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孔建益
释义

孔建益教授,1961年2月生,江西玉山人,德国汉堡国防军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机械传动学会及武汉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湖北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汉堡国防军大学客座教授。现任武汉科技大学校长。

人物档案

性别:男

籍贯:江西玉山出生年月:1961年02月

民族:汉族

工作单位:武汉科技大学

职务:校长

职称:教授

毕业学校:德国汉堡国防大学

毕业专业:机械设计

人物简历

孔建益教授,1961年2月生,江西玉山人,德国汉堡国防军大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98年被破格晋升为教授,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武汉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带头人,湖北省机械传动学会及武汉市机械设计与传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金属学会理事,湖北省振动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高级会员。1998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武汉钢铁学院首届十佳青年教师,1997年武汉冶金科技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汉堡国防军大学客座教授。2011年当选“湖北欧美同学会·湖北留学人员联合会”副会长。现任武汉科技大学校长。

科研成果

主持和参加省部级教学研究项目4 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5篇。主持完成的湖北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智能化多媒体机械原理教学体系与方法研究”经专家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获得湖北省政府颁发的2001年湖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此外,还获得1993年湖北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和1996年冶金部优秀教改成果二等奖。

教学情况

讲授课程

1、机械原理,本科生,技术基础课,每周6学时,五年计750人。

2、机械设计基础,本科生,技术基础课,每周4学时,五年计150人。

3、现代设计理论,硕士生,学位课,每周4学时,每届学生约35人,计150人。

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指导,每届学生150人,五年计750人。

《机械原理实验》指导,每届学生150人,五年计750人。

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1、 智能化多媒体机械原理教学系统和方法研究,省教委教改课题,2001年,课题负责人.

2、用创造技法和心理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省教委教改课题,1996年,课题负责人.

3、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研究,省教委教改课题,1993年,课题负责人。

4、面向WTO的专业基础体系研究,省教委教学研究项目,2002年,课题负责人。

5、面向二十一世纪编写新教材,校教改课题,1998,课题负责人。

教学论文

1、 技术基础课程改革方向的探讨,《高教研究》,1998年第12期。

2、树立服务意识,提高教学质量,武汉冶金科技大学学报,1998.2。

3、抓好教学三项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在湖北省属高校教务处长协作会一届二次会议上交流,1998.11,宜昌。

4、描绘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宏伟蓝图,在湖北省属高校教务处长协作会一届二次会议上交流,1998.11,宜昌。

5、机械原理课程设计计算机辅助答辩研究,《高教研究》,2001年第2期。

表彰奖励

(含奖项名称、授予单位、署名次序、时间)(不超过五项)。

1、 智能化多媒体机械原理教学系统和方法研究,省教委教改课题,2001年,课题负责人,湖北省教改成果一等奖.

2、用创造技法和心理学规律激发学生的创造力,省教委教改课题,1996年,课题负责人,原冶金部教改成果二等奖.

3、在机械原理教学中加强实践性环节的研究,省教委教改课题,1993年,课题负责人,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4、面向二十一世纪编写新教材,校教改课题,1998年,课题负责人,获武汉冶金科技大学优秀教改成果一等奖.

5、湖北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 1998年获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

成长经历

孔建益,原江西工业大学锻压1977级学生,现任武汉科技大学校长。

1978年的春天,孔建益背上了他的行装,从家乡上饶来到了江西工业大学,开始了他人生崭新的历程。

入校不久,孔建益便赶上了江西工业大学校庆(建校三十年校庆)。校庆当天由学校提供午餐,寝室的八个人早早地就洗干净了脸盆,等着去盛饭菜。中午,八个聚在一起不久的少年围坐着。起初,他们一秒就夹几次菜,逐渐的需要用分钟来计算动筷子的次数,最后干脆就只是聊天了。各自过去的生活经历、社会时政……都成为了他们的话题。虽然,岁月流逝,具体说的什么话已模糊了,可当时融洽的气氛、欢快的笑容却镂刻在了每个人的心中,在遥远的回忆中变得更加美好。八个人在聚餐与聊天中拉近了心灵的距离,建立起了良好的友谊,在这和谐的环境中,孔建益快速的成长着。

一晃两个月过去了,有几门课进行了期中考试。孔建益与同寝室的姚平元《基础物理》都是80分,这个成绩在班上排名是不理想的,他们非常伤心。孔建益习惯的是优秀、是领先。他年幼的自尊心受到了触动,为自己成绩的落后而羞愧,为自己并不过分的轻松而自责。

以前,他们两人都是只做老师勾了的习题;现在,两人会将习题全做了,而且又买了新的习题去做。孔建益喜欢在寝室看书,每天中午吃完饭后,他便坐下来学习三个小时,不懂的晚上去问老师。当时在学习宿舍的一楼设有教师专用教室,每晚都会有老师坐在这里答疑,他和姚平元经常去向老师请教。有一次,两人去问一道《材料力学》的题目,没有搞懂便放弃了。可在不久后的测验中出现了原题,这件事孔建益牢牢记住了,以后每当他做事不成功想放弃时,就用这件事鞭策自己。

孔建益有着正确的学习方法,二十年后,老师和同学说起孔建益的学习不约而同地会首先提到他的勤思爱问。而使他成绩优秀的重要原因还有勤奋与专注,在大学毕业时他所做的习题摞起来比他人还高。打饭时,对厨房师傅说要“两份双氧水,三份稀硫酸”,也成为了在同学中流传的一个“典故”。

经过两年的学习,孔建益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在大三的第一次考试中,孔建益的《材料力学》以绝对高分成为全班第一(高于第二名十多分),也就是从这次考试开始,他的成绩一直领先到了大学毕业。

七十年代末的中国大地,刚打破封闭的状态,中国迅速接受着国外的新信息,学外语成为了当时的一种风气。

孔建益每天早晨五点就会起床,在三十分钟的早锻炼之后就开始背英语。他的体育并没有因早锻炼而有多大提高,但早读却为他打下了坚实的英语基础。孔建益不满足于英语的学习,他在大三时开始了日语自学。没有老师,他就靠收音机里的日语教学节目学习片假名的读音与简单的拼读法,然后自己记背。如果有不会的就向花江请教(花江比孔建益学日语早)。

两种外语的学习,让孔建益摸索出了一套适合自己学外语的方法,培养起了语感,具备了自学语言的能力。这为他后来学习德语,进入德国汉堡大学深造做了良好的准备。

大学,不仅为孔建益日后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给他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成为他一生的精神财富。

孔建益的班上有一个围棋高手——燕强。孔建益向他学习过一段时间围棋。那时大家边吃饭边下棋。一手端碗,一手下棋;一边吃饭,一边评棋。

宿舍前有一块地,孔建益常在那里玩“飞碟”。或许是当时可以参加的体育活动少,或许是他童心未泯吧(孔建益十七岁上大学,在班上年龄最小),但孔建益在当时最爱做的事,还要算散步了。吃过晚饭,他和花江、姚平元从校园后门出去,沿一条河堤走着。散步时,他们讲着自己白天的经历,诉说着所知,评判着古今。一天的忙碌郁积,在倾诉中得到了宣泄,让他们重新燃起了人生的热情。花江知识广博、姚平元社会阅历丰富、孔建益观点新颖,在评论中不时有智慧的火花迸射,三人从中受益匪浅。孔建益在大学并没有做什么学生工作,但他日后一直关注社会现实,在做学术的同时还出任行政职务,管理学校,为企业与大学的合作积极牵线搭桥,开辟出了一块又一块新的领域,不能不说与大学时这段生活有关。

孔建益的大学生活还有另一个侧面,那就是与贫困的对抗。

孔建益的父亲是法官,母亲在供销社上班,虽然有着固定的收入,但远远不够赡养爷爷、奶奶和抚养他们四兄弟。作为长子的孔建益非常懂事,他尽量不向家里伸手要钱,大学的生活费基本上是靠助学金。那时,学校没有奖学金这种说法,只是设置了助学金来帮助经济上有困难的学生。孔建益的班上有学生40人,其中有26人是带工资上学。他在班上的经济状况处于贫穷的行列,四年都是最高一级的助学金。起初只是11元的菜票,后来才涨到了14元,并改为了发放现金。他将这笔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从不乱花。一个磨掉了瓷的碗用了四年,一身洗褪色的中山装穿了四年,一双布鞋补了不知多少次……一切都只维持在了最基本的生存标准。但他没有抱怨生活,而是用这些来激励自己奋斗。在现实的生活中孔建益培养起了自己坚韧的品格与不屈的精神,养成了勤俭朴素的良好生活方式,让他在以后的生活中受益良多。

四年的大学在贫穷的生活、和谐的关系、不息的奋斗中过去了,孔建益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为自己的大学划上了圆满句号,也为新生活开启了前进之路。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3:5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