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恐婚族 |
释义 | 恐婚现象是如今未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多发生于25~30岁这个年龄段,而以30岁上下且收入较高、恋爱(或是同居)时间较长的白领“恐婚”尤为严重,这些人群称为恐婚族。 社会背景现代社会,一个日益“壮大”的群体:“恐婚族”。张爱玲说,最怕的是,一个有才的女子突然结了婚;朱德庸说,恋爱是两个人散打,结婚是两家人群殴。可见,对婚姻的恐惧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尤其是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恐婚”更像流行病一样,“传染”给不少都市男女。 恐婚现象是如今未婚人群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多发生于25~30岁这个年龄段,而以30岁上下且收入较高、恋爱(或是同居)时间较长的白领“恐婚”尤为严重。 男性和女性恐婚的理由不太一样,女人说得最多的理由是害怕将来遇到更喜欢的人,而男人说得最多的理由是,在还没有更好的经济基础时,婚姻会令他倍感压力。 从现代社会来看,这是正常的。当一个社会发展到欲望大肆繁殖的阶段,人们对于幸福的安全感也随之降低。当感情关系都变得不那么稳定时,人们便会开始害怕‘确立关系’。一些人恐婚是因为他们的生活中残留着一些来自童年记忆的阴影,而不代表婚姻真的有那么糟糕。这部分人首先应该做一些心理辅导,多去接受认识一些积极正面的幸福婚姻实例,慢慢地去树立一个积极的婚恋观。 当人们开始恐婚,说明现代婚姻关系和婚姻观念确实到了一个需要变革的阶段。在生活中,曾有过恐婚心理的人很多,但真正选择独身的人却很少。因为独身的人,尤其是独身的女人,需要的不仅是勇气这么简单,更需要能力,一种能够独自一个人应付整个社会的能力。如果你自认没办法独自完成自己的一生,那或早或晚还是要选择进入婚姻的。当然,在此之前,可以选择延缓婚期,但一定不要放弃机会,毕竟合适的结婚对象,也并不是经常能够遇到的。 恐婚症恐婚症”是一种很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疾病。社会舆论对婚姻生活的负面宣传是“恐婚症”的起因之一,媒体经常就如何处理婚姻关系进行各种讨论,这种社会氛围使尚未走入婚姻的人们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对婚后生活的过多考虑在面临婚姻时的表现形式就是对结婚的恐惧和逃避,很多人因此推迟结婚,甚至宁愿独身,也不愿意“受罪”。 根源恐婚族背后是对婚姻质量的高要求。逼婚和恐婚的人同样多,并且以女性居多。很多女性都认为30岁前一定要把自己嫁出去,为此她们的做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共同的是缺乏对婚姻的安全感。”他说。他介绍,恐婚的表面理由多种多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他们不是出于真心地希望结婚,而是多来自外界压力。例如对象是亲戚朋友介绍的,缺乏感情基础,又或者结婚是由于对象或明或暗的强烈要求。有些人则可能受到周围的亲人或朋友糟糕的婚姻经历的不良暗示。 恐婚族出现的背后反映的是现代人对婚姻质量的高要求。和以前的婚姻相比,现在人们对婚姻有更高的期待,当现实与理想出现反差时就会出现恐惧。 对恐婚族来说,如果并不想奉行不结婚主义,要克服这种心理首先可以先问自己,确定是不是爱对方,其次是在婚前对婚姻生活进行规划,并和对方多交流,尽量克服对婚姻的恐惧。 因素社会因素“恐婚族”多为“80后” 第一是社会因素。要结个婚真的很不容易。买房子几乎要花掉全部积蓄,还要背上沉重的供楼负担,又要准备一大笔的结婚费用,这对很多年轻人而言都是一道很高的门槛。如果正好这些年轻人的工作又不稳定,就很容易就把结婚当成一种危途,不愿结婚; 2008年年初,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08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指出,中国登记结婚人数在持续减少,初婚年龄显著推迟。2006年,上海男性初婚年龄平均为31.1岁,女性初婚年龄平均为28.4岁;北京初婚年龄男性为28.2岁,女性为26.1岁。 在此次调查中,将近半数的人(44.4%)认同“恐婚族”多为“80后”,41.4%的人认为“哪个年龄的都有,但人数都不多”。同时,超过半数的人(51.7%)认为“恐婚族”是正常现象,持相反观点的人数占28.4%。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石林认为,“恐婚族”哪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但是面临婚嫁的年轻人主要是“80后”。他们在接受高层次教育的同时,整个“人生”也随着往后推移。而“80后”独生子女比较多,由于家庭的宠爱,心理成熟度较之其他年龄层次的人要晚熟,而且因为接触社会时间不长,生活压力、工作压力产生的种种焦虑使他们对婚姻产生恐惧心理是可以理解的。 心理因素部分未婚男女产生心理阴影,对婚姻失去信心 第二是心理因素。由于社会上婚姻失败的例子太多,离婚率高,再加上第三者插足、婚外恋、包二奶等现象较多,使得部分未婚男女产生心理阴影,对婚姻失去信心,认为与其结婚后遇到这种情况痛苦万分还不如选择不结婚。 在调查中,虽然对社会的婚姻环境并不乐观,但是高达71.1%的人还是愿意“相信白头到老”。 “‘白头到老’当然是婚姻的理想状态。很多‘恐婚族’之所以‘恐婚’,就是担心自己的婚姻不能达到这样的理想。”石林认为,“恐婚族”大部分都是责任心很强的人,如果意识不到婚姻意味着什么,根本就不会恐惧,很轻率的就可以结婚,遇到问题又很轻易就离婚了。“恐婚族”一般对自己很了解,对婚姻很慎重,他们会理智地考虑到结婚之后的情况和后果。 石林建议,如果“恐婚族”想要结婚又“恐婚”的话,就要找出自己“恐婚”的原因所在,在婚前完善自己,让自己成长,在欠缺的方面做好准备,那么将来进入婚姻就不会遇到麻烦。 “而对于那些因为个人的成长经历和性格有关的‘恐婚族’,比如父母婚姻不和谐或者单亲家庭成长起来的人,就要努力使自己消除人际交往上的障碍,学会爱,学会和对方建立亲密关系。”石林说。 自身因素“好像总也做不好结婚的准备”第三是自身因素。结婚除了情爱、性爱以外,还要承担很大的责任,受到很大约束,不像单身那么自由自在。那些不想承担责任,不愿被人管的男女,便迟迟不肯结婚。 “现在离婚也太简单了,咱去吃个饭庆祝一下。”热播电视剧《奋斗》里向南和杨晓芸那对“毕婚族”(指一毕业就结婚的大学生)一直磕磕绊绊,结婚还不到1年,他俩拿着结婚证又把婚离了。 2008年《中国社会蓝皮书》的调查表明,当前社会结构的转型已成为影响人们家庭生活的重要力量;在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迅速转变为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的家庭结构不但在小型化,而且越来越趋于不稳定。 “结婚,男人要承担起更多的责任,想到房子、孩子等问题,就感觉压力很大。想得越多越觉得没底,好像总也做不好结婚的准备。”北京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张磊和女朋友在一起6年了,但是婚期却一再延迟。 “当前社会,人变得越来越现实了,面对的诱惑也越来越多。”某外语培训机构员工陈小丽说,她有时候连自己的感觉都无法确定,更不要说去完全信任对方了。 石林表示,“恐婚”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危机。大城市里的年轻人很多都是“漂”着的,来自不同文化环境和成长背景的人虽然生活在同一个空间,但很少有机会能深层次互相了解和认同,高速流动的人群也加剧了人际关系的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 离婚率越来越高,信任体系的缺失给社会婚姻状态造成了负面影响。本次调查表明,超过三分之一的人(35.7%)认为当前社会没有良好的“婚姻环境”。58.8%的人认为在“信任对方”的情况下才会选择结婚。 适婚男女不结婚不应该成为一种常态。应该说,绝大部分的婚姻都是很幸福的,我们还是希望适婚的男女能创造条件尽早进入婚姻殿堂。毕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成年男女都应该负起责任来,过上健康、正常、和谐的家庭生活。 不结婚理由:结婚=服刑 不结婚理由:心还很野,担心无法对婚姻负责 不结婚理由:当爱变成习惯,婚姻就变得令人犹豫。 不结婚理由:结了婚的女人=减价货物 恐婚族名人代表女人代表:陈文茜 “婚姻是为60岁以后做准备的,是为了60岁以后相互有个照顾。婚姻对女人大多数是义务。生儿育女的义务,做家务活的义务,唯一的权益是老婆在婚姻中可继承一半财产,比如王永庆死后,老婆得到了一半财产,而剩下的一半才是二房三房去分。” 男人代表:柏杨 “把两个会变的动物——一男一女,用婚姻的形式拴在一起,而且一拴就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六十年,那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冒险。” 恐婚族六大特征1、神采奕奕掩盖内心恐惧 恐婚者总是神采奕奕,风度翩翩,面带轻松的笑容,外表上根本看不出其他恐惧症患者那种眼神惊悚、身材消瘦、肌肉紧张的病态特征。 2、往往具备优秀个人条件 恐婚者拥有令人羡慕的择偶条件:思想前卫,个性率真,收入不菲,生活惬意,娱乐丰富,从不为无谓的事发愁;人缘不错,朋友众多。 3、周围总有人劝其结婚 恐婚者身边总围绕着许多人喋喋不休:年纪不小了,该结婚了。每到此刻,恐婚者就习惯性地咧咧嘴,把这些话置于脑后。在充实快乐的单身日子里,结婚是个枯燥而公式化的概念,人生,还没有教会他未雨绸缪。 4、社交尽量避开诱惑眼光 恐婚男士总在一切社交场合,小心翼翼避开25岁以上的女孩投过来的诱惑眼光,他们自作多情地担心,如果在交往问题上态度暧昧,一年半载后这些处于敏感年龄的小姐就会以分房之类的借口提出结婚,故作轻描淡写地将他骗进家庭的牢笼。 5、常感到婚姻事关重大 恐婚者以各种理由徘徊于围城外,怕失去自由,怕被老婆孩子套牢,怕婚姻毁了现如今的快乐。也许有一天,他们能咬牙切齿说服自己克服婚姻恐惧症,但心理上的巨大障碍可能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6、难以揣度未来是否幸福 在恐婚者内心里,未来幸福与否实在难以揣度。也许,婚姻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可责任和沉闷似一条危险的绳索,仍让他们感觉压力和恐怖。 六大理由自由空间“我一个人过得挺好,我享受这样的生活,想不通干嘛要结婚。”1976年出生的mike说起自己的不婚选择很坦然。 他是独生子,和父母关系良好,自己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外加不少朋友,恋爱谈过几次,但婚姻对他似乎没什么吸引力。mike拒绝婚姻的理由很简单:“结婚意味着有另外一个人完全介入你的生活,管束你的行踪,我好不容易摆脱老妈的控制,何必再给自己找个镣铐呢?” 一位自称年龄在24-30之间的女青年说:“婚姻是要负责任的一个法律和伦理关系。我是个害怕负责任的人,或者说是热爱自由的人,不想被婚姻束缚着。” 专家分析:华东师大心理系博士张磊说,mike的不婚属于“自选动作”,他喜欢自己的生活状态。因为在青春期到青年前期这段时间,一个人应该建立的亲密关系他没有错过,所以现在的选择是一种理性思考的结果。不少看重自由空间的不婚者都属于这一类型。 不想结婚“我单身,但不独身;我有伴侣,但是不结婚。”这种状态已成为一些时尚人士之选。广告公司白领lily说:“我们有确定的关系,享受浪漫的爱情,可是结婚后就不一定有这么美好的生活了。” 另一位白领女性告诉记者,尚未跨入婚姻,两人珍惜在一起的生活,仿佛一直在谈恋爱,就算吵架了,也会互相承认错误。反观身边许多已婚朋友,婚后不仅有琐碎的家务活要料理,更可怕的是,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到时候爱情在一大堆关系、事务面前必然要隐身。 专家分析:张磊表示,在这类不婚者眼里,婚姻就是一张纸,不要这张纸,爱情美丽的光芒不会褪色。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来自北京的贤菁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独善其身。” mike也表示,婚姻太复杂,幸福的因素完全不像单身生活那么好控制,既然结婚不一定幸福,而自己目前的状态幸福得像花儿一样,那多一事还不如少一事。尤其是看了几个同学、同事上演结婚离婚再婚的“折腾”,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不婚决心。一些大龄青年对记者说,自己目前过得很好,上班本来就很忙,占用的自己的大部分时间,下班之后的时间可以和朋友吃饭喝茶打牌看电影,也可以享受珍贵的单身空间,自己已经没有欲望、动力和目的认识新的陌生人了。 专家分析:张磊说,婚姻是和独身、恋爱完全不同的状态,这类人对婚姻的不确定性有不安全感,不想牺牲目前的生活。 家庭原因从北方城市考入上海名校,又被跨国公司青睐,漂亮女生cathy身边追求者不断,转眼间毕业 7年了,同龄女生几乎都披过婚纱了,唯独cathy依然单身。闲言碎语开始出现,大家认为她眼界太高挑花了眼,其实很多人不知道cathy因为童年时期父母三天两头吵架,甚至发生家庭暴力,所以她对婚姻充满了恐惧,总是认为不可能有美满幸福的婚后生活。 专家分析:张磊表示,眼下适婚青年的父母一代中有一些人受外来思潮影响,婚姻受到冲击,如果父母婚姻失败或感情不好,可能会影响孩子对感情和婚姻的态度,孩子可能没有学会良好的和异性交往的模式。像cathy这种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更多的人只是对婚后生活有所担心。 顺其自然随遇而安没有房子找不到老婆,超过30岁的“剩女”看不上对方对方也看不上自己……不婚族里有相当一部分人并非不希望结婚,只是,没有合适的对象,也懒得费大力气去寻找,对单身的现状,抱坦然接受的心态。 日本白领女性森下惠美子就是这样一位超过30岁的独身女人,她的漫画《一个人也可以》讲述作为一个“熟女”的情感、工作、业余幸福生活,触动了许多女人的心,受到了众多读者的热捧。“没有男朋友,但是也有自己的幸福生活,就一个人吧!”照样打扮得漂漂亮亮,照样开心地和朋友去k歌旅游,惠美子作为一个普通大龄女青年的都市生活感动着同样处境的女性,也选择同样的坦然态度。 专家分析:大龄不婚族里这个类型的人数并不少,虽然也渴望结婚,但是抱着随缘的心态,并不强求非要走大多数人都走的这条路。在逐渐适应一个人的过程中,感情生活的空档被很多其它的生活乐趣所填。 无人合适宁缺毋滥“妈:结婚是一件大事,你得考虑了,也不小了。 答:这事可大了呢!我一定慎重考虑一辈子!” 这是不婚网友相互开的一个小玩笑。但是在很多大龄不婚女青年的心中,其实还是对爱情充满憧憬的,只不过她们不愿意轻易降低自己相对严格的求偶标准,宁缺毋滥。其中一个表示,爱情没来更不要勉强,不要委屈自己接受伪爱情。继续做你自己想做的,依自己的内心一直做下去,比爱情和婚姻有意义的事还有很多。学着享受生活而不是为生活而奔波,学着自己给自己快乐、自己给自己满足、自己给自己希望。不要因为在别人眼里看起来幸福美满、自己就去制造和伪装幸福美满,要为自己而活。 专家分析:张磊表示,其实现代婚姻和传统婚姻在很多方面已经有所不同,职业女性经济地位的上升决定了人格的更加独立,对男人的依赖也有所减少。婚姻关系中两人的交集可以不必像过去那样多,双方不仅可以适当保留属于自己的秘密,而且相当一部分生活也是和夫妻以外的人度过。所以,对很多人来说,结婚,照样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单独空间,只要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就不难做到。 不管是出于无奈还是主动选择,中国的“不婚族”队伍正在逐渐扩大。虽还没有形成社会问题,但迟早会对婚姻传统、法律以及社会保险制度等提出严峻的挑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