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孔家坊村 |
释义 | 孔家坊村位于济阳县西部,徒骇河南岸,齐济河西沿。东与东侯市村隔齐济河相望,北与西侯市村相连,西与刘店村接壤,南与新桥村交界。金天会年间(1123~1137年),孔氏兄弟为躲避荒灾兵乱,自今河北省沿路乞讨,来到济阳地界一空旷荒野定居,为求生存,办起簸箩、簸箕等柳编作坊,孔家坊村由此而得名。 后有刘氏、张氏、冯氏等迁此定居。1931年,孔家坊村归属济阳县第四区(滨骇区)仲五乡,1953年划归第五区(二太平乡),此后一直归属二太平乡、二太平公社、二太平乡、太平镇,今隶属于济阳县太平镇刘店办事处管辖。 中文名称:孔家坊村 所属地区:济阳县太平镇刘店办事处 电话区号:0531 邮政区码:251400 地理位置:济阳县西部 面积:50公顷 人口:306人(2000年) 概况该村地处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缓,土质肥沃,水源丰富,发展农林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的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等,经济作物有豆类、花生、棉花及各类瓜果蔬菜。该村辖区总面积50公顷,其中耕地32公顷。植被面积43公顷,覆盖率86%。 境内交通便利。村内两条长1公里的东西主街道全部铺设柏油路面,东与江(江店)太(太平) 公路连接,西与国道104线相通。村内公路总长3.5公里,硬化面积0.6平方公里。 2000年,全村共有73户,总人口30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现有朱、于、阎、陈、孔、王、张等姓氏,均为汉族。 1949年农村经济总收入3.84万元, 1978年12.4万元,2000年244.8万元,人均纯收入3850元。第一、二、三产业占农村经济总收入比重分别为75∶15∶10。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58万元,全村经济纯收入117.8万元。 孔家坊村是济阳县经济强村之一,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全县农村中名列前茅。条编工艺闻名全省, 产品畅销菏泽、 德州、聊城、青岛等地,还是全国享有盛名的“太平宝” 西瓜主产地之一。 自1998年以来,先后被授予“济南市五好村党支部”“济阳县双文明建设标兵单位”“济阳县小康文明先进村”“济阳县经济强村”等荣誉称号。 大事记1947年11月,村民朱化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该村第一个中共党员。 1960年, 孔家坊村归属的张刘先锋社支部委员会解散,所辖9个村按照新建制分别成立党支部。是年8月,孔家坊村第一届党支部成立,朱化久任党支部书记。 1968年6月, 该村第一个集体副业项目柳编工艺加工厂建成。全村条编手艺人集中于此从事簸箩、簸箕加工。1975年,加工厂解散。1980年3月,条编加工厂重建。 1978年春, 投资2.8万元增扩建村小学,扩大招生规模。当年,适龄儿童入学率由上年的56%提高到78%。 1981年,全村深耕土地34公顷,清挖沟渠,引进高产小麦品种,推广玉米杂交品种和麦前串种模式,实行配方施肥,合理密植,当年粮食总产达到22.3万公斤,平均亩产1080公斤。 1982年1月,投资18万元建立一座变电室,架通总长度6千米的低压线路,从此全村告别煤油灯照明的历史。 2月, 村庄通电后,村民朱长法从济南购进全村第一台14英寸“泰山”牌黑白电视机。 1985年7月, 村民阎吉亮从德州购进一辆“泰山”12马力拖拉机,此系该村及周围6个村庄第一部私人拥有的农业机械。 1995年9月,投资50万元,对村内两条东西向街道进行拓宽硬化,并与江 (江店)太(太平)公路连为一体,成为当时二太平乡第一个通公路的村。 是年秋天, 孔家坊村28名村民到昌乐县尧沟镇学习参观后, 村民阎文江筹集7500元在其承包田里建起全村第一个占地0.13公顷的西瓜大棚。 翌年春夏,阎文江的两茬西瓜总收入2.1万元。试种成功,推动了全村大棚西瓜的规模性种植。 1999年9月,济南市市长谢玉堂视察该村大棚西瓜生产情况。 10月,中共山东省委常委、济南市委书记孙淑义来村视察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2000年3月, 村民于奉明投资12.8万元, 建起全村第一座农家小楼,建筑面积130平方米。 10月,济南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启万来村视察指导农业生产。 经济发展第一产业1949年, 全村粮食平均亩产不足100公斤。1953年成立互助组。1958年成立初级社。1962年升为高级社。1968年,村里购进手扶拖拉机、双铧犁、喷雾器等农机设备,并开始使用化肥,1978年粮食亩产达到400公斤,总产192000公斤。 1980年至1981年,孔家坊村采取机械深耕和组织人工深翻相结合的方式,先后对村南、村北34公顷耕地进行治理。同时规划清挖田间排水沟,全村农田水利条件得到改善,达到旱能浇、涝能排。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1年全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村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为提高农业生产经济效益,实现增产增收,村民不断加大生产性投入,精种细管,科学种田,更换农作物优良品种,改进种植模式,粮食连年丰产丰收。与此同时,大力发展棉花、瓜果、蔬菜等经济作物,积极植树造林和发展畜牧业生产,农业生产效益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00年农业总产值实现284万元, 经济作物总收入214.2万元,林业收入0.6万元,畜牧业收入58万元,其它为多种经营收入。 第二产业建国初期至1978年,村办企业几乎是空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85年和1988年,村党支部抓住发展机遇,先后办起蜂窝煤加工、建筑预制件生产两个工业项目。 1995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2人,实现利税1.8万元。随着销售市场的拓宽,两个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到2000年,全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增加到18人,实现工业产值19万元,利税4.8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初期,第三产业项目主要是簸箕、簸箩加工,全村共有16户从事此项生产,属家庭作坊式分散经营,经济效益微薄。至1978年,簸箕、簸箩手工艺生产已由分散型向集中规模经营转变,生产规模有所扩大,花色品种不断翻新,销售市场也开始由附近集市向济南、聊城、青岛等地延伸。1983年,村内部分剩余劳力开始从事布匹贩销、建材运输、副食品加工、小百货零售等第三产业。2000年全村从事第三产业人员达到65人,年创产值86万元,利税17.3万元。 特色产业大棚西瓜种植是孔家坊村的主导产业。从1996年开始,由于粮食价格下跌,村里开始进行大规模种植结构调整,统一把村北、村南19公顷耕地划为大棚西瓜生产区。当年试种西瓜大棚11个,聘请了昌乐县尧沟镇西瓜生产技术员作常年技术指导, 翌年春夏获得每个大棚1.8万元的高效益,亩均纯收入5000元,大棚户扣除当年7000元投资,赢利4800元,试种取得成功。1997年,全村形成建棚种西瓜热潮,当年发展118个大棚,面积16公顷,全村户均达到1.8个棚,人均0.48亩。通过优选品种,改进管理技术,大棚西瓜连年产销两旺,年亩均纯效益稳定在6000元以上,成为远近闻名的西瓜生产专业村。 2000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为其西瓜产品注册了“太平宝”商标。目前,孔家坊村年产大棚西瓜112万公斤,产值156万元,人均西瓜收入占到总收入的75.6%。 社会进步文教科技1949年, 群众文化科技水平落后,全村96%的人不识字,4%的非文盲也仅有小学文化程度。 村内无学堂,极少数家庭条件较好的孩子被送往3公里以外的李坊学堂读书,适龄儿童入学率仅有11%。1954年,村里建成一处简易小学,仅有土坯房2间, 代课民办教师1名,招收本村孩子入学,设置1~3年级课程,4年级以后仍到外村上学。因校舍狭窄,设施简陋,另受经济状况所限,适龄儿童入学率仅有48%。1978年,村投资扩建学校,教室增至4间,有3名本村教师任教,年儿童入学率提高到78%,其中适龄男童占多数,女童入学率仅有21%。1985年,村学校再次扩建翻新, 并全面实施九年义务教育,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村小学完成1~6年级课程后, 将学生输送到乡镇中学继续读初中。 至1987年,青壮年扫盲工作全面完成。200 0年, 全村人口文化结构为:中专14人,高中9人,初中91人,小学135人。1996年以来,为国家输送大中专生5名,其中大学本科1名,大专、中专各2名。 人民生活解放前,多数村民过着贫困生活,不少村民靠给地主打工、沿街乞讨和背井离乡糊口度日。1947年,人均收入只有120元(按当时价格计算) ,人均粮食20公斤。建国后,孔家坊村兴水利改良田,增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1978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80元。1981年,全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潜力得到充分挖掘,粮食连年夺得丰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村民在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的同时,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花生、蔬菜、瓜果等高效经济作物。特别是1996年后,大搞产业结构调整,把大棚西瓜作为富民强村的主导产业重点培植,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型向小康型的过渡。2000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人均年末存款余额1780元。全村有电话73部,实现户户通电话;户均1.3台电视机;全村各种机动车辆150辆,其中个人拥有148辆,户均2辆,部分农户达到4辆。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房舍建设无规划、高矮不一,街道狭窄且高低不平,房舍以土木结构为主, 阴暗潮湿,人均住房面积只有3平方米。建国后,随着人民生活的提高, 住房条件逐步改善。1978年人均住房面积4.5平方米,多数为土墙土顶的平房, 仅有不足5%的户修建了砖墙土顶或土墙瓦顶的房屋。1981年,该村在全乡第一个开始实行规划,对宅基面积、房屋高度、宽度及建筑材料都作了统一规定。拓宽取直原有街道,集中人力填平村内水湾,新开东西走向大街两条,村庄开始按规划由东向西扩展。目前,整个村庄农舍整齐划一,布局合理,街道呈现四纵三横框架。2000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2平方米,95%的农户按统一标准建起砖石瓦结构四合院,其中8%的农户已修建了两层楼房。 集体福利孔家坊村集体福利事业始终走在全镇前列。 建国初期, 率先落实了“五保户” 集体负担政策, 实行特困户定期补助制度。随着集体经济实力的增强,1980年以来,先后实行了对义务兵家庭减免农业税费,设立升学奖学金,以及对70岁以上老人发放养老补助金制度。2000年,全村有两名学生同时考入大学,村里为鼓励多出人才,将奖学金数额由原来的每人3000元提高到5000元,同时增加了对初中升高中学生的经济补助标准。对70岁老人的照顾,也由每年每人200元提高到400元。当年村集体福利性开支达到2.8万元。 组织建设中共地方组织建设1947年11月,朱化久加入中国共产党。他是孔家坊村第一个中共党员。入党后参加张刘支部委员会活动,在领导农民与土匪、地主恶霸斗争中发挥积极作用。 建国初,朱化久任张刘先锋社支部委员会副书记。1960年8月,张刘先锋社支部委员会解散, 孔家坊村党支部随即成立,全村有6名党员,朱化久担任村支部书记。 2000年,全村共有党员8名。多年来,党支部重视地方政权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带领全村群众治穷治愚,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村党支部多次获市县镇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五好村党支部”等称号,先后有7名党员被上级党组织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模范共产党员”。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村民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踊跃报名参军。 从1939年到1953年,该村先后有8名青壮年报名参军。特别是在解放战争中,两次组织民工13人次跟随部队运送、救护伤员,运输弹药、军粮。1948年9月,全村妇女磨出560公斤面粉支援济南战役。1953年7月,孔家坊村由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过渡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孔宪忠任社长。1958年9月,成立二太平人民公社,孔家坊合作社遂改为孔家坊村生产大队, 朱化安任大队长,下设3个生产小组。1967年4月,孔家坊大队革命委员会成立,朱化久任革委会主任。1979年3月,孔家坊村民委员会建立,设委员3人,阎吉明任村委会主任,村民小组由3个合并为2个。2000年,孔家坊村民委员会由3人组成, 村委会主任朱长法,委员刘玉英、朱新远,都是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年轻人。1985年以来,孔家坊村民委员会先后荣获“济南市科教兴农先进村”“济南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多次被中共济阳县委、县政府授予“经济工作先进村”“双文明标兵单位”“产业结构调整先进村”“经济强村”等荣誉称号。共青团、妇联、民兵、计划生育、村庄建设和二、三产业发展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始终走在全镇前列,多次受到县镇两级党委政府的表彰奖励。 人物简介孔成德(1891~1969) 柳编艺人。自幼受家庭熏陶,对柳编产生了兴趣,后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总结前人经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柳编制作方法。编制的簸箕、簸箩、柳箱等产品不仅花色多、品种全,且质优耐用,美观大方,曾有“簸箩不漏水、簸箕盛半斗”之称。编制速度极快,一天能编制圆、方簸箩各1个,簸箕3个,被称为“簸箕王”。 阎吉明1950年3月生, 中共党员,中专文化。自1980年任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多年来,将富民强村作为首要任务,科学制定全村发展规划,带头实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995年,在全镇第一个号召试种大棚西瓜,学习钻研西瓜大棚技术,及时确立了全村的主导产业--大棚西瓜生产,仅此一项,全村年人均增收2000元,推动了太平镇大棚西瓜的规模性种植发展。自1980年以来,孔家坊村成为全镇第一个亩产吨粮村、第一个实施村庄规划村、第一个西瓜专业村、第一个通柏油公路村、第一个户户安装电话村。阎吉明先后获“济南市乡村科技拔尖人才”“济南市模范共产党员”“济阳县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等称号。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