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刻符玉璧 |
释义 | 简介玉璧是一种形态扁圆而中间有圆孔的礼器。上古玉器中,璧和环的形态非常接近,只是玉环的中穿要比玉璧大得多。 到周代(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3世纪)时,玉璧的地位已超过玉琮而成为礼玉中的首器。一件质量上乘的玉璧,具有极其昂贵的价值,甚至可以用来交换多座城池。 历史据司马迁《史记》记载,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赵国得到一块稀世宝玉“和氏璧”,秦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座城池来换取这块玉璧。赵王担心秦王有诈,不想将璧送去,但又怕秦国派兵来犯。蔺相如请命带璧出使秦国。他向秦王献上和氏璧,见秦王并无交城之意,便借口璧上有小小斑点要指给秦王看,取回了玉璧,并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知名的宝器,您不诚心交换,我因此取回此璧。如果大王再加威逼,我就和玉璧一同撞碎于您面前。”秦王当即在地图上指出15座城池。但蔺相如知他有诈,要求秦王必须斋戒5日,在朝廷上举行隆重的仪式,方能献璧。回到驿馆后,蔺相如叫随从身藏和氏璧,设法送回赵国,从而实现了自己“完璧归赵”的诺言。在良渚文化时期,在表面刻纹饰的玉璧极少。此次展出的“刻符玉璧”直径约为24厘米,正面雕有精细的“鸟立高台”纹饰,表层刻纹浅到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清楚,正因如此,展出将配以放大后的清晰样图。据了解,这种雕刻技艺就算现在都难达到,而这样的“刻符玉璧”目前国内仅3块。 文物刻符玉璧,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3世纪―公元前23世纪),直径26.2厘米,1989年浙江省余杭县安溪乡出土。玉质青灰色杂有深绿色斑点。厚1.2厘米,制作规整,琢磨精良,器形匀称。中孔为两面对钻,孔径4.2厘米。玉璧周缘略作凹面。玉璧两面均浅刻阴线图符。一面为略作凸字形的外框,框内刻有似鸟似龟的纹样,高2.4厘米。类似的图符在美国弗利尔艺术馆和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璧上亦有发现。另一面刻有长条形的工具或武器形象,高3.25厘米,这种图符仅在此玉璧上一见。此璧为良渚文化玉器中罕见的珍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