼克·史密斯相恋,生儿育女,整个80年代,帕蒂在音乐上处于半退休状态,仅在1988年发行了《Dream of Life》,直到1996年,她才重新回归大众视野,并两获格莱美最佳摇滚女歌手提名。后期,她把越来越多精力投注于政治运动,她是一名积极的反战者。2008年,帕蒂·史密斯为曾在关塔那摩监狱备受虐待的Murat Kurnaz的回忆录《我生命中的五年》英文版作序。 尽管只有一首歌《Because the Night》登上过排行榜前20名,帕蒂依旧被视为摇滚乐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她的作品被誉为自鲍勃·迪伦全盛时期以来最动人心弦的摇滚与诗歌的融合,她兼具艺术性和业余感的音乐也对英国和纽约的朋克运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她自己也成为了新一代女性摇滚的标志性人物,她消瘦又强硬的形象甚至影响了后人对性别的审美标准。 无名的波西米亚人帕蒂·史密斯和她的挚友 梅普尔索普是帕蒂艺术事业上第一个挚友,也是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男人,他们差不多是互相拉扯着对方成长为艺术史中的两颗明星。 谈及《只是孩子》书写的缘由,如今已是63岁的帕蒂回忆起她在梅普尔索普1989年因艾滋病去世前与他的一次对谈:“我们从没有孩子。”他有点沮丧地说,当时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的帕蒂回答,“我们的作品就是我们的孩子。”“我向他许诺我会写下我们的故事。”她说。 《只是孩子》是一个关于艺术、身份认同、探索和爱情的故事。当时的帕蒂和梅普尔索普都还年轻、亲密无间,在纽约曼哈顿过着无名的波西米亚生活。书名源自1967年早秋发生在华盛顿广场的一件小事,当时一对旅行者夫妇注意到了这对年轻人,并争论是否该给他俩拍张照。女的认为他们看起来像艺术家。男的不同意,心不在焉地说,“他们只是孩子。” 在《只是孩子》中,她记录了自己19岁在新泽西因怀孕而退学(“我被自然所贬谪”),抛弃她的孩子,怀揣着对摇滚乐及对兰波的热爱来到纽约寻求新生活。她到布鲁克林找朋友,却发现朋友们都搬走了。在他们住过的公寓里,她第一次偶遇了梅普尔索普,“灯光笼罩下睡不醒的年轻人,”这个漂亮而阴柔的年轻人被帕蒂轻蔑地称作“吸血鬼的女儿”。 这些巧遇诞生了纽约最著名的爱情故事之一,他们之后将成为室友、灵魂伴侣、朋友、爱人和彼此的缪斯。史密斯在书中点滴细碎地记录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在切尔西旅馆合租了一个最小的房间。他们去博物馆只买得起一张票(那个看过展览的负责给等在外面的描述里面的作品)。他们喜欢同一个图腾,同一种装饰,他们拥有同样的价值观,她喜欢他的艺术,“他的视觉语言和我的诗歌看起来很相似,尽管形式南辕北辙。”她受让·热内的影响,愿意为艺术去偷铅笔和削笔刀,他则以安迪·沃霍尔和杜尚为榜样,为高贵的艺术和社会地位而努力。 五年,帕蒂和梅普尔索普住在一起,在生病时互相照顾,在探索生命的旅途中互相鼓励(包括他逐渐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取向),并激励双方在表达自己方面做出新的尝试:帕蒂通过诗歌、视觉艺术和歌词写作,梅普尔索普则拍摄精致的花卉形状和裸露的男性身体。他们合作的野心和理想在梅普尔索普为帕蒂制作的1975年首张专辑封面达到了高潮。帕蒂在回忆这张当时引起轰动的照片时,说她刻意摆出一副法兰克·辛纳屈的风格,把黑西装随意地搭在肩上。 “一个人不可能在一本书里记下所有的事实,但至少这里没有谎言。”史密斯在谈到她的回忆录时说。在这本帕蒂·史密斯的年轻日历上记载着圣女贞德的生日,小野洋子和约翰·列侬在广播里播放“战争结束了”的圣诞祝词,以及当她还是一个年轻的书店职员时,第一次在酒吧里看演出,觉得和舞台上的詹妮斯·乔普林“有一种血族关系”。 她也回忆了某一天晚上,“我们把彩色铅笔聚在一起,像野孩子一样在纸上乱涂乱画,直到深夜,直到筋疲力尽,我们倒在床上。”他们就像糖果屋中的汉森与葛莱特,生活在一个分享快乐,没有痛苦的童话世界,丝毫没有意识到未来的路上等待他们的会是什么。 1.回忆录《只是孩子》(2010年) 2.专辑《Horses》(1975年) 3.诗集《7号天堂》(1972年) 4.帕蒂在演出中 5.帕蒂和梅普尔索普(1970年代) 纪录片:《生命梦想》译 名 帕蒂·史密斯:生命梦想 片 名 Patti Smith Dream Of Life 年 代 2009 国 家 美国 类 别 纪录片 语 言 英语 字 幕 N/A IMDB评分 N/A IMDB链接 N/A 文件格式 XviD + MP3 视频尺寸 624x336 文件大小 2CD 2 x 50 x 15MB 片 长 110 minutes 导 演 Steven Sebring 主 演 Patti Smith 简 介 一部关于朋克教母的电影 帕蒂·史密斯一贯保持着低调和神秘,因此由平面摄影师Steven Sebring 历时12 年拍成的《生活之梦》(Dream of Life),被视为对其生活和精神的深层剖析。该片于今年的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帕蒂·史密斯本人出席并现场表演。 1995年,Steven Sebring在为“Spin”杂志拍摄照片时与帕蒂·史密斯初识,立刻对她的生活和信仰产生兴趣。当时史密斯刚刚失去了丈夫,Steven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她同意拍摄,并一直持续了12年之久。《生活之梦》运用了音乐、叙述、朝圣、演出、政治集会、旧档案等各种素材,展现这位“朋克女战士”坎坷而不凡的人生轨迹:如何靠着微薄的版税度过16 年隐居生活,如何在好友和丈夫相继离开人世后回归音乐,如何表达自己的政治诉求。 花絮 首映于2008年1月的圣丹斯电影节,并摘取了纪录片最佳摄影奖。在第29届德班国际电影节上则被评为最佳纪录片,它获得的评语是“精美敏感的拍摄,这部纪录片抓住了激情,冷静,诗歌等诸多主题,来为我们呈现如此不可思议的一个人。通过镜头编织的画面,我们能发现一个不妥协的灵魂和力量所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