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子过泰山侧
释义

基本信息

【作品名称】《孔子过泰山侧》

【作品出处】《礼记·檀弓》下

【作品年代】春秋战国时代

作品作者】孔子

作品观点

从镜子中照见人性的丑恶 ,揭露出赋税的繁重,也体现出了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这一观点。

作品原文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2)。使子路问之曰(3):“子之哭也,壹似重(8)有忧者(4)。”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5),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6)。”夫子曰:“小子识之(7),苛政猛于虎也!”

当时赋敛烦苛,民不聊生。字厚感怆于中,因籍捕蛇之言立论,以规讽当世。又,按此篇亦是空中撰,不必有捕蛇者之人,不必有捕蛇之事,妙在将赋敛之毒于蛇处,俱借蒋氏之口说出,作者只加“孰知”二字,全不费力。

作品注释

⑴本节选自《檀弓》下。

⑵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做动词用 扶轼 。 (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

(4)壹:的确,确实。壹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

(5)舅:丈夫的父亲。

(6)苛:苛刻,暴虐。

(7)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

(8)重:重叠

(9)“识”读zhì

作品译文

孔子路过泰山旁边,见到一个妇女在坟墓前哭得很伤心。孔子用手扶着车轼侧耳听。他让子路前去询问说:“听您的哭声,真像一再遇上忧伤的事。”妇女于是说道:“是的。以前我公公被老虎咬死了,我的丈夫也被咬死了,如今我儿子又死于虎口。”孔子说:“那您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女回答说:“这里没有暴虐的政权。”孔子说:“子路你要好好记住,苛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啊!”

作品读解

宁于老虎为伴,死于虎口,也不愿去接受暴虐者的统治,用反衬的方法烘托出社会政治的残暴专横,不堪忍受。这种水深火热 的状况也许有点夸张,但却道出了一种现实:人类社会有时比兽类社会还要黑暗和凶暴,人有时比食人野兽还要残忍。

个人是无力反抗比野兽还要凶残的暴政,即使像孔夫子那样的圣人,也只有哀叹的份儿。平民百姓唯一的出路便是逃跑,而天下乌鸦一般黑,跑是跑不掉的,迫不得已,便于野兽为伍,宁为野兽腹中餐,不愿做人刀下鬼。

黑暗和残暴也有其作用,那就是:它是一面镜子,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丑恶和凶残,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据说,人是最怕照镜子的。当人从镜子中看到自己的真实面目时,会被吓得魂不附体。不知道我们从镜子中看到“苛政猛于虎也”之时,会不会吓得魂不附体?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子路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子路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苛刻的暴政。”孔子说:“学生们记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第一句: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 第二句: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 第一句:孔子过(路过)泰山侧(旁),有妇人哭于(在)墓者(表判断可不译)而(表顺连可不译)哀(悲伤)。 第二句:昔者(过去)吾舅死于(表被动)虎(虎患,被老虎吃了),吾夫又死于虎焉,今吾子又死焉(语气词可不译)。 而:表顺连 而曰的而是"乃"的意思 使:让,命令 然:是的,表肯定 去:离开 苛政:苛刻的暴政 于:比 寓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孔子提出“德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施“仁政”,“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 ,死其长也”(《孟子·梁惠王下》)。表达的都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这则小故事,形象地说明了“苛政猛于虎”的道理,发人深省。寓意:苛刻的暴政比老虎还要凶猛可怕。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