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 |
释义 |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KenyaNationalMuseum),位于内罗毕市中心,由东非自然历史协会发起修建,是中东部非洲乃至全非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也是内罗毕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馆内陈列有人类、鸟类、海洋生物起源和地质演变等方面的展品以及古代地图和绘画等。 简介肯尼亚国家博物馆,1910年由东非自然历史协会发起修建。60年代扩建。除总部内罗毕展馆外,下设16个地区博物馆和几处历史遗迹陈列馆。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是中东部非洲乃至全非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馆内陈列有人类、鸟类、海洋生物起源和地质演变等方面的展品以及古代地图和绘画等。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也是内罗毕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位于内罗毕市中心,系中东部非洲乃至全非最为著名的博物馆之一。1910年由东非自然历史协会发起修建。60年代扩建。除总部内罗毕展馆外,下设16个地区博物馆和几处历史遗迹陈列馆。博物馆宗旨为:收集历史文献、文物;研究并展示古今文化和自然遗产;增强人类对文化自然遗产的了解、鉴赏力、保护意识及管理应用能力。内罗毕展馆设有自然历史展厅、肯尼亚文化展厅、肯尼亚装饰艺术展厅,陈列有人类、鸟类、海洋生物起源和地质演变等方面的展品以及古代地图、绘画等。除收藏文物外,博物馆还从事古生物学、鸟类学、无脊椎动物学、哺乳动物学、爬行动物学和植物标本学等学科的研究。博物馆在生物、地质和考古方面的收藏享誉非洲,在人类学、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与收藏闻名于世。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以其丰富的收藏、科学的分类和多种学术活动而发展成为东非生物考古的科研机构和科普活动中心。为人类起源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的利基教授夫妇和动物行为学家珍妮.古道尔博士都曾经在该馆工作。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号称是东非最著名的博物馆。还是禽鸟馆比较漂亮,数十排玻璃柜内展出了900多种鸟类标本制作极其逼真,好像还是活的一般。 宗旨博物馆宗旨为:收集历史文献、文物;研究并展示古今文化和自然遗产;增强人类对文化自然遗产的了解、鉴赏力、保护意识及管理应用能力。内罗毕展馆设有自然历史展厅、肯尼亚文化展厅、肯尼亚装饰艺术展厅,陈列有人类、鸟类、海洋生物起源和地质演变等方面的展品以及古代地图、绘画等。除收藏文物外,博物馆还从事古生物学、鸟类学、无脊椎动物学、哺乳动物学、爬行动物学和植物标本学等学科的研究。博物馆在生物、地质和考古方面的收藏享誉非洲,在人类学、古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与收藏闻名于世。 展品展品简介馆内展出的各个时期的古猿、能人、直立人和智人的头盖骨为人类起源与非洲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考古厅内立有200万年前的巨象化石。石窟壁画展室中有一幅距今约2.9万年前的壁画,从壁画上可以看到远古人类的生活情景,羚羊成群,野马狂奔,已经完全直立的人在林中和兽群搏斗。禽鸟馆的数十排玻璃柜内展出了900多种鸟类标本。其中有高达9.7英尺、体重350磅的鸵鸟;有1977年从芬兰出发,飞行2.1万多公里来到肯尼亚的燕子。 珍藏品肯尼亚平脸人发现“肯尼亚平脸人”头骨化石是在肯尼亚北部图尔卡纳湖西岸的半沙漠地带发现的,珍藏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里。这批头骨化石年龄在320万年至360万年间,与南方古猿生活在同一时代。虽然化石已经变成碎片,但经拼合成为一个相当完整的头骨。由于它有着与南方古猿完全不同的特征,因此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著名古人类学家梅亚维·利基认为它属于一个新的原始人种。 在发现“肯尼亚平脸人”之前,大多数科学家都认为人类的脸是在200万年前才开始变平的。20世纪70年代,古生物学家曾经在图尔卡纳湖东岸发现一个古人类头骨化石,虽然其大脑很小,但却长着与现代人脸非常相似的平脸,而且牙齿也很小,后来测定他的年龄约为180万年。但这一次发现的“肯尼亚平脸人”的年龄几乎是他的两倍。 尽管利基认为“肯尼亚平脸人”属于一个新的原始人种,但也有专家认为“肯尼亚平脸人”可能只是“露茜种”的一个亚种,或者与“露茜”同属不同种。因为平脸人虽然具备了平脸、小牙等先进特征,但也有一些比“露茜”还原始的特征,例如他的耳道很小,脑容量仅与黑猩猩相当等。由于在附近发现的骨骼化石都不完整,因此目前还很难确定平脸人的确切属种。 中国文物馆内还展出了数十件从肯尼亚海岸省出土的中国古代文物,包括青花瓷盘、瓷瓶和茶具,有的已经破碎,但是“大清嘉靖年制”、“大清”和“长命富贵”等字依然可见。这里还展出了各种鸟类和昆虫标本,以及终生定居肯尼亚的澳大利亚女画家、动物学家、环保志士乔伊.亚当森的许多以肯尼亚部落生活和花木为题材的作品。还有肯尼亚各部族的兵器、装饰物和首饰等。 考古发现直立猿人直立猿人猜想,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国家博物馆里的几位主角互相并不认识-他们生活在一百万年前现在肯尼亚的图尔卡纳湖畔。他们属于两种早期猿人-直立猿人和能人。他们的骨骼化石现在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展出。而让科学家激动的是这两种猿人的血亲关系。新的发现动摇了至今古人类学家公认的人类进化史的理论。 博物馆馆长伊德勒博士讲述了这个至今最令人科学家激动的发现:“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小的一个直立猿人头盖骨。另一块化石是能人的上颚骨。这个能人大约生活在一百四十万年前,是目前能人化石中最年轻的一个。” 而这一考古发现的特别之处在于,那位直立猿人的年代比能人的还要久远。这就完全打乱了科学家的划分。因为科学家一直认为,直立猿人是由能人进化而来的。而现在科学家推测,能人和直立猿人有可能在地球上-即在现在的肯尼亚北部地区并存了很长一段时间。 此外,这个直立猿人的头骨很小,比迄今为止发现的同类头骨小得多。科学家对此的解释是,这块头骨是一位雌性直立猿人的。而雄性直立猿人的头骨要大得多。古人类学家姆布阿解释说,这种区别在猴子和大猩猩身上也能看到:“我们可以看看大猩猩。雄性就比雌性大得多。而我们现在获得了第一个证明直立猿人也是如此的证据。这一点的重要性在于,这是一种动物处于较原始状态的证明。” 直立猿人与大猩猩的血缘关系可能比现代人的关系还要近,也包括他们的性行为。最大的区别在于,直立猿人属于滥交型,没有现代人的配偶现象。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肯尼亚博物馆珍藏了许多肯尼亚人过去用过的生活用品,从中可以知道肯尼亚人旧日主要以渔猎为生。而当中的铁路展览厅亦别具意义,因为奈罗比的历史与铁路大有关系。因为于1899年,英国人为了修筑全长1000公里,由蒙巴萨通往维多利亚湖的铁路时,铁路的其中一个总站就是如今的奈罗比,所以奈罗比可以说是由铁路发展出的城市。另外,馆内亦展出全世界第二古老的人头骨,及多种候鸟标本,值得游客仔细看。 人类化石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宣布,1984年2月23日一批科学家在巴林戈湖以西的塔巴林发现了500万年前的一块人科成员化石,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祖先的化石。这块化石是一块带有两个臼齿的下颌的碎片。它在形状和大小上同南方古猿阿法种相似,南方古猿阿法种距今约300万至400万年。发现这块化石的重要意义在于,它填补了约1700万年前至约370万年前人类起源化石记录的空白,这是人类从类人猿中分出来的时期。在这块人科成员下颌化石的附近还发现了羚羊、犀牛和象等动物的化石,这说明现在这块干旱的地区大约在500万年前雨水充足,草木茂盛.在肯尼亚发现的这块化石比在坦桑尼亚的拉埃托利和在埃塞俄比亚的哈达尔地区发现的化石约早100万年.肯尼亚、坦桑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因发现了对研究人类进化有价值的人科成员化石而闻名于世,被称为“人类的摇篮”。1984年10月18日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利基博士宣布,在肯尼亚北部图尔卡纳湖西岸发现了160万年前一具最完整的直立人骨骼化石.直立人是早期人类的祖先.发现的这具骨骼化石是一个12岁的男孩,高1.63米。这就证明直立人实际上同现代人一样高。直立人化石最早是在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发现的,后来在中国发现北京猿人。北京猿人估计是在50万年到70万年前,而这次新发现的化石要早大约100万年。更重要的是,这是迄今发现的最完整的直立人骨骼化石,只少左臂和右手、右臂肘关节以下部分以及双脚的大部分。除了直立人化石外,还发现了大量的动物化石,其中许多是现在已经灭绝的动物,例如巨大的短脖子长颈鹿和长着锐利的长犬牙的老虎。 展览2001年5月9日晚,两名肯尼亚人在首都内罗毕的国家博物馆观看一件装谷物的容器。一个以“正在消失的珍宝”为主题的展览当晚在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开幕,数十件从肯尼亚各地征集来的手工制作的民间生活用品以及许多相关的图片在这里展出。展览向观众介绍肯尼亚各地区、各部族群众精湛的手工艺技巧和丰富的文化积淀,以此唤起肯尼亚人的民族自豪感。为庆祝“国际博物馆日”,肯尼亚国家博物馆在2010年5月18日至24日一周时间内向预约参观者部分开放博物馆古人类化石研究所。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将为观众介绍博物馆在古人类化石收藏和研究方面的成果,并展示部分古人类化石。参观者还能有幸看到肯尼亚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图尔卡纳男孩”古人类化石,该化石是一个拥有160万年历史的人类化石,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完整的一具古人类化石。 合作考古中国专家将赴非洲寻找郑和沉船2010年2月23日上午,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举行签字仪式。两国专家将通过对肯尼亚拉穆群岛地区水下及陆上文化遗存、遗址、遗物的考察、发掘,进一步破解中非古代文化交流、经贸往来的一些历史疑团。中国专家还将赴肯尼亚寻找传说中的郑和船队的沉船。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介绍,该项目经过了5年的调查、论证和筹备。合作考古内容主要包括对肯尼亚拉穆群岛及其周边水域水下文化遗存进行科学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对肯尼亚马林迪市及周边地区陆上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对以往肯尼亚沿海地区出土的中国文物进行调查研究。 据悉,中肯本次考古合作项目为期3年,商务部将其作为重要援外项目无偿出资约2000万元的项目经费。每年中方派专家等人员赴肯工作2至3个月。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每年只有两个旱季可以发掘,即6月到9月和12月到次年2月。肯尼亚国家博物馆馆长法哈透露,预计今年7月份会有中方小组先期到肯尼亚开展筹备工作,主力人员后续到达。 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主任赵嘉斌介绍,目前在肯尼亚沿海地区包括马林迪在内的5个区域内展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中已经出土了一些沉船碎片和大量的中国古代瓷器,瓷器的年代从元代到清代都有。 “只是不知道这些瓷器是中国人带来的还是阿拉伯人带来的。”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法哈馆长称,对已出土文物的鉴定也是本次合作的重要项目。他介绍,出土的中国古代瓷器大部分馆藏于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所有项目出土文物如果出于研究目的,根据国际公约,通过签署进一步的协议可以借给中国展出。 水下考古,追寻传说中郑和船队沉船2005年,拉穆群岛一位名叫姆瓦玛卡·谢里夫的女孩自称自己是中国明朝航海家郑和所率领船队船员的后裔,来到中国“寻根问祖”。昨天,法哈称,郑和船队在拉穆群岛地区曾有一艘航船沉没一直是个传说。而此次中肯考古目的之一是验证传说。 中方有关专家介绍,目前水下考古还没有找到这条船。2005年去当地考察的时候专家鉴定了此前当地从海底打捞出的一块沉船的碎片,结果证实是元代印尼的一条船,与郑和船队无关。但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方面仍表示希望通过考古找到这艘郑和船队在肯尼亚的沉船。“如果能找到沉船,我们就在沉船当地立一座纪念碑,纪念郑和下西洋。” 陆上考古,发掘中国古文献中的非洲古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赵辉介绍,早在公元9世纪,中国古代的文献就记载了肯尼亚马林迪王国的情况,而马林迪目前是肯尼亚的大城市,古城已经随着河口的沙化隐去。2006年受国家文物局委托进行的前期调查中,在肯尼亚几个遗址发现了相当数量的9世纪中国文物,表明当时两地已经有了切实的交往。据透露,目前中方陆上考古人员已经在马林迪选择了3个地点作为突破口进行挖掘,探寻9世纪、10世纪时候的马林迪古城。预计挖掘总面积大约为1600平方米,挖掘工作主要由中方派人员组成考古队完成。肯尼亚方面相关业务人员也将参与其中。中方首批赴肯陆上考古队将由9名队员组成,预计最快今夏到达马林迪。 考古幕后,肯来华受训人员为华裔郑和船队在肯尼亚拉穆群岛地区沉船的传说中,船上的船员逃生至岛上,他们教当地人如何耕地种田,结网捕鱼。后来,他们定居下来,与当地人通婚,代代繁衍至今。昨天,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法哈馆长证实,拉穆群岛地区确实有保持中国传统生活习俗的村落,一个小岛屿上至今还有中国人的后裔在那里生活。 早在2007年6月,肯尼亚国家博物馆派两位学员到中国接受水下考古中深海潜水和生存技能等培训,现已顺利结业。这两位学员便是中国人的后裔。目前两人正在当地收集整理文献、资料,研究海岸的潮汐变化、海上气温、湿度、何时适合下水等问题,为后续工作展开做准备。 历史背景郑和曾两次到达肯尼亚 历史记载,自宋代以来特别是明代以后,中国与非洲的经济、文化往来逐渐增多。这些交往主要是通过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的。15世纪郑和下西洋曾两次到达地处非洲东海岸交通要道的肯尼亚沿海海域。 中肯考古专家近年来对拉穆群岛进行初步考证后得出了三点结论:第一,拉穆群岛仍居住着中国人后裔,相传他们是郑和船员的后代;其次,拉穆地区是中国古瓷器的仓储之地,在肯尼亚发现的40多处中国古瓷遗址中,拉穆地区是最重要的一个;第三,拉穆群岛的帕泰岛附近海域可能有中国沉船。专家们指出,此次中肯联合考古有望进一步解开一些神秘的历史谜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