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客家情歌 |
释义 | 客家情歌客家山歌这丛民间文学奇葩中最繁茂、最芳香的是客家情歌。因为男欢女爱是人之本性,爱情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自然情歌在客家山歌中占数量最多。它源远流长,与客家人生息相伴,荣辱与共,历经风霜,顽强地生存与发展。客家情歌的内容非常丰富。爱情生活的每个阶段,每个方面,每个场合,每个角落都有一大串情歌,从嬉戏、思春、相思、爱慕、追求、初恋、热恋、山盟,到怨情、拒爱、失恋、谴责;从道别、劝慰、送别、嘱咐,到相思、感叹、惆怅等等,句句动情,首首动人。其有很强的艺术性,清新优美的意境、通俗生动的语言,各种修辞手法无所不用,出神入化,美不胜收。这是客家地区的古老文化、平民文学之精华。其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磁石般吸引人的艺术魅力,深受人们喜爱。故所以,客家情歌在客家地区世代传唱,长唱不衰。有歌为证:敢唱山歌把情牵,山歌越唱越爱连;白天唱到日落坡,入夜唱到月团圆。 客家情歌的起源客家先民的祖居地中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远古的时候,就已流行民歌。 学术界有认为:古代民歌都是山歌,山歌中情歌占了很大分量。早在公元前的周朝,就有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其中有十五国风共160篇,是广泛收集筛选的民歌。这里面有相当部分是情歌。如反映男子追求女子的情歌《关睢》,出产地就是中原。到了汉朝,朝廷设立了专门掌管音乐的机构,名叫“乐府”,乐府从中原等地收集的民歌叫“乐府民歌”。情歌在乐府民歌中数量不少,流传下来的有名篇精品之作,如表现对爱情坚贞不移品质的《陌上桑》。 祖先梅州客家人英籍女作家韩素音,研究客家人的起源及其迁徙经过结果,她断言:“他们(客家人)的情歌可以远溯至汉朝。”这就可以得出结论:客家情歌起源于中原古代民歌,是从《诗经》中国风,汉乐府民歌演化而来的,由四言、五言过渡到七言体。 客家情歌的形成韩素音研究论断:“他们(客家人)的方言是南北方言的混合物。”因而,客家情歌就是客家人、土著人南北方言混合的结晶。 客家先民举家南迁的时候,随身带来了中原文化,带来了中原民间文化中的口头文学,即民歌民谣。落籍繁衍于连绵数十万平方公里的岭南粤东北山区,与土著民族融合在一起,天天共同劳作在山间野岭,为了消除疲劳和抒发男女爱恋之情,就要唱山歌,通过山歌连结感情,寻找配偶,这就形成了富于地方特色充满情爱的客家情歌。 畲族族谱记传的《族源歌》可以说明客家情歌是南北方言“混合物”。其歌曰(节选):夫妻恩爱千年长,合生三男一女郎;携带儿女见皇帝,讨封姓氏世代传。大子篮装就姓“蓝”,二子盘装就姓“盘”;三子恰逢天雷响,以雷为姓尽欣欢。驸马出朝到广东,携带三子女留宫;女招军丁为婚郎,名为志琛身姓钟。畲家姓蓝盘雷钟,四姓同为一祖宗;盘瓠世泽源流远,世代子孙传到今。 这几首畲族民歌的语言、手法和风格,均与客家山歌相同,这说明土著民族接受融入了客家先民带来的中原文化。 著称“山歌之乡”的梅州,长期相互影响,彼此传播。传说梅县松口有歌仙“刘三妹”,河源亦有歌仙“刘三妹”,据传她住在东江中游岸边,唱山歌出口成章,优美动听,很多男青年邀她对山歌,追求她。地主恶霸戏弄她,她就唱山歌骂他们,被逼跳下石壁潜入江中。聪明、美貌的刘三妹是客家人善于唱山歌的集体形象写照。关于“刘三妹”故事在客家地区流传,正是生动地描写了客家山歌,尤其是情歌,是由中原民歌与当地土著民歌融化而成的具体过程。 客家情歌的发展客家山歌虽然源远流长,但历经霜雪,尤其是情歌,在旧社会一直遭受歧视,被认为与传统的封建礼教和伦理道德观念相悖逆,是“伤风败俗”的东西,因而为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不容,更不许其登“大雅之堂”。 客家情歌尽管遭封建统治者禁锢,然而恰如地下冒出来的清泉,怎么堵也不堵绝的。正如有山歌为证:“封建把头禁山歌,山歌越禁歌越多;你想山歌禁得绝,除非天塌海也枯。”客家山歌终归是客家人的心声,客家情歌是客家男女交情的一种工具,他们出于精神生活、爱情交流的需要,不断创作它、传承它、丰富它,使它犹如山间路边的野菊,任由践踏,任由风吹霜打,总是顽强地生长着,繁衍着,绽放着美丽的花朵,播放着奇异的芬芳。它像甘泉滋润着世代客家人的心田,哺育出无数“刘三妹”式的著名歌手,唱出了数以万计的优秀客家情歌。 新中国成立以后,客家情歌已逐渐走出了低级、“下层”的胡同。它的内容已纯净化,并大大充实和提高,它的表现形式也大大丰富,已成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艺术之花。 客家情歌的创新解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河源地区各级党委、人民政府重视发掘利用民间文学艺术,遵循“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组织文化工作者收集整理了很多客家山歌(情歌数量最多),并进行创新,促进了它的健康发展,发挥了它文娱和宣传功能的作用,以鼓舞人们、教育人民。引领它从山里唱,走进城里唱,登上文艺大舞台唱,编进山歌剧唱,制成光盘,在电视中广播。原河源山歌剧团改编的山歌剧《拉郎配》录音远播东西亚,改编的山歌剧《补锅》,唱遍了东江地区,唱进了省城,深受广大观众赞颂。 讴歌新时代、新生活、新情侣成为客家情歌的新鲜主题。例如《哥妹相恋最真诚》: 妹系绿湖出水莲,莲花映日向蓝天; 阿哥愿作五更露,点点滴落妹身边。 新船下水行东江,妹贪阿哥情义长; 蝴蝶入园迷花色,妹贪阿哥能力强。 哥如泉涌桂山崖,妹子好比仙湖茶; 热水泡茶味香甘,越泡越饮开心花。 妹系好花园中栽,哥系蜜蜂千里来; 蜜蜂见花团团转,花遇蜜蜂朵朵开。 东江流水清又清,哥妹相恋最真诚; 哥妹好比鸳鸯鸟,比翼双飞展鹏程。 上述五首情歌,赞颂了一对忠贞不渝,健康向上的热恋情侣。句中巧妙嵌进了河源的旅游景观“东江”、“万绿湖”、“桂山”和名优特产“仙湖茶”。表现手法新颖,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客家地方特色,耐人寻味。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满了时代气息。 客家情歌的艺术性客家情歌的艺术性,包含着章句结构、音调韵律、修辞手法等。就“客家情歌”别于其他民歌这一艺术个性的形成来说,起最主要、最关键作用的是语言艺术。客家情歌的语言艺术,主要表现在方言化、口语化、生活化和形象化。后三者是建立在前者基础之上的,所以客家方言化是最主要的,是具有浓浓地方特色的体现。如,“唔系南风冇咁凉,唔系葛藤冇咁长;捱俩心愿才相爱,芝麻交糖甜又香。”歌中“系、南、葛、愿、爱、交”等字语音与普通读法不同;“唔系、冇咁”等语汇是客家方言,译为普通话,“唔系”是“不是”之意,“冇咁”是“没有这么”之意。语法,客家方言有不少也别于普通话,如“食朝、食昼、食夜”,普通话应译为“吃早饭、吃午饭、吃晚饭”,客家话却省略了宾语“饭”。 客家情歌继承了《诗经》中国风的优良传统风格,受到唐诗律绝和竹枝词的影响,同时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优秀成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不仅在内容、语言、唱腔上,而且在形式和表现手法上都不断创新。其结构一般为七言四句,第一、二、、四句押韵。曲调爽朗质朴,节奏明快自由,琅琅上口,易于传唱,悦耳动听。 客家情歌为把无形无影的思想感情化为具体可见、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以达到形象鲜明、意境清新、抒情浓烈、感染力强。所以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一)直叙 直叙又叫“赋”,铺陈其事,直接说出来。“赋体”的特点就是通过叙述而不是描写来刻画形象。例如: 瞎眼狗来死哥磨,贼老唔吠吠亲哥; 把捱亲哥吠呀走,一杓沸水死过多。 这首客家情歌没有进行形象描写刻画,只是通过对“狗吠亲哥”要用沸水烫这件事的过程叙述,在联想中间接地表现了对“亲哥”深深的爱。 (二)起兴 “起兴”简称“兴”,就是开头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是借用别的事物曲折地带出歌唱者的感情,说出所要说的事物。例如: 一树杨梅红彤彤,哥系男人胆爱雄; 真情恋妹先开口,女人开口会脸红。 歌中由杨梅花红彤彤这眼前景物,触景而生情,产生联想,引出嘱亲哥大胆恋爱,主动向情妹表态,不要畏首畏尾。这属于“以景引情”。 新买纸扇十八行,妹子说话好心肠; 听妹言语纸包起,割草留根望久长。 歌中首句与歌的主题内容没有直接联系,只是整首情歌的一个引子,仅仅是为了押韵和加强语气。这属于“借物发端”。 客家情歌;三明民歌三明客家,是山歌的故乡。西晋“永嘉之乱”以后,一批批中原汉人,为避战乱、饥荒、瘟疫等天灾人祸,纷纷南迁;历尽艰辛,来到了闽西北这块世外桃源栖息繁衍。千百年来,客家祖先和土著百姓和平共处,并将中原文化与闽越文化互为交融渗透。为传递心声,抒发情感,创造出许许多多极富特色的客家山歌。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三明民歌与地方民俗风情融为一炉,带着泥香土味,成为人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客家情歌,以炽热、健康的情感,形象、生动的比喻,风趣、洗炼的语言,表达了青年们对爱情的追求、对幸福的憧憬、对封建礼教的蔑视、对封建婚姻的反抗。有如清泉,沁人心脾。 客家情歌大多七言,隔句押韵,有四名式,也有段体结构,形式多样。还有对唱、盘歌等,倍受群众喜爱。 专 辑:客家情歌歌 手:谢雷 语 言:国语 公 司:Sound Wave International 日 期:2006.03.13 [01]老相好 下载 点歌 [02]抹酒 下载 点歌 [03]人生岁月 [04]爱花望花开 [05]爽就好 [06]半夜出月光 [07]情归何处 [08]不是我花心 [09]你是我永远的爱 [10]如今何在 [11]老相好 (kala) [12]半夜出月光 (kala)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