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刻漏 |
释义 | 刻漏引又称漏刻﹑漏壶,是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器。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後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於调整和修理。 简介或称漏壶,中国古代的漏水计时器。《周礼·夏官》(约公元5世纪成书)中记载有:“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县(悬)壶以序聚?(柝)。……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序聚?”是说根据漏壶的标示按时敲木梆报时的意思。“水火”操作是控制水温的措施。图1是现存最古三只刻漏实物之一,其形制与图2类似。图2中壶盖上的长方孔应是插“箭”的口,“箭”是用竹木制成指示水深的标尺,上面的刻度即标志时间,下端装在一个浮体上,随水面升降。 原理由水面下降显示时刻的漏壶属沉漏一类。沉漏的水压随水面而降低,流速很难均匀化,以致箭的分度不易准确。约在汉代发明了浮漏:从一个漏壶流出的水,流入一个直柱形容器,箭在其中便逐渐上浮。只要流注均匀,箭刻便可均匀上升,计时易于精确,为了得到均匀水流,自东汉起就采用复式漏壶:从一个漏壶向第二个漏壶注水,重叠使用二级以至六级,最后的漏壶才把水入放置浮箭的壶。这种方法使添水操作的断续性得以平滑。 历史典故《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後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刻漏度数因乾﹑湿﹑冷﹑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於《周礼》(《周礼·夏官》(约公元5世纪成书)中记载有:“挈壶氏:掌挈壶以令军井,……凡军事, (悬)壶以序聚 (柝)。……皆以水火守之分以日夜。”“序聚 ”是说根据漏壶的标示按时敲木梆报时的意思。“水火”操作是控制水温的措施。)。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此图为兴平县1958年出土的西汉刻漏,它是现存的三只刻漏实物之一。 宋天圣八年(1030)燕肃(生卒不详)发明“莲花漏”,精度大为提高。其法是使漏壶水面总保持漫溢高度,从而使水压稳定而流速不变。沈括承袭这一成果,于熙宁七年(1074)在司天监制成玉壶浮漏(图3),还写了一篇呈皇帝的《浮漏议》,这是现存关于刻漏的最详尽的也是最高水平的文献,全文完整地收存在《宋史·天文志》中。 在燕肃和沈括的刻漏中,影响水流的两个主要原因互相补偿:一是水的粘滞性。当温度升高时,粘滞度便减小,水流变快;二是水面高度。当温度升高时表面张力减小,漫溢水面便微微降低,水压随之降低而水流变慢。适当选择结构尺寸,就可以使两个相反的变化近于完全抵消,达到最佳效果,即是水流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极小,刻漏更为准确;可说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漏水计时器。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宣称,他用自己的刻漏证明了古代人从天文观察中得出的“冬至日行速,夏至日行迟”的结论。 使用场合古代使用精密漏壶的场合几乎都是天文观测,例如测定冬至、夏至和日月食的太阳方位。因此要求漏壶提供守时服务的时间不过数日,数日之间气温的变化不会很大,而且精密漏壶都置于密室,因此温度的影响并不严重。好的漏壶与当时的方位测量在精度上是可以匹配的。 在隋炀帝时代,称漏曾供皇帝出行之用。旅行中,利用车载或人抬。水拍可以抑制水的荡溅,秤的悬挂系统自然下垂,也较为能适应颠簸。 其他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古代也发明并发展了漏水计时技术。现存最古的实物是埃及公元前14世纪所制,在盛水容器底有一小孔,水从孔下泄而水面渐低,内侧壁上有刻度,以水面所对刻度标示时间。公元前3世纪希腊人法庭上计时,即用漏壶(clepsydra)。后来罗马人加以改进,使漏水进入一圆柱筒,筒内浮子匀速上升,推动齿轮机构,转动指针示时。伽利略作落体实验,也用漏水计时。在欧洲和阿拉伯这种记时装置一直用到16世纪。 刻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