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
释义 | 课堂评价的理论与实践力求站在理论前沿,贴近改革实践,以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映当前新课程改革课堂评价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尤其是针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和教师遇到关于评价的问题和困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广大教育实践者的需要。 基本信息作者:田慧生主编 出版社:新疆青少年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 字数:270 版次:1 页数:208 印张:13.500 开本:16 CIP 号:2009187349 册/套:1 ISBN:978-7-5374-0962-9 作者介绍田慧生,男,生于1965年,1985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教育系,1988——1992年先后在西北师范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育学院(OISE)攻读博士学位,获教育学博士。现任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学术兼职:中国教育学会理事、学术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理事长,中国未来研究会未来教育分会副理事长,中国少先队工作学会副会长,全国学校体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全国教育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评审专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理论学科组成员,北京大学兼职教授,西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等。 主要研究方向: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实验及教育政策分析。 主要科研成果:曾参与教育部“普通高中新课程计划”研制等多项与教育决策相关的研究工作,主持、承担过多项国家级、部委级重点课题和国际合作项目,“九五”期间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活动教育与中小学素质发展实验研究”在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教学环境论》、《教学论》、《活动教育引论》、《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课程新论》、《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与实验》等多部学术著作,主编教材文集30余部(册),研究成果多次获奖。2004年被人事部、教育部等国家七部委评为“新世纪首届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图书目录第一章评价什么和怎么评价?? 主题研讨1.教育评价的源流?? 主题研讨2.评价什么?? 主题研讨3.怎样评价和谁来评价?? 主题研讨4.针对评价、怎样评价,教师必备知识?? 第二章评价如何促进教学?? 主题研讨1.教学决策与评价结果?? 主题研讨2.评价与教学过程?? 主题研讨3.教学设计?? 主题研讨4.针对教学定向评价,任课教师必备知识?? 第三章认知、态度、价值观与情感的评价?? 主题研讨1.课堂的观察向度与评价标准?? 主题研讨2.教学行为?? 主题研讨3.比认知还重要的情感?? 主题研讨4.如何对情感进行评价?? 主题研讨5.针对情感评价,任课教师必备知识?? 第四章学力的评价?? 主题研讨1.什么是学力?? 主题研讨2.学业成就测验?? 主题研讨3.操作技能测验?? 第五章表现性评价?? 主题研讨1.什么是表现性评价?? 主题研讨2.表现性评价的设计要点?? 主题研讨3.表现性评价评分标准的确定?? 主题研讨4.工具、程序和个人偏见?? 主题研讨5.针对表现性评价,任课教师要知道些什么?? 第六章形成性评价——成长记录袋?? 主题研讨1.科学认识成长记录袋?? 主题研讨2.学生成长记录袋的类型及构成?? 主题研讨3.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的反思?? 主题研讨4.针对成长记录袋评价,任课老师必备知识?? 第七章终结性评价——测验评价?? 主题研讨1.对科学的测验准备工作的思考?? 主题研讨2.两条评价准则在测验准备工作中的应用 主题研讨3.传统测验评价的误区?? 主题研讨4.针对测验准备,任课教师必备知识?? 第八章教学评价的依据?? 主题研讨1.教学评价改革的依据?? 主题研讨2.课堂教学评价的原则?? 主题研讨3.教学评价的目的?? 第九章教师教学评估与学生等级评定?? 主题研讨1.教学评估与评价信息的利用?? 主题研讨2.评分与报告?? 主题研讨3.多样化的评分和报告方法?? 第十章教育评价之再评价?? 主题研讨1.教育评价再评价的方法?? 主题研讨2.再评价的内容和形式?? 主题研讨3.再评价的实施者?? 主题研讨4.实施再评价的基本步骤?? 参考文献? 导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的全面启动,使我们的教育和我们的教师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尤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如何在课堂教学这个基本环节上贯彻落实新课程的思想和理念,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本次课改的神圣使命,更是责无旁贷,任重而道远。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确立要求原有的、过分关注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育评价体系必须向关注学生发展的教育评价体系转变。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理念上,关键要促进“两个发展”;在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的过程中,重点要落实“两个转变”。 关键:促进“两个发展” 一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不仅要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要关注学习发展性(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等)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再次体现在教学的效果上,要真正体现”以学论教”的思想。 二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应沿着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向发展,要坚决摒弃那些形式主义的、急功近利的做法,真正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课堂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课堂教学结果,把课堂教学结果与教师的个人荣辱地位密切相联,而是诊断教师教学的问题,制定教师发展的目标,满足教师个人发展的需要。 重点:落实”两个转变” 一是从关注教师的”教”真正转变为关注学生的”学”。课堂上关注的不应该仅仅是教师的”教”,重要的是学生的”学”,这是新课程提出的新理念。只有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才能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虽然评价一堂课的因素很多,坦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 二是从关注”具体的教材教法的研究”转变为关注”有效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传统教学中,认真钻研教材和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常常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研究的重点也往往是教材的重点是什么,教学的难点在哪儿,思考的重点也常常是导语的设计、提问的设计、板书的设计、作业的设计等一些教学的具体的细小环节。不难发现,这是一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做法,学生经常被作为处于一定年龄阶段的抽象的群体来认识。事实上,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独特的、活动的人。一节课,设计再好,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配合,就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因此,课堂常常不是静态的,而是鲜活的;教学也往往不是预设的,而是创生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情感生活。教师必须把着力点放在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上,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本书力求站在理论前沿,贴近改革实践,以科学的务实的态度反映当前新课程改革课堂评价的新理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尤其是针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学校和教师遇到关于评价的问题和困难,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符合广大教育实践者的需要。 前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在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已成为素质教育实施的核心。不同的教育价值观就会有不同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从而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当下仍流行的课堂教学评价还沿袭着以教师为中心的评价观,已经失去了它对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与激励功能,甚至异化为教学改革的障碍与阻力。因此,重建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巳刻不容缓。 新课程需要新的教育评价,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新的教育评价观应该突显教育评价的发展性功能、强调评价主体的互动和参与、评价内容与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的动态发展等等。但是,从新课程实施的现状来看,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差甚远,不能给新课程改革以强有力的支持,实践操作中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过分地强调甄别与选拔,过多地关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评价,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过于注重纸笔测验与自上而下的评价等等,已影响了新课程改革工作的开展和学生的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根据特定的教学目的,围绕一定教学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有效教学活动。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更多地强调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强调学生间接经验的获得;忽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忽视学生在生活和社会中亲身体验的价值。本书强调把学生纳入课堂评价体系,让学生学习自主地使用评价信息来设计他们的学习。当学生们使用评价信息来达到目标,将学习结果与他们的自身的提高相联系,对提高学习质量有所理解并进行自我评价,把他们的现实状况与通过努力可达到的目标相联系时,他们才真正地参与了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王,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使教师多渠道获得信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也就是要建立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发展的评价体系。本书强调了具体的、描述性的和及时的来自教师的反馈信息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除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本书中涉及的典型案例对评价的基本思路、评价标准等有诊断性、可操作性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近年来已成为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而教育评价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并致力研究的难题。从教育科研的角度,这是一部探索课堂评价的作品,只有这样的探索多了,我们才会迎来新课程的春天,才能真正地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的实践行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