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坑背村 |
释义 | 1 潮州市饶平县坑背村坑背村,村名。一个是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坑背村,在增城区广汕公路旁的中新镇,有一条鲜为人知的古村落“坑背村”,因为附近的金坑河产有坑贝而得名。另外一个是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坑背村。 自然资源 坑背村位于饶平县饶洋镇东部盆地地区,东经116°87′,北纬24°29′,面积0.8.7平方公里,东与福建省秀篆乡、南与建饶镇、西与新丰镇、九村镇、北与上饶镇交界。境内东西群山连绵,是南北盆地走向的地区;同时,此地区是属于黄冈河流域上游地带。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四季温和,常年平均气温21.7℃,年平均降雨量为1600毫米。 教育状况 坑背村总人口超过500人,汉族。行政管辖100多个用户,1个居委会和镇洋宫办场,2个村庄中有104个是革命老人。还有海外华侨、港台胞1.2万人。现有完全中学(饶平县第四中学)一所,初级中学(饶洋中学)一所,大埔背小学)全镇村村通汽车,且实现了行政村公路硬底化;交通运输四通八达,省道丰柏线贯穿饶洋镇南北,北通福建省、大埔县,南与国道324线相通,东与福建省秀篆乡相通。 2 广东省增城区中新镇坑背村◎ 地理位置村内民居均建于明末清初,保存完好。全村占地10000平方米,水塘面积6000平方米。依山面水,村前为半月形风水塘、胸围墙、门楼、禾坪(晒谷场)、街前路,纵向依次排列祠堂、书房、村屋,最后是雕楼、后山及山林绿化。共55栋砖、木、石结构民居。排列有序,一排五间,整齐划一。石板铺路,有排水沟。 ◎ 历史文化古村落内民居建于明朝,相传由毛姓兄弟从附近村落迁入建造,到清朝时还陆续有修建。虽历经百年风雨,但村内,古代碉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貌至今保存完整。这座古村落依山面水而建,清浅的溪流在村前穿过,一幢幢古色古香、富有浓郁岭南风韵的祠堂、书房、村屋、碉楼和树林,依次排列在村里,诉说一段沉沉的历史。像一幅水墨丹青画卷,坑背村展现着它的古趣和淳朴,纵然历史变迁、沧海桑田,人们仍能从一个个的局部来感受到她灵光闪现的魅力。 ◎ 房子结构老屋都是砖木结构,青瓦白墙,木格花窗,深具岭南风味。有些民居还有高高的耳锅屋顶,样子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原来这说明古村里曾出过高官。村里建筑整齐划一,纵横如算盘般,五间一排,十一间成一列,井然有序,规划足可与现代的小区楼盘媲美。村前面还有一个6000多平方米的半月形水塘,十分别致,料想在初一十五,在半月形水塘守着水中明月,举杯对饮,写意得很。 村后有座古雕楼,与开平碉楼风格迥异,却别有风味,清时为防范匪贼而建,也可以储备粮食,在危难时固守待援,至今已成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遗迹。村内,踏在村内的青石板上,看着满眼古朴的古屋和青翠的古木,细听千年的鸟鸣,没有城市的喧哗,却有乡间的宁静,脱离城市的繁琐,享受田园的安详。村外,大片禾田果林环绕,沿着蜿蜒的乡间小路,你还可到附近的莲塘村瞧瞧,这里还有一片大致相同的古建筑群。 3 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镇坑背村◎ 介绍坑背村坐落在东桥镇的西北部,距镇中心11公里,南连鸭路,北接五峰,东与龙台接壤。西与排上镇的南村和山田村相连,全村28个村民组,414户总人口1720人,总面积1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312亩,水田796亩,总山岭面积7100亩,其中森林面积6000亩。 坑背地处山区,树木葱葱,风景优美,文景观随处可览,山上有“圣寿古寺”,山下有“百谷大丘”,坑背先前有文李二家,后有汤柳二姓,这块土地上现在养育着1720余村民。 境内资源丰富,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朝村的东面,沿着曲溪一路风光无限,植物茂密,野生动物隐约可见。 ◎ 资源境内矿产资源丰富,村西3.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蕴藏着有色金属-金、银、铅、锌、锰、铁、瓷土。 坑背历史悠久,民国时期,当时称坑背保,属鸭路乡公所管理,建国后1958年成立坑背大队,68年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大搞扩社并队,曲溪大队与坑背大队合并为坑背大队。1971年成立龙台公社,曲溪从坑背大队中拆开重建曲溪大队属龙台公社管理,2003年7月撤乡并村,曲溪村撤销又重新回到坑背村。 境内交通、通讯方便,实现了组组通电话,通汽车,教育文化设施良好,1990年重兴建了小学教学楼和文化大院,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不断丰富。 坑背村的人民勤劳、善良,他们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养业、养殖主要是鸡、鸭、鹅、猪、牛、羊,山上种板栗和药材,年轻人志在四方,经商打工,人平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90%以上的村民新建了红砖房和安装了卫视,80%以上户购买了摩托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