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科索沃模式 |
释义 | 提要俄罗斯当代思想家季诺维耶夫曾指出,塞尔维亚战争是西方对反抗西化、全球化的塞尔维亚人的警察式镇压,作为对其他民族的惩戒;另一个目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希望在欧洲大陆拥有基地,配备先进武器装备,瞄准阿拉伯世界和前苏联国家,甚至借以控制整个欧洲。显然,身在东南欧的塞尔维亚,作为斯拉夫人的一支(南斯拉夫人),不仅仅是一个人种或民族现象,而且还是一个地缘政治现象,而西方对其存在感到不自在。 定义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中,北约支持科索沃当局,对当时的南联盟展开轰炸,迫使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签订城下之盟;此后通过种种方式诱导南联盟内部发生政治变化,将“眼中钉”米氏赶下台;最终把米氏送往海牙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院审判。米氏最终死于狱中。此称之为科索沃模式。 今天的“科索沃模式”如果说与十二年前有什么不同的话,1999年北约轰炸南联盟时公然撇开联合国安理会;而此次,北约则将在利比亚设立“禁飞区”的安理会1973号决议当做动武的“大旗”。另外,北约将硝烟由南联盟所处的欧洲带到了目前的非洲大地。 当然,某些西方国家在展开军事行动的同时,也声称要“政治解决”利比亚问题。不过,所谓的“政治解决”内涵颇为微妙。人们看到,针对利比亚局势,某些西方国家主导成立了“利比亚联络小组”,不定期开会协调各方行动,宣称“寻求通过政治途径解决利比亚危机”。然而这个“联络小组”多次公开呼吁支持利比亚反对派,可见其“政治解决”与国际社会所谈的“政治解决”并不相同。 利比亚也好、科索沃也罢,都是某些西方势力奉行“新干涉主义”的范例。他们以“人权高于主权”等口号为幌子,干涉主权国家内部事务,不惜诉诸武力,分裂一个主权国家。 “新干涉主义”手法颇具有迷惑性。表面上看,无论是寻求安理会通过相关决议,还是让国际刑事法院签发逮捕令,都符合国际法相关程序。然而,某些西方势力只是对卡扎菲、米洛舍维奇等西方不喜欢的政治人物选择性地运用这些手段,而对一些被视为盟友国家,即使发生类似情况,也往往默契地熟视无睹。可见,某些西方势力正是利用程序正义这个“保护伞”为自己的政治图谋服务。 让人不安的是,在21世纪的今天,轻易诉诸武力的“新干涉主义”依然被某些西方国家奉为圭臬,所谓的“科索沃模式”还可能被推广到其他国家。对此,国际社会应予警惕。 其实“科索沃模式”就是对政治或经济上的对手进行整治打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