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亭 |
释义 | 作品名称:客亭 创作年代:盛唐 文学体裁:五言律诗 作者:杜甫 词语“客亭”基本信息【词目】客亭 【注音】kè tíngㄎㄜˋ ㄊㄧㄥˊ 【词性】名词 【结构】偏正式复合词 词语解释⑴供游客休息游玩的亭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济水》:“此水便成浄池也。池上有客亭,左右楸桐负日,俯仰目对鱼鸟,水木明瑟,可谓濠梁之性,物我无违矣。” ⑵犹驿亭。古代迎送官员或宾客的处所。南朝梁刘潜《北使还与永丰侯书》:“足践寒地,身犯朔风,暮宿客亭,晨炊谒舍。”唐朱庆馀《送窦秀才》诗:“江南才子日纷纷,少有篇章得似君。清话未同山寺宿,离歌已向客亭闻。”《资治通鉴·后汉高祖乾祐元年》:“癸酉至长安,永兴节度副使安友规、巡检乔守温出迎王益,置酒於客亭。”胡三省注:“诸州镇皆有客亭,以为迎送、宴饯之所。” 作品原文客亭 秋窗犹曙色⑴,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⑵。 圣朝无弃物, 老病已成翁⑶。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⑷。 作品注释⑴犹曙色,到底还是天亮了。下三句写秋晓之最。 ⑵宿雾,早晨的雾。因由前夜而来,故日宿。 ⑶这两句是矛盾的。自己并非没有才德,如今却老病成翁,这算什么“圣朝”?又哪能说 得上“无弃物”?杜甫往往使用这种说反话的矛盾手法来反映当时政治黑暗的真相。 ⑷残生,犹徐生。转蓬,言人之飘零无定如蓬之转,这是由愤慨而灰心绝望的话,碰着这 种“圣朝”,还有什么可说,这辈子只有随它去了。其实这种飘零生活,对杜甫创作倒大有裨益。 创作背景此诗和《客夜》是同时之作。杜甫公元762年(唐宝应元年)秋,流落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这年七月,杜甫送严武还朝,一直送到绵州奉济驿,正要回头,适徐知道在成都作乱,只好避往梓州。途中作此诗。这时他的家仍住在成都草堂。 作者简介杜甫 (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