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客家侨乡惠州府
释义

惠州府是国内最重要的侨乡之一,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约800万左右。惠州是客属地区最多海外华侨的故乡,海外客家华侨多操惠州口音客家话,惠州是全世界客家华侨心目中的故乡。

中文名:客家侨乡惠州府

外文名:kejiaqiaoxianghuizhoufu

地址:现今惠州市的行政地域

原籍:中原地区的中原汉族

惠州府

惠州客家人,有狭义的范围,即现今惠州市的行政地域,包括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凯高新开发区;有中义的范围,即开放改革前的惠阳地区,包括“惠州十属”,除现惠州市所辖区域外,还包括深圳市的前身宝安县,东莞市的前身东莞县,汕尾市下属的城区、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红海湾开发区、华侨管理区,河源市下属的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紫金县。有广义的范围,在中义的范围的基础上,再加上广州市的增城市、从化市,韶关市的新丰县、翁源县,梅州市的兴宁市、五华县,江西省的寻乌县、定南县,香港地区,乃至海外如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在以上的范围里,是客家先民最早到达岭南生活的地方;也是客家人和岭南另两大族群潮汕人、广府白话人融合得最为成功的地方;也是客家人从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广东惠州客家人,实际上是在东江流域包括客家先民、客家人和客家后裔生活的族群。惠州客家人的形成从秦朝开始,惠州惠阳客家话在秦朝已经基本形成基本的语音面貌。惠州客家民系在秦朝已经基本形成。在世界上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惠州府是国内最重要的侨乡之一,有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约800万左右。惠州是客属地区最多海外华侨的故乡,海外客家华侨多操惠州口音客家话,惠州是全世界客家华侨心目中的故乡。

分布范围

广东惠州客家人,有狭义的范围,即现今惠州市的行政地域,包括惠城区、惠阳区、惠东县、博罗县、龙门县、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仲凯高新开发区;有中义的范围,即开放改革前的惠阳地区,除现惠州市所辖区域外,还包括深圳市的前身宝安县,东莞市的前身东莞县,汕尾市下属的城区、陆丰市、海丰县、陆河县、红海湾开发区、华侨管理区,河源市下属的源城区、东源县、龙川县、连平县、和平县、紫金县。有广义的范围,在中义的范围的基础上,再加上广州市的增城市、从化市,韶关市的新丰县、翁源县,梅州市的兴宁市、五华县,江西省的寻乌县、定南县,香港地区,乃至海外如马来西亚吉隆坡等。在以上的范围里,是客家先民最早到达岭南生活的地方;也是客家人和岭南另两大族群潮汕人、广府人融合得最为成功的地方;也是客家人从陆地文明走向海洋文明的重要通道之一。广东惠州客家人,实际上是在东江流域包括客家先民、客家人和客家后裔生活的族群。

惠州客家渊源

所谓客家人,是指原籍为中原地区的中原汉族,从秦汉开始不断南迁。

而逐步叠加而顽强地保留中原文化和语言而形成的一个族群。东晋战乱时南迁,开始成为具有“特殊身份”的一群居民,更在后来的几次迁徙行动中,逐渐形成今天具有独特风貌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是中华汉民族的一个支系。客家人最为明显的特征是讲客家话,客家语系是汉民族八大方言之一。

历史上,进入广东的客家人有六次大南迁,有时延2000多年的记载。

第一 徙:惠州源原为古龙川属地。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王朝派兵平定岭南后设龙川县,由平定岭南副将赵佗任龙川县令。之后,受南海郡尉任嚣所托,主南海郡事,公元前204年,为防中原战乱祸及岭南,赵佗在岭南建立南越国,自封为南越武王。南越国延续93年,其中赵佗执位67年。赵佗任龙川县令和建立南越国,为岭南的开发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带来了中原文化,改变了岭南百越人过去野蛮落后的风俗;他施行“与越杂居”、“和集百越”的政策,促进了中原汉人与百越各民族的融合;他将几十万军队留驻在岭南,成为南迁的第一批北方移民,为后来历代中原人迁入岭南打下了基础。赵佗在任龙川县令时,为解决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缝补浆洗问题,曾上书朝廷,要求拨三万北方妇女,结果朝廷许其“万五”。留驻在这里的将士兵卒及其家庭,成了最早的客家先民。所以,河源是客家人最早居住的地方,是名符其实的“客家古邑”,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之一,也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第二徙:是在公元317—879年间,东晋怀帝妥朝时,由于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形成对汉民族影响深远的“五胡乱华”之局,中原地区的不少官员和平民,也纷纷随着渡过黄河南下。为了避免和原户籍者发生混淆,便把这些新来的户籍称为“客”。这是“客”字第一次在中华民旅上出现。

第三徙:是在公元880——1126年间。唐朝末年,黄巢举兵起义及“五代十国”,天下大乱,客家先民又从皖赣某地居所,现迁往江南南部、福建西北及广东北边。

第四徙:是在公元1127——1644年间,金元相继入侵,宋高宗南渡,地这过程中,许多客家人幸均卷入保卫宋室、抵抗元兵的勤王战争。宋亡后,他们只好退往更偏远的广东东、北、南部。

第五徙:在公元1645——1843年间,这次迁徙却是康熙皇帝为了争取南方的民心,赐给每个男子8两银子、妇女儿童4两银子,鼓励客家人迁入四川、广西及台湾。一向以客家人为荣的朱德同志的祖辈就是在这一次迁徙时,从韶关移居四川的。

第六徙:在1866年以后,发生于太平天国起义末期。由于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是客家人,太平天国失败后,许多客家人在清政府的压力下,纷纷向地理位置偏远的南方,甚至向东南亚等海外地区迁徙。

目前,全世界有客家人约9000万人。其中国内7000万人,国外有2000万人左右。在海外的客家人分布很广,较集中的是东南亚一带,新加坡的李光耀和国际知名作家韩素音均是客家人。国内有客家人聚居的地区共有17个省、185个市县,其中客家人占95%以上的纯客县50个,客家人最为集中的地方是广东的珠江三角州、粤东、粤北赣南、台湾(700万人)、闽南、闽西和广西、四川。目前,原住广东的客家人有2100多万,外省长住广东的有1000多万。原住广东的客家人占全省总人数30%,其中纯客市、县15个。目前,广东客家人在台湾的后裔有450万以上,其中,惠州、海陆丰、河源客家人在台湾的客家后裔约有100多万。 梅县的在台客家后裔有100万人,潮州市饶平县的客家人在台湾的客家后裔有200万左右。

人文历史

惠州是广东省历史名城。有1700多年的历史。1990年在区内出土的一窝近30个恐龙蛋化石,证明7000万年前,这里已是陆地沼泽地带。迄今为止,全市考古发现山岗遗址、古窟址等古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28处,年代最久远的是三栋瓦窑岭春秋遗址,其出土文物说明,在新石器晚期到青铜器时代,即有先民在这土地上繁衍、生息。

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惠州境内设有博罗县;到隋开皇11年(公元591年)岭南设有广州、循州(今惠州)两个总管府统领诸州;唐代时粤东只有潮、循二州;五代南汉乾亨元年(公元917年)这里为祯州治所,宋真宗天禧4年(公元1020年)为避太子赵祯讳,改“祯”为“惠”。惠州之名遂沿用至今,元代置惠州路,明、清为惠州府。惠州在隋唐已是“粤东重镇”,至今1400多年,一直是东江流域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商品集散地。

从唐到清末一千多年间,有430多位中国名人客寓或履临惠州,留下了96处遗址和2100多件文物。北宋年间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苏轼(号东坡居士)在北宋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被朝延贬谪到惠州。他寓惠三年,创作了大量诗文,筹办了很多有益百姓的好事。惠州因东坡的到来而闻名遐迩。

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在惠州一带繁衍生息,从事捕捞、狩猎和原始的农耕,创造了惠州的远古文化。博罗葫芦岭、苏屋岗、何屋岗等贝丘遗址,出土石锛、石斧、石矛和敲砸器,以及大量饰有绳纹、方格纹、云雷纹、夔纹等纹饰的夹砂、泥质陶片。

春秋战国时期,惠州一带的文化已有一定的发展水平,并与中原文化息息相关。在博罗散屋村出土过一组大小相近、形制、纹饰相似的7件青铜甬钟;博罗的苏屋岗遗址曾采集和出土了青铜斧、矮圈足陶豆以及一批以夔纹为特征的印纹陶器,在其附近还出土过两件战国青铜编钟。据史料记载,在今惠州市区及博罗北部一带,战国时期曾出现过一个名叫"缚娄"的小国,但不久即在诸侯兼并战争中消失。近年曾挖掘出规模较大的"缚娄遗址。"

秦统一岭南之后,在今惠州一带设置傅罗县,吴末甘露元年(265年)改傅罗为博罗,另割置欣乐县,此为归善县的前身。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从南海郡分置东官郡,博罗等县属之。南朝梁天监二年(503年),改东官郡为梁化郡,郡治设在原博罗县治(在今惠东梁化),博罗县治迁至浮碇冈(今博罗县城)。这是今惠州境内首次设置的郡治。

隋开皇十年(590年),废梁化郡,设循州总管府,辖粤东的循、潮二州。总管府建于"?木山之阜",即今惠州市中山公园。隋炀帝即位后,将循州改为龙川郡。刘岩建立南汉之后,设祯州管辖归善、博罗、河源、海丰四县,州治所在惠州。北宋天禧五年(1021年),因避太子赵祯之讳,把州名改为惠州,惠州之名从此沿用至今。

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

惠州历史悠久,历来是名宦、文人墨客荟萃之地。自晋至清,对惠州影响较大的历史人物有480多人,其中如葛洪、牛僧儒、李商隐、陈尧佐、陈称、苏轼、唐庚、刘克纲、陈鹏飞、林复、杨万里、刘克庄、吴潜、留正、文天祥、祝允明、陈恭尹、伊秉绶、宋湘、丘逢甲、梁鼎

芬等,皆名重一时,他们或诗或文,或创办书院,或修堤筑路,兴修水利,对惠州文化、经济的发展贡献殊多。他们当中,对惠州影响最大的当推北宋大文豪苏轼。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同年10月2日携侍妾王朝云、三子苏过抵惠。在惠期间,他先后写下了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序跋。其诗文歌咏惠州风物,使惠州名扬四海,诚如江逢辰所言:“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于淳佑四年(1244年)建聚贤堂,10年后改为丰湖书院。明清时期,惠州文风更盛。丰湖书院是惠州的最高学府。自创立以后,虽屡经兴衰,但"从者云集,人竞向学",培养出颇多有成就的学子,对惠州的文化建设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是岭南著名的书院之一。据府志记载:惠州府于宋代中进士者53人,明代44人。清代以来,惠州更是人文蔚起,名士辈出,在诗文、书画、金石等各方面都取得较大的成就。

历史上的“惠州十属”

广东惠州位于广东省的东南,历史上的“惠州十属”,首邑为惠阳,广东第四行政区,督察专员设治于此,地势雄伟,依山临水,为东江之重镇, 城西有西湖,溪山环绕,风景极佳,西北罗浮山,绵亘百里,峰峦高耸,气象磅礴,为粤中之名山。惠州十属,汉以前曰广州府,汉时为南海郡,博罗县,东晋分属东郡,南齐移东官郡,于怀安梁改置,梁化郡,隋废郡置循州总管府,(元和郡志取循江为名)大业元年,改龙川郡,治归善县,唐武德五年,复曰循州,置总管府。天宝元年,改置海丰郡,乾元元年,复曰循州,五代时属南汉,(烈宗)乾亨元年,改称祯州,宋时(真宗)天禧四年,改称惠州,(文献通考避仁宗御讳改惠州之名自此始)宣和二年,赐名博罗郡,元时至元十六年置惠州路,明初改府,清代因之,民国后废州府,隶潮循道,今为广东省第四行政区,兹就所属十县沿革述之如下:“惠阳” : 汉博罗县地,陈分置归善县,民国改为惠阳。“博罗”:汉置,历代沿之。“龙川”:秦置,厥后历改为州,明初仍改为县。“河源 :南齐分龙川地置,历代因之。“紫金”:明穆宗隆庆三年分归善、长乐两县,地置永安县,民国改紫金。“海丰”:东晋时分龙川县地置,历代因之。 “陆丰” : 清时雍正九年分海丰地置,民国因之。“和平”: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分龙川地置,清代因之,及今亦沿之。“连平”:明时崇祯六年,割和河源长宁翁源四县边地,置连平州,清代因之,民国改县。“新丰”。明时隆庆三年,分河源英德翁源三县地置长宁县,清代沿之,民国改名新丰。现在的深圳、香港、东莞等地,历史上一直就是属于惠州的管辖范围。

客家渊源

惠州、河源、深圳、河源、广州、韶关、潮州、海陆丰客家与梅州客家实为一整体。从方言而言,自古以来惠州、梅州、深圳、韶关、河源、海陆丰就是广东的客方言区。(光绪)《嘉应州志》卷8载:“嘉应州及兴宁、长乐、平远、镇平(蕉岭)四县并潮属之大埔、丰顺二县,惠州府属之永安(紫金、龙川、河源、长宁、和平、归善、博罗,一州七县,其土音皆可相同。广州人谓以上各县人为客家人,谓其话为客家话。”清末古文与语言学家章太炎在《新方言》“岭外三州语”卷序言中说:“广东惠、嘉应二州,东及潮之大埔、丰顺,其民字晋末逾岭,宅于海滨,言语敦古,与土著不相能。广州人谓之客家,隘者且议其非汉种。余尝问其邦人雅训旧音,往往而在,即著之《新方言》“。从以上记述可见自古以来粤东的梅州、惠州、河源地区的方言就被界定为客家话。从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丰的政区隶属的变动来看,公元331年,即东晋咸和六年,置辖地六县的东官郡,其范围包括珠江三角洲及惠潮一带,郡治在宝安县。当时宝安县辖地大概为今天的东莞市、深圳市和香港。取名“宝安”,是由于今属东莞市的宝山,古时产银,银在当时来说是十分宝贵的,所以“言宝,得宝者安,凡以康民也”。另一种说法是,“邑地枕山面海,周围二百里,奇形胜迹不一而足,而山辉泽美,珍宝之气萃焉,故旧郡名以‘宝安’”。今天梅州地区的兴宁、五华在历史上曾经是惠州府的属县。隋、唐、明、清很长一段时期兴宁、五华都为惠州属地。惠州最早是隋开皇十年(590),在梌山(今中山公园)设立循州总管府,辖归善、博罗、河源、新丰、兴宁、海丰6县。 隋大业三年(607)改龙川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兴宁5县。唐武德五年(622)改为循州总管府,管循、潮二州、循州辖归善、博罗、罗阳、海丰、陆安、河源、石城、兴宁8县。 唐嗣圣元年(684)改为雷乡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雷乡5县。唐天宝元年(742)改为海丰郡,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雷乡,兴宁6县。唐乾元元年(758)改为循州,辖归善、罗阳、海丰、河源、雷乡、齐昌6县。 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改为祯州、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4县。 宋天禧四年(1020)三月,避太子赵祯讳,改为惠州,自此有了“惠州”之称。 元至元十六年(1279)称惠州路,仍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4县。洪武二年(1369)增辖龙川、长乐、兴宁、正德十三年(1518)增辖和平县,隆庆三年(1569)增辖永安县、长宁县、崇祯六年(1633)增辖连平州。 清雍正九年(1731),惠州府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和平、长宁、永安11县及连平州。到雍正十一年(1733),长乐、兴宁才划归梅州管辖,一直至今。兴宁建县于东晋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龙川分治而立,县辖区有今五华、兴宁全境以及龙川县东部和紫金县东北部。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数次析古兴宁置齐昌县(府),辖境多次变迁。自宋熙宁四年(1071年)分设长乐县(今五华县)后,县境相对稳定。而惠州的紫金、龙川、河源、和平就是今天的河源属地。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龙川县分出了河源、新丰两县,都隶属广州南海郡。从此有了河源县的建制。 南朝梁武帝天监二年(公元503年),河源县隶属梁化郡。隋文帝开皇十一年(公元591年)改梁化郡为循州,治所在归善(今惠州市东),管辖归善(今惠阳)、博罗、河源、兴宁、海丰等县,当时龙川县并入河源县。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循州改为龙川郡,治所在今惠阳东北,休吉县(即新丰县)并入河源县。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龙川郡又复名循州,河源县曾分出一个石城县,至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石城县又并入河源县。 五代南汉元享元年(公元917年)增设祯州,治所在原循州治所,辖归善、博罗、海丰、河源等县;循州的治所迁至雷乡,辖雷乡县(唐朝时从兴宁分出,后改为龙川县)和齐昌府(后改兴宁县)。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改祯州为惠州。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循州并入惠州府,惠州府管辖七个县(归善、博罗、海丰、河源、龙川、长乐、兴宁)。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划出河源县和龙川县部分地区设置和平县。明穆宗隆庆元年(公元567年)划出河源、英德、翁源三个县的部分地区设置长宁县(1911年改名新丰县)。明思宗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划出河源、和平、新丰、翁源等县的部分地区设置连平州(1912年改连平县),河源县属惠州府连平州。从惠州、河源、嘉应州的行政区划的变动,不难发现历史以来河源与梅州在行政隶属关系上有深厚的渊源关系,这种源流关系从某种程度而言,为梅州、惠州、河源、深圳、海丰客家文化的整体性奠定了一个地域基础。

东江

惠州客家人生活的母亲河是东江。珠江上游的三大水系为西江、北江、东江。西江是广府语系的族群生活的地方,也可说西江是珠江最大的主流,是广府人的母亲河,而北江则是广府人和客家人共同生活的一条河流,岸边的城市多为广府人,而流域及支流上游则多为客家人。东江,在广东省的东中部。发源于江西省寻乌县、定南县、安远县,其上游源头东称寻邬水,源头为寻乌县三标乡东江源村桠髻钵山;其上游源头西称定南水,源头为安远县的三百山。南流进入广东省,经龙川县、东源县、源城区、紫金县,至惠阳县、惠城区折向西,过博罗县、东莞市流入珠江,在狮子洋出虎门,经伶仃洋出珠江口入南海。东江全长约562公里,总落差约440公尺,主要支流有寻乌水、定南水、浰江、新丰江、秋香江、公庄水、西枝江、石马河和增江等,流域面积32,200平方公里。龙川县城以下可通航。东江取名于它在珠江所处东边的位置。古时,东江全线并不统称为东江,各段有各自的名字。在江西段,因古时寻乌属安远县,统称为安远水;在贝岭水下游,称浰水;在龙川老隆佗城段,称雷江(也有雷水、浰江之称);在河源段,称二合水;在博罗段,称罗浮水;在惠州段,称惠州河;在东莞段,称东江(也称石龙河)。这些名字在各个朝代也曾有所变化。正是这一条东江,哺育了无数的客家人成长。

罗浮山

惠州客家人生活的区域多属罗浮山山脉。罗浮山又名东樵山,是中国十大道教名山之一,为道教十大洞天之第七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三十四福地,岭南第一山。汉朝史学家司马迁曾把罗浮山比作为“粤岳”。它拥有九观,十八寺,三十二庵,位于中国广东省惠州博罗县的西北部,横跨博罗县、龙门县、增城市三地,总面积260多平方公里,和位于中国广东省佛山市境内的西樵山是姐妹山。一为东樵山,一为西樵山;一为罗浮山,一为官山。罗浮山的主峰是飞云顶,海拔1296米,山势雄浑,风光秀丽,四季气候宜人,是中国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避暑胜地。

罗浮山形成始于中生代的白垩纪。它是罗山和浮山合成。大约在8000万年前,这一带的地壳发生断层,巨大的花岗岩体受挤压而隆起,再经过几千万年的风雨侵蚀,才逐渐形成奇峰突兀的罗浮山。《后汉书·郡县志》载:“博罗有罗山,以浮山自会稽浮来傅之,故名罗浮。”民间有浮山泛海嫁罗山的传说。东海龙王敖广的青龙公主,清晨眺望南海之滨光华夺目,踏浪到南海想弄个明白。原是南海龙王的儿子小黄龙在珠海海滩捡到一颗大明珠,正在虎门海面上玩。青龙公主与小黄龙共戏耍,并私订终身。东海龙王发现后将青龙囚禁在蓬莱仙山的一座孤岛上。南海龙王则将黄龙用铁链锁住,打入罗山的万丈古井中。青龙思念日夜以泪洗面,泪流入海,感动海中巨灵龟,将蓬莱仙山驮向南海来。黄龙挣脱铁链,冲出古井,与青龙女紧紧拥抱在一起,罗山从此与浮山合而为一。罗山最高峰飞云顶为黄龙变,浮山最高峰上界三峰为青龙公主变,中间有铁桥峰相连。有诗记之:“浮山泛海自东来,嫁与罗山不用媒。合体真同夫与妇,生儿尽作小蓬莱。”

人类的思维规律是由神话传说,到宗教信仰,再到哲学智慧。人们对罗浮山的认识也是如此。由东海青龙公主的浮山,与南海黄龙公子的罗山,结合而成的罗浮山,至今成为中国道教的名山。据明未清初的学者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考罗浮始游者安期生,始称者陆贾、司马迁,始居者葛洪,始疏者袁宏,始赋之者谢灵运。”秦朝的安期生是罗浮山道教的开山祖师。汉朝的陆贾两次到粤,在《南越行记》中记述罗浮山顶有神湖,湖水与南海潮相涨落;汉朝的司马迁在《史记》里载:“名山五千,五岳作镇,罗浮括苍辈十山,为之佐命。”肯定罗浮山为五岳外的第一座名山,并称之为“粤岳”。真正奠定罗浮山为道教圣地的是晋朝的葛洪,容后详叙。而晋朝的袁宏曾任南海太守,是第一个详细地记述和介绍罗浮山的人物,他所写的《罗浮记》是说明、介绍、解释罗浮山各种景物和传说的好文章。晋朝著名的山水诗人谢灵运则是第一个为罗浮山作赋的人,《罗浮山赋》云:“朱明之阳宫,耀真之阴室,洞穴之宝衢,海灵之云术。伊离情之易结,谅沉念之罗浮……”

葛洪不但在中国道教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而且使罗浮山成为道教圣地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晋朝公元283年出生。叔祖父葛玄曾到罗浮山访道,今冲虚古观的三清宝殿供奉四位真君之一便是葛玄。葛洪年轻时到广州向南海太守鲍玄学习炼丹术,取其女鲍姑为妻。葛洪与妻在越秀山麓三元宫为群众治病。后来他听说交趾(越南)出丹,要求出任勾漏令。公元333年葛洪与妻、子侄、门徒隐居罗浮山采药、炼丹,并在山上创建了白鹤、都虚、孤青和酥醪等4座道观。葛洪是道教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创建起一整套的道教理论并亲身付以实践。魏晋以前的道教理论缺乏体系,葛洪首次提出要以“玄”的概念作为道教思想体系的核心。他所说的“道家”,就是指神仙道教。所谓神仙道教理论体系,体现在葛洪《抱朴子·内篇》:1、吸收玄学思想,以“玄”为宇宙本原。2、既尊老子道论,又尊还丹金液。3、有因无而生,形须神而立。4、不必求速登仙,关键结胎受气、宝精行气,能作活神仙。5、为道当先立功德。公元363年葛洪在罗浮山升仙去逝。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唐朝大诗人李白心向往之,在《金陵江上遇蓬池隐者》诗吟:“心受名山游,身随名山远;罗浮麻姑台,此去或未返。……”杜甫也以同样的心情:“南为祝融客,勉强亲杖屦。结托老人星,罗浮展衰步。”宋朝大文豪苏东坡谪居惠州四年间,“杖履罗浮,殆居其半”,在葛洪丹灶旁搭建“东坡山房”居住。“人间有此白玉京,罗浮见日鸡一鸣。南楼未必齐日观,郁仪自欲朝来盼。东坡之师抱朴老,真契早己交前生。”“学道虽恨晚,愧比稚川翁。”“ 罗浮山下四时春,芦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一杯罗浮春,远饷采薇客。遥知独酌罢,醉卧松下石。”“寻幽探胜入罗浮,乘醉策杖觅归途。雨后山花香更美,村姑回眸胜仙姑。”明朝学者湛若水晚年在此办书院讲学,多有咏罗浮诗:“ 春宜居罗浮,冬宜居甘泉。”“移并罗浮春,春秋来看云。”“道逢六仙侣,知是罗浮行。罗浮众仙人,缥缈排云迎。” 清朝广东才子宋湘咏罗浮:“罗浮高万丈,为何不连天?一朝云雾起,天地来相连。”“千年流水无故新,代代今人望古人。为问罗浮真一酒,何似云安麹米春?”清末民初诗人丘逢甲咏罗浮:“上不见罗浮是惠州,下不见罗浮是广州。仙山不喜近城市,群仙日日骖鸾虬。”“西麓为白云,东麓为白水。伙颐罗浮君,广惠皆所理。”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叶剑英咏罗浮梅花:“心如铁石总温柔,玉骨姗姗几世修。漫咏罗浮证仙迹,梅花端的种梅州。”罗浮山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名流逸士,真人学者,前来研读。

客家话是唐朝的官话

客家话是世界上一种十分古老的语言。它直接承传了周朝的雅言。它对中国汉族文化语言是一种很好的承传,被称为古代汉语的活化石。台湾省新竹市客家公共事务协会创会会邱从容2009年3月5日举行《唐朝官话的研究》新书发表会,书中研究指出客家话是汉语的源头,其他汉语方言都是客家话分出去的简化音。新书发表会今天在新竹市文化局演艺厅的国际会议厅举行。“民政处”赖志祥致词表示,身为客家人的市林政则相当推崇邱从容对于推动客家事务尽心尽力,花了整整四年时间,以《汉和辞典》为主要工具从事研究,让大家有机会对客家话以及其他汉语方言更加了解。

台湾“国立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张维安表示,这本书的发表将在学术界带来冲击,引发对于客语研究的兴趣,也祝福新书在市场上受欢迎,让在地文化发光。《唐朝官话的研究》一书内容指出,从唐朝到现在经过千年岁月,客语无须转韵换声,依然能和当时传到海外而被保存流传至今日的日、韩语、越南的汉字语音吻合。

邱从容先生以《汉和辞典》为主要工具,利用日文中保留的汉字语音开始研究,并运用韩语、越南语等的汉字语音作为辅助,和各汉语方言,包含客家语、闽南语、粤语、吴语、福州语、赣语等,从实际的语音上做各种声韵特征的比对、归纳与整理语音溯源的分析。

邱从容先生以《汉和辞典》为主要工具,利用日文中保留的汉字语音开始研究,并运用韩语、越南语等的汉字语音作为辅助,和各汉语方言,包含客家语、闽南语、粤语、吴语、福州语、赣语等,从实际的语音上做各种声韵特征的比对、归纳与整理语音溯源的分析。

从《唐朝官话的研究》一书中比对的结果可以看出,历史上韩国的汉字语音有三大入声特征“p、l、k”韵,传入越南的是「p、t、 c、ch」韵(c、ch实际音是k韵音),传入日本的汉字语音的入声特征为“fu、tsu、ku、及ki”(也就是p、t、k),都跟客语明确的入声韵「p、t、k」字音互相对应,声韵字音也最为相似。

例如“日”字,日语汉音是nitsu,客语则是ngit,入声互相对应,而日语的ni则是客语ngi的简化音。又如“踏”字,日语汉音是tou(tafu),客家话则是tap,也互相对应,而且字音几乎一模一样,证明客语的确是影响日本汉字语音的语言,也是更源头的汉语音。

历史上日、韩两国主要在唐朝时代派了大量的留学生到安学习汉语,而越南也早在汉朝开始就持续受到汉语的影响,邱先生认为既然能证明客语是跟日、韩及越南语音最为相似的汉语,那么客语在唐朝不就是唐朝的官话?除非能找出整体性比客语更为接近日本汉语的具体语言,才能否定这样的论点,相信在学术界能带来另一方向的思维。

惠州客家话

生活在东江流域的惠州、河源等地的客家人,使用的客家语言,有四种。一是惠阳音客家话,这是全世界人民公认的一种客家话,十分有吸引力。二是水源音客家话。三是梅县音客家话。四是刚劲的海陆客家话。“水源音”是客家先民来到岭南后逐东江水而居所使用的一种语言。秦始皇发动五十万兵马南征时,赵佗带领一支人马在江西南部驻扎,在赣江上游的桃江或贡水濂江、湘水,通过定南水、寻乌水下东江,任为龙川县令。东江流域的客家人自秦汉以来一直至今所使用的“水源音”,同时又叫做“蛇话”。赵佗,又称赵他,无论是“佗”还是“他”,实际上都是指“蛇”。《说文》释:“它,虫也。从虫而长,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问无它乎?”古岭南为南蛮之地,到处瘴疠,虫蛇满地,人们“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汉书·地理志》)1996年在东江边发现恐龙蛋化石后,1999年又发现恐龙化石,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是恐龙的故乡。化石历史科学地说明远古的东江流域为龙蛇之地并不为过。人们说赵佗时的话语,自然就是说“蛇话”了。河源佗城水源音客家话是一种十分古老的客家话,可以说是秦朝军队到达广东后的最古老的客家口音的承传。河源、惠州水源音客家话(也称为“老客语”)与离之千里与广州方言区千年隔绝的梅州大埔(东晋时期建县)、福建诏安、饶平客家话十分一样,而与梅县音客家话略有区别。这一种老客家话,其发音干脆利落,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听之,仿佛让人听到了几千年前古中原的金戈铁马之音,仿佛使人听到了几千年前的关中地区流行的周朝雅言之音,非常具有刚劲强健之气,实在值得广泛推广。与梅县客家话相比,是一种更加古老的客家话(古龙川,地跨粤中、粤北、粤东、赣南、闽西、闽南等漫长而广阔的地带,这一带的先民,就是古中原地带所带来的古老的语言(来自古中原的客家话,形成于秦汉时期)。另外一种是梅县音,相对水源音老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柔和一些。相对于水源音客家话而言,梅县客家话是一种新客家话(形成于宋朝)。如果说水源音客家话富于男子汉的阳刚之气,那么,梅县音客家话则相对显得有两分女性的阴柔。如果这两者完美结合,则可保客家话永葆生机和活力。惠州、河源、东莞客家先民南迁路线,一条是从陕西关中地区直接进入,一支从中原再经过韶关而来,一支大致沿淮河、过安徽、抵福建、江西、到广东梅州一带,再转到惠州。从梅州来的归善(今惠阳)客家先民,其南迁的路线,大致上是沿淮河到达安徽南部,再到福建、江西边界,然后来到广东梅州一带,最后再由梅州一带迁移到这块风水宝地,安居在高潭、安敦、多祝、白花、梁化、新庵、稔山、平山、良井、永湖、麻溪坑、淡水、镇隆、龙岗、坪山等山区、半山区。如果惠州、河源客家话与梅县腔客家话实行完美的整合,那么,这将是一种十分容易传播而且为全球客家人接受的客家话。目前的深圳,居住着400万左右的来自广东全省乃至全国的客家人,他们说各自家乡的客家话,都能很好地交流。水源音老客家话与梅县音客家话在这里完美地融合,已经逐步融合成了一种在世界客家人中通行无碍的客家话。随着深圳、惠州、河源等珠江三角州地区已经成为了广东乃至全国的新的客家经济文化中心,因此,除了水源音客家话要主动向梅县音客家话靠拢之外,梅县客家话也应该与时俱进,放下架子,主动地与更加古老的水源音客家话(以河源佗城客家话为标准)靠近,千万不要划地为牢,这样,各地的客家话互相向对方靠拢,客家话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才能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其实,惠阳客家话、水源音客家话和梅县音客家话、海陆客家话是世界上最有代表性的四种客家话,如果这四种客家话彼此能够主动向对方靠拢,并彼此吸取对方的长处,那么,这将是一种十分完美的语言。但目前世界人民还是比较喜欢惠阳音客家话。

惠州客家人与客家民系

客家民系是有世界影响的重要民系之一。目前,世界上有一亿两千万的客家人,分布在全国18个省区的280多个县市以及世界上80个国家和地区。就广东地区而言,龙川、河源、惠州的部分地区是广东客家文化秦汉时期的文化中心。韶关、清远是广东客家文化的唐朝的文化中心。惠州府是广东客家文化的宋朝、明朝的文化中心。惠州、梅州、潮州是广东客家文化的的清时期的文化中心.。到了当代,广东的客家人,则是深圳(客家人450万)、惠州(客家人500万)、香港(客家人150万)、河源(客家人380万)、广州(客家人100万,但广州的客家人没有地位,广州白话人极力打压广州客家人,在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州地区,梅县人带头被同化,没有客家意识,已经不算客家人,不具备领领导能力)以及遍布在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300多万客家人一共3100万客家人在祖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他们与广东其他两个民系一道,把珠江三角州建设成了世界知名的制造业中心!与此同时,梅州(客家人300万)和韶关(客家人350万)、清远(客家人300万)以及潮汕、粤西等地(客家人400万)的客家人,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建设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客家话中有大量古代汉语的遗留,是一种美荣誉度很高的语言。客家人坚持讲自己的语言已达数千年,显示了客家文化的强大,显示了汉文化的强大。承传了中华文化的优秀遗产。在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当时的人大代表大多数是客家人,因此,在当时的国语选举中,客家话所得的票数,开始时比普通话还多。但由于孙中山做工作,才把普通话定为国语。可见客家话的影响力。目前,文化多元已经成为共识。目前,文化多元已经成为共识。为了加强与台湾的450万客家人(其中有300多万为广东客家后裔)和海外上千万客家人的联系,为了凝聚中华民心,为了早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已经有客籍精英在争取上级和各界的支持,争取在香港设立客家卫视总部,但具体运作在深圳。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5: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